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987|回复: 4
 阿宝 发表于: 2016-4-22 11:59:01|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百科] 没有了李一男的小牛如何求生?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企业家
c2vS-fxrpven4937559.jpg
⊙ 记者:马吉英 编辑_徐昙

  在2016年3月份宣布A+轮融资消息之前,牛电科技COO李彦有些纠结。“小牛电动是to C的产品,不是to B的,”他说,“宣布我们拿到钱和没拿到钱,对我们用户来讲是没什么帮助的。”
  李彦是一张让外界陌生的面孔,但追溯起来,他跟牛电科技CEO李一男的相识是在2008年。当时他还在麦肯锡,李一男则在华为。虽然都是理工男,但跟外冷内热的李一男相比,李彦看上去更容易被“点燃”。创办牛电科技之初,两人聊到这个项目,李彦觉得挺有意思,也没少帮着出谋划策。2016年1月1日,李彦在KKR公司的工作交接完毕,正式出任牛电科技COO。
  尽管纠结,但他和团队不得不面对的是,牛电科技正被一种消极氛围所笼罩。从2015年6月初的发布会之后,李一男就消失在外界视线中。3月15日,李一男因涉嫌内幕交易罪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的消息被确认。检方指控称,李一男及其妹妹通过内幕消息炒股获利700多万元。有看法认为,李一男事件会使小牛陷入“致命危机”。
70qA-fxrpvea1095079.jpg
牛电科技COO李彦
  李彦最终被说服了。3月23日,小牛电动所属牛电科技公司宣布获得3000万美元A+轮投资,由凤凰祥瑞领投。至此,牛电科技A轮共计完成8000万美元融资。除了凤凰祥瑞之外,牛电科技现有投资方还包括GGV、IDG、红杉资本、梅花天使、明势资本、创新工场、真格基金等。
  融资消息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小牛的处境。按照牛电科技的官方说法,本轮融资完成后,牛电科技成为国内继小米科技、滴滴打车、微信后,B轮前融资最多的创业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么赌大一点,要不就关门不干。”李彦说。这家公司的投资人也是这么想的。4月21日,就在李一男第一次公开剖析心路历程、发布小牛M1的798时尚设计广场,小牛第二款产品M1也正式亮相。虽然李一男缺席,但主要投资人仍旧没有吝惜自己的时间,亲临现场为这家命运多舛的创业公司呐喊助威。“这个团队太不容易了。”GGV(牛电科技投资方之一)管理合伙人李宏玮在发布会后感慨道。
  不过,核心创始人发生意外,对任何一家创业公司而言都是毁灭性的打击。熟悉李一男的人和本刊透露,李是一个智商极高、情商极低的人,他的创业路格外坎坷,乃至这次陷入官司都与其行事风格相关。李在此时的消失,对这家正在爬坡的公司意味着什么呢?

起步之痛
  当凤凰祥瑞在智能硬件领域寻找第一家投资标的时,牛电科技也在2015年杀进了这个领域。
  从完美主义者的角度来衡量,作为牛电科技第一款产品,小牛N1被吐槽的地方并不少,比如轮毂质量、中控系统问题。虽然以7200万元的金额,创造了京东众筹纪录,但首批发货的小牛电动却出现中控系统故障,即“00门”,以产品召回、公司道歉收尾。
  跟京东众筹的合作也是一个磨合的过程,超大件物流对任何一家企业的物流都是挑战,但最初小牛电动运输的困难程度被低估了。“因为车太重了,京东没法用原来的小车配送,只能是卡车或货车,这难免堵车。原来一天几百件,现在可能几十件,货送到后还要拆箱。一系列问题导致我们整个发货流程有些缓慢。”牛电科技市场副总裁张一博回忆。
  对于物流师傅给小牛提的各种问题,小牛的人也都记在小本上,进行改进。比如包装上,标签该怎么贴?一开始标签外观都一样,只是用文字表示版本和颜色,配送师傅还得凑近了看,没法快速选择。之后小牛在外包装上做了改进,把颜色做成色块贴在纸箱上,动力版和都市版则通过标签大小来体现。
  尽管如此,在北京凤凰财富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合伙人徐加明看来,小牛电动仍旧能满足其在智能硬件领域的投资条件。
  跟其他智能硬件相比,小牛电动所处的市场有所不同。很多智能硬件需要教育用户,但小牛电动是在一个相对传统的市场,用互联网的手段对中短途出行的改造。
  凤凰祥瑞尤为关注小牛电动在痛点问题上的解决能力,即安全性和电池。
  2015年11月25日,小牛电动宣布推出“niu care”计划,之前购车的用户可以免费享受“niu care”中的保养以及一年盗抢损失、人身伤害保险服务。之后购车用户也可购买“牛油保”的服务。
  同样增加投资方信心的还包括小牛在电池环节的合作伙伴。在这个名单上,除了松下,还有三星和LG。最先跟小牛达成合作的是松下。2014年是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多事之秋,倒闭跑路的企业不在少数,跟牛电科技合作是否安全,松下不乏担忧。何卫华是牛电科技负责供应链的副总裁,为了说服松下,他一个人去深圳,跟对方谈了八个多小时。最终牛电科技的团队和投资人阵容,成为说服松下的最后砝码。
  不过等到凤凰祥瑞跟小牛电动接触时,这家明星创业公司的团队已经发生意外的变化。在“niu care”发布会上,李一男仍未现身,就在前一天,还传出李一男被调查的消息,牛电科技予以否认。这是一个极度敏感的时刻,此时凤凰祥瑞已经在对小牛进行项目尽职调查。
  所幸这轮融资有惊无险。在尽调一个月之后,凤凰祥瑞参与牛电科技A+轮融资敲定。
  A+轮融资对小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融资后牛电科技负责供应链的副总裁何卫华一个人去电影院,把一部电影从头到尾看了三场。这是他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
  除了资金的补充,如何对接更多的外部资源,仍是小牛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凤凰祥瑞的加入,在这方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15年9月,小牛电动组织第一次线下活动“牛油趴”,有用户向联合创始人胡依林吐槽APP不好用,胡依林听完直接跟这位用户说,你好像对这方面比较懂,我们正缺人,你要不要过来?
  如何在APP方面为牛电科技对接更多资源,也是凤凰祥瑞准备在投后提供的服务之一。徐加明称,凤凰祥瑞也是若干互联网项目比如Solo桌面的投资方,这些项目可以跟小牛有所互补。

