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729|回复: 0
 Apr 发表于: 2009-12-1 15:48:25|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 京城第一收藏家王世襄先生与世长辞

 [复制链接]
  从国家文物局获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1月28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王世襄,祖籍福建福州,自小对国学感兴趣。他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其对古典家具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其《中国古代音乐书目》《画学汇编》《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竹刻艺术》《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等著述有着很大影响。王世襄追思会将于12月4日在京举行。
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的王世襄再也不能继续自己的玩性了。昨日,笔者获悉,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28日9时25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其子王敦煌告诉笔者,王世襄住院已有5个多月,此次因恶性心率失常在协和医院过世。
中央文史研究馆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依王世襄本人生前愿望及家属意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家中不设灵堂。王老的遗体已于11月29日上午火化,追思会将于12月4日在京举行。
  后事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
王老的去世让家人和朋友都不能接受。昨日,王世襄的儿子王敦煌告诉笔者,其父年岁已大,前前后后住进协和医院已有一年多。这次在医院待了有5个多月了,“父亲去世也是突发性的,是恶性心率失常。”
而一直编辑王老书籍的三联书店编辑张琳也告诉笔者,王老一家人都很低调,自己也是后来才知道老先生住院的消息。到医院看老先生时,“已经很难交流了。”中央文史研究馆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依王老本人生前愿望及家属意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家中不设灵堂。
遗愿“不成堆”后推《锦灰屑》
优越的环境和年少好奇好动的性格,使王世襄特别喜欢和京城诸多玩家交游,而玩物也可以成家。除对那些已近于文物中“显学”的书画、雕塑、金石、建筑诸多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丰富的撰述外,王先生对包括家具、乐器、漆器、匏器、竹刻、铜炉、金石牙角雕刻在内的领域,也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收藏界,王先生的“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作风令所有人都尊敬。
同时,年过九旬的王世襄仍笔耕不辍,且文思敏捷,时有文章见诸报刊。三联书店编辑张琳告诉笔者,一年多前,王世襄还提出,《锦灰堆》系列都已经出到《锦灰不成堆》,既然都已经不成堆了,那就在之后推个《锦灰屑》,“现在文字很少,估计很难推出了。”
纪念《锦灰堆选本》即将推出
为缅怀王世襄,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特意设立了专柜纪念他。专柜上方的王世襄先生肖像为著名漫画家丁聪所绘。肖像上方的“鄙貌不扬很难画,使我满意少办法。不怨画师艺不高,只怨天生不潇洒!”是王世襄先生生前自嘲所作的打油诗,下方“你怀里的蝈蝈,比你一生幸福温暖”是王世襄好友黄苗子的话。    据悉,三联书店将在年底或明年初推出《锦灰堆选本》,分“忆往说趣”和“谈古论艺”两分册以及《中学生文库本京城忆往》两本书。
从小当“玩主”
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出生于北京。父亲是位外交官,任职外交部条约司,工作之余喜欢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而母亲金章更是著名的鱼藻画家。王世襄小时候,家中有私塾老师教经、史和诗词等,但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据他的回忆,在他年幼时,其兄长就去世了,母亲觉得他是家里独苗,因此对他也较为纵容,任他“不务正业”。
优越的环境和年少好奇好动的性格,使王世襄特别喜欢和京城诸多玩家交游,展露出“燕市少年”的特有风貌,他成日养蛐蛐、种花草、养鱼鸟……王世襄说,他从小就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尤其上心,不但要玩,还要玩得有水平,于是,他花了很多心思来研究这些“业余爱好”,“玩也要认真玩,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能做什么?”
