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阿宝|查看: 65191|回复: 67

任正非之问:华为会不会是下一个美联航?

 [复制链接]
 九流 发表于: 2016-7-25 10:59:00|显示全部楼层

任正非:苹果公司有钱但保守 华为一定要开放

源自:36氪
D1xX-fxuifip3065489.jpg
昨日,任正非与Fellow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华为内部传播,这篇长达10000字的文章囊括了今年5月任正非参与的多次会议纪要,从终端、软硬件、芯片,甚至人工智能各个领域诠释了华为对当下世界的看法。
  当然,针对一些商业事件,任正非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比如:是否会出现一种东西把今天的电信网络颠覆?任正非相信一定会的。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计划,但谁知道接着出现了光纤,就把它颠覆了。
  那么,无线的未来是什么?网络的未来是什么?华为也没有定义清楚。因此还根本就不知道无人区在哪里。无线未来的最大价值,任正非认为就是最后一百公尺,就是接入。但是如何让接入更科学合理呢?目前也不清楚。他不认为无线已经进入无人区。
  在任正非看来,未来网络信号的稳定,不完全取决于需求的想法和技术,而是取决于对需求的商业模式的改变──流量货币化,运营商之间要有一个竞争机制。只要真正做到流量货币化,带宽的满足会越来越厉害。
  谈及终端产品,任正非表示终端是人类文明社会最需要的一个显示器,不会没有前途,只是华为投入还不够,还没有完全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机会点。
  任正非举例说,“苹果公司很有钱,但是太保守了;我们没有钱,却装成有钱人一样疯狂投资。我们没钱,都敢干,苹果公司那么有钱,为什么不敢干呢?
  如果苹果公司继续领导人类社会往前走,我们可以跟着他们走;如果苹果公司不敢投钱,就只能跟着我们,我们就会变得像苹果公司一样有钱”。
  当被问及:Intel移动芯片业务,诺基亚的手机,两者为什么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失败了?
  任正非的回答是,其他公司想进入这个领域,一定要对网络标准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诺基亚和微软的合作为什么没有成功?诺基亚太自信,认为一定要用Windows才会成功。华为今天也要绑定Windows,但是绑的方法不一样,也可能我们就成功了。此一时,彼一时,世事很难料定。现在不敢断言Intel移动芯片业务一定失败了,因为没人说得清楚未来手机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一定要开放,炸开“金字塔尖”
  除此之外,任正非认为KPI高绩效文化摧毁了索尼,原因在于我们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把很多不确定性、确定性工作都流程化后,就抑制了新东西的产生。
  在这篇文章中,可能也是任正非第一次详细的论述个人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他说人类创造的新人类有可能取代我们真人类,这是霍金和比尔·盖茨以前的观点。我们看到负面的一面,也要看到正面的一面。人类的生产、服务过程可能实现人工智能化,过去我们所期望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都可能实现,至少精神财富方面是可能实现的。
  比如,将来新人类可以一秒钟读完莎士比亚,两秒钟把美国图书馆的书籍读完,三秒钟学完几百种语言……。生存80年,真人类可能就死亡了,但是新人类可以把灵魂和躯体相分离,把“灵魂”放在数据库,重新换一个机器躯体,就变成80岁智慧的20岁小姑娘;再过80年,它变成160岁智慧的20岁小姑娘……
  再接下来,它可能还会有千年的智慧结晶。这样的人类创造的电视剧,就不会再出现抗日神剧,因为它懂历史、懂科学。新人类肯定比我们真人类更智慧,让我们的生产、服务智能化。
  干货实在太多,各位还是自行阅览全文吧~

以下为任正非与Fellow座谈会上的讲话,经36氪编辑: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未来二、三十年内将变成智能社会,智能社会就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这个时期充满了巨大的机会,没有方向、没有实力的奋斗是不能产生价值的。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战略。现在没有人知道未来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但是我们可以假设,假设流量会越来越大,就给了我们机会。
  我们不能像小公司只赌一个方向,而是要多路径、多梯队研究。我曾经在英国研究所讲到将来的工作方法,但是并没有提到工作方向。我们公司现在有实力,但是方向是否正确?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起来探讨,充分听取大家意见,也算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请各位专家畅所欲言。

一:华为坚持管道战略,开放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未来方向进行探索和研究,掌控不确定性。
1、与会人:

  第一个问题,人类智能化来自于学习,学习的基础是算法和数据。如果我们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怎么学习?第二个问题,电信客户是我们的粮仓,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机会和挑战是NFV和NFC。往回看,我们在讨论NFV时分为两派,保守派说只要我们和爱立信联手不做NFV,电信运营商就没办法。激进派则表示我们要激进,积极参与和挑战,我想问下公司有何措施消除NFV给我们带来的威胁?

任正非:
  我们要做一个管道操作系统,下面操作管道,上面中间平台是网络集成,对上还要能力开放,把所有内容接进来,实现管道的三点衔接,即任何两个点经过一个转接点就能接通。我们的网络已覆盖世界的1/3,是有可能减少我们内部的转发。当接通需要转发次数变少,价格成本也就降低了,速度也快了。
  管道操作系统“上不碰内容,下不碰数据”,只是负责信息流量的传送,但我们并不知道送出去的是什么,只要传送了就要收费,包括信息垃圾。有人说,我们需要过滤垃圾,否则将来流量太大。如果我们现在要去区分数据的有用性,就成了一个内容公司,要同时打赢两场战争:信息传送和信息过滤,我们公司有这样的能力做到都是佼佼者吗?如果有一场战争不是佼佼者,会不会导致全局失败?而且我们也不能利用别人的数据来产生新的数据做经营,那会涉及国家的安全问题。
  我们说管道操作系统“上不碰内容,下不碰数据”,并不是建立两个混凝土的夹层墙来隔源的。在支撑别人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包括对方提供的内容需求。我们是融合在里面,给内容提供良好的服务,让内容能够通过我们中间件运转起来。数据在我们平台里运转,又还给数据;内容在平台里运转,又还给内容。就像银行流钞票,但并不拥有,钞票都是别人的。
  苹果公司是最好的服务商。人类社会有两次整合:第一次是横向整合,IBM推动兼容机,Intel发明286/386/486……,抄了苹果公司的后路,后来苹果公司放弃了,兼容机推动了全世界普及了电脑,给今天人类信息社会的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第二次是苹果公司垂直整合,几百万个应用组合在手机里面,这就是互联网随人移动。它也是不碰内容的。在这方面,我们公司与苹果公司相比,还有弱点,是否可以花三年时间努力往前赶一点?现在还不好说。

李英涛:
  “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指我们不拥有数据。比如我们帮某一个电信客户提高它的离网率时,我们会把算法和平台放在客户那里运转,用客户的数据帮客户解决问题。比如银行也是类似,把我们的算法和平台放到银行去,在银行的数据中心里运转帮助银行解决问题。

徐直军:
  不同的公司对数据的做法不一样。互联网公司千方百计想拥有数据,基于已有数据做各种事情,但IBM不拥有用户的数据,IBM的认知计算主要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企业时,企业并没有把数据提供给IBM。回到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或者认知计算,首先看这是一个技术,未来多种场景都有需要。我们帮助运营商建网络、发展业务,都需要这个技术,它无处不在,我们是提供整个解决方案去帮助客户创造价值。

丁耘:
  跟数据相关的投资,我们有一块叫“TelcoOS”,我们帮助客户提供工具,但不拥有数据。通过TelcoOS,把网络的带宽能力、数据能力以及业务能力,开放给第三方合作伙伴,让他们在TelcoOS上进行应用开发。NFV和NFC的问题,我很认同一个观点,鸡蛋从外面向里面打碎,那是一个“煎蛋”;鸡蛋从里面向外面打碎,那是一个新的生命。我也不喜欢NFV或者SDN,因为它们会颠覆我们整个通信网络的格局和架构,但是我不愿意成为一个被别人从外面把我们打碎的“煎蛋”。拥抱挑战、拥抱颠覆,这是我们对未来SDN、NFV的态度。

2、与会人:
  针对管道问题,像Google平台式的互联网公司也做了很多探索研究。但是新技术可能会和运营商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冲突,比如从技术上探讨如何解决带宽的问题。新技术上的投资,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去管理?

任正非:
  十几年前,前北电CEO欧文斯曾提出和我们合作做低轨道卫星,其实就是今天Facebook和Google提出来的方案。当时我们没有做,因为卫星可能涉及军工,我们上不碰军工,下不碰机密,民营企业恪守本份。那么,是否会出现一种东西把今天的电信网络颠覆?我相信一定会的。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计划,但谁知道接着出现了光纤,就把它颠覆了。人类的电信网络难道就不能颠覆吗?
  我们现在讲的是管道战略,没有讲电信战略,大家一定听到我们的口号是有变化的。不管什么样的信息流动,从空中流下,可能高频度、小窄带,存在颠覆互联网的低频度、超宽带的一部分应用。即使颠覆了运营商,我们也要活下来。就像丁耘所说,我们一定要从鸡蛋壳里打出去,产生一个新生命,而不是让别人从外面向里打碎了,成了一个煎蛋。丁耘说的新生命是“小鸡”,我说是“小孔雀”。为什么呢?
  第一,“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公元1世纪至5世纪是人类文明繁荣的历史时期,那时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话,但是不要认为很落后,民主制度、雅典法典、罗马法典、议会制度……都来源于那个时候,因为每个人都可以站在罗马广场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天才成批来。心声社区就是一个“罗马广场”,STW也要成为一个“罗马广场”。心声社区总体是很健康的,让大家免费免责提意见,使华为文化得到普及理解。虽然大家在上面“胡说八道”,针对我们说的,有很多人来评头论足。这些跟帖就是未来将星在闪耀。我不需要知道马甲背后是谁,但是我知道华为有人才。
  第二,现在这杯“咖啡杯”里,以你们为核心,团结世界所有同方向的科学家,淡化工卡文化。如果那些科学家做出了跟你们同样的贡献,那么就要给他们同样的待遇。我们可以试试人才“众筹”,就是特优秀人才快进、快出,不扣住人家一生。不求他们归我们所有,不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和学术自由,不占有他们的论文、专利……,只求跟他们合作。我听说,有的部门与美国大学教授合作,还提出很多附加条件,不要这样做。我们去支持大学里的教授,喝杯咖啡沟通沟通,听听他的讲话,理解他这篇文章的意义,就能得到很大启发。你们晚上没有事,也可以看看生物等这些跨学科书籍。虽然不能去创造发明,但增强对其他学科理解,当其他学科的专家跟你聊天时,就能感知他学问的价值用途。
  虽然有些教授本人不会到我们公司工作,但是他下面有很多博士,可以吸纳进来。这些博士理解教授的科学研究,而且跟老师有技术往来,也把我们与教授的纽带链接起来了。我们出现了成功,注明是来自这个老师的成功,也可以分享成功。名和利双方各只收获一条,两者不矛盾,不就成为合作伙伴了吗?
  第三,“咖啡杯里”不仅要有有学问的科学家,还要有一些“歪瓜裂枣”瞎捣乱,也许“小孔雀”就从里面蹦出来了。我讲一个基因的故事。孟德尔摩根从豌豆的种植发现基因以后,两百年世界没有任何人理解这个基因,两百年以后,基因才开始慢慢走起来。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不要压制不同见解的人,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多路径”。要有不同的观点,才叫多路径,未来走的途径就越来越心胸宽广。胸怀世界,就要敢气吞山河。
  我们期望“黑天鹅”也要飞在我们的“咖啡杯”中,虽然按我们现在的思想结构,“黑天鹅”还不在我们杯子里。首先我们要去掉“农民意识”,跟别人去喝咖啡,要送一瓶好酒;和教授合作,不要提那么多要求,就说能否在你立项和失败的时候给我们讲两堂课,在讲的过程中,我们喝几次咖啡。我们与几百个人喝了咖啡,消化几百人的思想,然后就会领先世界。如果你不理解,当“黑天鹅”要出现时,就会错失。
  丁耘说“拥抱挑战,拥抱颠覆”,我们不要害怕颠覆,真正的挑战出现了,要敢于上去拥抱。人类社会要转型了,没有方向和实力的奋斗是没有价值的。小公司没有实力;有些大公司有实力,但是没有方向;华为既有实力,又在探索方向,怎么不能引领未来呢?
  五、六年前我就提出要争夺“上甘岭”,这里的“上甘岭”是指:在高科技阵地,华为要和美国争夺领先,并非指五、六十年前的上甘岭。而且我们处在攻势上,不是守势。目前美国仍然比我们强大很多,它容纳世界创新的动力是极其强大的。比如,通用处理芯片加软件的方式来颠覆通信领域,具有极大的实力,这点不能轻视。我们要和美国竞争,这的确是很难的问题,但是我们总要有一个奋斗目标吧!

