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745|回复: 0
 Apr 发表于: 2009-12-1 17:43:06|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 古砚收藏家:与砚结缘半个世纪 藏300余方

 [复制链接]
  “古砚是一部中华文明史书,一方古砚就是一段历史文化的积淀,一辈子也读不完识不尽。”这便是与古砚结下了半个多世纪情缘的著名古砚收藏家、鉴赏家阎家宪先生的切身感悟。从19岁买下第一方古砚至今,阎老已搜寻到300余方古砚,为了把这些珍稀古砚及其承载的历史记录下来,为了让收藏爱好者少走弯路,一向低调的阎老日前完成了其第一部专著──《家宪藏砚》,并在中华老字号戴月轩首发销售。
  长长的金丝楠木书案、敦实而古朴的官帽椅、挂满墙壁的字画,还有那摆在案台上的笔墨纸砚和橱柜里的古砚,这便是阎老家的厅堂。从喧嚣的大街上走进来,浮躁的心顿然平静下来,记者在案台旁与阎老相对而坐,身前身后便是那300余方古砚:从砚台的祖型──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的磨盘磨棒,到专用于书写文字的砚台初型──秦汉时期的砚盘、砚杵,再到魏晋之后的砚;从南北朝时期的石砚,到唐宋之后的陶砚、瓷砚、澄泥砚;从明末清初出现的纯粹欣赏品端溪老坑大西洞平板砚,到造型各异、装饰精美的铭文砚和乾隆皇帝的御铭砚……眼睛看过、手指触摸过这千百年前的古砚,记者肃然起敬,突然想要读懂每一方古砚上的历史。
  “我们的文字和文明能够源远流长,砚台功不可没。”正是如此,已是古稀之年的阎家宪才决心写书记录下这半个多世纪的收藏和研究。
  阎家宪15岁时(1948年)就参加了革命,因为读过4年书,他在部队里一直从事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有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为以后研究鉴赏古砚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有一天,阎家宪在广州的一个市场上发现了一方古旧端砚,对于8岁就学习书法的阎家宪来说这可是久违的老友了,他当即掏出5000块旧币(相当于现在5角)买了下来。“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乃是砚中极品。”年轻的阎家宪很快就从单纯的喜爱砚台变为痴迷,他一边学习一边享受着发现古砚的喜悦。因为严谨而持之以恒的求知态度,他几乎没吃过大亏,不过,出手谨慎也曾让他交过巨额学费。一次,他在市场发现了一方珍贵古砚,因小贩要价太高没有成交,可他心里总惦记着,几天后在家人的支持下才决定出手,没想到小贩却又加码了,他只好狠心答应,而那笔钱在当时足以买下一套房子。
  “静坐书房,摩挲诸砚,闻其墨香,似与古人在会面、在交谈,何等享受。”在《家宪藏砚》中,阎老把自己收藏的古砚以图片和拓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对照着图片和拓片将古砚的历史、鉴赏甄别技巧和他的玩砚心经娓娓道来,堪称是一本生动的古砚教科书。阎老说,现在很多人热衷于收藏,但真正的收藏家应是心明眼亮的鉴赏家,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绝不是投机取巧。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 于海波)
与砚结缘半个世纪.jpg
『 5熊猫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5熊猫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Apr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Apr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Apr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5熊猫网 』的立场无关,Apr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Apr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5熊猫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Apr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5熊猫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02:55, Processed in 6.832812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