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7 03:19|查看: 94|评论: 0|来自: 网络转载

当代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新疆牧区社会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革。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新疆牧区的社会文化仍处于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原本相对单一的牧区社会文化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和转变,具体表现有:传统的社会结构进一步消解,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格局开始显现;牧区各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日趋丰富,牧民传统的思想和观念亦随之改变.多元化的现代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日渐深入;牧区传统的文化体系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全面冲击,新的主流社会文化尚未得到完全的建构。多元文化并行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代际特点;牧区国民教育在现代文化的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以民间为主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日趋式微,但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传统与现代杂糅、挑战与应战并存的形势下,当代新疆牧区的社会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转型与调适的双重局面。本文在新疆哈萨克牧区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新新牧区社会文化的变迁、内外因素的影响等问题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试加探讨。


一、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现状
1. 社会结构

新疆牧区各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以氏族、部落等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阶层(阶级)结构体系,在当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逐渐被打破。据研究,新疆牧区“自从1950年以来,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出现(主要是国家建立的垂直社会管理组织结构),导致游牧民社会中的传统组织形式的功能由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来实现,部落作为一种草原地区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逐步地丧失了它们原有的权威和功能。但是。部落并没有完全消失。牧区存在着两种社会组织形式:国家按照行政结构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和草原社会传统的部落社会组织。在国家行政的社会结构组织社会生产的同时,原有的部落社会结构并没有完全丧失他们组织社会生产和牧区人们日常生活活动方面的某些功能。1984年以来,随着牧区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游牧民部落社会的功能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强化,特别是在组织游牧活动和亲戚之间的生产互助方面更是如此”。2001年以来,我们在新疆哈密德外里都如克哈萨克民族乡等牧区的多次田野调查材料表明,牧区传统的社会结构在进一步解体的同时,其相应的社会组织的功能也在逐渐减弱。

在该乡一位哈萨克族老人的记忆中,“哈萨克族人的族长称作‘哲克’,一般80-100户人家选一个族长;族长上面的领导称作‘乌库尔岱因’,管理200-300户牧民;再高一级的是‘台吉’,管理300-500户左右的牧民;管理1000户以上的称为‘库木’”。另一名哈萨克老人告诉我们:“解放前哈萨克族人有族长,现在则没有了,也没有族谱。有些人家的族谱也主要记在脑子里。部落内部的矛盾也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来调解。不行的话有干部、政策”。新疆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的调查材料也显示,过去乌孜别克族曾存在着部落组织,它对牧民的政治生活曾起着很大的影响。但现今一些年轻人甚至不很清楚当地有哪几个部落,人们除保留有一定的部落观念,并对人们的婚姻产生影响外,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其他方而产生的影响已很小,在牧区乌孜别克人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乡村党政基层组织。事实上,随着本世纪初以定居为核心的经济生产方式转型的基本完成,新疆牧区已经普遍建立起了类似农区的乡(镇)、村社会组织;国家和各级政府掌握着绝大多数的公共资源,对当代新疆牧区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牧区残存的传统社会组织不仅在形态上早已被打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只是处于拾遗补缺的地位。我们在调查中也注意到,许多牧民将解决新疆牧区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寄托在各级政府部门,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牧区传统社会组织在牧民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已经日渐下降。

作为新疆牧区基本社会组织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如一位哈萨克人告诉我们的那样:“以前在游牧的时候,子女成家以后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全家只有一个帐篷。现在转入定居了,一般子女成家后都搬出去分开过。”在谈到上述变化的时候,另一位哈萨克老者也谈到:“定居以后,变化很大。以前我们家9口人,6个儿子、一个姑娘住在一顶帐篷里。现在六个儿子成家全分出去了,每个儿子至少有三间房子。”牧区原本以复合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彻底瓦解,几代同堂的现象已不多见,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目前在新疆牧区已居主导地位。