徐直军:
  作为科学家和各个领域专家,应该去追求科学真理,不能有“屁股”。比如,有些专家做任何事情总想着自己的部门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还有人担心我们做任何的创新,可能会损害某一类客户的利益……。这些都不是我们追求科学真理所采取的做法。我们只有去追求解决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有创造和创新,才可能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和发明。

3、与会人:
  只要我们开始有这种科学家的文化,就会比以前好很多,因为以前我们是工程商人。

任正非:
  今天我们实际还是工程商人,即使在创新这个层面,其实还是工程领域的创新,而不是技术理论领域在创新。因为我们现在还摸不着技术创新的脚,但是我们摸到技术领域的科学家、教授。这也是我们前进的一个方向,在文化上先要有个起步。就像你所说的,我们过去还没有做到这程度,希望未来就要重视。

4、与会人:
  任总一直强调技术专家要走出去,要多与外界的人喝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华为公司是一个结果导向的公司,在对外技术合作过程中,对结果的交付还是比较看重的,但像国外的公司在研究环境方面相对要宽松些。华为如何平衡对外技术合作回报以及吸收业界思想?有些业界大牛更适合于提供方向和火花,在交付上会提供少一些。

徐直军:
  这些年,我们强调在研究方面的合作要加强投入,历史上的对外技术合作主要是产品线在做,缺什么合作什么,产品线要把产品交付出来,无可厚非。现在是要加大研究和创新领域合作的投入,公司在逐步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就是和西方公司一样的做法。面向长远,围绕创新方向重新开辟新的合作模式,加大研究方面的投入,我们就可能锁定教授长期合作。

任正非:
  我们要与产业链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共赢发展。比如,我们在终端上,要捆绑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进来。我们与徕卡的合作,能不能进一步打通?把数学所开发的算法也提供给他们,形成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一种螺旋关系。我们还要把世界上最好的音响厂家捆绑进来。华为不可能独家霸天下,更不要成为国际孤儿,与世界上优秀的企业合作起来。我们要降低研究、预研的门槛,因为这儿都是不确定性,应让科学家多一些自主决策,当然要控在边界内。在产品开发上,我们要聚焦在高技术含量,难的领域,这点小公司难以做到。别做低技术门槛的东西,容易诱发内部创业。公认的优秀模块合作,我们就拥有了世界。

5、与会人:
  文章里有一张图提到“产品线需要面向确定性开发”。我们的理解是,培养颠覆性力量需要有三个要素:一个是技术要有创新,一个是看准大数据这个方向,还有一个是投资。这三个要素有一个关键特点──时效性,其实就是要接地气,只有在一线的作战组织里,只有直接面向客户、面向打粮食,才能把握这个时间。

任正非:
  我们有两个决策体系,一个决策体系是以技术为中心的理想体系,一个决策体系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战略Marketing的现实主义。两个体系在中间强辩论,然后达成开发目标妥协。

6、与会人:
  是否思想科学家都在上面,2012实验室只需要验证,就不需要科学家了?

任正非:
  我们要从思想到服务全流程打通,验证科学家也叫科学家,交付服务也要有Fellow。思想科学家是一个抽象组织,不是一个具体的实体组织,它只有一个秘书机构,没有人。也就是说,定期开会谁都可以来,包括博士前。博士前的概念是指,没有读过博士的农民、工人、服务员……,都是博士前。你拥有了一定的思想,我们也要囊括进来。
  美研所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思想研究所和软件所。因为在美国做硬件和芯片往中国输出,会不会有很多障碍,不敢肯定。但是思想是无边界的,这个思想不一定在中国发表,可以在美国杂志上发表,在美国网上可以下载。而且美国的员工可以回来喝杯咖啡,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我们在先进地方汲取思想,来产生我们现有的成绩。同时,软件代码也是思想,而且代码是用文字描述的,也是思想的体现。

7、与会人:
  任总文章提到,我们打开了思想的创新、思想的实验,这与社会化、市场化的创新相比,到底哪个效率更高或者开放性更强?

任正非:
  我认为的价值观,是每个要素都要分享到合理的利益和回报。“自由、平等、博爱”很好,但没有定义谁来做蛋糕,没有蛋糕,怎么能做到“自由、平等、博爱”? 社会上说将来网络设备白牌化,很便宜,但是“免费的午餐”谁来做,谁来维护?白牌化的网络设备质量能做到非常好吗?维护非常好吗?一个要素分配不到价值时,这个要素就会塌陷。
  免费的午餐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这里不赚钱,就在那里捞点钱,这种创新叫“商业模式创新”,而美国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好不好?我现在先不说。日本遭遇二十年金融危机塌下来,日本下面全都是“鹅卵石”,如丰田、松下、索尼……一大批好企业,撑着日本二十年没有垮。如果中国一旦遭遇金融危机,垮下来的是什么呢?豆腐渣,假衣、假油、假商品。创新能不能成大产业,没有理论突破,小改小革,就是一地“鸡毛”。
  我们公司既要握有主航道,又要车轮滚滚,“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只有坚决攻进无人区,才没有利益冲突和矛盾。我们是公正的扩张,借力的规则是有利于这个世界共同发展的,大公司不会反对我们,小公司望尘莫及,说也没用。只有坚决攻进无人区,才没有竞争对手,我们可以自由飞翔。什么是无人区?第一,没人给你指明前进的道路与方向;第二,没有规则,也不知道哪儿是陷阱,完全进入一个新的探索领域。过去华为公司都是跟随别人,我们节省了很多开路费;走到今天,我们必须自己来开路了。开路,就难免会走错路。
  无线的未来是什么?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定义清楚;网络的未来是什么?我们也没有定义清楚。因此,我们还根本就不知道无人区在哪里。无线未来的最大价值,我认为就是最后一百公尺,就是接入。但是如何让接入更科学合理呢?目前也不清楚。所以我不认为无线已经进入无人区了。

二:未来智能社会,我们面临的大信息流量的低成本与低时延问题,要敢于探索新的理论和技术。
  (一)关于大信息流量和时延

1、与会人:
  我把未来方向总结成了四个字“大云移智”,“大”指大信息流量,“云”指cloud,“移”指移动,“智”指智能化。从这个方向,应该可以做很多事情。

任正非:
  你讲得很好,可能是流量的一个方向,但不能完全代表我们要探索人类秘密的这个方向。
  我认为,流量不能简单像自来水一样无限制扩大,因为自来水的分子结构是一致的,管子不够,可以再加一些管子。而我们的信息流量,每个分子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分子结构都不一样,所以必须要一个大平台分配。大平台可以做到非常大的仓库,但是岔路口怎么管理?这是提出的新学问。
  这个新学问还没有搞明白,又出现一个问题。我们假设未来是一个智能社会,智能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流量问题,流量大的问题可能解决,但是时延不可能解决。公司很多人说“我们已经通过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解决了流量大的问题”,那时延能解决吗?不能。光的理论速度每秒30万公里,实际在光纤中的速度是每秒20万公里,传到美国也需要50毫秒。
  第一,物理时延。我们现在的传输方式是IP转发,就会产生线路时延,电容也是会产生时延的。如果说电路没有电容,但电线的表面就有电容,半导体还有电容。有人说量子通信可以减少时延,但量子通信是否可以做大流量的载体?现在还不行。
  第二,网络时延,(朱广平:物理时延是1000公里5毫秒,但网络时延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拥塞造成的,拥塞又不可能完全避免,所以这样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交互式VR那种严格的时延和今天这种IP的统计复用在网络交换体制上,有可能存在理论上的冲突。)现在VR还只是少量的点,当全世界普及的时候,拥塞就更厉害,而且拥塞还具有随机性。规律性的可以用算法打开,但随机性的很难解决。因为建网不可能建得永远无限大,无限大的网实际不存在,没有这么大的能力。
  第三,存储带来的时延。
  所以时延是一定存在的,可能是最困难的一个问题。VR需要低时延,我们还做不到,也许以后会有一些科学定理新发明,但是现在还没有。所以,我们要理性认识VR/AR的产业发展规律,保持战略耐心。AR/VR的发展速度太快,就会出现泡沫。为什么VR将来会有个泡沫期,关键是没人能解决时延问题。所以我们强调更多的应该是在基础研究上面下功夫,走后发制人的道路,准备好“浅滩捡鱼”。浑水摸鱼,只有强者才能摸到鱼。如果你本身没有能力,那是捡不到鱼,即使是浅滩。
  (二)关于终端

2、与会人:
  过去十年,智能手机爆发巨大的能量。今年一季度,苹果手机销量下滑,您如何看未来终端的发展?

任正非:
  未来可能是软件世界,你能抓一把在手上吗?所有人类智慧的显示是终端(不仅指手机),因此终端未来的发展前景应该是方兴未艾。我们并不完全知道,但有时人们会有一个阶段性的满足,可能又不断出现新的方法和台阶。终端是人类文明社会最需要的一个显示器,不会没有前途,只是目前我们投入还不够,还没有完全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机会点。
  苹果公司很有钱,但是太保守了;我们没有钱,却装成有钱人一样疯狂投资。我们没钱,都敢干,苹果公司那么有钱,为什么不敢干呢?如果苹果公司继续领导人类社会往前走,我们可以跟着他们走;如果苹果公司不敢投钱,就只能跟着我们,我们就会变得像苹果公司一样有钱。
  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定会成功的,“桃子树上会结出西瓜”,虽然现在结的还只是“李子”。

3、与会人:
  我们的智能手表和手环在欧洲、美国拓展,但云和服务没有跟上,未来在欧洲和美国的云的部署战略是什么?

徐直军:
  消费者BG已经有计划,基于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础上,来逐步展开。

丁耘:
  只要安全和隐私保护达到要求,你们就可以在欧洲和美国部署云。
  (三)关于4G和5G

4、与会人:
  现在各个地区的网络信号不稳定,未来网络是否可以变成动态,跟着终端走?可能这是未来网络研究的一个方向。

任正非:
  我认为,这应该是优质运营商之间竞争的范围。运营商首先应该好好部署网络,不要总是去追求5G,其实现在4G的网络部署还没有做到最好,某些城市的核心地区信号覆盖强度都很弱,更不要谈高速数据。所以,未来网络信号的稳定,不完全取决于需求的想法和技术,而是取决于对需求的商业模式的改变──流量货币化,运营商之间要有一个竞争机制。只要真正做到流量货币化,带宽的满足会越来越厉害。

5、与会人:
  我们将如何部署5G?因为管道会得越来越宽,我们知道AR/VR也会撑大管道,我的问题是我们怎么部署5G?我们部署的策略是怎样的?

李英涛:
  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为止,5G在研究方面初步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但是,在形成全球5G标准上,今年才刚刚起步。到2020年时,可能完成标准固化和第一批商用的部署。未来5G不仅解决人和人的通信,还可能给各个行业解决机器和机器的通信,以及机器和人的通信。5G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但踏踏实实来讲,4G还有很多工作要做。2020年以后,5G才会真正被推动起来。
  (四)关于软件

6、与会人:
  我们公司在SDN投入比较多,后SDN的主要方向和策略是什么?人与自然强调分布式自然交易,我们公司在流量数据化有什么大方向上的考虑?

任正非:
  人类社会将来只剩两个:一个是情感,一个是数字,数字和情感之间一定要有一个联接,就是华为。华为如何联接数字和情感?就是SDN。
  你说“后SDN”,现在我们连前SDN都还没弄明白,何谈后SDN。

丁耘:
  现在不是谈后SDN的时候,未来5-10年,最重要是拥抱SDN这样的一个机会,拥抱SDN带来的网络架构变化以及设备升级带来的机会,获得我们在网络中的地位,实现老板所说的联接数字和情感。因为SDN会带来整个产业链网络架构的重整,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7、与会人:
  我认为很多问题最终核心价值都在数据上,请问数据技术对未来华为的意义以及我们在数据技术上所做的战略思考?

徐直军:
  我们在云服务和网络领域明确“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但数据技术发展很快,未来我们要做到SDN、云化,分布式数据库是最核心的技术。
  (五)关于芯片

8、与会人:
  现在无线很多竞争力都是建立在芯片上,后面半导体工业到7纳米后该怎么走?对于整个行业如何保持快速的增长速度,想听听各位领导意见。

任正非:
  我们可以用叠加、并联的方案,来处理这个问题,虽然笨一些,在新的技术没有出来之前,还是可以去替代的。

徐直军:
  比利时半导体研究院给我们很强的信心,在我们可见的十年内,半导体技术支持我们继续往前走是有希望的。何庭波预测2025年以后会出现拐点,新的技术可能会出现,我们要保证在现有技术上领先,也要保证拐点出现时,能有能力应对。

9、与会人:
  Intel移动芯片业务,诺基亚的手机,两者都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失败了,您在这方面的思考?

任正非:
  网络标准从简单到复杂,随着技术进步,标准又会变得越来越简单。在这个交替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黑天鹅”的。Intel之所以在移动芯片业务没有成功,可能是他们对通信标准理解不够。思科以前那么有钱,为什么不进入无线领域?我们今天是真没钱,因为把钱都分给大家了。
  资本给创造世界出了一臂之力,但最重要还是靠劳动创造世界。我们得益于二十几年去读这些标准,融入公司所有人的脑袋中了。对每个脑袋称称重量,然后把股票合理分配,就形成了我们的新机制。虽然走了两个人,但标准体系还存在,读标准的人还是很厉害的。如果公司有一天散了,再重新聚回来,原有的所有体系都不再有了,因为标准要有生命才能延续。管理是无生命体系,标准体系是无生命体系,如果没有有生命的人去支撑,我们这个体系就付诸东流了。所以,华为公司不能垮,否则几十年来花费了百亿美金积累起来的管理体系就没有用了,形成对技术标准的理解也没有用了。
  其他公司想进入这个领域,一定要对网络标准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诺基亚和微软的合作为什么没有成功?诺基亚太自信,认为一定要用Windows才会成功。华为今天也要绑定Windows,但是绑的方法不一样,也可能我们就成功了。此一时,彼一时,世事很难料定。现在不敢断言Intel移动芯片业务一定失败了,因为没人说得清楚未来手机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一定要开放,炸开“金字塔尖”。

10、与会人:
  以前我们处理数据是把数据从硬盘、内存搬到CPU里,现在换了一种想法,能不能把CPU放到无处不在的地方,只要有数据的地方就放CPU,所以现在业界正在说,以数据为中心的计算或者叫NDP基数据计算,是对计算体系的一个颠覆。在这样一个思想下,Intel和三星就不一样了。Intel是做CPU的,希望把内存做到CPU里去;三星是做内存的,希望把CPU做到内存里去,这个产业方向上就开始博弈了。

任正非:
  这个博弈就是社会进步。我们公司现在有钱,也可以自己内部博弈。怎么才会更有钱呢?就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把世界同方向科学家包囊进来,产生更大的能量。我们也要研究这两种方式,赶上时代步伐。
  (六)关于人工智能

11、与会人:
  现在都谈AI人工智能,对于这个领域,华为的看法以及未来是否有计划进入?从哲学角度来讲,上帝创造人类,现在人类要创造新的人类,新的人类将来是否会替代人类?

