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WORKSHOP×
策展实践与地方营造
Curatorial Practices and Placemaking
×展览|EXHIBITION×
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
Native Soundscape:The Sonic Geography of Suzhou
由寒山美术馆发起,艺术家、策展人欧宁主持的“策展实践与地方营造”项目开始向全国招募参与者。这是一个为期一周的演讲、田野调查、研讨活动,将探讨如何用艺术创作和策展来增进地方感和形成地方认同。通过工作坊参与者、实习策展人和特邀艺术家的集体协作,最终为公众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展览──“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Native Soundscape:The Sonic Geography of Suzhou)。
×大纲|SYLLABUS×
策展人(curator)只等同于“展览制作者”(ausstellungsmacher)吗?策展人除了为美术馆、画廊、艺博会、双年展策划制作展览,他们还能干什么?他们除了面向特定的“艺术爱好者”,是否能触及更广阔的人群?他们可以为我们日日生息的社区带来什么?他们对我们所归属的城市或乡村能贡献些什么?
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吉(Marc Augé)在他1992年出版的一本小书《非地方:超级现代性人类学概论》(Non-places: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中提出了“非地方”(non-places)的概念,它是指那些从人类学意义上来说相当短暂的空间,不足以构成“地方”(places);而“地方”则是指那些可以形成社会关系、历史文脉和社区认同的空间。“非地方”是“超级现代性”(supermodernity)的象征,它的特点是流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非地方”的产生主要是为了促进资本、人口和物资的快速流动。
这本书的出版社Verso在封底写下这样的介绍:“在我们的生活中,花在这些地方的时间比例一直在上升:在超市、机场、酒店里,在高速公路上,在电视机、电脑和提款机前。被这种奥吉所谓的‘非地方’入侵的世界,其结果是一场意识的深刻改变:我们感知到某种东西,但却是局部和不连贯的。奥吉用‘超级现代性’的概念来描述这种晚期资本主义现象背后的逻辑──过量信息和过量空间的逻辑。在他迷人和清晰的写作里,他试图为‘超级现代性’的人类学建立起一个知识框架。他先是试图把人类学从历史中解放出来,然后继续揭示出‘地方’(覆盖着历史的纪念价值和社会生活的创意)和‘非地方’(在那里个体之间仅以统一制服的形式联结,没有任何有机的社会生活的可能)的区别。与波德莱尔式新旧交织的现代性不同,‘超级现代性’是自我封闭的:从高速公路到机舱,本土或异地的特点被以二维的方式呈现成一种主题公园般的景观。奥吉并不认为‘超级现代性’是无所不包的:‘地方’仍然在‘非地方’外存在,并试图从内部重建自己。但他强烈主张,我们越来越多时间被‘非地方’传送,就像身处巨大的括号内;最后他的结论是,这种新形式的孤独应成为人类学份属的研究课题。”
全球化浪潮中的空间生产让“非地方”不断涌现,而“地方”则日渐稀少并让人怀念。正如奥吉所说:“很多由专业人士规划的新市镇经常被批评不适合生活,它们不像那些在老迈的历史中缓慢形成的地方──在那里人们的生活日程可以交叉融合,片言只语可以交流,孤独可以暂时被忘掉,在教堂的台阶上,在市政厅前,在咖啡馆的柜台上,在面包店的门前──更慵懒的节奏和谈话的气氛至今仍让周日早上的法国外省生活保持特色。”(66-67页)追求效率和秩序真的适合我们的生活吗?人们开始反思,并企图在“超级现代性”无远弗届的缝隙中保卫“地方”,甚至重新营造“地方”。在奥吉的思想影响下,“地方营造”(placemaking)开始衍为一小股潮流,吸引部分城市规划者、建筑师、作家、历史保育者、社区行动者、艺术家和策展人投身其中。
在现行的艺术制度中,美术馆、画廊、艺博会、双年展日益与流动资本融合,成为全球消费景观和旅游产业的一个链条。人们频繁地进行跨国旅行,去观看和收藏艺术作品,而这些艺术作品也是某种全球流动的产品。除了带动目的地的品牌效应和旅游收入,这些活动并没给当地社区带来什么新鲜的价值。比尔包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让这个城市的旅游业起死回生,但当地人却少有把它看成与自己相关的地标,他们对足球赛的热爱远胜去这个Frank Gehry设计的奇异建筑里看一次展览。与社区生活脱节的美术馆、画廊、艺博会、双年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非地方”。部分艺术家和策展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于是发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社会参与艺术”(socially engaged art)在冷战结束后,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有了异彩纷呈的实践。这些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工作植根于社区培育,以去作者化(de-authorization)和去美学化(de-aestheticization)的艺术实践去激活普通人的创意潜能和参与热情,尝试去与他们共同创造一个个富有人情味、归属感和历史意识,适于生活和成长的“地方”。
本工作坊为艺术家、策展人欧宁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学院开设的2017年秋季同题课程的浓缩版,旨在通过对奥吉作品的深读、对社会参与艺术的案例分析、对工作坊参与者的策展和艺术创作提案的辅导与评论,来探讨作为一个艺术家或策展人(假设自己作为一个“超级现代性”的怀疑者和批判者),如何转换自己的身份,拓展自己的工作范畴,从一个只签名售卖自己作品的“艺术家”,变成“行动者”(activist)或“艺行者”(artivist)甚至“催化者”(activator);从一个“展览制作者”(exhibition maker)或享受权力的“策展人”(curator),变成“协调者”(facilitator)或“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甚至“地方营造者”(placemaker)。