新疆牧区牧民的身份趋于多样,牧区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日益显著。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近年来牧区人口增加和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部分牧民被有组织地迁移到附近的农业地区从事种植业,从而脱离了传统的牧业生产,成为农民;但是他们仍然与牧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德外里都如克哈萨克民族乡在山下以园艺业为主的所谓“开发区”的情况就是如此。留在牧区的牧民一方面基本上转入定居,并在定居点附近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从事种植业,其身份也就具了“半农半牧”的特点;另一方面大多数牧民将各家的牲畜集中起来,以牧群为单位由少数人代为牧养,这样许多人便只有“牧民”之名而无其实。与此同时,牧区中有大量人口因此从过去繁重的牧业生产里摆脱出来,成为富佘劳动力;以定居点为核心出现的村落和城镇则为这些人口从事第三产业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一些牧民转而成为商人。以德外里都如克哈萨克民族乡为例,截至2005年,全乡哈萨克族人开的商店有20多家,饭馆5家;还有一些人则主要从事畜产品(皮毛)、中草药等土特产品的买卖(过去从事这一行业的主要是山下农区和城镇的维吾尔族);经营旅游点的哈萨克人开始出现,有的人甚至在乡政府所在地开办歌舞厅。为了增加牧民收入,该乡还曾组织一些牧民劳务输出,外出打工挣钱,当地哈萨克族中出现了民工。如果再加上牧区各级政府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技术服务人员、医生、教师等各类人员,那么新疆牧区目前的社会阶层几乎与整个社会同构,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


2. 社会习俗与思想观念

伴随着经济生活的多样化以及社会阶层的多元化,新疆牧区各族人民传统的习俗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哈萨克族为例,其家庭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得其传统的“长子过继养老”的习俗受到直接的冲击。对此,德外里都如克哈萨克乡的一位哈萨克人谈到:“哈萨克族人有一个习俗,就是将自己的长子送给父亲做儿子,由老人抚养长大,然后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父亲的名字,这样自己的儿子就和自己以兄弟相称了。否则老人会生气的。我想原因主要是以后父亲老了,送去的儿子结婚后可以养老送终,他有权管大房子并继承老人的财产。现在这种事情少了,只有大约10%~20%的人这样做。”另一位哈萨克人也说:“哈萨克族人将自己的长子或长女送给自己的父亲做儿女,儿子便与自己平辈了,其中的原因我认为还是为了养活老人。儿子成家了、女儿出嫁了,老人身边便无人照顾。现在实行计划生育后,孩子少了,这样的事情也少了。”目前,在新疆牧区养老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定居以后核心家庭普遍出现,“长子过继养老”的习俗也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复合家庭),牧区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现。而这种由于经济生产方式转型、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新疆牧区是普遍存在的。

在婚姻习俗方面,过去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之间的婚姻以双方父母包办为主,还存在所谓的“娃娃亲”。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对他们传统的婚姻观和恋爱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自由恋爱的现象日益增多;在此阶段,国家的法律以及各级政府的政策性导向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外部影响逐渐增强,自由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成为各族青年的自觉选择。近十年来,当地哈萨克青年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甚至对传统的支系外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出现了同一支系的青年男女不顾氏族和部落的反对而恋爱,为了结合而“逃婚”的现象。一般这样的事情发生以后,该氏族和部落虽然觉得不光彩,但大多都接受这样的事实,并按照传统为逃婚者补办婚礼,不过婚礼通常都不事张扬,只在直系亲属的小范围内进行。事实上,对于现代的“自由恋爱”与传统的“支系外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当地大多数哈萨克老人都表示无可奈何,而年轻人则显得无所谓。可以想象的是,随着现代恋爱观和婚姻观在青年一代中的接受和普及,部落界限将逐渐被打破,部落观念也将日趋淡漠。

