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看到了 OPPO Find X 和 vivo NEX,两款借助升降电机的结构,将摄像头隐藏在中框的手机;还有之后的小米 MIX3 和荣耀 Magic 2,则是将机身拆分成前后两部分,靠磁性滑盖上下推动,也可以实现正面一整块屏幕的设计。
甚至还有直接取消前置摄像头,将自拍需求转移到背面屏幕的努比亚 X 和 vivo NEX 双屏版,试图吸引一部分追求个性化的用户。
但当乔布斯手中的 iPhone 确立了多点触控屏的交互核心后,全世界的手机开始变得高度相似。我还记得有那么一段时间,将市面上的主流手机平铺摆一排,盖住 Logo 只看正脸的话,真的很难分辨出各家厂商的归属产品。 这种同质化的情况到了全面屏时代更加严重,大家都不约而同拿掉了额头和下巴,把边框修得更窄一点,视线焦点中心就只剩下屏幕本身。
唯独拿不掉的就是那个刘海。所以,对 iPhone X 刘海的吐槽,曾一度被视为是堪比政治正确的事情。但 iPhone X 也推动了某种新认知,就像是机械结构动摇了一体成型手机的设计原则那样,刘海屏,也改变了很多人对于手机屏幕的固有观念。 「如果屏幕可以做成不规则的,那形状也不是非得一个样子了。」
智能手机市场也一样。一方面,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差异化,是手机品牌能够在各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核心,但另一角度上看,消费者是否愿意掏钱为新产品买单,则直接影响到品牌持续发展的命脉。这两年,我们都说智能手机行业碰到了瓶颈,出货量一直不见好转,主要也是因为买手机的用户变少了。 或者说,是人们越来越找不到换掉自己手机的理由。
就算是苹果 iPhone 也不例外,分析师们已经不止一次下调了今年新 iPhone 的销量预期数字。从下个财季起,我们甚至不会知道 iPhone 到底卖了多少台。 为什么用户不愿意换手机了?这背后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有人觉得手机没坏没丢,重新换一台其实挺可惜的;也有人会觉得,只要刷微博聊微信看抖音流畅就行。
至于看不看得到刘海,是不是真全面屏,这些反倒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现在来看,这个卖点所驱动的消费群,显然不会比当年因为大屏幕而换手机的人要多。
所以,极端点考虑,如果消费者需求已经被基本满足,大家也都习惯了一个稳定的换机周期,手机厂商们费力做那么多创新,到底还有没有必要?
或许智能手机也可以像 PC 一样,审慎而不激进,但它似乎没得选择有个观点提过不少次,指的是智能手机只用不到 10年时间,就走完了传统 PC 数十年才走完的路。 好比你在 2010年 iPhone 4 上看到了第一颗苹果自研芯片 A4,它的制程工艺,比同年英特尔用在 PC 上的处理器还差了整整一个世代。
而 8年后,最新 iPad Pro 用上的 A12×芯片,已经可以在性能上和同期 MacBook Pro 电脑争一番高低。
更不用说这几年已经在智能手机中普及的全面屏、指纹识别甚至是生物识别技术了,这些新鲜的技术大多都不会出现在同价位的 PC 产品中。笔记本每年的周期性更新,也只是强调怎么变得更薄,或者换颗性能更强的处理器,再延长一下电池续航等等。 反正你很少会在 PC 市场看到和形态有关的改动,一块屏幕加一块键盘和触控板的组合,已经不知持续了多少年。
「又不是不能用」,面对传统 PC 行业的不积极,我们总是会用这句话来作为敷衍搪塞的理由。这个行业之所以那么长时间里都停滞不前,一部分原因是厂商不敢尝试太过超前、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的技术,但另一部分也和消费者的倦怠感有关。 智能手机行业也会变成这样吗?或许原本摆在它面前的,同样有一条代表着渐进式升级的道路;或许手机厂商也希望能将一项技术打磨数年至成熟后,再把它下放至产品上使用;或许它也可以和 PC 一样,每年就是换个芯片提升配置,也不需要苦思冥想怎么去改外观。
但或许它根本没得选择,外界对智能手机的诉求远比 PC 或是其它电子产品要高,没人希望智能手机的变化停下来,哪怕是它极力展现创新的模样还不符合所有人的期望,我们也会对这种不断的试错抱以宽容。 不管怎么说,智能手机仍然是一门价值近 5000亿美元的庞大生意,只要它仍然和全球 30多亿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只要人们依然需要一个掌间设备来获取信息,这个品类就不会停止对新技术和新形态的尝试。
它一诞生就以便携之名占据了我们身边的重要位置,也理应要回应我们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