与此同时,本工作坊将针对苏州文化的地方基因和地方知识展开田野调查,并将焦点逐渐收聚于城市的声音遗产,包括对民间有声艺术、日常生活环境音场(特别是那些行将消失的声响和当代新出现的音场)、方言俚语语音的田野收录,并在参与者、实习策展人和特邀艺术家的集体协作下,将之转化成一个将在寒山美术馆展出的声音装置展览“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Native Soundscape:The Sonic Geography of Suzhou),作为本工作坊的工作成果。声音地理学是一个把地理位置、想象和展演之间的联系绘制出来、从而重新解释“地方”的过程。从穿越和记录风景的声音属性到创建抽象的声音行走路径和地图,声音地理学试图揭示重要的事物如何改变了周围的环境,它可以应用于艺术媒介或作为一种装置来传播适用于理解城市空间及其发展的信息。“地方音景”是一个试图关闭视觉,放大听觉,探讨声音作为城市记忆载体,在与地方居民的互动中,构建苏州城市的地方性(locality)和本土性(nativeness)的研究和展示项目。本项目以欧宁在2006年受伦敦蛇形画廊委托、以“声音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nd)的集体名义策划制作、在伦敦历史建筑巴特西发电站展出的“唤醒巴特西”(Awakening Battersea)声音装置展览为蓝本。为了为本项目提供更多元化的学术工具和构建更广阔的研究框架,本工作坊将增加对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记忆,历史,遗忘》(Memory,History,Forgetting)一些章节的集体研读。
“策展实践与地方营造”结课纪念,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院,2017年。
寒山美术馆馆长胡仁仁表示:“我们一直想做一个与所在城市有深度互动的项目。今年上半年疫情稍缓后,我在古城区闲逛,无意中了解到苏州还有20多家唱片店存在,其中有一家“摇摆唱片行”已经存在超过20年了,对于喜欢音乐的城市居民而言,这些唱片店是伴随着他们的音乐记忆的载体。虽然数字音乐时代的到来,给实体唱片店带来很大冲击,但苏州还能有那么多唱片店可以存活下来,也可见苏州人民的音乐欣赏水准和要求不俗;苏州还有个本土艺术家叫刘潇,他一直在做“一分钟录音”,已经做了上千个一分钟录音了;再有就是今年6月份,在寒山美术馆主办的“黄河青山──汤南南个展”期间,邀请十几年前就在做先锋音乐的朱芳琼、王集云来美术馆表演,得知他也常驻苏州,此后便多有来往。因为这些信息,便和身边的艺术家、策展人朋友谈起想做一个有关城市声音的项目,大家都给了很积极的反馈。便联系学者欧宁,因为他此前做过不少关于声音的项目,对在地项目类很有经验,也做过不少非常成功的案例,此外他也是为数不多见证寒山开馆的圈内朋友,和他通了个电话便一拍即合。
这次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去教育化”,欧宁提出希望本次项目以研讨和民主参与的方式进行,恰好我在法国研究院读书期间,所有的课程都是研讨式的,非常能理解这样一种设置。大家可以注意到,此次项目中并未设置导师而是以“主持人”来称呼。美术馆是一个需要公众参与共建的机构,这一设置非常贴合机构性质,对参与者也没有那么强的压迫感。整个过程所有人是参与者也是协作者,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主持人将分享案例和一些实践过程中需要了解工具和方法论,特邀艺术家会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也会在录音技术上为参与者提供必要支持和帮助。流程上的特殊性可能在于这是一个需要每个参与者付出努力才能达成结果的项目,在成果展生成之前,没有人知道结果会如何。因此对于参与者的要求会高一些,鉴于目前的报名情况,我们也考虑增设部分观察员身份,给那些积极地、抱有热情相要参与项目的朋友,具体实施办法会在12月初两期分享讲座做完之后公布。”
×关键词|KEYWORDS×
理论工具|TOOLS(THEORIES)
地方与非地方Place and Non-Place(Marc Augé)
现代性Modernity(Walter Benjamin)
超现代性Supermodernity(Marc Augé)
城市漫游者Flneur(Walter Benjamin)
街道之眼Eye on the Street(Jane Jacobs,William H。Whyte)
路上观察Roadway Observation(Terunobu Fujimori,etc)
素人Shirouto
节庆主义Festivalism
社会动员艺术Socially Engaged Art
社区艺术Community Art
声音艺术Sound Art
群众景观Mass Spectacle
赋权Empowerment
激活Animated
去作者化De-authorization
反美学化Anti-aestheticization
主持人Facilitator
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Nicolas Bourriaud)
参与性艺术Participatory Art(Claire Bishop)
特定场地Site-specific
艺术行动主义Artivism
文化围堵Culture Jamming
景观Spectacle(Guy Debord)
异轨Détournement(Guy Debord)
飘移Dérive(Guy Debord)
吸纳Absorption
拱廊计划The Arcades Project(Walter Benjamin)
大同Commonwealth(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
公共治理Governing the Commons(Elinor Ostrom)
双年展化Biennialization
双年展主义Biennialism
个案研究|CASES(STUDIES)
雪球售卖Bliz-aard Ball Sale(David Hammons)
曾灶财Tsang Tsou-choi
赤脚艺术家Barefoot Artists
日惹塞梅提艺术屋Cemeti Art House
儿童理发师Haircuts by Children(Mammalian Diving Reflex)