任正非:
  人类创造的新人类有可能取代我们真人类,这是霍金和比尔·盖茨以前的观点。我们看到负面的一面,也要看到正面的一面。人类的生产、服务过程可能实现人工智能化,过去我们所期望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都可能实现,至少精神财富方面是可能实现的。比如,将来新人类可以一秒钟读完莎士比亚,两秒钟把美国图书馆的书籍读完,三秒钟学完几百种语言……。
  生存80年,真人类可能就死亡了,但是新人类可以把灵魂和躯体相分离,把“灵魂”放在数据库,重新换一个机器躯体,就变成80岁智慧的20岁小姑娘;再过80年,它变成160岁智慧的20岁小姑娘……再接下来,它可能还会有千年的智慧结晶。这样的人类创造的电视剧,就不会再出现抗日神剧,因为它懂历史、懂科学。新人类肯定比我们真人类更智慧,让我们的生产、服务智能化。

李英涛:
  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是有布局的,2012实验室的诺亚方舟在研究,面对我们“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的原则,我们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实际上,我们在电信领域是有尝试的,比如我们可以快速帮客户找到网上问题,可以帮助客户提高与用户之间的黏性,这些可以给运营商带来现实的价值。如何使我们自己的工程、交付、流程人工智能化……。只是我们在做这些研究时,没有大力向外宣传。
  (七)关于网络能源

12、与会人:
  华为以前的成功很多依赖于数学的算法和工具,无论对软件还是硬件。现在能源越深入研究,越发现相当于跟物理化学有关了。

任正非:
  公司主航道就是要攻克大信息流量的疏导,大数据里最大的困难就是发热,硬件工程、电子工艺最大的问题就是散热。有位专家说,未来50%的能源将消耗在芯片上,散热和发热机理也可能是电子技术最核心的竞争力。芯片的发热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发出多少热,就要散出去多少热,发热和散热是同样重大的科研科技。所以,发热机制与散热问题是大数据传送的关键挑战,我们需要加大投入研究。
  我在乌克兰跟很多学院的教授座谈,他们说散热问题完全可以用数学解决。我们的热管,居然跟谁都不合作,自己闷着头干能做出什么水平。热导是宇航技术,为什么不能跟有名的宇航研究所科学家和学院合作呢?乌克兰、俄罗斯的战斗机,加工不如美国的精密,他们就把翅膀故意做得“粗糙”一点,让上面贴附一层空气层流,贴附在翅膀的层流,润滑飞得跟美国战斗机一样快。如果没有很好的模拟水平,这是绝对做不到的,这是高空的动力水平。那么想想,我们公司的散热原理是什么?
  我们要重点研究发热机制,芯片为什么会发热,线路为什么会发热?为什么发那么多热,这个热能不能降下来,怎么把热散出去?从这个角度开始,我们研究为什么要电源,要多少电源,能不能少一点电源,不要电源行不行?我们要解决芯片发热的机理问题,以及如何把热散出去。能不能几秒钟将手机充满。

三:随着时代发展,华为正在不断变革。只有“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团结奋斗,才可能有未来的成功。
1、与会人:

  第一个问题是流程创新。我们是一家技术公司,但技术创新的进程正在发生变化,其中一种变化是越来越跨学科,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新生代员工所展示的跨工程与人类感知领域创新。在硅光子领域(silicon photonics),我们很强大,但在人类光电子(human photonics)领域,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如何重塑华为以适应跨学科的组织和结构,从而我们可以参与这种形式的创新?问题的第二部分相对有点现实,因为我们有中央硬件、中央软件,我们有网络,这是我们非常强的领域。但是我认为,我们需要人类感知的其他学科以及技术集成生物学。
  第二个问题,创新变化的方式。科学技术发展非常之快,有些技术还没上市就失败了。昨天轮值CEO提到,我们要容忍失败,但是我们必须要能够非常非常快地失败,也要非常非常快地成功。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很难非常快速地行动,因为我们的流程非常慢,比如决策流程、建立小的敏捷团队、与知名教授的实验性工作、与初创企业的合作……

任正非:
  我倒过来回答。
  第一,谁摧毁了索尼?KPI高绩效文化。我们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把很多不确定性、确定性工作都流程化后,就抑制了新东西的产生。首先要肯定日本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将规范的管理落实到了基层,车间的螺丝刀、零件、纸巾……摆放都规范得清清楚楚,青年工人进来后需要严守这个规则,青年人创造的冲动就没有了。英国也是伟大的国家,给世界输出的文化是规则,但英国把流程规则到最末端。而美国是一批异教徒移民,把英国制度撕裂,大的法律框架是规范化的,但管不了末端,所以美国把英国文化做了变异,创造了一个灿烂的美国两百年。
  我们公司是从一个混乱公司走过来的,如果不走流程化、高绩效考核的道路,今天就是布朗运动,每个分子都乱动,形不成动力。我们规范化以后,管子“哗哗”地流,经过“拉法尔喷管”挤压。可压缩的流体被压缩超过音速后,扩展的面积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这就是火箭。火箭的发动机基于拉法尔喷管。我们是先规范、后放开。
  华为公司经过一个瓶颈挤压大家,这就是价值观。挤压完以后,再放开,大家的奔跑速度越来越快,推动华为这个“机器”的前进。我们正在改变,让大家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让大家的思想活跃起来。
  第二,未来世界一定是跨学科创新的,但是华为不可能拥有这么多跨学科的人才,所以胡厚崑提出淡化工卡文化。我们以前叫做“低带宽、高振幅”,每个人某方面的能量非常大,但知道的知识面可能很窄,但是如果把很多人拼起来,那么我们就是“宽频带、高振幅”。如何实现跨学科?只能各种组合来实现,这就是我们将来新的研究措施。就像徐直军所说的,希望各位Fellow和专家拿刀子把“屁股”砍掉,去全世界思想碰撞。
  当日本樱花盛开的时候,为什么不请法国科学家到樱花树下去和日本科学家喝喝酒?当法国薰衣草盛开的时候,为什么不请日本科学家坐在薰衣草地上去喝喝法国的红酒?经常思想碰撞,就可能产生新的“火花”。当然,产生“火花”的方式,还有与大学教授合作。
  第三,以后我们不能随便使用“失败”这个名词,要使用“探索”这个名词,因为“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在任何不走错路的关闭项目中,去分析项目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即使告诉我们此路不通,也是一种探索。把做这个总结的人调到另外一个项目去,炮火就能打得更准。
  我们要承认英雄。珠穆朗玛峰的探险家多艰难,现在有人攀登上去才发现一百多年的探险家遗体,他怎么不是人类伟大的英雄呢?阿波罗登月,13号飞船因服务舱液氧箱爆炸中止登月任务,那三名宇航员也是英雄。
  所以,我们要重新看待成功与失败,失败的经验对我们是宝贵财富。失败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最宝贵的学习。“一生能有几次败”,所有一切不能重来。我们把失败项目中的奋斗者留下来,以后就不会失败。干部部门更要重新去看待这个问题,评价系统不能僵化,应该有灵活的考核方式。

2、与会人:
  目前公司的人才招聘流程非常长,需要很多领导签字,海外招聘一个人需要用两个月时间。您对HR的人才招聘有没有新的想法和思考?

任正非:
  首先干部部长要来自于科研人员、项目人员、业务人员,能充分理解项目,HR必须要从业务人员中产生。三年前,我们就制定了“奖金要从下往上及时发放”的政策,但现在仍是年底“排排坐,吃果果”,分不动,因为人力资源不懂业务,不知道如何评价人。所以HR一定要懂业务。

3、与会人:
  Google十年前把安卓开源,六年前开始涉足无人驾驶领域,已经提前布好局了。马斯克回收火箭,现在看到他的成功,其实也是经历了几十次的失败。我们向未来看,还没有经历这样的波折,而且能力差距还很大。十几年前美国大片中的场景,现在逐渐走进了生活。走向未来的二三十年,成长能力提升的路径是什么?

任正非:
  未来社会变化非常快,不是哪一个人的智慧能支持我们的发展,我们让大家来集思广益。现在我们会开放一个务虚平台,允许一些专家来“胡说八道”,就像心声社区一样。未来这个平台是否会开放给普通员工和大学学生,我们可能拿一个春节假期来试试,让员工在家看看,看能否产生一些奇思妙想。我们也担心,员工没有成熟就胡思乱想。突破是一定要一些底蕴的。只有踏踏实实,才能有所突破。
  虽然现在我们很难预测华为在未来社会中到底是什么地位,但是我认为,只有奋斗才会有未来,我们奋斗可能会不成功,但不奋斗肯定是不成功的。因此,我们努力往前划船。第一,我们公司有“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团结奋斗的商业平台,这是一种模式,全世界绝无仅有。第二,我们不是上市公司,每年攻击城墙口的炮弹投入是200-300亿美金。没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愿意这么大的投资,因为股东不会同意。我们公司要生命,不要钱。
  社会上有很多家公司也在划船,互联网公司比我们公司加班的情况还严重,但他们实现的是个人价值,不可能挖出一条长江,在长江边有一个小水库是有可能的。我们是一条大江、大河。

4、与会人:
  您如何看华为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

任正非:
  华为未来的发展,就是我们一定能活着,而且一定能成功!因为我们在七八年前就已经把人才“金字塔”顶端炸掉了。“金字塔”是一个封闭的模型,塔尖的这个人有多宽的视野,“金字塔”就有多大。现在炸开了塔尖,组合了非常多精英,战略方向和前进方向是靠大家共同去探索出来的,而不是靠一个人来判断局势。大部队最大的问题,就是方向不能错。战略目标不明确,天天很辛苦,这是过去的华为,现在我们的领导要仰望星空。当我们放开视野,大部队的方向就不容易出现差错,不出现差错,我们就不会灭亡。
  你问华为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我也希望华为能再存在二、三十年,即使有三、五年,我也满意了。

5、与会人:
  如果未来有一个中国公司领导世界,了解华为的人都知道,华为有九成的希望。

任正非:
  你说未来有一个中国公司领导世界,我相信那一定不会是华为,因为华为是全球化公司,不是一个中国公司。
  为什么有这么狭隘的荣誉感呢?不要总想到做领袖的光荣,不要去背上这个沉重的口号和包袱,荣誉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用的。我们说未来要领导世界,是为了鼓舞大家信心,让大家奋斗去做得更好。其实我们都很笨,但是我们依托了一个大平台获得了成功。我们这个成功,是为了自己给老婆多赚点钱,不是为了世界荣誉,不是为了当世界领袖。

6、与会人:
  华为公司已经很成功了,什么因素让我们做到现在的程度,还有哪些因素让您晚上睡不着觉?

任正非:
  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全世界68个战略高地,我们才进入三五个,怎么叫“成功”呢?我们在很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进入主流运营商,进入了一些非主流的运营商,但也还没有进入这个运营商的主流市场,这怎么能叫“很成功”呢?
  我没有这个自豪感,你有自豪感,应该上战场,去给我们创造成功。

7、与会人:
  您刚才讲美国比世界大,我想听听比世界还大的世界是什么?

任正非:
  比世界还大的世界,就是你的心胸。
  报送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
  主送:全体员工,全公开
  二0一六年六月二十七日
 楼主|阿宝 发表于: 2016-7-24 16:59:1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任正非:苹果有钱但太保守,华为没钱却疯狂投资

源自:IT之家
r4e5-fxuifip2950239.jpeg
IT之家讯 作为华为的领导人,在今年5月的座谈会上任正非与众多的Fellow召开座谈会,在会上任正非表达了不少关于华为方面发展的问题。
  关于华为的定位,任正非称,华为要做一个管道操作系统,下面操作管道,上面中间平台是网络集成,对上还要能力开放,把所有内容接进来,实现管道的三点衔接,即任何两个点经过一个转接点就能接通。管道操作系统“上不碰内容,下不碰数据”,并不是建立两个混凝土的夹层墙来隔源的。在支撑别人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包括对方提供的内容需求。任正非称,华为上不碰军工,下不碰机密,民营企业要恪守本份。
  对于VR,任正非表示目前技术尚不完善,没有公司能够解决时延问题,目前华为对于AR与VR将会重点关注基础领域的研究,浑水摸鱼,只有强者才能摸到鱼。如果你本身没有能力,那是捡不到鱼,即使是浅滩。
  对于苹果iPhone销量下滑,任正非认为,终端是人类文明社会最需要的一个显示器,不会没有前途,只是目前我们投入还不够,还没有完全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机会点。苹果公司很有钱,但是太保守了;华为没有钱,却装成有钱人一样疯狂投资。如果苹果公司不敢投钱,就只能跟着我们,华为就会变得像苹果公司一样有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九流 发表于: 2016-7-18 10:59:00|显示全部楼层