1934年,王世襄考入燕京大学,开始是按照母亲的意愿念了医科,但因为不务正业,无法应付学业,念了两年后考试不及格无法继续升学,他转入了国文系。即便在文学院读书时,他也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蝈蝈到学校上课,气得老师把他撵出课堂。
  这样的性格,让王世襄从小就成为了一个博学之人,为他此后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母亲去世改变人生
母亲金章的去世,让王世襄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彼时他刚从燕京大学毕业后不久,因为母亲的去世,他认为自己不能辜负母亲的厚望,再一味地玩闹下去。于是,他开始研究母亲的画,继而研究《画论》,以此写出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中国画论研究》。此后,1941年,他又加入营造学社,跟随梁思成到了四川李庄,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这段经历对我很重要,建筑也是一种艺术,他为我此后研究培养了一种很严谨的治学精神,也让我开始对明清家具产生了兴趣。”在一次采访里王世襄如此说。
抗战后,王世襄被梁思成举荐,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驻平津区办事处助理代表,接受了清点故宫文物、追回文物的任务,并由他经手追回了文物260余件。在这段期间他与相恋五年的袁荃猷在1945年冬天喜结良缘,并正式开始为故宫工作。
一玩成大家
刚去世的翻译家杨宪益曾经为王世襄赋诗一首:“名士风流天下闻,方言苍泳寄情深。少年燕市称玩主,老大京华辑逸文。”短短四句,道出了大玩主王世襄最精髓的人生故事。杨宪益和王世襄是多年至交,90余岁高龄,两位友人相继离世,似乎再次宣告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时代真的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
偏门研究成大家
1948年,王世襄在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科长时,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去美国和加拿大考察博物馆。1949年,他回到故宫博物院任陈列部主任。然而追回、清点文物的经历却让王世襄在“三反”运动中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1953年,他无故被开除,此后王世襄的地位越来越边缘。
“正常的人遇到这样的遭遇可能会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自杀,一个就是自暴自弃。但我选择自珍。”利用这沉寂的十几年时光,王世襄开始真正专心研究中国音乐、明清家具各种偏门“学问”,并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专家,他的多部家具研究著作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而这段光阴中,王世襄本人最看重的研究成果就是对古曲谱《广陵散》的研究,并在后来发表了专著《广陵散》(说明部分)。
生活也是行家
王世襄一生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明清家具,这批家具后来被王世襄以市价十分之一的价格给了上海博物馆,这批明清家具也成为了上海博物馆最重要的家具收藏。晚年的王世襄沉醉于鸽子研究,“除了别的,什么都不谈,就谈鸽子。”一次,一位笔者提出采访他,他这样回答。他携带相机踏遍了北京的鸽市,去外地开会时也不忘逛鸽市会鸽友,还翻阅了沉睡在故宫书画库中的宫廷画家绘制的鸽谱。
除此之外,王世襄还被许多人赞为京城文化界最会做饭的美食家,汪曾祺曾说:“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我所知,当推北京王世襄。”曾是王世襄芳嘉园邻居的郁风则回忆:“王世襄不但每天买菜是行家,哪家铺子能买到最好的作料也是行家。不但吃的品位高,做菜的手艺也是超一流。”
  玩的领域
研究古代音乐:著有《中国古代音乐书目》、《广陵散》(说明部分)
研究中国画:著有《画学汇编》
研究竹刻:著有《竹刻艺术》、《竹刻鉴赏》
研究明清家具:著有《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明式家具研究》、《美国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精品选》
研究蟋蟀:著有《蟋蟀谱集成》
研究鸽子:著有《明代鸽经清宫鸽谱》、《北京鸽哨》
王世襄病逝享年95岁文化大家玩得精深
“风雨摧园蔬,根出劲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正是这句座右铭支撑着说这话的人行走下去。如今座右铭的主人去了──昨天(30日),来自中央文史研究馆的消息称,该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28日9时25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95岁。遵照王世襄生前愿望及家属意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家中不设灵堂。遗体已于11月29日上午火化。追思会定于12月4日在北京举行。