从1到N
  4月6日的媒体沟通会上,李彦第一次公开亮相。他在这次沟通会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公开A+轮融资的四大使用方向。对已经度过从0到1的小牛来说,这也是其能否实现从1到N的关键所在。
  李彦称,一大半资金会用在线下服务和品牌打造。
  品牌问题已经屡屡凸显。有媒体问,“都是两轮车,小牛有什么不同?”这不是张一博第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
  他的微信里有100多名小牛电动的用户,只有一款产品的时候,很多人把两轮电动车和牛电科技画上了等号。“牛电科技不是一家电动车企业,我们是想解决中短途出行的问题,用更有品味和科技范的方法。”张一博说,但是,这个答案并没有力量。
  这个问题他之前也跟小米的黎万强聊过。在加入牛电科技之前,张一博在小米任职四年。“阿黎比较清楚地看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张一博说,“我们自己对企业的定位不是很清晰,别人不知道这个东西能给我带来什么。”
  这导致2015年小牛在市场上的声势没有达到预期。这当然与李一男的突然消失有关,但从行业角度,张一博也意识到了引爆的难度,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外界对电动两轮车的既有印象并不容易,“认可的人还不够多”。
  如何改变,是摆在小牛团队面前的挑战。在内心挣扎了一段时间后,胡依林决定把自己相识十几年的朋友拉来做品牌总监。牛电科技在4月21日的新品发布会,据说就是出自这位朋友的创意。
  “跟认识十几年的哥们一起工作,有些奇怪。”胡依林强调其中的好处是“信任感”,另外,正是对自己有信心,所以才会去挖身边十几年的朋友。
  除了品牌问题,线下渠道的搭建也是牛电科技的成长所需。从之前的用户分析来看,小牛电动的购买者中70%的人,都是第一次接触两轮电动车。要降低新用户做出购买决策的门槛,提供尽可能多的线下体验网点是办法之一。
  不过要是放在一年前,小牛并不敢这么冒险。“这个很重,”李彦说,“2015年产品还没有出来,不知道大家的印象怎么样,步子不敢迈太大。当我们整个产品出来之后,整个反馈都很好,所以我们敢迈这么大步子来做这个事。”
  最初李一男跟他聊到这个项目时,他更多在外围帮忙拉拉资源,一起讨论讨论思路,做些产业分析和融资分析。但越是临近第一代小牛电动亮相临近,他就越感觉到这个事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重”。自建工厂、大量线下服务网点的铺设……对李彦来说,这可能是又一段从1到N的经历。从2009年开始,他在KKR负责投后运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怎么把成本降下来,怎么把销售拉上去,怎么调整企业架构,确保招到足够好的人,能够让企业快速增长”。这也是目前小牛需要的。

关键战役
  有朋友邀请胡依林去参加3月份的天津电动车展,胡依林没有去,他知道自己去了会不开心。朋友问怎么了?胡依林说你去看就知道了。后来朋友跟他说,今年小牛没有来,但每一家都有小牛。朋友还给他发了70-80张(模仿小牛的)照片。
  “之前说中国人山寨很厉害,现在我才发现确实很厉害。”张一博说。不少厂家发布新品,主要集中两个样子,一半是台湾的电动车品牌Gogoro,另外一半是小牛。
  但对小牛来说,与其现在就跟传统电动车厂家贴身肉搏,还不如走差异化路线更为保险。
  “我们在用户群上不冲突。”李彦说。他以锂电为例,小牛的目标用户住的基本上是楼房高层,如果不做一个轻的电池,能够拆下来拿上楼充电的话,用户不会买这个产品。因此,选择更轻的锂电池,是从用户出发的表现。
  此外,小牛的用户中,有超过一半的都是有车一族,这跟传统电动车用户也形成明显分别。
  “我们实际上很想向他们学习,包括成本怎么降,线下渠道和服务怎么做。”李彦说。此外,和其他电动车厂家一样,小牛也面临着如何在“禁电限摩”的政策下,拓展生存空间的难题。
  徐加明认为,小牛要做的是电动车领域的iPhone,用互联网的手段对传统电动车领域进行改造。策略上,也是从上而下。现在,模式已经跑通,从2016年开始,小牛在盈利方面也会有比较好的表现。
  对何卫华来说,过去一年的感觉有点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牛的市场销量刚起步,难以跟供应商谈判时形成话语权。但2016年的境况或许会发生很大改变。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电动车销售会进入旺季,小牛M1的发布之所以选在4月底,也是希望能对销售旺季形成更长的覆盖。基于此,小牛为2016年定下了35万~50万辆的销量目标。这会给采购成本带来很大的下降空间。
  经过半年的生产磨合,生产成本的下降也变得乐观。举例来说,一名一线工人的月薪大概在5200元,100个工人大概是52万元,刚开始投产时,这100名工人不可能熟练到一个月生产一万台车,甚至连五千台都做不到。但随着生产熟练度的增加,四条生产线的月产能可以做到5万辆,由此带来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
  “我们一直是打了鸡血往前跑的状态。”张一博说。这从他过去一年更新朋友圈的时间点就可以看出来。这家一年前只有几十人的小公司,也已扩张到了300人。
  徐加明透露,3-5年之内,牛电科技的目标是要达到100亿销售额,以人均价格5000元计算,这意味着小牛电动的年销量将实现200万辆。在占领中高端市场之后,小牛电动的产品会下沉,直面跟其他传统电动车厂家的竞争。“小牛能否一统江湖,那时会是最关键的战役。”徐加明说。
『 5熊猫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5熊猫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阿宝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阿宝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阿宝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5熊猫网 』的立场无关,阿宝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阿宝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5熊猫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阿宝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5熊猫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九流 发表于: 2016-9-18 07:59:0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李一男缺席下走上正轨 小牛目前最大挑战是盈收平衡