任正非的忠告:不赚钱的产品就关闭压缩

源自:i黑马网
EVH7-fxuapvs8686738.jpg
  以下内容摘自由华为公司内部培训教材集结成的书籍《以客户为中心—华为公司业务管理纲要》。

  在本部分中,集中讨论的是,像华为这样的大公司,财大气粗,但任正非还时刻提醒其管理团队,要把公司的能力削得尖尖的,才能形成突破,切忌把公司能力拉得平平的,什么城墙都攻不破。他说,要成为领导者,一定要在主航道、主战场上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这对于金钱、资源和团队都稀缺的创业团队来说,有很强的启发:创业公司一定不能稍微拿到多一点钱就瞎创新,什么都想做,结果很有可能什么都打不透,白白把宝贵资源浪费掉,最后猝死。当然,如果一家创业公司还没有找到领先的主业和主航道,还是要多尝试。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我们要避免多条战线作战,才能减轻疲于奔命的问题。我们就将重点放在主要客户的方向上,主要客户的方向变了,我们要跟着进行调整。(来源:任正非在华为技术安圣电气研发体系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2001)
  我们的投资,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根据客户需求、社会需求的正态分布进行配置。我们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做得比较优秀,也冒出了一个小头,但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潮流的领导者,必须在主潮流上取得胜利。因此,现阶段按客户需求的正态分布投入力量,是符合潮流的。(来源:《静水潜流,围绕客户需求持续进行优化和改进》,2002)
  不赚钱的产品就关闭压缩。我不会投资非战略性的产品,除了你们滚动投入,又能交高利润。我们整个公司只有把战线变得尖尖的,才能形成突破。否则就把公司的能力拉得平平的了,什么城墙都攻不破。(来源:任正非在网络能源产品线汇报会上的讲话,2012)
  我们要成为领导者,一定要加强战略集中度,一定要在主航道、主战场上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占领高地。(来源:任正非在惠州运营商网络BG战略务虚会上的讲话及主要讨论发言,2012)
  什么叫主航道?世界上每个东西都有正态分布,我们只做正态分布中间那一段,别的不做了,说那个地方很赚钱我们也不做,也卖不了几个。我们就在主航道、主潮流上走,有流量就有胜利的机会。(来源:任正非在三亚终端战略务虚会上的讲话及主要讨论发言,2012)
  我们必须要聚焦在一个主航道上,是以价值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作为一个辅助产品线,一定要突出你的价值贡献是什么。(来源:任正非在网络能源产品线汇报会上的讲话,2012)
  预算必须与贡献关联,与战略关联。是战略领域,我给你钱;不是战略领域,你必须给我钱。战略目标是我们的目的,预算是资源配置支持战略实现的手段。(来源:《聚焦战略,简化管理》,2012)
  我们不能让诱惑把公司从主航道上拖开,走上横向发展的模式,这个多元化模式,不可能使公司在战略机遇期中抢占战略高地。我们的经营,也要从过往的盲目追求规模,转向注重效益、效率和质量上来,真正实现有效增长。我们对非主航道上的产品及经营单元,要课以“重税”,抑制它的成长,避免它分散了我们的人力。(来源:《要培养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2013)
  多少人欢乐几家愁。沿着主航道,把握好大江大河,我们一定能走到大海。(来源:《紧紧围绕客户,在战略层面宣传公司》,2013)
  我们要看看成功的美国公司,大多数是非常聚焦的。难道他们就不能堆出个蚂蚁包?为什么他们不去堆呢?当前,不是我们超越了时代需求,而是我们赶不上,尽管我们已经走在队列的前面,还是不能真正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是可以引领潮流的。但只要我们聚焦力量,是有希望做到不可替代的。(来源:《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和增加土地肥力》,2015)
  公司要像长江水一样聚焦在主航道,发出巨大的电来。无论产品大小都要与主航道相关,新生幼苗也要聚焦在主航道上。不要偏离了主航道,否则公司就会分为两个管理平台。(来源:任正非在战略务虚会上的讲话,2015)

要做战略上不可替代的东西
  什么叫主航道?别人难以替代,又可以大量拷贝使用的就叫主航道。(来源:任正非与巴西代表处及巴供中心座谈纪要,2014)
  在主航道,我们要做战略上不可替代的事情,否则就是在支末上发展。战略不可替代,不能仅以技术为方向,也可能包括以商业模式等作为行业领先的结构。只要可替代、拼得你死我活的东西,就不是公司的战略方向。(来源:任正非在销售项目经理资源池第一期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华为聚焦在主航道,收购是为了弥补管道竞争力建设上的不足,而不是为多元化经营。如果我们跨界去收购一大堆公司,会不会有假的?会不会因为经营不善,反而垮得更快?世界上最赚钱的事情,就是印钞票,你回家印饭票给你儿子,每天他撕一条给你,这点你是可以兑现的。所以不能万事都做。(来源:任正非在与法务部、董秘及无线员工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

不畏艰难,厚积薄发
  我们只允许员工在主航道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能盲目创新,发散了公司的投资与力量。非主航道的业务,还是要认真向成功的公司学习,坚持稳定可靠运行,保持合理有效、尽可能简单的管理体系。(来源:《用乌龟精神,追上龙飞船》,2013)
  企业市场未来肯定是有希望的,但是需要一个积累。今天来说,我们能真正大抵搞明白客户需求的就是电信运营商,我们对其他客户根本就不明白他的需求。我们盲目摆开架势,什么行业都大张旗鼓去做,我们不懂人家怎么运作,怎么帮人家做解决方案?因此还是要聚焦少数的客户、少数的行业。这样的话,就可以慢慢撕开口子。(来源:任正非和广州代表处座谈纪要,2013)
  主航道上创新是非常难的,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要在世界最前端的主航道的前沿进行突破的话,不是博士就可以的。博士(包括博士前)只是拿到了一支桨,船在什么地方呢?像央视纪录片《神秘的刚果河》上的渔夫奋力在波涛汹涌的刚果河上,历尽九死一生,才捕到鱼那样,突破的艰难是人们难以理解的。我们十多万人奋斗了20多年,才划到了起跑线。突破就像奥运会金牌获得者一样,是代表人类突破。这有多么难,我们也要宽容那些一时做不出成绩的歪瓜裂枣。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难的人才会到达光辉的顶点。我们一定会有一批优秀员工坚持奋斗着,终会获得上甘岭下面的钻石矿。(来源:任正非与英国研究所、北京研究所、伦敦财经风险管控中心座谈的纪要,2015)
  聚焦在主航道上创新,是非常非常难的,我看到你们做的各种各样的研究创新工作,都是在主航道上添砖加瓦,不做到一定的修炼,这个前沿阵地是无法突破的。但是,我认为人类社会出现大数据流量,应该是几千年来的第一次。当第一次人类出现大数据流量时,我们公司提供的支撑系统设备,已排在世界前列,是难得的光荣,也是难以承担的责任。我们以后还要走在世界最前列,如果我们不能走在世界最前面,我们公司就会落后,落后我们公司慢慢就会收缩,那我们前面的努力就白做了,所以我们要聚焦在主航道上创新,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我们聚焦能量还不一定能成功,分散了肯定不行。技术进步太快了,我们稍有迟疑,就会被抛弃。(来源:任正非与英国研究所、北京研究所、伦敦财经风险管控中心座谈的纪要,2015)
  我们的技术战略路线,这些年在聚焦上有了不少进步,才使今天效益显著增长。要明白我们不是万能的,大象踩死一只蚂蚁,是必然可能的,没有什么稀奇的,在主航道外,争做鸡头的方法是不好的。(来源:《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和增加土地肥力》,2015)
  继续聚焦主航道前进,要纵深发展,不要盲目横向扩张。横向扩张容易踩别人的脚,且会诱发离职创业,导致人才流失和队伍不稳定,结果得不偿失。尤其是企业业务不要把战线扩得太大,产品与解决方案体系要从研发投资的角度来牵引销售聚焦。(来源:董事会常委会纪要[2015]023号)
  本文内容摘自《以客户为中心—华为公司业务管理纲要》。
 九流 发表于: 2016-6-14 10:59:00|显示全部楼层

让任正非陷入“迷茫”的,不只是华为……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方兴东/文
  最近,任正非一声“迷茫”惊到了大家,几乎让所有人一时困惑和迷茫。而且列举出三大迷茫,毫不矫情:“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迷茫,这是如日中天的华为的第一真实感!渐入巅峰,中国高科技奇迹,被群起追捧,但是华为却并没有真正解决长远的战略问题。收入利润步入增长快车道,日子过得流油,但是华为至今缺乏汇聚和掌控全球十亿级用户的平台级的杀手级产品技术。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保证华为十年后依然在高科技第一阵营。而且越大越危险。这是再大的研发投入,再超级的体量与规模,所无法抵御的。任正非的忧患不是谦虚,而是真切而客观的。能不再迷茫,互联网时代大变革面前,这样的公司很少。小米、联想迷茫中,华为也迷茫。”

任正非“迷茫”的四层用意
  的确,迷茫是互联网浪潮下全球性的集体“症状”。但是,任正非站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这样的殿堂上,出人意料地说起迷茫,当然大有名堂。我们应该深入琢磨一下里面的门道。任正非这样一位中国高科技无与伦比的智者,为什么在华为热捧一片的时候,在最高领导人面前,说出如此不合时宜的话来?其中的玄机究竟是什么?高手出招,往往一招胜十招。任正非的“迷茫说”,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用意,我个人认为,起码有这样四层用意:

第一,最浅层次的,以“迷茫”一词横扫所有对华为盲目的热捧。
  在华为成立30年之际,华为突然成了网红,微信群刷屏经久不衰。这是任正非非凡战略的结果,也是华为人坚定奋斗的结果。但是,热捧过度,就明显变了味道。人们批评小米的时候,用华为作为参照;批评联想的时候,也是那华为作为镜子;甚至连对不尽争气的BAT,也拿华为做武器。有些比较还有点道理,而有些比较则完全离谱。不管如何,联想也好,小米也好,BAT也好,都是中国各个领域最优秀的领军企业,拿华为作为武器进行简单粗暴的踩踏,既不符合华为的价值观,也明显缺乏起码的合理性。显然,这样的捧杀比批评更具危险性。
  比如有篇批评小米的文章,喊出了“任正非时代崛起”的口号。这类文章,对雷军来说,是低级黑;对任正非来说,是高级黑。总之对双方都是黑。这类文章体现的价值观和格调都不高。华为和小米,完全是两个赛道两种模式两个取向,绝对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就像苹果与Google,两者更是“与”而不是“或”的关系。绝不能因为今天华为渐入佳境而否定小米,就像前几年不能因为小米风光无限而否定华为。以一时境况断下结论不但短视而且势利。
  今天的小米只是因为崛起太快需要一定的休整和补课,其模式和方向并没有问题,这是根本。符合趋势,雷军系绝没有理由面临崩溃,而对于华为也不要盲目捧杀。中国高科技全球崛起才刚刚拉开序幕,来日方长,雷军和任正非,都是时代英雄,我们旁观的,应该即看热闹,更应该看门道。低级黑和高级黑,都要不得!即使是手机方面,余承东和雷军两者目前取向也有本质不同。同样攀登珠峰,一个南坡,一个北坡。
  华为和小米,表现都精彩非凡,我们应该给双方多鼓掌。任正非用迷茫来回答这些逐渐失却理性的追捧,无疑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第二,用“迷茫”一词抵挡政府火热的拥抱。
  华为最近获得的厚爱和待遇不但前所未有,而且异乎寻常。新华社罕见的长篇采访报道,一贯给人感觉闭门不出的任正非,开始屡屡成为领导人各种会议的重要嘉宾,甚至有专家建议本届政府应该将华为塑造成为新时代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式的典范。作为30年的IT老兵,华为最与众不同的就是与政府之间的距离。这种敬而远之的警惕感,既有深刻的内在原因,也有严峻的外在原因。
PdPi-fxszmaa1978716.jpg
华为一再强调,企业与政府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纳好税。甚至各界政府最喜欢的理念“自主创新”,任正非都直截了当说,华为从来不讲自主创新,“我们为什么要排外?我们能什么都做得比别人好吗?为什么一定要自主,自主就是封建的闭关自守,我们反对自主。”这种眼界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但是,要知道,华为是一个面向全球将近200个国家销售和服务的公司,是一个70%左右收入在中国市场之外的真正全球化的高科技企业。
  2012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了长达52页的调查报告,认定华为、中兴两家中国通信设备公司在美投资,涉嫌侵犯“美国国家安全”,将华为带入舆论漩涡。如此高大上的报告里面却有着很多啼笑皆非的所谓“证据”。其中一个证据就是中国企业过去最喜欢使用的词汇“国家龙头企业”。报告中将“国家龙头企业”英文用词翻译为“国家冠军企业”,看,这不是不打自招吗,自己都承认自己是国家的企业了?苹果、微软什么时候说过自己的美国的“国家龙头企业”?
  在跨境数据成为国际贸易和国家安全最重要的驱动力的今天,作为掌控数据流动最关键、最敏感的通信设备的企业,华为一旦被当上与政府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紧密关系,不但欧美等西方国家不敢信任华为,就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必须加深疑虑,另眼相看。再也没有比这种对信任的侵蚀,更有力地损害华为在全球业务的正常开展。所以,如果我们的政府支持和爱护华为,一定不能固守自我,而要首先站在华为的角度,设身处地,体谅华为全球面临的真实境况。千万不要因为一片热忱拖了后腿,帮了倒忙。让华为与政府保持距离,保持企业身份的纯粹,就是对华为最好的支持和帮助,就是让华为为中国崛起为中华民族复兴做贡献创造最好的环境。

第三,做企业来说,最好的时候也就是最危险的时候。
  这两年华为的日子的确好得一塌糊涂。不少华为员工自己都调侃,公司现在数钱数得手软,发钱发得疲惫。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好得都超乎想象。而危机意识,是华为走到今天的“传家宝”。这种时候,任正非的迷茫说,当然是对公司内部最好的清醒剂。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任正非的“迷茫”是真切的,是发自内心深处。
  这种迷茫,可能超越了大多数人的认知。我们还真需要深入分析一下,任正非真正迷茫究竟是什么?“华为正逐步攻入行业的无人区: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这里既有华为第一次担当领航者的豪迈,更有内心的栖惶。前方的道路,既没有现成的轨道,也不在原来的轨道。那就是整个时代面临的颠覆性的产业变革。在这种变革面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华为今天的成功与未来长远的竞争优势,其实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正如我们的夏至,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而此后就是一天比一天凉快的日子。对于一直秉承管道业务为核心的华为来说,这种危机感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更是即将直接面临的。