据王世襄著作《锦灰三堆》责任编辑张琳女士介绍,王世襄的去世可能与今年夏天他意外跌倒摔跤有关。
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出生于北京,九三学社社员。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王世襄学识渊博,文物研究与鉴定造诣精深。尤其是对明式家具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曾多次应邀赴美、英等国及港台地区作关于家具、漆器、竹刻、文人趣味与工艺美术的报告、访谈等。据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非常关心王先生的健康和医疗,病重期间得到良好治疗和照顾。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等人,在王世襄患病期间多次前往探望,王世襄生前多次对领导同志的关怀表示感谢。王世襄去世后,陈进玉、袁行霈等人到其家中或以其他方式对王世襄先生的辞世表示哀悼,向家属转达温家宝总理和马凯国务委员等领导同志的慰问。遵照王世襄生前愿望及家属意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家中不设灵堂。
  各方反应
出版界三联将推多部著作
三联书店编辑、王世襄著作《锦灰三堆》责任编辑张琳女士说:“早在今年8月份我去看他时,他还处于昏迷状态。”张琳说,王世襄的去世可能与今年夏天他意外跌倒摔跤有关,“据说当时头部跌出血了,随后家人赶紧送到协和医院急救,进去后就不再出来。”张琳伤心地说。
在张琳眼里,王世襄是个可爱、亲切、谦虚的老头,“记得王老在写《锦灰三堆》时,常常写到一定的篇幅后就邀请我们去他家‘指教’,他喜欢我们提意见,也渴望获得我们给他的鼓励。王老热情好客,每次去时,他都会拿出自己最爱的稻香村出品的枣泥饼和玫瑰饼招待我们,他时常认为现在好吃的东西不多了,就这两样还值得拿出来待客。”张琳说,在与王老的交往中,他对自己写的文章认真到自己和自己较劲的地步,“他每写一篇文章,必先在稿纸上写下初稿,修改誊写好后交给我们用电脑打印出来,然后再拿去反复斟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张琳说。
在三联书店另一位资深编辑张荷看来,王世襄是个博学而严谨的人,尤其是做学问时那种执着的精神值得后来者学习。“除了对漆器、家具、各种古玩精通外,还擅长书法与诗词,这样的人如今已经很难找了。”张荷说,生活中的王世襄对吃特别感兴趣,“我们在一块聊天时,他常常讲各种菜的做法,听得我都嘴馋了。可惜直到最后也没有吃上他做的菜。”张荷说。
王世襄是三联书店的老作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锦灰堆》《自珍集》和《明式家具研究》等均在三联书店出版。据悉,三联书店近期还将出版《京城忆往》《忆往说趣》《谈古论艺》等多部王世襄的著作。
设立王老图书专台
得知王世襄去世后,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立即设立了王世襄图书专台纪念刚刚过世的这位大家。专台陈列了王世襄的主要著作,专台上方的王世襄肖像系著名漫画家丁聪所绘。肖像上方两行打油诗“鄙貌不扬很难画,使我满意少办法。不怨画师艺不高,只怨天生不潇洒!”该打油诗是王世襄先前自嘲,下方“你怀里的蝈蝈,比你一生幸福温暖”是王世襄好友黄苗子的话。
此外,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本市各大书店也计划今天在书店显眼位置设立王世襄图书专台。
  文化界马未都追忆家常菜
马未都颇为神伤:“夜深人静,我满脑子全是王老健步如飞、神采奕奕的影像,实在不能接受他远行这一事实。”马未都说,他与王世襄早年相识是因明式家具。“第一次捧见他的大著《明式家具珍赏》就兴冲冲地找到了他家。王先生的家中拥挤不堪,名贵的黄花梨、紫檀家具到处都是,全在日常使用状态。和王先生聊家具,王先生说这都是劫后余生,早年没地方睡时,还睡过大柜,别有一番天地。黄花梨方桌购于通县,仅五元,舍不得运输费,自己一手扶车把,一手扶桌腿,将桌扣在背上,骑车运回家的,因此获‘穷王’美称。”
马未都念念不忘的是,他吃过王世襄老人炒的菜,“吃的是典型的北京家常菜,适口不腻”。马未都说,王老驾鹤,让他留恋的东西很多,“《明式家具研究》还可翻阅,但他的烹调手艺已成绝响”。
舒乙:文化大家玩得精深
在舒乙眼里,王世襄称得上是当今第一大“玩”家,“他玩得精深,玩得讲究,成了‘玩文化’的大专家。”舒乙说,他能把自己养的狼狗黑夜里放到深山里,让它与野狼交配生出一种杂交的狼;他喜欢打了獾子让人抬到城里招摇过市;他能叫秋虫在寒冷的冬季里发出比秋季还要悦耳的声音。“这就是他的青春,你能有他能玩?他恰恰是把自己少年、青年玩过的东西,到了老了就总结出来写成书。”舒乙说,王世襄散文《秋虫六忆》妙极了,写了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关于秋虫的事,颇具文学与学术价值。”舒乙感慨,王世襄在写这些小虫时把它们当人看待,写它们的好斗逞强,也写它们的温柔多情,特别是他笔锋一转,由斗蛐蛐看蛐蛐主人的品德,人心的良丑竟在那小小的罐子面前暴露无遗,暗含着许多以小喻大的机智和哲理。