TFmw-fxvyzus1968024.jpg
牛电科技COO李彦接受△科技栏目专访 图为李彦在小牛N1S产品发布会上
  △科技栏目 李根
  自带光环的创业公司并不多,牛电科技是其中最受注目的一个。
  因为李一男发起创立,牛电科技从第一天开始就站在了镁光灯下。也因为李一男缺席,牛电科技经受了更多来自产品之外的评价、猜测和质疑。
  自李一男涉嫌内幕交易遭致受审开始,这家主打二轮电动骑行的公司除了面对“CEO缺席”的状况,还要面对外界对于后续发展的质疑:“危机”、“X大危机”、“致命危机”等字眼接连与牛电科技关联在一起。
  然而从现在往回看,外界显然高估了影响。在李一男被证实接受审查后,这家CEO不能正常参与日常事务运营的公司先后发布了两款新产品、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迎来多位高管加盟,并宣布新产品通过欧盟标准将进军欧洲……
  李一男对于这家自己创立的公司影响几何?在CEO缺席的数月里,这家初创公司又是如何发展的?
  对于这两个最受关注的问题,代表牛电向△科技栏目解答的人是COO李彦,这位3月份正式被宣布加盟并被推至台前发声的高管称:李一男对这家公司的创立和发展都不可或缺,但即便当前的情况下,他对于公司的发展没有特别重大的影响──该做的能做的都还在继续进行,甚至牛电已经开启了新一轮融资。
  △科技栏目问李彦,对于目前的牛电来说,最大的危险是什么?这位牛电COO坦承:“最害怕的是没有正向现金流的时候资金链断链,但只要销量能达到50万台,牛电就能赚钱。”
  50万台的销量,这是牛电科技到明年的目标。销售产品包括3299元起的小牛M1,以及4999元起的小牛N1S。
  这一切都将在CEO李一男依旧缺席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刚在同样条件下走上正轨的小牛来说,生死挑战还在继续。

李一男的作用和影响
  对于李一男在小牛的作用,一度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缺席日常管理后,外界首先认为缺失了李一男的牛电将面临重大危机,但在先后宣布新一轮融资和接连发布新品后,又出现了另一种声音:在这家公司里,李一男的吉祥物作用大于实际。
  当时有报道引用传闻称,小牛电动车的主意最先来自负责产品设计的联合创始人胡依林,但这位在设计圈颇受赞誉的设计师拿着BP(项目计划书)却屡屡碰壁,直到李一男加入,一切才顺风顺水。
  李彦向△科技栏目否认了这种传闻。他还讲述了自己从投资基金KKR到入职小牛的过程。李彦在2008年与李一男认识,他当时在麦肯锡任职,两人属于一起吃饭打牌的朋友,期间一直在寻找合作的机会,但都未果。直到2015年,李一男把小牛电动车的想法告诉了李彦,后者才开始认真考虑离职升迁平稳的KKR,并于2016年1月正式去职KKR投资,加入牛电科技。
  实际上,因为李彦首次对外宣布加盟是在2016年4月,外界还有传闻称这位投资界人士是牛电投资方辗转找来“救火”的,主要弥补CEO缺席的情况下日常运营的问题。
  李彦说,之所以被李一男打动并加盟牛电,不仅是李一男展现出的诚意和决心,更在于李一男在这件事上的不可替代性。
  “小牛这个事情集合了太多东西,有互联网,有设计,有产品,有传统供应链,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还有销售模式,以及自建工厂。就拿找合伙人来说,李一男是为数不多的能召集到目前团队的人。”
  李彦还提醒说,因为李一男始终被外界冠以“技术天才”,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华为时,李一男知晓终端产品技术和其传统销售模式;任职百度CTO时,他获得了互联网产品的开放经验;在12580时,李一男以CEO的身份开始统筹整体运营;其后作为金山江创投合伙人,他也熟悉财务和投资相关的事宜。
  “外面的人只看到李一男身上巨大的光环,以为这是一个大IP。但没有看到的是:这家公司的成立和核心力量,只有他才能串接起来,这是一个骨子里的事情。”李彦语气坚定地说。
  因此,李彦不认为李一男在CEO的职责上有所缺失──即便是目前的情况。
  李彦此前常年在KKR负责被投项目的投后管理,他认为跟所有初创公司CEO一样,李一男的职责就是找人建团队、搭班子,并制定战略。李彦称,目前团队跟李一男仍然保有通畅的沟通渠道,公司的发展并不会受到影响,而外界以为的琐碎的日常运营事务,本来就不该让CEO去进行。
  李彦进一步解释称:“核心就两件事,一件事是定战略,战略都想不明白,战术再怎么调整都没用;另一件事就是找人,在每个关键位置都找到合适的人才,并让大家统一思想,处在同一频道上,保证战略战术的执行不会出现偏差。”

