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想法从何而来
正如我所说,获得一个好想法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所以不要邯郸学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2019年 2月,我参加了母校一个 AI 学生社团的开幕式活动,希望与之前的导师谈谈申请博士的事情。但遗憾的是,他无法成为我的博士导师。
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 Alexander R Johansen,他是一位助理研究员,并想要寻找科研上的合作伙伴。2019年 3月下旬,我写信给他,他告诉我他的几名学生尝试复现 DeepMind 的论文「NALU」,但都失败了。所以,他问我是否愿意对此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或许能够成为一篇 NeurIPS 论文。
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在 Distill 上发表的论文都是对其他人夸大其词或误导性的作品提出批评,然后对它们进行修正改善。并且,复现论文的难点在于优化,而该领域正是我所擅长的。所以,我觉得自己可以接受 Alexander R Johansen 的研究任务。
几乎所有发表的论文都会对效果夸大其词,所以修正改善他人的论文内容是一种可行的研究策略。
就是这样。这并不是一种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思路和策略,也会遇到一些重大的挑战(只需要深入解读即可),但的确可行。
生活孤独,但不要失去理智或希望
作为一名独立研究者,你不太可能获得来自任何人的鼓励。我知道许多的博士生导师也都不会鼓励他们自己的学生,但是他们可以从有类似遭遇的同门那里获得慰藉。这也是我不建议大家成为独立研究者的首要原因。
在苦苦挣扎着写论文的时候,你得不到任何安慰,这确实是我不建议成为独立研究者的第一要素。
每个人都多多少少需要一些鼓励。别觉得没人鼓励,你自己也能撑过 7 个月。当时的我一直在担心:找不到解决方法、遭遇不公正的评审、得不出有用的结果、发现某个重要缺陷……甚至担心即便发表了也会因为课题过于小众而被淹没。
同时,7 个月的研究经费支持也是压力山大。如果最终没有发表,这些钱就打水漂了。事实上作为独立研究者,我的机会是低于平均水平的,仅仅是因为我得到的反馈更少。
作为一个独立研究者发表论文,很可能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也预料到会失败,但不管怎么样尽力就好。—在日本某地的感想。
然而,你可能没有一个后援团来帮助度过难关,他们之前可能存在和你相同的经历。不过,下面两件事还是可以做到的:
我通常会与 Alexander 开周会,讨论一下新的想法。虽然 Alexander 并没有 Ph.D.学位,但他是非常杰出的批判性思考者。我并不认为必须和那些有很多一作发表经历,或者有多年论文指导经验的人交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和那些能质疑我们研究工作的人交流。不然的话,我们可能会变得懒惰,从而对那些论文中的错误视而不见。与他们讨论你的论文,这会给你更大的压力,从而避免找一些「捷径」。
我会做多个子项目,如果把所有时间都分配给相同的工作,那么这样的风险太大。我们可以花些时间做那些有用的小项目。写个开源工具、复现个知名论文都非常有帮助。有时候,把视线从研究移开、放松一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使研究项目失败了,但至少完成了某些小项目。在我的经历中,有这些业余项目,其它研究者会更认同你,这对你是非常好的一种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