在饮食文化方面,哈萨克族传统上以食用肉食和乳酪为主,以适应游牧条件下较为恶劣的自然与生活环境。但是定居以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定居牧民的生活比较稳定和安逸,传统饮食结构中的问题也就随之显现出来。德外里都如克乡医院的哈萨克院长谈到:“现在哈萨克族的多发病为高血压、高血脂和风湿关节炎。两高的主要原因是羊肉油、驼峰油吃得太多,三顿饭油太多,我建议要少吃动物油,吃点植物油。哈萨克族人寿命短,因为生活习惯有问题。山区农牧民蔬菜、水果吃得少。哈萨克族人食道癌、胃癌、贲门癌多,主要原因还是个饮食习惯问题。平时吃的硬东西太多(比如奶疙瘩、镶、冻肉、肉干等)。此外喝的茶太热(尤其是冬天),伤及食道和胃。所以哈萨克族人的饮食风俗习惯需要调整。”还有哈萨克人告诉我们:“与10年前相比生活水平提高很多,饮食习惯有所改变,以前晚上也吃肉喝酒,导致各种疾病产生。现在按时吃饭,也吃蔬菜了。”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注意到,该乡定居牧民大多开始在自己居住的庭院前后种植蔬菜,在分配的耕地上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日常饮食中蔬菜的比例大为增加,肉食的比例逐步下降。牧区各族人民已经认识到,一些疾病与日常饮食习俗之间的关系,以往生病请毛拉念经的现象也大为减少。

在服饰方面,定居点上各村组的哈萨克族男子现在很少穿戴传统的长袍和毡帽,中老年人一般着中式的上衣和裤子,头戴花帽或其他帽子,但妇女尤其是老年妇女依然习惯穿着裙子,头上包白色绣花头巾。戴耳环、戒指和项链等金银饰品。乡里哈萨克青年的服装无论男女都日趋时尚化,青年男子普遍着西装或T恤衫,青年女子着长裤或牛仔裤和T恤衫,与城里的年轻人差别不大,表明该乡的青年人在服饰方面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很大。显然,哈萨克族传统服装更适合于草原上的游牧生活,在转入定居以后无论是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服饰的变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但是,哈萨克人服饰上的这种变化因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讲老年人更趋传统,老年妇女更是如此;中年人的服饰既具有传统的成分,也有变化的因素;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现代的东西,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较大,在服饰上更趋时尚化。

新疆牧区的牧民普遍没有经商的传统,甚至对商人和商业活动比较轻视。但是随着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头脑中的轻商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在德外里都如克哈萨克民族乡,哈萨克人经商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经商也不再被视为不光彩的事情。在调查中一位哈萨克人告诉我们:“现在哈萨克族人已经开始搞旅游业,夏天在山里建造哈萨克毡房,供游人居住,冬天住土块砖房,里面按照哈萨克家庭的风格布置。以前哈萨克族人的燃料主要是柴火,现在主要烧煤,但拉煤运费较高,困难大。现在村里统一管理,不能随便砍伐树木。现在有20%~30%的哈萨克家庭有煤气罐,煤气罐是从哈密运来的,平时使用的时候也比较节省,主要是炒菜或有急事时用。”目前新疆牧区已经基本形成了勤劳致富、致富光荣的风气,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成为各族牧民共同诉求,过去基于职业与分工而产生的一些偏见逐渐被消除。

传统的新疆牧区社会民风质朴,友好互助。但是,对于定居以后牧区社会风气的一些变化情况,尤其是一些外来的不良风气对年青一代的影响,很多哈萨克人持批评的态度。许多哈萨克人反映,现在很多青年人喝酒、抽烟,有些哈萨克族青年酒后打架,甚至还有一些偷盗牲畜的事情发生。他们将原因归之于文娱活动贫乏,年轻人没有事情干,而定居点所开设的商店虽然方便了牧民生活,但也使得年轻人很容易就可以买到烟酒。近年来,为了满足年轻人的需要,该乡还出现经营性质的歌舞厅,然而年轻人娱乐、聚会时因为饮酒而引发的事端时有发生。目前,对牧区年轻人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主要还是由本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进行协调和控制。一名哈萨克老者就告诉我们:“年轻人不能在老人甚至哥哥面前抽烟。我开了五年商店,年轻人从不在我面前饮酒、抽烟。”