房顶起火了The Roof is on Fire(Suzanne Lacy)
在新奥尔良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 in New Orleans(Paul Chan)
他们射杀了马群They Shoot Horses(Phil Collins)
瓜拉那之力Guarana Power(Superflex)
城市生活垃圾Urban Solid Waste(Basurama)
街道美术馆Museo de la Calle(Cambalache Colectivo)
物尽其用Waste Not(Song Dong)
利马Lima(Jennifer Allora and Guillermo Calzadilla)
枪变铲Pistols into Spades(Pedro Reyes)
鸦巢The Crow‘s Nest(Decolonizing Architecture Art Residency)
富埃特斯德埃布罗酒店Hotel Fuentes de Ebro(Lara Almarcegui and Begona Movellan)
支持结构Support Structure(Celine Condorelli and Gavin Wade)
知识黑市The Blackmarket(The Mobile Academy)
吐槽合唱团Complaints Choir(Tellervo Kalleinen and Oliver Kochta-Kalleinen)
绮色佳时分券Ithaca Hours(Paul Glover)
时间银行Time/Bank(Julieta Aranda and Anton Vidokle)
巴黎公社La Commune(Peter Watkins)
奥格里夫之战Battle of Orgeave(Jeremy Deller)
达林的低语Tatlin’s Whispers #5(Tania Bruguera)
渗透Los Penetrados(Santiago Sierra)
攻占冬宫The Storming of Winter Palace(Nikolai EVReinov)
工厂汽笛交响乐Symphony of Factory Sirens(Arseny Avraamov)
倾斜的弧线Tilted Arc(Richard Serra)
食物Food(Gordon Matta-Clark)
分裂Splitting(Gordon Matta-Clark)
一日之终Day’s End(Gordon Matta-Clark)
交叉的圆锥Conical Intersect(Gordon Matta-Clark)
翻转一个地方Turning the Place Over(Richard Wilson)
快乐之树Joyful Trees(Diller Scofidio + Renfro)
屋House(Rachel Whiteread)
广告牌解放阵线Billboard Liberation Front
美国涂鸦艺术家Ron English
美国涂鸦艺术家Jorge Rodríguez-Gerada
加拿大反消费杂志Adbusters Magazine
英国平面设计师Jonathan Barnbrook
美国涂鸦艺术家Shepard Fairey
班克西在伯利恒的新酒店The Walled Off Hotel,Bethlehem(Banksy)
班克西的迪士霉烂项目Dismaland(Banksy)
斯洛文尼亚艺术团休NSK在莫斯科设立大使馆Embassy in Moscow(Neue Slownische Kunst,NSK)
愤怒的三明治人Angry Sandwich People or in Praise of Dialectics(Chto delat?)
当态度变成形式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
运动中的城市(巡展)City on the Move
第4届柏林双年展The 4th Berlin Biennale
蛇形画廊年度临时展馆项目Serpentine Pavilions
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Echigo-Tsumari Triennale
清迈土地计划Land Project
箭厂空间Arrow Factory
灵魂不卖No Soul for Sale
艺术与建筑街边店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
高线公园计划High Line Project
法国南特岛的机械艺术The Machines of the Isle Nantes
火人节Burning Man
Marc Augé,Non-Places: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New York:Verso,1995)
马克·欧杰,《非地方:超现代性人类学导论》(台北:田园城市,2017年)
×建议书目|SUGGESTED READINGS×
Paul Ricur,Memory,History,Forgetti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
保罗·利科,《记忆,历史,遗忘》(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年)
Claire Bishop,Artificial Hells:Participato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tatorship(New York:Verso,2012)
克莱儿·毕莎普,《人造地狱:参与式艺术与观看者政治学》(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15年)
Nato Thompson,Living as Form:Socially Engaged Art from 1991-2011(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2)
暂无中文版。
Peter Weibel ed。,Sound Art:Sound as a Medium of Art(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9)
暂无中文版。
*其它必读和参考文章以及电影、艺术录像将于本工作坊微信群公布。
×主持人|FACILIT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