传统的通信行业遭受冲击
  最近通信行业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华为在欧洲云计算领域最亲密的战友德国电信的言论。德国电信呼吁其他电信运营商也一起加入由Facebook主导的电信基础设施项目(Telecom Infra Project,简称TIP),从而逃脱设备商为运营商们设置的“枷锁”。这种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反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信号。
  如同本届美国大选标志着互联网颠覆美国传统政治结构一样,整个通信行业的权力结构和运营机制也已经抵达临界点:互联网革命走到今天,运营商的好日子已经彻底结束,通信设备商从欧美转移到中国也基本完成。也就是说,开源节流的非革命性手段已经用到头了,接下来已经退无可退,除非改头换面,脱胎换骨。ICT产业的权力已从原来的运营商、设备商、IT软硬件企业一端彻底转移到掌控着海量用户的互联网平台。
  运营商需要更激进的自救举措,自顾不暇哪还能考虑设备商的利益?进一步摆脱设备商的依赖无疑是自救的举措之一。华为、思科等设备商的挑战无法回避。当然,事实上设备商早在运营商之前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各种手段另辟蹊径,摆脱对运营商的依赖,甚至对运营商开始了釜底抽薪的运筹,比如云计算和智能手机等。危机面前,运营商和设备商各怀心胎,各奔各路,各找各妈,就是必由之路,狼奔豕突成为新常态。
0jvO-fxszkzy5239670.jpg
几天前,我去看汕头海底光缆登陆站,曾经最高峰的时候,中国带宽出口的60%在这里。可是现在其他地方开始建设的新的光缆,带宽一下子就提升1000倍。意味着原有的优势可能一夜之间迅速消失殆尽。现在亚马逊、Facebook等公司,不但自己做服务器,自己做路由器,自己做交换机,自己拉光缆。主要理由还不是因为考虑成本因素,而且因为传统设备商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云计算最新的需求。这是运营商和设备商最大的噩梦。云计算时代,需要全球的数据和服务高度同步,要求的带宽时延非常苛刻,运营商传统光缆的标准很可能就满足不了。也就是说,运营商和设备商传统的商业模式失效了。
  2015年,亚马逊云计算不到100亿美元,今年收入规模应该在150亿美元以上,3年左右就可能达到500亿美元以后。可以想象,届时运营商、设备商以及传统IT企业的日子一定会像今天的报纸杂志一样,进入断崖式滑坡。运营商作为管道服务商,还有一定的空间,能够继续混口饭吃,毕竟各国运营商还有各种政策和资质的壁垒。但是,曾经当家做主,吃香喝辣的日子从此就要结束。
  目前运营商只是增长,这只是第一阶段,还不算太苦;接下来第二阶段就是整体收入开始下降,但是利润还有,日子总还可以过;真正悲催的是第三阶段,直到原来的利润没有了,必须大幅度裁员,图生存。
  总之,可见的未来,苦日子后面有得慢慢品尝。而基于运营商之上的设备商,在痛苦传递的链条之中,无疑首当其冲。

华为战略运营的真正危机
  回到华为,深入其未来图景,我们就会发现,华为确保未来安然无忧的战略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今天再好的表现,再高的利润,都无法成为未来的买路钱。而华为的危机和焦虑主要来自于自己一贯业务模式的强烈的路径依赖。华为今天的巅峰时刻并不是因为商业模式完成重大创新带来的,而是因为全球通信设备从高成本的欧美全面转移到中国为主的亚洲,华为成了最大的承接者。这当然也是非常好的事情,起码在面向未来的转型上,比欧美企业多了一个宝贵的缓冲带。但是,残酷的转型那一天迟早要到来。这方面华为准备好了吗?
  考察全球和历史,我们可以说,华为今天的战略本质上并没有超越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思科和朗讯。那时候,思科和朗讯的管道战略就是全球互联网进程的总导演。思科一度冲上了全球最高的市值,而拥有神话一般的贝尔实验室。无论是比技术实力,还是产业领先性,以及资金实力,还是当年引领互联网浪潮的战略思想高度,今天的华为都还真正难以匹敌。而朗讯早已经被廉价转卖了好几道了,命运凄惨无比。要知道,即使今天在华为面前黯然失色的思科,每年的纯利依然超过100亿美元,远超华为。思科手头的现金储备高达635亿美元,几乎占其市场价值的一半,PE值只有14倍。这代表了最理性的投资者给这个行业的未来给出的估值。
  最关键的,华为今天并没有拿到未来的船票。华为的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业务,三条业务线你追我赶全面开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华为再强大的技术储备,再丰富的产品线,再庞大的业务规模,都不能否则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华为迄今还没有一项真正可以统治全球产业界的核心技术,没有形成一个可以汇聚和直接掌控全球十亿级用户的平台。而当下无论是苹果的iOS和应用商店,谷歌的安卓系统,Facebook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亚马逊处于全面爆发阶段的云计算,都已经稳稳拿到了下一个十年高科技第一阵营的入场券。
umVC-fxszkzy5239693.jpg
另外,我们不得不说,华为的一枝独秀的地位很多程度上是BAT发展暂时陷入调整期,尤其是BAT因为过去缺乏全球化的魄力和胆识,使得今天全球化全面受阻,陷入了战略性的被动。否则,如果BAT战略得当,能够继续前些年那样的高歌猛进,那么今天早就远远把华为等甩开去了。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因为BAT们的低迷,造就了今天华为一骑绝尘的表现舞台。如果BAT能够像Facebook和亚马逊等美国互联网巨头那样保持创新,那么,华为能够表现的空间就不可能如此开阔。
  最近吹捧华为的一条理由,就是说今天BAT三家收入的总和还不如华为。可是,要比收入,华为的收入只有中移动的一半,更是只有中石油和国家电网的十分之一。你要是比较一下BAT的市场价值和利润,以及每年的真正比例,尤其是掌控的海量用户,就会发现BAT收入的含金量和未来增长空间,与卖设备和产品的华为是无法简单比拟的。当然,最大的差异在于,面向网络时代深不可测的未来,无论今天的BAT有着如何的缺点与不足,BAT都是最早握有了航向未来的船票的人,而华为目前的票,只有短途票舒适的头等舱,并还没有拿到真正长途的船票。

■ 结束语
  居安能思危,居高能谦卑,这就是任正非与众不同的独特智慧。但是,即便如此,这些特质护卫着华为走到了今天的高度,抵达了前方没有对手的境界,但是,这些依然不能成为未来成功的保险。所以说,任正非的迷茫,既是处于应对当下外界的喧嚣,更是面向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只要这样,华为的未来才可能豁然开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九流 发表于: 2016-6-5 09:59:00|显示全部楼层

破钱学森之问或可解任正非“华为迷航”

源自:经济观察报
  上周,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言,称“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坦陈“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
  华为被视为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范例,任正非则每每语出惊人。15年前他曾写下《华为的冬天》,断言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这一次自曝华为迷航,体现了任正非作为企业家深重的危机意识,对于一旦创新停滞就可能被颠覆的警觉,但也不能不说,这是作为领先者的华为必然会面对的“危险”──从后发的跟随和学习者,到茫茫海上的探路者,一招棋错可能满盘皆输,容不得半点闪失。
  如果考虑到中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未改变,科技基础薄弱,以及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的差距,可以说,任正非的迷航警示,正是中国企业尤其是领跑者在寻求创新驱动时可能遭遇的现实困境。
  这很可能决定了类似于华为这样的中国公司,最终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虽然华为“炸开金字塔尖,开放地吸取宇宙能量”,以加强和全世界科学家对话与合作的方式,感知可能的发展方向,积累巨大的势能和爆发力。但在考验耐力的创新比拼中,身为企业的华为无法自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雄厚的教育和科研能力,造就了不断涌现的优秀人才,这些人的创新实践成为中国公司实现技术和产品突破的源动力──在持续互动与竞争中,他们中间一定会产生帮助中国庞大的企业舰队走出迷航的“领航员”团队。
  在任正非的推演中,未来是智能社会,驾驭者必须是有文化的人。要争夺这个机会,就要大规模的培育人。否则,一旦机器大范围取代人工,可能出现产业重新回到西方,中国产业空心化的一幕。所以他说,发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我们以为,这不仅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也看它是否充分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破坏性创造的能力。
  不能不说,这是作为企业家的任正非对中国教育含蓄而迫切的恳求。所有理论、科技、技术的突破与积累背后,总是站着那样一群人,他们是旧体系和思维的破坏者,是所有创新活动的发起者和最终摘下桂冠的人,一个国家教育的果实决定了科技创新的宽度和深度,也决定着产业与产品的未来。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虽然从基础科学到技术突破,再到新的产业和产品的脱颖而出,这个漫长旅程中有太多不确定性,但没有一群杰出人才,靠什么穿越迷航?瞄准未来的教育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术精神,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人才,所以问题是,如何培植沃土,提供适宜的阳光、温度和水,让人才生根发芽,没有阻滞地成长,如何避免有关部门不必要的“干预太多,卡得太死”,让他们在自由的学术和科研空间里探索和发现未来,进而构筑一个国家深厚而牢固的科技护城河?
  这个社会有太多的浮躁情绪。所以汉德工业促进资本集团执行主席蔡洪平先生曾如此自问:我们有没有人在阿尔卑斯山脉里面下着大雪,静静地做一个小的零部件,一辈子做了两百年,有没有这个心态?他的答案是很少有。然而没有那些“一生寂寞”的人,基础科学的发展无从想象,很多创新技术的突破也顿失根基。科技创新离不开“向失败者致敬”──成功基于千万次的失败,失败者告诉人们哪条路是走不通的,资源因此会更多聚集于可能成功的方法和路线,很多时候,是失败为成功指明了方向。一个不宽容和尊重失败的社会,不可能拥有更多杰出人才──甚至当他们第一次遭遇失败,就永远地沉默了。
  我们注意到,上周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比如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成为主流话语,等等。这是1978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科技会议。或许可以说,破解钱学森之问,让中国有机会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也帮助中国的华为们走出迷航,发现新的地平线,这次大会给出了清晰的路线图。如此,我们期待又一个科学的春天的到来。
 九流 发表于: 2016-6-2 16:59:10|显示全部楼层

华为为什么迷茫?任正非说已无人领航

  △科技栏目 余一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华为总裁任正非进行了汇报发言。他表示现在华为已经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的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

谈未来:前途不定
  从科技的角度来看,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一个智能社会,其深度和广度我们还想象不到。越是前途不确定,越需要创造,这也给千百万家企业公司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不能坚持创新,迟早会被颠覆。
  现在的时代,科技进步太快,不确定性越来越多,我们也会从沉浸在产品开发的确定性工作中,加大对不确定性研究的投入,追赶时代的脚步。
  公司要具有理想,就要具有在局部范围内抛弃利益计算的精神。重大创新是很难规划出来的。固守成规是最容易的选择,但也会失去大的机会。

谈研发:经费将提升到200亿美元
  华为有八万多研发人员,每年研发经费中,约20~30%用于研究和创新,70%用于产品开发。很早以前我们就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经费。
  华为2015年研发投入92亿美元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占销售额的15%。未来几年,每年的研发经费会逐步提升到100-200亿美元。
  华为这些年逐步将能力中心建立到战略资源的聚集地区去。现在华为在世界建立了26个能力中心,还在逐年增多。

谈地位:华为现在无人领航
  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
  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
  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的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

谈人才:.80后、90后是有希望的一代
  华为过去是一个封闭的人才金字塔结构,我们已炸开金字塔尖,开放地吸取“宇宙”能量。加强与全世界科学家的对话与合作,支持同方向科学家的研究,积极地参加各种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
  我们不仅仅是以内生为主,外引也要更强。我们的俄罗斯数学家,他们更乐意做更长期、挑战很大的项目,与我们勤奋的中国人结合起来;日本科学家的精细,法国数学家的浪漫,意大利科学家的忘我工作,英国、比利时科学家领导世界的能力……会使我们胸有成竹地在2020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美元。
  现在华为奋斗在一线的骨干,都是80后、90后,特别是在非洲,中东疫情,战乱地区,阿富汗,也门,叙利亚……80后、90后是有希望的一代,近期我们在美国招聘优秀中国留学生(财务),全部都要求去非洲,去艰苦地区,华为的口号是“先学会管理世界,再学会管理公司”。

以下为任正非演讲全文:
《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为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奋斗》