挑战一:迅速扩大的团队
  不过,李一男的缺席真的一点影响都没有吗?没有影响显然是不现实的。
  李彦表示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每一名员工。公司旗帜不在,将直接影响到具体每一名员工,特别是在去年以来新加入公司的员工──他们与李一男还没有实际性的接触。
  这也是牛电科技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确保300名员工不受影响地保持50人团队时的初心。
  牛电管理层做出的改变是增加“务虚会”。李彦称,在今年1月份,公司核心40多人的管理团队专门用了1天的时间谈文化、品牌和未来等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争取把40多人都在调在一个频道上,并分头扩散影响到300多名员工。
  此外,每周一的例会不再是各部门分头讨论具体问题,40多人的核心管理层也会有专门的会议去及时讨论各种“乱七八糟”的问题。
  另一个改变是涉及公司全体的沟通和团建。李彦说,虽然经费有限,但今年以来还是组织了地点在常州和北京的团建,方式是集体打棒球,并在活动中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小牛的文化。
  “说李一男不在完全没影响是不可能的,最直接的影响是这300个具体的员工,但我们用团建活动和打胜战的方式,向他们传递公司的理念和未来的可能性。”
  李彦谈到的“打胜战”指的是产品目标达成。这是小牛在李一男缺阵的情况下的另一重大挑战。
gjU7-fxvyqwa3350110.jpeg
小牛公司所在写字楼实景

挑战二:50万台销量的生死节点
  今年以来,在推出第一代产品迭代的N1S后,牛电的目标是在明年内完成50万台的销售计划,并在欧洲完成5千到1万台的销售。
  50万的目标并非凭空制定,这同样是目前牛电科技最大的威胁所在。李彦称,最令他担心的问题在于:在不能实现正向现金流的时候,资金链断链。
  “但如果达到50万台的销售,公司便能拥有20亿元的销售额,并且跨过盈收平衡点。”
  50万台目标的另一个意义在于目标受众的覆盖。目前情况来看,小牛电动车在互联网圈内拥有了不错的名气,至少后厂村软件园里的地下车库里,小牛电动车占了多数,但如果放眼更广的市场,小牛的知名度则小很多。
  但李彦认为牛电目前还没到放眼整个市场的时候。他说当前中国电动车市场年销量水平是3000万台,而小牛的50万占比1.6%到1.7%,份额很小,但希望首先完成核心用户圈层的覆盖。按照这位负责COO的解释,这批核心用户应该是那些潜在的白领阶层,他们以年轻人为主,可能毕业不久刚工作,希望通过二轮电动的方式改善自己的日常出行。
  李彦称这部分人群会完成小牛电动车的第二层、第三层用户扩散,他还向△科技栏目展示了一份最新的内部调研结果,通过对小牛用户的调研,发现这部分人的“净荐值”达到了40%。李彦说这个调研方法来自贝恩咨询,实质就是现在更名改姓后的“口碑传播”,而40%预示着核心用户圈层有极大的外拓价值。
  “这个人群向外还会影响到哪些人呢?比如一个人有车,但跟别人约了5公里外的咖啡馆,走路太远、开车不好停、打车也不太方便,可能骑个电动车是最方便的。另外,我发现现在很多家长用小牛来接送孩子上学,毕竟很多学校门口基本是最堵的地方。”
  实际上,在主观方面,牛电方面今年另一个明显的改变是线下体验店。牛电方面称,今年将在30个城市建立100家体验店和300-400家的体验区。这些体验店不仅承担展示和体验的功能,还要兼具售后维修服务的任务。
  李彦介绍称,按照目前的体验店推算,每家体验店每月可以承载的量是100-200台,如果按照该数字推算,等体验店到100家以上时,差不多能实现50万台的承载量。
6By5-fxvyzus1968055.jpeg
牛电公司文化墙