荣宏君欲编“抄家录”
得知王世襄去世后,青年画家荣宏君忍着悲伤为王老写了挽联,“芳嘉园外,提笼架鸟,鞲鹰逐兔,挈狗捉獾,秋逗蟋蟀冬鸣虫,虽为玩物不丧志。俪松居内,北京鸽哨,清代匠作,明式家具,刻竹小言说葫芦,搜成巨著堆锦灰”。荣宏君表示,他将在12月4日的追思会上献上挽联。
与此同时,荣宏君昨天还展示了他收藏的王世襄的信札以及当年王世襄交给上级的物品清单共二十余件。其中,在一封1976年2月8日写给王冶秋的信中,王世襄希望要回曾经属于自己的物品以做研究。荣宏君认为,这些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他计划将其整理成《风雨俪松居──王世襄文革抄家实录》出版。
  保护文物不为一己之私
──英国学者眼中的王世襄
我们今天尊敬王世襄,不仅因他在漫长而多产的人生当中很注意吸收前人的成就,实际上,更是由于他表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文化。这种现代性的文化形成于他出生的1914年前后的年代中。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在重新评价一些文化传统的要素时,认为其价值受到文化与社会中保守主义因素的影响而被低估了。他们研究的范围中,包括白话小说、最早的书籍插图、建筑和环境史,以及中国科技传统的保护──其研究常常利用过去被忽视的工匠们口口相传的知识;还包括被前辈学人珍爱把玩、却罕有认真系统探讨的物质文化,那一代知识分子也决定填补这些空白。他们冀求将构建中国的过去作为构建中国的未来的途径。作为爱国者和国际主义者,他们又冀求在不低估其他文化的同时,给予中国文化更高的重视。王世襄的研究正应该置于这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情境中来认识。
他最为权威性的,也是使他蜚声国际的著作是有关中国家具史的。王世襄不仅用他多年的研究,也借助为国外所不了解的收藏鉴赏的传统,指出了家具的研究在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创造中占据着重要的核心位置,它既尊重过去,同时也无保留地与国际大众分享过去。王世襄在家具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应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评价,这是一种对所有中国人的文化成就加以认同的情怀,在赞赏文人书画家和诗人外,他对剪纸、鸽哨的创造者也充满着钦佩。
他一生的事业便围绕着保护文物、保存那些孕育了文物的文化实践而展开,那时他的工作和众多同胞精英一样,常受到干扰和极不公正的待遇。但千万不要弄错,他保护文物绝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有信心认为中国文化遗产是值得全世界留存的珍宝,这种信心让王世襄对他所花费的时间和极为丰富的知识毫不吝啬。他认识到今天的成就只是明天的基础。
本文作者柯律格CraigClunas,由胡世平译。柯律格是中国美术史专家,曾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负责管理中国文物,现任教牛津大学。他与王世襄相识多年,上世纪80年代,在英文刊物上发表介绍王老著作的文章。王老曾获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本文是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请柯律格撰写的介绍王世襄的文章,原题“灵感的共鸣与万物”。(信息来源:新华网)
『 5熊猫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5熊猫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Apr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Apr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Apr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5熊猫网 』的立场无关,Apr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Apr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5熊猫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Apr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5熊猫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04:12,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