  从科技的角度来看,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一个智能社会,其深度和广度我们还想象不到。越是前途不确定,越需要创造,这也给千百万家企业公司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公司如何去努力前进,面对困难重重,机会危险也重重,不进则退。如果不能扛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坚持创新,迟早会被颠覆。
  一、大机会时代,一定要有战略耐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走在基础科学进步的大道上的。而且基础科学的发展,是要耐得住寂寞的,板凳不仅仅要坐十年冷,有些人,一生寂寞。华为有八万多研发人员,每年研发经费中,约20~30%用于研究和创新,70%用于产品开发。很早以前我们就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经费。未来几年,每年的研发经费会逐步提升到l00-200亿美元。
  华为这些年逐步将能力中心建立到战略资源的聚集地区去。现在华为在世界建立了26个能力中心,逐年在增多,聚集了一批世界级的优秀科学家,他们全流程地引导着公司,这些能力中心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中。
  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
  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的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
  华为过去是一个封闭的人才金字塔结构,我们已炸开金字塔尖,开放地吸取“宇宙”能量。加强与全世界科学家的对话与合作,支持同方向科学家的研究,积极地参加各种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各种学术讨论,多与能人喝咖啡、从思想的火花中,感知发展方向。有了巨大势能的积累、释放,才有厚积薄发。
  内部对不确定性的研究、验证,正实行多路径、多梯次的进攻,密集弾药,饱和攻击。蓝军也要实体化。并且,不以成败论英雄。从失败中提取成功的因子,总结.肯定,表扬、使探索持续不断。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鼓舞人们不断地献身科学,不断地探索,使“失败”的人才,经验继续留在我们的队伍里,我们会更成熟。
  我们要理解歪瓜裂枣,允许黑天鹅在我们咖啡杯中飞起来。创新本来就是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我们也要敢于拥抱颠覆。鸡蛋从外向内打破是煎蛋,从里面打破飞出来的是孔雀。现在的时代,科技进步太快,不确定性越来越多,我们也会从沉浸在产品开发的确定性工作中,加大对不确定性研究的投入,追赶时代的脚步。
  我们鼓励我们几十个能力中心的科学家,数万专家与工程师加强交流,思想碰撞,一杯咖啡吸收别人的火花与能量,把战略技术研讨会变成一个“罗马广场”,一个开放的科技讨论平台,让思想的火花燃成熊熊大火。
  公司要具有理想,就要具有在局部范围内抛弃利益计算的精神。重大创新是很难规划出来的。固守成规是最容易的选择,但也会失去大的机会。
  我们不仅仅是以内生为主,外引也要更强。我们的俄罗斯数学家,他们更乐意做更长期、挑战很大的项目,与我们勤奋的中国人结合起来;日本科学家的精细,法国数学家的浪漫,意大利科学家的忘我工作,英国、比利时科学家领导世界的能力……会使我们胸有成竹地在2020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美元。
  二、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就能塑造什么样的一代青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奋斗,创造价值是一代青年的责任与义务。
  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青年的思想比较开放,活跃,自由。我们要引导和教育,也要允许一部分人快乐地度过平凡一生。
  现在华为奋斗在一线的骨干,都是80后、90后,特别是在非洲,中东疫情,战乱地区,阿富汗,也门,叙利亚……80后、90后是有希望的一代,近期我们在美国招聘优秀中国留学生(财务),全部都要求去非洲,去艰苦地区,华为的口号是“先学会管理世界,再学会管理公司”。
  我们国家百年振兴中国梦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老师。教育要瞄准未来,未来社会是一个智能社会,不是以一般劳动力为中心的社会,没有文化不能驾驭。若这个时期同时发生资本大规模雇佣“智能机器人”,两极分化会更严重。这时,有可能西方制造业重回低成本,产业将转移回西方,我们将空心化,即使我们实现生产、服务过程智能化,需要的也是高级技师、专家、现代农民……因此,我们要争夺这个机会,就要大规模地培养人。
  今天的孩子,就是二、三十年后冲锋的博士、硕士、专家、技师、技工、现代农民……代表社会为人类去做贡献。因此,发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我们要更多关心农村教师与孩子。让教师成为最光荣的职业,成为优秀青年的向往,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这次能够在大会上发言,对华为也是一次鼓励和鞭策,我们将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和这次大会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不懈奋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落花 发表于: 2016-6-2 15:06:02|显示全部楼层

任正非现身新闻联播: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

源自:C114中国通信网
  6月1日晚间消息(蒋均牧)很少出现在媒体上的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今日意外现身新闻联播,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给予热烈拥戴和高度赞扬,并强调“中国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科技企业,华为现已成为全球ICT基础设施的领头羊,并在终端和企业市场表现惊艳。2015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950亿人民币(C114注:按2015年12月31日汇率折算约合608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369亿人民币(57亿美元),同比增长33%。
  正如画面中任正非所言,“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不搞金融、不炒房地产的华为能够以实业发展至今天地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一条路走到底的坚持,28年来“对准一个城墙口持续冲锋”。而其在研发创新上的大手笔投入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华为2015年的研发投入达596亿元人民币(92亿美元),占比销售收入15.1%;过去十年,累计投入超过2400亿元人民币(370亿美元)。
  以下为任正非新闻联播讲话实录:
  总书记的话说出了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建设科技强国时不我待。我们今天是得到了我们未来方向的指引,我们认为我们未来发展会更好一些。为什么一会又鼓掌、一会又鼓掌、一会又鼓掌?所以大家肯定都是很高兴,要不怎么会鼓掌?我最主要还是对大国的精神感到兴奋,我认为这些东西会对国家未来几十年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现在又冒出来很多企业,其实也跟华为一样,也是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的。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为什么?中国13亿人民,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去发豆芽,把豆芽做好,我们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我们就是伟大祖国。
 小儿狼 发表于: 2016-5-24 09:06:27|显示全部楼层

任正非一反常态频频露面 华为否认搬迁传闻面临新征程

源自:时代周报
  老骥伏枥任正非
  [摘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过古稀之年的任正非如何掌舵华为这艘大船继续起航?而在经历了28年井喷式发展之后,华为如何继续常胜不败?这是摆在任正非和近20万华为员工面前的大命题。
  时代周报记者 王媛 发自广州
  72岁的任正非最近有些“反常”。
  过去,在外界看来,这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总裁就像是一个神秘的世外高人,甚少公开露面,从不接受采访。但今年以来,任正非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先是在今年3月的巴塞罗那通信展上,华为罕见办了一场小型的恳谈会,任正非大谈华为的管理哲学,出现在聚光灯下的任正非言谈风趣而坦诚。
  紧接着,任正非凌晨在机场独自等候的士的照片在网络风传—人们很难想象,这位掌管着全球500强企业的老人在生活中有着如此平易近人的一面。
  4月19日,任正非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我国“实现信息化发展新跨越、加快构建信息领域核心技术体系”的方向,作为企业代表的任正非随后进行了发言。
  进入5月,新华社刊出了对任正非的专访。在这场长达3个小时的访问中,任正非如此总结华为的发展历程:“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我们成长起来后,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
  “反常”的露面是否说明华为面临的局势和任正非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回首华为28年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华为和任正非的成功本身就是当代商业史上的奇迹。1987年,43岁的任正非白手起家,利用两台万用表加一台示波器,在深圳的一个“烂棚棚”里开始华为的起步。28年后,华为已经成为产品遍布五大洲,销售半径超过100多个国家的通信领域全球领导者。
  华为4月份发布的2015年年报显示,2015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39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净利润3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未来3-5年,华为公司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在10%以上。任正非也成为了中国企业家中的领袖级人物。
  但现在,无论是华为还是任正非均面临新的征程。这一征程不但包含着担负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弯道超车成为科技强国的企业责任,也包含着在当下这个技术急剧变革的时代里,太多的商业巨无霸,就在毫无预兆中从巅峰急剧走向没落的忧患意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过古稀之年的任正非如何掌舵华为这艘大船继续起航?而在经历了28年井喷式发展之后,华为如何继续常胜不败?这是摆在任正非和近20万华为员工面前的大命题。

否认搬迁传闻
  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这里是华为总部。自从2000年左右,华为将总部搬迁至此,这里便成为中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圣地。
  华为由一个小作坊发展到世界级的科技巨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特区中的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回忆华为的发展历史时,任正非充满感慨,“华为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政治大环境和深圳经济小环境的改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的发展。深圳1987年18号文件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没有这个文件,我们不会创建华为。后来,华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我们感到税负太重,很多同事说把钱分了算了。这时深圳出了‘22条’,提出投资先不征税,等到收益后再征税,实行了好几年。这个时候我们就规模化了。”
  而当被问及政商关系时,任正非谈道:“深圳市政府做得好的一点,政府基本不干预企业的具体运作。法治化、市场化,其实政府只要管住这两条堤坝,企业在堤坝内的有序运营,就不要管。”
  但在近日,一份出自深圳市龙岗区针对前两月经济分析的报告触动了业界敏感的神经。
  “1-2月,华为产值占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以上,并且产值增速将近40%,比全区水平高出将近25个百分点,若剔除华为,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则下降14.3%。”该报告中反复提及华为,流露出政府对于华为外迁的焦虑和担心。
  近几年,深圳租金与用工成本水涨船高,不少制造企业都感受到了来自制造成本高企的寒意。尤其是去年以来,深圳楼市一路狂飙,不少制造企业加速往生产成本较低的周边城市逃离。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早在2005年,华为子公司聚信科技有限公司就在松山湖设立,2007年,华为在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一举拿下50万平方米用地,三年之后,聚信科技产值超100亿,成为东莞首家百亿级企业。
  2012年,华为在东莞松山湖南部拿下了面积逾23万平方公里的地块,并注册了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近几年又加大了对松山湖的投资和建设,华为或将迁都东莞的消息甚嚣尘上。
  根据东莞市政府官方提供的消息,松山湖华为终端总部项目主要从事通讯设备行业,总占地面积约1900亩,总投资10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计划投资35亿元,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在东莞新出炉的2015年的企业纳税排行榜中,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拿下了主营业务收入和纳税两个第一,外界估算纳税额在20亿元左右。
  华为以近4000亿元全球营收的体量,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一举一动自然足以引发“蝴蝶效应”。
  针对时代周报记者“迁都传言”的采访,华为媒体事务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近日有关华为迁离深圳的传言不属实,华为从未有计划将公司总部搬离深圳,实际上这样的传闻已被辟谣几次了。华为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在中国乃至全球各地设立各类分支机构或研究所,以便更好地支撑公司全球化业务开展,在此过程中对部分业务所在地进行调整,属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
  尽管如此,面对新华社的采访,任正非坦言:“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
  事实上,作为全球性的企业,华为早已不再局限于深圳。去年6月份,华为与贵阳市正式签订云数据中心战略,规划总投资80亿元。据消息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本月25日,任正非将在老家贵州举办的数博会发表首次国内公开演讲。
  IDC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三星以24.5%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榜首,苹果市场份额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至15.3%,华为所占份额则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至8.2%;OPPO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至5.5%,VIVO所占份额同比增长2.4个百分点至4.3%。
  日前,以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亿元)从微软手中接盘诺基亚功能手机业务的台湾鸿海,也宣布将在贵州扩建新厂。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主要客户是苹果,但伴随着苹果硬件销售出现萎缩,富士康也亟须寻找新的大户,而随着华为手机销量迅猛增长,华为将成为推动富士康成长的重要客户之一。有消息称,富士康新工厂落脚贵州,或因此地正是任正非老家。

华为核心密码
  在任正非看来,华为能取得目前的成绩是因为“28年来只做了一件事情”。而在外界看来,华为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通讯领域立足,还是因为其有着以技术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的草创之初,以代销为生,任正非发现代销门槛低,竞争十分激烈,企业难以存货。于是,1992年,任正非孤注一掷投入交换机的技术研发,终于获得了成功,其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为华为占领了市场。
  1997年,任正非创办的华为已走过十年春秋。这一年,任正非远渡大洋到美国取经,参观了人类文明的“发明工厂”—贝尔实验室。回来以后的任正非备受启发,高扬“知本主义”,开始大规模调动资源搞研发会战。在任正非眼里,“知本主义”的核心就是靠知识、靠技术,而不是靠资本,靠投机。这种理念贯穿了华为的发展史。华为在通信设备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亦让很多竞争对手望而却步。
  在最近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互联网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产业实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
  “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就要有决心、恒心、重心。有决心,就是要树立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的志气,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习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包括:1.基础技术、通用技术;2.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3.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在这些领域,我们同国外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能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很有可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这也意味着,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将担负更多的责任。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50377件,累计申请中国专利52550件,累计申请外国专利30613件。其中,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公布的许可备案登记信息,去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这意味华为开始向苹果公司收取专利许可使用费。
  华为每年向苹果收取多少专利费,华为官方人士以“双方协议保密”为由拒绝透露。不过,据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苹果向华为交专利费已经多年了,即使是专利牛到没朋友的微软,和华为也是友好互相免费的,因为对方发现除了无线通讯专利,华为在IP、音频、视频等也有不少基础专利,而操作系统都要用到。
  华为在技术上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人才的重视。早在1996年任正非邀请人大六君子撰写《华为基本法》的时候,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知本家”的概念,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
  “华为在世界建立了20多个能力中心,没有这些能力中心科学家的理论突破,就没有我们的领先世界。中国必须构建理论突破,创新才有出路。小改、小革,不可能成为大产业。”任正非说道。
  另一方面,多年来,面对资本市场、房地产的膨胀,任正非和华为同样不为所动。
  “华为是一家一心想经营的公司,相信市场经济。”华为终端业务一位离职管理者向时代周报记者谈道:“华为1987年成立以后,到各地方建立办事处,常会有很多各地官员的关系户想进来,但华为都拒绝了,就算是关系户,也会被调离当地,不给徇私腐败的空间。因为任老板相信市场机制,不讲规矩,过于短视,即使获得了短期利益,也会失去市场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华为在南京、武汉等地的研究所,都是在相对比较偏僻的地方,凭华为的实力本可以要求更多,但华为最终并没有争取太多的照顾。”
  “华为的软件部门很赚钱,凭借这么好的优质资产,如果分拆上市,肯定能赚很多钱,起码是50倍的市销率。为此不知多少人曾来劝说过分拆上市,但任老板说了,‘企业只靠经营赚钱,要是经营不好了,宁愿让它关掉。’”上述知情人士说道。
  有核心技术和战略远见,永远靠稳健经营来赚钱,华为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方式,也是华为常胜的密码之一。
  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在华为深圳总部的一间密室里,有一个玻璃橱柜,里面放了10本蓝色的册子。这些册子有助于回答一个困扰美国政府的问题:谁是这家中国大型电信设备企业的真正所有者。
  而这些厚达数厘米的册子里记录着华为几万名员工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其他个人信息。华为表示,根据一项“员工股票期权计划”,册中的员工持有公司约99%的股份,任正非个人持股仅为1.4%。
  华为推崇奋斗者文化,但与之对应的,是高于业界水平的薪酬,以及全员持股的激励机制,让奋斗者与贡献者共同享受公司发展的成果。

