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经济生产方式转型已经基本完成的地区不同,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的转型却相对滞后,在总体上还处于变迁阶段,并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文化并存、文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发展的特点。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样,“现代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是一个过程,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必然的,民族生活方式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这是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总趋势”。通过田野调查,我们认为,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里,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的变迁将有可能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新疆牧区的绝大多数牧民已经转入定居,一些中心定居点已逐渐具有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特征,并具备了城镇的基本功能。由于定居牧民不仅分配了宅基地,有自己的住房,而且还有一定的耕地,所以他们实际上具备了牧民与农民的双重身份。有学者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加速牧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具有牧区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城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市场载体,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目前,新疆各级政府也采取镑种措施,积极推动牧区城镇的发展,一批小城镇正在牧区兴起。例如,我们所调查的德外里都如克哈萨克民族乡乡政府所在地已经出现了一批学校、技术服务机构、商店、饭馆、歌舞厅、电信与金融服务机构等,除了重大节庆活动,周围村落的哈萨克族都会聚集在这里,开展各种商贸和文娱活动外、这里平时也提供各种基本的服务,成为该乡哈萨克族接受外部信息、传播外部文化、与外界联系的中心。定居以后,新疆牧区的经济形态从单一的畜牧业向畜牧业、农业、商业和第三产业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方向发展,畜牧业的比重逐步减少,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地位逐渐提升;与此同时,伴随着定居点向城镇的过渡,牧区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将与城镇趋同,其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也随之与城镇地区接近。因此,以定居点的城镇化为基础,新疆牧区社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将可能逐渐与农区和城镇的文化接近,并最终与现代文化接轨。
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各阶层成员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以及文化审美各不相同而又同时并存,从而使得整个社会文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显得丰富多彩。新疆牧区社会的情况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与经济生活的多样化,新疆牧区牧民的职业也出现分化,越来越多的牧民从牧业中摆脱出来从事第三产业,甚至走出牧区外出打工,从而使得牧区的社会阶层日趋多元。与此相应,牧区各族人民的思想、行为、价值观也开始发生变化,各种文化形态普遍出现;原本较为单一的新疆牧区的社会文化出现分化,传统与现代并存。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新疆牧区定居点中广些牧民已经开始转人耕作,从事农业和园艺业,他们对待土地、水的认识和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并出现与农业区在土地和水资源分配方面的矛盾;外出打工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不断增加,牧区传统的轻商观念也逐渐被勤劳致富的态度所取代。在代际文化的分化方面,牧区的中老年人大多固守着传统文化,但是对现代文化的浸入多持宽容的态度;牧区的年青一代则是现代文化的拥护者,但是其中也不乏一定的盲目倾向。据研究,目前新疆牧区各族人民至少在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企业文化和消费文化方面具有强烈的主观诉求,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分明,而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则为牧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创造了条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的发展今后将向多元的方向演变。
一般认为,“游牧社会是个较封闭的社会,游牧群体成员接受新事物非常缓慢或根本不愿接受新事物,具有固守传统、满足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的惰性的一面”。我们在调查中也注意到,包括定居在内的经济生产方式转型在各个牧区都曾遇到程度不同的阻力,还有少数牧民在定居以后因为种种原因又回到原来的游牧生活状态;一些从事第三产业的牧民起初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舆论的压力。例如在我们调查的德外里都如克哈萨克民族乡,第一个开饭馆的哈萨克姑娘至今仍然面对着来自家庭和牧区社会的巨大压力,使得她甚至产生了离开故乡到城里继续开饭馆的想法,但是也有人对于她自立自强的行为表示钦佩。该乡为了扶贫曾安排部分哈萨克青年到山下城镇去打工,而一些青年因为吃不了苦或缺乏劳动技能而重新回到山上.整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但也有部分青年靠打工改善自己和家庭经济状况并开阔了眼界。哈密市政府为了改善该多的贫困状况在山下划出一片开发区,迁移部分牧民下山种植葡萄等园艺作物,以增加牧民的收入。由于开始几年投入多而产出小,部分牧民认为耕作比放牧艰苦,所以又回到山上。随着近两年开发区经济效益显现,许多牧民因此致富,原来回到山上的那些牧民后悔不已,又要求下山。 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的转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出现反复。但是我们相信,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的现代化之路不可逆转出现的问题会在实践中通过发展的途径逐步加以解决。由于民族文化常常被作为该民族赖以存在和维系凝聚力的重要标志而被宣示,所以与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相比,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的转变所面临的问题更为敏感和复杂,难度更大。在此过程中,全面了解牧区社会文化的现状,客观分析影响牧区文化变化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牧区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有益于我们在政策和学理层面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牧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保证牧区社会文化的平稳转型,最终实现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 ●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