挑战三:海外销售模式如何跑通
  其实这50万台目标里还包含了海外战略计划中的5千到1万台。在今年推出首款产品的迭代产品N1S前,牛电方面专门召开了一次媒体沟通会,表示N1S已经完成欧盟标准监测,即将以折合人民币2万元的价格登陆欧洲。
  但目前来看,这个海外战略计划的更大意义在于将模式跑通。李彦在接受专访时向△科技栏目透露了此时推出海外计划的原因:首先海外战略从第一代产品时便已考虑,但当时条件并不允许,更何况欧盟标准需要从一开始设计时就要兼顾到;其次是牛电方面花费了巨大的精力用以找到合适的海外市场人才,直至具有多年海外市场和渠道经验的赵可被说服加盟;最后是在具体销售策略上,小牛只能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依靠现有渠道去“试探”海外市场,其实目前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保证售后有条不紊。
  在小牛将以2万元的价格在欧洲销售的消息传出后,一度有不少媒体质疑小牛在价格上的竞争力,但如果考虑到关税和渠道成本,实际上小牛单个产品销售本身盈利的可能性并不高,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小牛海外目标市场的首要选择是更为发达、人均购买力更强的西欧。
  李彦将海外战略的试水意义解释为“竖牌子”,他认为苹果之所以能在全球维持接近统一的价格标准,正是因为品牌本身足够坚挺。“一开始到印度、印尼等国家以2万元价格销售几乎不可能,但如果欧洲的品牌竖得不错,这会在后续形成优势。”
  牛电方面还把这种海外思路地区化,一方面海外市场首选西欧,但同时在亚洲针对日韩的销售计划也已展开。采访当天,韩国媒体还报道了首批来自中国的500台小牛电动车完成签约,将在完成通信制式版本更改后进军首尔。

挑战四:产能和良品率
  最后,围绕50台销量目标的问题关键在于产能。李彦称,产能方面对于小牛的挑战在于连续地稳定地生产。
  “这是我们去年到今年一直在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生产,去年的销售模式更多是以抢购模式为主,导致我们的生产实际上不是稳定生产。”
  在电动车领域,良品率与工厂连续稳定的生产有关,而这背后涉及熟练工人的成本。“这个月得突然有350个工人给你做3万台,下个月做5千台的时候,成本就会是大问题,通常的办法只好让一部分工人去其他工厂,但如果下下个月生产需求增加,又会造成熟练工人短缺,良品率的问题就会出现。”
  “如果产能能够每月维持在2万台以上,就不会存在产能爬坡和良品率的问题了。”李彦告诉△科技栏目,说这话时他眉宇之间并不轻松──这是牛电面临的又一艰难的挑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九流 发表于: 2017-2-17 02:59:14|显示全部楼层

李一男落马 牛电科技店商急刹车

源自:北京商报
hxqw-fyarzzv2838279.jpg
  进军智能电动车仅两年的牛电科技正面临新发展困局。就在前不久,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牛电科技创始人李一男犯内幕交易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这意味着牛电科技步入核心管理人真空期。而对于牛电科技来说,一方面线下体验店环节进展缓慢,售后服务网点问题频发,同时还面临着共享单车和政策不确定性双重冲击,如何继续下去是摆在牛电科技面前的一个难题。

锒铛入狱
  2015年4月,李一男创办牛电科技,担任CEO,进军智能电动车。李一男曾表示这是他最后一次创业,但这次创业相比此前经历来说,却要更加坎坷。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做出一审判决,认定李一男犯内幕交易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750万元。
  李一男是IT界知名人士,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丰富经历。23岁硕士毕业加入华为,27岁成为华为副总裁。2000年,李一男离开华为,创办港湾网络有限公司。2006年,港湾网络被华为收购,李一男回到华为,继续出任副总裁。2008年,李一男再次离开华为,先后出任百度CTO、中国移动旗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2580的CEO等职位。
  2011年8月,他以合伙人身份加盟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也正是在这次任职期间,李一男涉嫌内幕交易。根据检方指控,2014年4月18日,李一男在金沙江创投任职期间,使用妹夫和母亲的证券账户买入华中数控65.7042万股,买入金额1148.55万元。基于对哥哥投资决策的信任,其妹也用自有资金500万元跟单购买。李一男共计获利439万余元,其妹获利236万余元。因在内幕信息敏感期交易行为异常,被证监会大数据系统报警。
  检方指控称,李一男之所以选股精准,是因为在华中数控并购重组的内幕信息敏感期内,与华中数控总裁李晓涛多次联络、接触。李一男与李晓涛系大学校友,两人也曾在华为公司共事。

线下发展迟缓
  至于李一男判刑是否会影响牛电科技的正常运转,北京商报记者咨询牛电科技市场部相关负责人,不过其对此表示不予置评。其实,李一男很早就被调查,期间牛电科技还实现了融资。2016年3月,牛电科技宣布获得3000万美元A+轮投资,而当时李一男涉内幕交易获利正受审。牛电科技还表示,李一男仍能以合适的方式参与公司重大决策。
  但在产业观察家洪仕斌看来,随着李一男被判刑后,对牛电科技的发展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首先是难以及时全面了解市场,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此外,事件本身也会对牛电科技品牌造成一定影响。
  作为电动车领域的新兵,牛电科技在前期的产品销售方面可圈可点,2015年,牛电科技的小牛电动车N1系列在京东众筹创下的7202万元纪录,随后2016年5月,牛电科技的小牛电动车M1系列产品又再次以8176万元筹资刷新纪录。业内普遍认为,顶尖的产品设计和优质的产品本身是众筹成功的主要因素。
  但相比产品本身而言,牛电科技的线下环节却有所欠缺。与其他电动车厂商不同,牛电科技不设立线下销售渠道,而是依靠线上。天猫小牛电动官方旗舰店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只支持线上销售。但线下同样有O2O体验店和售后网店,早在2015年,牛电科技便表示将合作建设3000家线下O2O体验店,O2O体验店扮演的是产品展示、试车、售后维修的角色。
  但北京商报记者登录牛电科技官网却发现,目前牛电科技授权的体验店在全国范围内只有18家,这与3000家的目标想去甚远,北京认证维修网点也只有9个。
  在售后服务方面,牛电科技也有诸多方面需要改善。北京商报记者在知乎看到,存在大量用户投诉小牛电动车售后服务差。网友“大风车”便抱怨称,小牛电动车M1使用一个多月后,转向灯、定速巡航、报警器、远近光灯相继出现故障,接着还出现各种错误代码,联系售后,各种无人管,还遇到了“售后说停止了和小牛的合作!不给修!”的情况。网友“沈阳”也发帖表示,M1出现问题后,联系了当地维修网点负责人,对方告知,“因网点负责人和小牛区域经理存在维修费用结算问题,现在已经不给小牛客户提供维修服务”。