思想者任正非
  有人评价,华为是一个充满思想力的企业。华为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管理哲学的成功。
  在任正非的创业历程中,影响其经营思想的主要有三个人—毛泽东,稻盛和夫和郭士纳。
  1997年,任正非亲自前往美国拜访IBM前董事长郭士纳,并成功引入了西方管理模式。此后的28年,华为每年花上亿美元请IBM顾问团队来帮助管理企业,这样才使得华为的生产过程走向了科学化、正常化。
  2011年,有“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不顾79岁的年迈之躯,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与时年67岁的任正非切磋分享企业管理之道。
  在制度上,任正非制定了《华为基本法》和轮值CEO制度,保障了组织的有序运行。任正非还特别喜欢用动物作比喻来解释华为精神,除了狼性文化,他还用蛇来比喻过引入西方流程化管理之后的华为:“就像一条蛇,蛇头不断随需求摆动,身子每个关节都用流程连接好了。蛇头转过来后,组织管理就能跟得上变化。流程化就是简化管理,简化服务与成本。”
  从43岁到72岁,任正非几乎24小时全天候开着机,每年超过1/3以上的时间在路上,包括旅途中、飞机上,奔忙在世界各地,任正非甚至曾经一度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任正非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他对华为员工说道。而正是这种忧患意识,逼迫任正非不断思考。
  任正非一直在思考华为的发展,各种场合发表的观点、讲话稿、回忆记谈累积起来超过数百万字,并主导了《华为的冬天》《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等书籍的编写出版。
  但如今新的征程已然开始,随着华为对于人才和核心技术的掌控和专注的提高,任正非开始变得乐观,“我们内部是很开放的自由的思想氛围。黑天鹅出现在我们的咖啡杯中,而不是在外面。外面我们思想研究的科学家死死盯住的,有突破,我们也会千军万马扑上去的。我们这里已经汇集了世界主要的潮流。”他说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九流 发表于: 2016-5-9 16:59:13|显示全部楼层

任正非:华为28年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最终领先了世界

源自:新华社
Ayd3-fxryhhu2352696.jpg
任正非
  新华社深圳5月9日电题:“28年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与任正非面对面
  新华社记者
  任正非和华为公司,堪称当代商业史上的传奇。
  1987年,年满43岁的任正非和5个同伴集资2.1万元成立华为公司,利用两台万用表加一台示波器,在深圳的一个“烂棚棚”里起家创业。
  28年后,华为公司由默默无闻的小作坊成长为通信领域的全球领导者:2015年营收395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369亿元,增速均达30%以上。作为华为领军人物,任正非从一名中年创业者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家,深深影响了许多人……
  华为走过了怎样的创业、创新之路?成功密码是什么?“28年只做一件事”的任正非究竟做了怎样“一件事”?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在他看来,当下的深圳乃至中国应该如何创新驱动发展?政府需要筑牢哪些堤坝?
  带着一系列问题,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进位于深圳龙岗坂田的华为总部,与任正非面对面,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访谈……

成功密码:“坚持只做一件事”
  记者:当下全球经济不景气,华为却逆风飞扬。华为成功的基因和秘诀是什么?</b>
  任正非:第一,华为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政治大环境和深圳经济小环境的改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的发展。深圳1987年18号文件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没有这个文件,我们不会创建华为。后来,华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我们感到税负太重,很多同事说把钱分了算了。这时深圳出了“22条”,提出投资先不征税,等到收益后再征税,实行了好几年。这个时候我们就规模化了。
  第二,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我们成长起来后,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华为只有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城墙口”进攻,几百人、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对着这个“城墙口”进攻,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量”炮轰这个“城墙口”,研发近600亿元,市场服务500亿元到600亿元,最终在大数据传送上我们领先了世界。引领世界后,我们倡导建立世界大秩序,建立一个开放、共赢的架构,有利于世界成千上万家企业一同建设信息社会。
  第三,华为坚定不移持续变革,全面学习西方公司管理。我们花了28年时间向西方学习,至今还没有打通全流程,虽然我们和其他一些公司比管理已经很好了,但和爱立信这样的国际公司相比,多了2万管理人员,每年多花40亿美元管理费用。所以我们还在不断优化组织和流程,提升内部效率。
  记者:华为每年花上亿美元请IBM顾问团队来帮助管理企业。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价钱改进管理?</b>
  任正非:你们知道吗?丰田的董事退休后带着一个高级团队在我们公司工作了10年,德国的工程研究院团队在我们公司也待了十几年,才使我们的生产过程走向了科学化、正常化。从生产几万块钱的产品开始,到现在几百亿美元、上千亿美元的生产,华为才越搞越好。我们每年花好多亿美元的顾问费。
  我们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不知道什么叫交付,全是请世界各国的工程顾问公司帮助我们。第一步就是认真学习,使公司逐步走向管理规范化。现在我们正在自己往前一步,就想再做得更简单一些、更好一些。
  记者:华为有没有弱点?</b>
  任正非:有。华为公司3年前应该快垮了。为什么?因为大家有钱了,怕苦了。我们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买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呆。我们就琢磨:为什么不提升一线作战的人的待遇呢?我们确定非洲“将军”的标准与上海、北京的标准不一样,年轻人在非洲很快就当上“将军”。你在非洲干,就朝着这个非洲“将军”的标准,达到了就是“将军”,就可以拿“将军”的钱。现在我们的非洲员工根本不想回来。
  记者:创新能把华为领向一个怎样的未来?</b>
  任正非:比如4K高清电视,现在北京、深圳都还做不到,但四川全省连边远农村用的都是4K高清电视,就是我们和四川电信合作做的。4K电视会把带宽、信息管道撑得很大。手机很快也是2K了,也会把信息管道撑大。这么大的管道一定要有人来做!4K现在还没有到来,VR(虚拟现实)就要到来了,还能互动,流量会远远大于4K。这是阻挡不住的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巨大的战略机会。香港、澳门马上也会实现。四川的实践证明,普通的农村也可以享受很高的带宽。

坚守“上甘岭”:“中心是有理想”
  记者:华为成长过程中,正逢中国房地产爆发,您是否动摇过?</b>
  任正非:没有。没炒过股票,没做过房地产这些东西。
  记者:没有诱惑么?</b>
  任正非:没有。那时,公司楼下有个交易所,买股票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包围着。我们楼上则平静得像水一样,都在干活。我们就是专注做一件事情,攻击“城墙口”。
  记者:是怎样形成这样一种文化的?</b>
  任正非:傻,要总结的话就是傻,不把钱看成中心。中心是理想,理想就是要坚守“上甘岭”。钱不是最重要的。
  记者:华为为什么不上市?</b>
  任正非:因为我们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为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守住“上甘岭”是很难的,还有好多牺牲。如果上市,“股东们”看着股市那儿可赚几十亿元、几百亿元,逼我们横向发展,我们就攻不进“无人区”了。

创新者窘境:“即使有‘黑天鹅’,也是在我们的咖啡杯中飞”
  记者:历史上很多大公司几乎在一夜之间倒闭了,就像在《创新者的窘境》里写的一样。您有没有这种忧患意识?</b>
  任正非:至少在大数据传送这个领域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即使有“黑天鹅”,也是在我们的咖啡杯中飞。我们可以及时把“黑天鹅”转化成“白天鹅”。我们内部的思想氛围是很开放自由的,“黑天鹅”只会出现在我们的咖啡杯中,而不是在外面。我们这里已经汇集了世界主要的技术潮流。
  记者:您对华为的未来比较乐观,但是您自己也在强调“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为什么?</b>
  任正非: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公司也会懈怠,我们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增长完了以后会不会变懒呢?我们要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第二,我们国家一定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物权都有物权法保护了,至少知识产权要等同于物权。国家要保护知识产权,才能有发明。
  记者:前段时间您和爱立信签订了一个专利交叉许可协议?</b>
  任正非:是的,签订后我们公司高层欢呼雀跃,因为我们买了一张世界门票。我们一个普通员工写了个帖子,说“我们与世界握手,我们把世界握到了手中”。
  如果我们保护原创发明,就有很多人去做原创,最后这个原创就会发展成产业。
  修宽航道:“主航道只会越来越宽,宽到你不可想象”
  记者:企业间的竞争其实挺残酷的,但刚才听您讲到和国外的竞争对手可以自如地对话,这是怎么做到的?不是都讲企业竞争搞焦土政策吗?</b>
  任正非:那是别人说的焦土政策,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华为是小公司的时候就很开放,和别人总体都是保持友好的。为什么我们在国际市场有这么好的空间?因为我们知识产权的“核保护伞”建立起来了,这些年我们交了那么多的知识产权费给别人,当然我们也收了非常多的专利费,和那么多公司签了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这本身就是友善、尊重别人嘛。我们现在发展速度比别人快,进入的领域比别人深,我们还要顾及世界的发展。
  记者:华为都是在主航道作战,那现在主航道是越来越宽了呢,还是越来越窄了呢?竞争对手是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强了,还是怎样一个情景?</b>
  任正非:主航道只会越来越宽,宽到你不可想象。我们现在还想象不出未来信息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只是把航道修宽了,在航道上走各种船,游艇啊、货轮啊、小木船啊,是别人的,运营商也只是收过路费。所以我们要跟千万家公司合作,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管住“两条堤坝”:“政府最主要还是建立规则”
  记者:在深圳,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怎样?您对政府有什么建议?</b>
  任正非:深圳市政府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政府基本不干预企业的具体运作。法治化、市场化,其实政府只要管住这两条堤坝,企业在堤坝内有序运营,就不要管。政府最主要还是建立规则,在法治化和市场化方面给企业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记者:深圳创新型经济如何走在全国前列?</b>
  任正非:深圳就是要率先实现法治化、市场化,这方面要走在全国前面。打知识产权官司,法庭要公正判决。
  记者:过去有一个阶段,珠三角地区被称为“世界工厂”。您怎么看这些年珠三角走的世界工厂之路?这条路对创新发展、创新驱动有怎样的价值?</b>
  任正非:20多年前你来华为看,会觉得华为是家快关闭的工厂。我们是利用两台万用表加一台示波器在一个烂棚棚里面起家的。我们曾经也是落后工厂,落后到比珠三角的加工厂还可怜。
  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珠三角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东南亚去了。你不能只看珠三角有少数高科技公司成功了。高科技公司也是在“低科技”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你只要给他条件,他就会改进自己、赶超自己,慢慢就会发展。高科技公司也需要“低科技”的零部件。
  记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制造业的支撑,所谓高科技也是没有基础的?</b>
  任正非:是的。我们的高科技是由多少“低科技”组成的?每个零件都是高科技吗?不可能。我们的产品是由多少零件组成的?以前买这些零件,我们都是付人民币,到东莞提货,现在是付美金,到东南亚提货了。

走向繁荣:“锄头一定要种出玉米,玉米就是实体企业”
  记者:您觉得现在抓住国际机遇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重点应该是在哪些方面?</b>
  任正非:第一,减税,先把税减下来。减税可以带来企业持续减负,从而增加更多投资和创新,企业有钱搞研发,这样就可能得到休养生息和喘息的空间,产业就能做大,税基也大了。第二,改变劳动和资本的分配机制。华为这些年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是3:1,每年经营增值部分,按资本与劳动的贡献设定一个分配比例,劳动者的积极性就起来了。
  记者:创新跟改革开放是什么关系?</b>
  任正非:创新就是释放生产力,创造具体的财富,从而使中国走向繁荣。虚拟经济是工具,工具是锄头,不能说我用了五六十把锄头就怎么样了,锄头一定要种出玉米,玉米就是实体企业。我们还是得发展实体企业,以解决人们真正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中心,才能使社会稳定下来。
  记者:有人说这些年改革的动力有弱化的现象,您怎么评价?</b>
  任正非:我认为如果每个人都抱着一夜暴富的想法,实现不了,它的动力就弱化了。但真真实实的是,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辘轳篱笆狗都没有变,你怎么能变成“富二代”呢?如果我们抱着一种努力创造、缓慢健康成长的心态,每个人的满意度就提升了。

战略耐性:“没有理论的创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成功”
  记者:美国硅谷是世界高科技的高地,中国创新的希望何在?</b>
  任正非:高科技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大家要沉得下心,没有理论基础的创新是不可能做成大产业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论基础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长时间。我们搞科研,人比设备重要。用简易的设备能做出复杂的科研成果来,而简易的人即使使用先进的设备也做不出什么来。
  记者:中国有可能成长出许多个“华为”吗?</b>
  任正非:可以的。第一,小企业做大,就得专心致志为客户服务。小企业特别是创业的小企业,就是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真心诚意为客户服务。小企业不要去讲太多方法论,就是要真心诚意地磨好豆腐,豆腐做得好,一定是能卖出去的。只要真心诚意去对客户,改进质量,一定会有机会。不要把管理搞得太复杂。第二,先在一个领域里做好,持之以恒做好一个“螺丝钉”。第三,小公司不能稍微成功就自我膨胀。我始终认为企业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发展。
  泡沫经济对中国是一个摧毁,我们一定要踏踏实实搞科研。一个基础理论变成大产业,要经历几十年的功夫,我们要有战略耐性。要尊重科学家,有一些人踏踏实实做研究。如果学术研究泡沫化,中国未来高科技很难有前途。不要泡沫化,不要着急,不要大跃进。没有理论的创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成功。
  我们公司在世界资源聚集地建立了20多个能力中心,没有这些能力中心科学家的理论突破,就没有我们的领先世界。中国必须构建理论突破,创新才有出路。小改、小革,不可能成为大产业。
  记者:您说的理论创新是指基础研究?</b>
  任正非:理论创新比基础研究还要超前,因为他写的方程也许连神仙都看不懂,就像爱因斯坦一百年前写的引力场方程,当时谁也看不懂,经过许多科学家一百年的研究才终于证明理论是对的。很多前沿理论突破以后,人类当时都不能理解。
  记者:华为聘用的国外科学家很多?</b>
  任正非:我们海外研究所的科学家大多是外国人,所长是中国人,所长就是服务。我们“2012实验室”现在有700多位科学家,今年会到1400多人。
  记者:高科技发展应该以基础理论为支撑?</b>
  任正非:有理论创新才能产生大产业,当然有技术创新也能前进。日本一个做螺丝钉的小企业,几十年只研究螺丝钉,它的螺丝钉永远不会松动,全世界的高速铁路大都是用这个公司的螺丝钉。一个螺丝钉就有非常多的地方可以研究。我去过德国的小村庄工厂,几十年就做一个产品,打出的介绍图不是说销售了多少,而是占世界份额多少,村庄企业啊!
  记者:就您在华为成长过程中的感受,我们国家在未来一轮经济周期怎样才能“抢占”高新技术的一席之地?</b>
  任正非:首先不要有“抢占”这个概念,一抢,就泡沫化。就是踏踏实实做基础,融入世界潮流,与世界一同发展,分享世界的成功。