新疆牧区牧民定居以后,随着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从事畜牧业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其中又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则由于缺乏传统的游牧技能的训练而大多无所事事。与此相应的是,牧区各民族在游牧状态下所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逐渐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某些传统的风俗习惯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一位哈萨克老人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开车、骑摩托的多了,骑马的少了。”哈萨克人曾被公认为是“马背上的民族”,并衍生出许多与马相关的文化习俗,例如叼羊、赛马、姑娘追等。但是由于现在牧区直接从事畜牧业的人口大量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大多不直接参与传统的牧业生产,导致哈萨克族传统马背文化的发展面临断层。我们在德外里都如克哈萨克民族乡定居点的一次婚礼调查中注意到,参与叼羊、赛马、姑娘追等活动的竟然都是中老年人,而原本应该是这些活动主角的青年人反而成了观众。当地的哈萨克老人也告诉我们:“以前举行婚礼的时候还进行骑马、叼羊比赛活动,现在马少了,年轻人骑摩托、开车的多了。叼羊比赛已经很少搞了,有时搞有时不搞,只有20%~30%的婚礼进行这种活动,总的来讲正在逐年减少。”还有老人说,哈萨克族“最重要的节日是库尔班节、肉孜节、那吾如孜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传统的叼羊等活动很好,但是现在逐步减少了。关键是骑马的人少了,交通工具多了。以前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定居以后一切都变了,现在迎亲都坐车,不骑马了。现在骑一匹马出去施展不开,到处都是居民点和围栏。(传统)好的活动都淡忘了,这不是好事情”。可见定居以后由于远离了草场,新疆牧民同时也就失去了开展传统活动的空间。


3. 文化与教育

定居以后,新疆牧区的文化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外界的联系也更加密切,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对牧区各族青年的影响很大。在德外里都如克哈萨克民族乡,当地的少数民族青年甚至能直接接触到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音像光碟,而他们的衣着服饰、日常娱乐则与城市中的青年无异。新疆牧区的青年普遍向往和追求城市的现代生活方式,而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多,从而使得牧区传统文化的继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现象,导致各族老人和知识分子普遍对此感到忧虑。定居为牧区各族青年接受现代文化提供了条件,但在客观上也挤压了牧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教育是一个民族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疆牧区,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占主导地位,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则仍然是以个体之间或家庭中的言传身教为主。后者的影响力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程度上都无法与前者相比。定居以后,新疆牧区国民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例如,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德外里都如克哈萨克民族乡早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小学6年和中学3年的义务教育体系,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语文(哈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只是在音乐课中教授一些民族乐器,比如冬不拉,但同时也有手风琴。学生初中毕业后可以到哈密市综合中学(哈萨克族、汉族合校)上高中。此外,该乡还有成教办,定期举办以扫盲为主的成人教育、农牧业技术培训等。国民教育在新疆牧区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

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一位哈萨克老人谈到:“哈萨克传统教育主要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尽管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长辈的言传身教;手工技艺(如放牧技术和经验)主要是父子相传,母女相传典型的是刺绣技艺(哈萨克族普遍使用的花毡);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注重的是综合素质。以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现在大家都比较相信科学了。”另一名访谈者则说:(我们)“家里的花毡都是老伴儿绣的。现在年轻人都不干了,嫌脏、麻烦,有钱就买现成的”。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牧区有些传统文化往往被当作落后的或不科学的东西,从而影响到各族群众对传统文化学习和继承的积极性。就新疆牧区传统文化的发展而言,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还在于代际的传承出现明显的断层。其负面影响不仅仅在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与边缘化,更重要的还在于,在丧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依托之后,牧区年青一代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道德观上的困惑与价值观上的迷茫,从而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影响牧区社会的稳定。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23下一页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4 09:20,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