前景扑朔迷离
  牛电科技曾公布,2015年小牛电动车销量为5万台,销售额2亿元。对于一个新来者来说这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是与行业巨头来说却仍是一个小品牌。
  虽然有不错的开局,但是后期的发展普遍不被看好。比达咨询分析师陈彪便指出,小牛电动车看似通过京东众筹实现不错的起步,但没有实体店的支撑,后期发展将会十分受限。首先,产品展示、售后服务费用会大幅增加,其次,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往往难以实现统一管理和保证服务水平。另外,电动车本身并不适合电商,电动车是一个与售后强关联的产业。
  北京商报记者登录京东和天猫也发现,平台上虽然有电动车的销售,但是整体规模都不大,小牛算是其中佼佼者。在京东上,小牛电动车M1评价数为600+,小牛电动车N1S的评价数为400+;而天猫小牛电动官方旗舰店,截至发稿前,其总销量最高的小牛电动车N1S动力标准版为5976台,其他型号的销量在一两千台。
  此外,市场和政策对于牛电科技来说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有数据显示,电动车社会保有量突破了2.2亿辆,市场规模呈现下滑趋势,在2014年和2015年,已经出现连续行业总销量下滑的情况。陈彪更是指出,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电动车的销售,尤其是在大城市中。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的方式,有时候要比电动车更加快捷和安全。
  而政策始终是电动车发展一大隐忧。电动车的便捷、环保、价位低等优势是不争的事实,但安全问题却是行业绕不过去的坎。早在2015年,针对电动自行车给城市交通管理和公共安全带来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上官吉庆呼吁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
  国内多地也出台了相应限制令。早在2014年,武汉便出台规定,所有立交桥、高架路、过江桥梁及隧道、地下通道全天禁止超标电动自行车通行(设有非机动车道的除外)。所谓超标,指的是时速大于20公里、整车整备质量大于40公斤等情况。
  去年11月,广州市政府官网也发文,规定广州市行政区域内不准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安装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除外)上道路行驶。而深圳最新规定,2017年1月1日~6月30日,全天限制电动自行车在城市快速干道、城市主干道行驶。北京商报记者 陈维
 落花 发表于: 2017-6-12 09:06:03|显示全部楼层

小牛电动离开李一男的24个月:内部称想象力逐渐收紧

G3yA-fyfzfyz3274433.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特写】小牛电动“离开”李一男的24个月
源自:界面

  自首款产品N1发布后,小牛体验过天才少年李一男“掌权”时期的令人瞩目,也经历过其“消失”后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的难以把控。
  24个月前,2015年6月初,作为小牛电动创始人,李一男因涉嫌内幕交易被深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自此离开了小牛。
  两年时间,跌宕起伏的剧情好像让这家公司学会了低调,同样也让外界觉得这家公司神秘莫测。

1
  每当早晚高峰,时常能在距离小牛北京办公室3.5公里的东四环霄云桥遇见骑行N1的身影。
  紧邻霄云桥边某高档小区一楼的绿叶子超市门口就停着两辆小牛M1,“虽然略贵但车整体还算说得过去,设计也还不错。”在购买四个月后,一名车主这样评价M1。
  今年5月中旬,小牛发布了面向中端市场的新品U1,有部分媒体在试用后告诉界面新闻,整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过屏幕关闭、电池续航短甚至是行驶过程中电力自动停止的问题。至今已对外发布过五款电动车系列的小牛希望通过私下换车来解决这一问题,避免事态被扩散。
  这不是整车问题第一次被媒体提及,值得一提的是,小牛对类似事件的公关处理方式却一直没变。
  2015年11月,小牛举办的媒体见面会吸引了来自财经、科技、创业、出行、新闻等领域的近百家媒体到场,当他们翘首以盼李一男能神奇出现时,小牛高调发布了面向N1用户的“牛油保”保险。
  “牛油保既缓解了李一男在当时的舆论,也让N1众筹时的近万台问题车得到了体面的解决。”一名离职员工告诉界面新闻。对于这一评价,小牛官方至今未做任何回应。但有行业人士表示,这场受关注极高的发布会,侧面说明了小牛高层及投资方在当时对事态即将不受控制的恐慌。
  去年2月,腾讯科技曾在报道中指出,两名N1用户在骑行中发生轮毂断裂导致人身事故,而这一现象在小牛用户的QQ群中并不是个例。面对用户的集体声讨,小牛的解决方式很直接。
  界面新闻从小牛内部了解到,在李一男“消失”后的第一年,社区运营的一部分工作核心就是处理来自论坛上的负面消息,无论内容包含李一男还是轮毂断裂,都要尽快处理掉。
  从N1到U1,小牛在两年时间内发布了五条产品线,随着轮毂断裂在后续的产品上进行加固,这个会引发人身事故的硬伤看似被解决了,但用户和媒体对后续产品的软硬件问题反馈却一直在继续。
  一名M1的购买者告诉界面新闻,虽然对外观设计比较满意,但是M1的续航里程并未达到小牛官网所宣传的距离,而且整车在和App的配套使用上,不仅没那么智能,还比较鸡肋。
  国内某科技媒体的记者也在收到U1后对新品吐槽:“U1和之前产品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每周固定会遇到两次自动停止,这让我在路上很尴尬。”