未来三十年:“一定会崛起非常多的大产业”
  记者:有人说深圳走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其中的一个动力源就是华为?</b>
  任正非:未来信息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不可想象,未来二三十年将是人类社会发生最大变化的时代。伴随生物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的实现等等,未来人类社会一定会崛起非常多的大产业。
  我们面对着极大的知识产权威胁。过去二三十年,是从落后通信走向宽带通信的二三十年,全世界出现多少大公司,美国思科、谷歌、FACEBOOK、苹果,中国没有出多少,就是因为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未来还会出现更多的大产业,比如VR虚拟现实,中国在这些产业是有优势的,但是要发展得更好,必须有十分苛刻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记者:您觉得中国应该建设和发展怎样的一种商业环境?</b>
  任正非:我认为中央提出新常态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不再追求高速度了,适当发展慢一点,有发展质量才是最根本的。
  有个专家说,投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延方式,比如建一个钢铁厂,再建一个钢铁厂,又再建一个钢铁厂,规模就做大了;第二种叫普罗米修斯投资,普罗米修斯把火偷来了,有了火才有人类文明,这就是创新突破。我们国家提出要沿着创新之路增长经济,是正确的。外延式增长,投资越大产品越过剩,价格越来越低,投资效果越差。
  记者:在您看来,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机遇,同时面临的大风险是什么?</b>
  任正非:我觉得,中国经济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问题。主要是不要把自己泡沫化了。中国的情况还是比别人好的,只要不让假货横行,就出不了大的问题。

防范危机:“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
  记者:您觉得深圳未来的危机在哪里?</b>
  任正非:很简单,140年前,世界的中心在匹兹堡,有钢铁。70年前,世界的中心在底特律,有汽车。现在,世界的中心在哪里?不知道,会分散化,会去低成本的地方。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但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
  记者:华为是深圳本土成长的企业,您对深圳的城市发展比如国际化、改革开放等有怎样的期望?</b>

任正非: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业的发展,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发展。
  我们国家最终要走向工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工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来换取工业的成长。现在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产业成长的可能空间就会越来越小。既然要发展大工业、引导大工业,就要算一算大工业需要的要素是什么,这个要素在全世界是怎么平均的,算一算每平方公里承载了多少产值,这些产值需要多少人,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设施。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生产成本太高了,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搞清楚法律,不是有钱就能投资的”
  记者:对一些希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有没有一些建议?</b>
  任正非:首先中国要建成法治国家,企业在国内就要遵纪守法。你在国内都不守法,出去一定是碰得头破血流。所以我不支持中国企业盲目走出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会几十年一百年慢慢释放影响。第二,要学会在中国管理市场经济,在中国你死我活地对打,还活下来了的话,就能身强力壮地出去跟别人打。中国要加强法律、会计等各种制度的建设,使自己强盛了走出国门。不然企业走出去会遇到非常多的风险,最后可能血本无归。所以我认为,中国企业要走出去,首先要法治化,要搞清楚法律,不是有钱就能投资的。(记者:赵东辉、李斌、刘诗平、蔡国兆、彭勇、何雨欣)
 九流 发表于: 2016-4-21 10:59:04|显示全部楼层

任正非真实身价曝光:超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之和

源自:21世纪网
  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些表面看上去巨头,都是受外国资本所操控,华为不仅是一家百分之百的中国民营企业,还是一家没有上市圈钱的公司,并已成为全球通信产业龙头。
  现状全球已经有超过20亿人每天使用华为的设备通信,即使在4G技术领先的欧洲,华为也有过半的市占率。它在150多个国家拥有5百多名客户,营收7成来自海外!
  华为究竟有多牛?任正非身价究竟有多高?笔者今天来给大家来做一个分析:

1、论体量
  华为的体量相当于中国互联网最挣钱的BAT的总和!
  BAT员工:阿里3万,百度5万,腾讯大约3万。员工总数11万,华为全球员工总数为17万!
  BAT纳税,阿里纳税109亿,百度纳税22亿,腾讯纳税70多亿,纳税总额200亿;华为自己纳税337亿!
  BAT利润,阿里234亿,腾讯242亿,百度105亿,利润总额580亿;70%被外资拿走,而华为自己利润279亿!
  从2000年开始的最近十五年,华为累积营收2.3万亿,超过70%来自海外,在外国人身上赚的钱达1.38万亿。
5ppl-fxrpven4911593.jpg
下面是华为同BAT的营收对比:华为2882亿,腾讯789亿,阿里708亿,百度490.5亿;华为超过BAT的总和800亿;
  在纳税方面,华为纳税337亿,阿里纳税109亿,百度22亿,腾讯70多亿,华为超过BAT的总和130亿;
  华为累积利润、累积纳税均超过2000亿!
  有人说阿里巴巴只有三万人,但是别忘了,华为在2004年员工人数也是3万人,营收却可以做到462亿。按通货膨胀率计算,当时的1块钱顶现在的4块钱!
  笔者不仅又想到了小米手机,同样做手机起家,小米虽然非常善于借势,还没上市就已被估值450亿美元,它可谓是创造了互联网公司发展史上的奇迹,那时的华为依然脚踏实地的在做手机,没有借助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任正非也从来没有像雷军那样被中国的创业者所推崇!然而时至今日,小米早已被遗忘,这个世界只有时间才是最公正的法官。
mAXc-fxrpvea1035348.jpg
2、论结构
  华为可以做到不上市、不融资就有如此业绩,因为它融的是员工的心!它融的是人心,这才是未来企业的真正出路。
  在任正非眼中,搞金融的人光靠数字游戏就能赚进大笔财富,真正卷起袖子苦干的人却只能赚取微薄的工资,这是全世界最不合理的事。所以他坚决不让华为上市,宁可选择把利润分享给员工。这造就了华为的向心力。
  华为没有上市,而是把98.6%的股权开放给员工,创办人任正非只拥有公司1.4%的股权。华为所挣的每一分钱都是大家的,都是合伙人的。分享的是现在的82000多名的合伙人。这些股东除了不能表决、出售、拥有股票之外,股东可以享受分红与股票增值的利润。并且,每年所赚取的净利,几乎是百分之百分配给股东。
F5Wh-fxrpvea1035350.jpg
以2010年为例,华为净利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的人民币238亿,配出了一股人民币2.98元的股息。若以一名在华为工作10年绩效优良的资深主管,配股可达40万股,该年光是股利就将近人民币120万。这个数字,甚至比许多外商公司的高级经理人还要高!
gJJe-fxrpven4911595.jpg
3、论产品
  华为不仅早就把小米远远甩了十万八千里,并且已经超越了苹果!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KantarWorldpanel ComTech(简称“KWC”)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间,苹果iPhone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销售份额两年来首次遭遇下滑,幅度为3.2%,最终停留在22.2%。而华为,在中国城市的智能手机份额,是24.4%!
  任正非说:“再不可以忽悠中国消费者了。什么“物美价廉”,什么“让消费者享受低价”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提升产品品质,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决心,需要几十年厚积薄发。你一味低价,就没有好产品。而消费者根上的需求是好产品,是高品质的产品。企业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就把他们逼出中国,到日本等国去狂购。
  这断话狠狠的打了小米一个巴掌,一味追求低价、抄袭、以营销擅长的雷军,最终被我们遗忘,实践证明:风口上的猪早晚都会摔下来!
  而华为从来不做这种抢风口的营销,水木然认为华为即使宣传也只会宣传自己的低调!就凭这种营销的境界,就足以秒杀一切公司。

4、论研发
  这一条,华为足以让中国所有的企业无地自容,因为华为有1万名博士,几十名俄罗斯数学家。而中国的企业从来不注重研发,而是以短平快著称。华为用它今天的成果向我们证明,只有静下心来做研发企业才有长远前途!
  我们都知道台湾的企业很注重研发,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台湾的牛逼科技企业前五名投入研发经费有多少?
  台积电研发费568亿台币,富士康研发费489亿台币,联发科研发费433亿台币,台联电研发费137亿台币,纬创研发费134亿台币。
  而2014年,华为研发经费400亿,2015年,华为研发经费预计500亿!
  它远远超过台湾的台积电+鸿海+联发科+联电+纬创的总和!
  以投入研发经费计:华为最近十年研发经费已经达到1900亿人民币,从这个数据上看,如果华为在日本,仅次于丰田,排第二;远超索尼的50亿美元。如果华为在德国,仅次于大众,排第二;远超西门子的55亿美元!
  2015年,华为甚至进入了世界各国非军工企业研发经费前10强!

ghZk-fxrpvcy4263710.jpg
请再看一组数据:中国A股154家化工企业研发费用支出总额56.2亿元。其中,中国石化(600028.SH)以12.9亿研发支出排各公司首位,对应净利润为474.3亿元。其中166家机械设备企业研发费用支出总额172.7亿元。三一重工以12.9亿研发支出排各公司首位,中联重科、振华重工分别位第二和三位。而中国A股67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支出,总计约为53.56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拨款给数控机床的研究经费总规模或将达到百亿元。也就是说平均一年20亿,不到4亿美元。
  再那华为对比一下:华为仅2014年的研发经费是400亿!
  也就是说,华为的研发经费,比A股154家化工+166家机械设备+14家机床业+67家医药的近400家企业的总和还多几十亿。
  再看看BAT的研发经费,研发投入比例最大的百度70亿,腾讯阿里估计是百亿,总额270亿,2015年BAT的研发经费总和,都不能跟华为相提并论!
  另根据2006-2015财年财报显示,联想过去10年,联想累计投入研发成本44.05亿美元,尚不及华为去年一年的研发支出!所以水木然认为柳传志离任正非差的境界不是一点点!
  华为注重研发的最直接结果,是它已经拥有了3万项专利技术,其中有4成是国际标准组织或欧美国家的专利。因此在100多家各种标准组织中担任了主席、副主席、董事、各子工作组组长、报告人、技术编辑等至少90个职务。
s6jA-fxrpvea1035352.jpg

5、论生态
  有人认为:阿里、腾讯、小米都在做平台,华为搞的却是产品,想想空间不够大,但是水木然认为最好的平台就是产品!
  什么叫平台?说白了就是做社会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变成阳光、空气和水、公路、铁路,让别人离不开你!而华为不仅用手机做成了一个大平台,更是一种生态系统!
wF7w-fxrpvea1035354.jpg
华为的产品线,覆盖范围已经覆盖了ICT的全产业链!ICT是什么 ?就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
  21世纪初,八国集团在冲绳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认为:"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动力之一,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显然,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和用户,都离不开ICT。
  截止2015年8月底,华为已经在全球建设了660个数据中心,其中255个是云数据中心,这才是人类未来真正的生态基地!
V2RZ-fxrizpp1907202.jpg
华为ICT产品已经基本实现了对全行业的覆盖,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政府、能源等行业,以及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中。华为服务器去年在国内电力、广电、公安等领域市场份 额居于第一位;在银行领域的市场份额居于第二,今年有望冲刺第一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BAT和小米这些互联网生态企业,本身就是华为ICT生态圈的一部分!华为目前在为全球30亿人口提供ICT服务!
  再放眼世界5百强企业,9成的中国企业是靠原物料、中国内需市场等优势挤入排行,或者依靠上市运作去圈钱,比如我发现京东的最新估值也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市值仅次于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然而又怎么样呢? 水木然认为任正非和马云之间,至少隔了10个刘强东!
  华为,靠的就是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海外市场经营绩效获得今天的地位。当过去的通讯产业巨擘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等都面临衰退危机时,它却在过去10年间年年成长。
  总之,从以上各种对比,笔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中国没有了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在电子商务上分分钟取而代之。如果中国没有了华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替代!
  事业越大,心态越淡定。任正非的低调和平常心不是常人能理解的,所以年纪72岁的他还深夜独自在机场打车。按照任正非这样的身份、地位,他完全可以选择助理、保镖前呼后拥、走VIP通道、豪车接送。
F39T-fxrizpp1907204.jpg
像任正非一样低调、朴实的亿万富豪还有不少,比如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豪、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1984年出生年仅32岁的扎克伯格个人身价高达446亿美元,位列201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第6名,一向以低调,并且在女儿出生时捐出了99%的财产。
  这让我想起了那批土豪和暴发户,比如动不动就买私人飞机的赵本山、7000万嫁女儿的山西煤老板。
VFt1-fxrpvcy4263714.jpg
作为一个80后,每当我读任正非
  《我的父亲母亲》,总会平静很大一阵,笔者虽然体会不到那个岁月的艰辛,但却总会被感动的热泪盈眶。任正非出身于贵州贫寒家庭,家中有7个兄弟姊妹,身为老大的任正非,从小就学会要与父母一同扛起责任,他应该真正体会到了中国底层人们的苦难,并将自己深深的作为其中一员,这就是中国企业家最缺少的感恩情怀和平常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19 19:45,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