2
  从N1发布会大张旗鼓的全媒体营销策划到新品U1开始面向特定人群的精准公关,小牛用两年时间,提高了品牌溢价。
  一名曾因看好李一男才选择加入小牛的离职员工告诉界面新闻,小牛在市场上投入的重心一直随着不同产品发生变化。作为互联网品牌,小牛第一次亮相798的整体营销费用将近400万元,在此之后,由于李一男事件被曝光,小牛市场部在随后的一整年都陷入了迷失。
  他解释这来源于三点原因。首先是团队少了主心骨,原本策划的CEO+产品方案完全泡汤;其次是N1发布后,产量严重不足,就连媒体体验车都难以协调,错过了营销的黄金时期;第三是基于以上的现状,让小牛管理层及多家投资机构没了主意。
  2016年4月,小牛发布M1,相比N1登场时的大场面,M1显得“低调”了不少。
  据内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后加入的联合创始人李彦,逐渐收紧了小牛在市场上的“想象力”,开始变得越来越传统。
  联合创始人、市场副总裁张一博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表示小牛在行业中是创新者,在技术、设计、功能上都有别具一格的特点,说传统显然是不准确的。
  同时,张一博也告诉界面新闻,国内电动车市场很大,虽然小牛目前在份额上并不靠前,但全线产品至今已售出了超过20万辆。
  对于这一信息,有数据公司告诉界面新闻,通过第三方专业系统统计,小牛官方App(小牛管家)的下载和使用量极低,以至于根本跑不出活跃度数据。界面新闻就此求证小牛,截至发稿未收到任何答复。
  “感觉每次对外公布销量都是上面拍脑袋就来,海报也需要提前就做好,每次线上销售活动的剧情几乎一模一样。”一名已离职的市场部员工说。
  相比两年前的产品,小牛将销售重心从线上转移至线下。“电动车归根结底是传统生意,扯上互联网就是玩情怀。”一家国内电动车厂商评价道。

3
  区别于2016年,如今小牛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线下。
  界面新闻记者在走访了位于北京、杭州的小牛授权体验店,和普通门店不同的是,这里的装潢科技感更强。
  张一博告诉界面新闻,这些小牛授权的体验店在挑选时有严格的要求,从地段、面积、风格上小牛都会管控,目的就是通过授权店把小牛的线下品牌扩散出去。同时他也举例,小牛在全国各地一直在举办线下活动,在某些举办活动的地区,有时一天能卖出近百台整车。
  李彦加入后,线下体系搭建的速度明显提高。在2016年初的小牛中层会上,李彦曾提到在2016年售出50万台整车,2017年销量翻倍的目标。
  虽然截至目前未达预期,但在小牛管理层看来,这条路选对了。
  去年3月,小牛宣布获由凤凰祥瑞领投的3000万美元A+轮投资,目前投资方包括GGV、IDG、红杉资本、梅花天使、明势资本、创新工场、真格基金,以及新加入的凤凰祥瑞等投资机构。
  近日,有行业资深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小牛正以5亿美元的估值进行新一轮融资,但进展较慢。对此消息,小牛官方不予置评。
  5月初,小牛将北京的办公室搬到了望京方恒国际,张一博打趣地说,“之所以搬家是听了风水先生的建议。”
  就在4个月前,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李一男犯内幕交易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并处罚金750万元。
  根据检方指控,2014年李一男在金沙江创投任职期间,使用妹夫和母亲的证券账户于买入“华中数控”65.7042万股,买入金额1148.55万元。之后,其妹也用自有资金500万元跟单购买。李一男共计获利439万余元,其妹获利236余万元。
  检方指控称,李一男之所以选股精准,是因为在华中数控并购重组的内幕信息敏感期内,与华中数控总裁李晓涛多次联络接触。
  6个月之后,李一男将刑满释放,当他归来,小牛早已不是他所创办的那个小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九流 发表于: 2017-9-30 09:59:00|显示全部楼层

李一男内幕交易案细节曝光 小牛电动称运营正常

源自:一财网
PRIu-fymkwwk6948940.jpg
⊙ 作者:李娜

  曾经被称华为“神话”,转战投资人后重新创业,发生“内幕交易案”,李一男经历了像过山车般的起伏。
  2017年1月22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李一男内幕交易华中数控股票案件做出一审判决,李一男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没收违法所得700余万元,并处罚金700余万元。而随着近日二审判决的出炉,关于此案更多的交易细节也开始流出。比如,时任华中数控总裁李晓涛与李一男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友,同在华为共事,并曾先后担任华为副总裁,算得上内幕交易中常见的“熟人关系”。
  据媒体报道,经证监会深圳专员办调查组调查发现,2014年2月中旬,华中数控正与一家标的公司商谈重大资产重组事宜,5月末,公司股票停牌。但其间深交所的大数据监控平台发现,“刘某”、“苏某”等多个账户交易异常,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地买入华中数控股票,而这两个账户的实际掌控人就是李一男。
  对于获取内幕信息一事,李一男一开始是拒绝配合,但当稽查人员通过调查,最终获取了大量客观证据后,李一男开始后悔,并主动前往证监会案件调查部门,向稽查人员递交申诉材料并向稽查人员出示他与李晓涛的微信聊天记录等资料,意图证明聊天内容未涉及内幕信息,然而证据确凿、于事无补。
  “李一男虽然是高智商、高学历,但守法意识淡薄。为了赚快钱,选择了内幕交易这种违法的方式,”证监会负责查办此案的调查组长这样评价李一男。
  从李一男过往履历来看,从实习生到副总裁,这段路李一男花了不到4年时间,其中包括一年的实习期。这在有的人看来终其一生都未必能够完成的梦想,却轻松被其收入囊中。
  这种火箭式的攀升依仗其个人才能。“李一男是一个很聪明、技术上很有天分、管理上能力很强的人,水平挺高,他肯定会做成一些事情。”曾经与李一男共事的同事这样评价李一男。
  在华为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全方位主导了从技术层面到管理层面的多项重大决策,拍板了程控交换机、几十个G的波分传输、代表未来的数据通信、通信技术的皇冠GSM、CDMA、数千人的招聘计划、盛大的市场策划、全球性的市场扩张战略等一系列重要事项。
  在公司,任正非亲昵地称李一男为“干儿子”,因为李一男身上有一股湖南人的“闯劲”,这让已过不惑之年但仍然坚持创业的任正非颇为欣赏。
  但随后李一男的创业却让华为损失惨重。
  对于当时的情况,任正非曾这样描述:“2001至2002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于崩溃的边缘。你们走的时候,华为是十分虚弱的,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包括内部许多人,仿效你们推动公司的分裂,偷盗技术及商业秘密。华为那时弥漫着一片歪风邪气,都高喊‘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口号,成群结队地在风险投机的推动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术机密与商业机密,像很光荣一样,真是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
  迫于形势,任正非对港湾下手围追堵截。过去,华为并不在意中低端市场,而为了堵死港湾的路,在2003年华为和3COM成立了合资公司专门从事中低端的数据市场,跟港湾争夺几百万的生意。
  2004年华为专门成立“打港办”进行策略性打击;2005年华为成功狙击西门子对港湾的收购。最后,这场战役以2006年华为17亿元人民币将穷途末路的港湾网络收入囊中告终。
  而在华为对港湾的收购协议里,任正非要求李一男回华为工作2年,因此,李一男再度回到华为,继续出任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裁。但在华为的日子,李一男不再如鱼得水。重返华为那天,他的办公室外聚集了很多前来探看的员工,同事的议论和异样的眼光成了之后一年与之为伴的生活。顶受不住这种压力的他将办公室的玻璃换成不透明的。
  这段经历也成了埋在李一男心中的一根刺,“他和华为这个圈子的人很少联系。”一位已经离职的华为人告诉记者。在很多华友会的人看来,他并不是一个太愿意和大家亲近的人。
  忍受不住煎熬的李一男在两年之后,再一次决定离开华为,这一次他选择了逐渐裸露锋芒的百度,担任CTO一职。
  与初入华为一样,在这里,李一男凭靠自身能力获得了李彦宏的赏识。而从与华为一役中,其也成熟不少。一位资深通信界媒体人士对记者讲了李一男在百度期间的一个故事以佐证其蜕变:“一次,百度内部出现了一个工作失误。全体员工收到了李一男的邮件,他将所有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措辞诚挚,给人印象深刻。”
  2010年1月,李一男再次跳槽,到无线讯奇12580任CEO。外界将这次选择解读成李一男对于CEO头衔的迷恋,这时的李一男身上的棱角虽然已经被经历磨得稍微圆滑些,但骨子里,他还是当年那个渴望闯出一片天,在公司里能拥有主导权的少年。
  然而,命运却将他再次困于笼中,由于无线讯奇长期受制于中移动,虽然名为CEO,李一男在其中能作为的地方并不多,一年半后,他再度离开。
  就这样,李一男加入了金沙江,成为合伙人,专注互联网、通讯和软件行业的早期投资。虽然这时的李一男离华为神话已经有段时间,其所拥有的经验还是可以作为吸引好项目的资本。
  之后就有了小牛电动的故事,除了资金,李一男还为小牛带来了供应链上的资源以及一个CEO──他自己,并在公开场合表示这将是“最后一次创业”。
  但就在2015年11月,小牛电动召开的一场新品发布会上,“网传李一男被带走”的消息被坐实。从那时候这个公司的CEO位置就被“闲置”了。
  “人(李一男)不在公司的这段时间,一直没有直接的参与运营公司的事情,职位这个问题暂时不清楚,但确实一直没有变更或者离职的操作。”小牛电动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小牛的运营仍然非常健康,并未受到影响。
  上述人士表示,小牛今年国内的销量在20万以上,布局300家以上线下专营店,以及遍及130个城市。“出口欧洲3000多,目前德语区占市场份额70%。此外,小牛电动m1还获得了德国红点,美国idea等多重国际产品设计大奖。”上述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一切仿佛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身陷囹圄”的李一男现在已经无暇顾及这么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01:24, Processed in 0.0780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