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040|回复: 3
 九流 发表于: 2015-8-29 01:47:02|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 维基百科水军泛滥遭质疑

 [复制链接]
源自:北京晨报
  维基百科号称“每个人的百科全书”,网民查阅网站收录的词条时,可予以编辑和补充。网站创始人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内容客观公正。然而,随着这个网站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多“水军”混迹其中。他们是收了钱的有偿写手,假扮热心读者修改词条,偷偷把客户的广告软文塞进维基百科中。
  维基百科旗帜鲜明地反对有偿编辑,但这种行为却愈演愈烈。一些大企业或个人专门聘请公关公司,注册维基账号修改内容。一家名为“维基公关”的公司曾大规模雇用水军,开设数百个账号,在维基百科上散布有利客户的虚假信息,最终遭维基“封号”。
  去年夏天,维基更新用户条款,严禁有偿编辑,但水军却从未消失。一家名为“阳光萨克斯”的公关公司两个月前还在为客户编辑维基页面,例如:在前超模娜奥米·坎贝尔词条下,抹去业界对其近期饶舌专辑的负面评论等等。
  水军入侵损毁维基百科的可信度,进一步削弱网站的编辑力量。维基百科有数万名志愿编辑,负责网站每个月的内容更新。随着网站日益成长,维护其正常运转的志愿编辑团队却逐渐萎缩。市场对“合格”维基水军的需求却很旺盛。因为,不少写手仍以公关软文套路出牌,所写内容直接被维基拒绝。
  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3年期间,专注医疗话题的维基编辑减少四成。由于资深编辑态度严苛,维基百科吸引的新用户越来越少。更有研究显示,由于更多网民以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登录维基百科,参与网站编辑的难度增大,进一步削弱维基编辑的力量。 ●
『 5熊猫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5熊猫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九流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九流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九流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5熊猫网 』的立场无关,九流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九流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5熊猫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九流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5熊猫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阿宝 发表于: 2015-12-2 09:59:06|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维基百科要用人工智能防止恶意篡改词条

UAGT-fxmazmz9080078.jpg
北京时间12月2日上午消息,维基传媒基金会正在对软件进行训练,使之可以区分无心错误和恶意篡改之间的差异,从而降低人们编辑维基百科时所遭受的心理伤害。
  该项目的一大动机在于,英语版维基百科的活跃贡献者数量出现了大幅下滑:过去8年间,这一数字萎缩了40%,目前仅为3万人。研究表明,该问题源自维基百科复杂的官僚体系,以及他们对新人所犯错误的苛刻态度──由于半自动工具的存在,使得删除新的改动变得非常容易。
  维基传媒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阿隆·哈尔法克(Aaron Halfaker)帮助该组织发现了这一问题,他目前还在领导一个算法开发项目,以应对这一问题。这套名为“客观修正评估服务”(ORES)的系统可以通过训练对维基百科上新增的改动进行评估,并判断某项改动究竟是善意还是恶意。
  维基百科的编辑有很多工具可以查看最近的修改,并且只需要点击一下即可驳回这些修改。这些工具的初衷是希望在维基百科广受欢迎后,能够更好地控制内容质量。但却引发了很多意想不到得后果。例如,新编辑发现自己贡献的第一条内容被删除了,但却得不到任何解释。哈尔法克之所以发明ORES,就是希望能够改进这些工具。
  ORES可以引导人们去评估最具破坏性的修改。该软件还可以帮助编辑用更加得体的方式对待一些无心的错误。“我认为,维基百科的员工之所以在控制质量时采取偏激的措施,是因为他们下判断的速度太快,而且没有通过人性化方式展开互动。”哈尔法克说,“这款工具可能会提醒编辑,‘如果你要驳回这项修改,或许应该谨慎一些,并向进行修改的人发送一条消息。’”
  ORES正在英语、葡萄牙语、土耳其语和波斯语等多个版本中进行测试。想要判断内容的质量,并区分破坏性编辑和无心的错误,就必须从维基百科编辑之前使用的工具中收集数据。负责维护编辑工具的维基百科员工已经开始测试该系统。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九流 发表于: 2016-1-16 13:59:06|显示全部楼层

维基百科15岁 创始人身家100万美元

源自:南方都市报
LBOx-fxnqriy2980334.png
昨日,维基百科迎来15岁生日,其创始人吉米·威尔斯表示,维基百科的目标是成为“所有知识的集大成者”。
  1月15日,维基百科迎来15岁生日。这一免费的网络百科全书,现存超过3800万篇文章,有290种语言版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知识储存库。
  2015年底,英文版维基百科的文章数量超过500万篇(维基百科85%的文章是非英语的),是全球访问量第七高的网站,吸引了24%与教育有关的网络流量。
  在维基百科之前,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据称是中国1408年成书的《永乐大典》,全书有22937卷手稿。

每月平均5亿人次访问
  我们说某事“改变世界”,通常都是夸张。但对维基百科而言,这是个事实。
  2001年,吉米·威尔斯创办这一网站的初衷是让用户分享、学习知识。维基百科诞生15年后,每月平均有5亿人次访问网站,8万名志愿者定期编辑页面;每天增加7000篇新文章;每小时出现1.5万次编辑。
  维基百科集中了各国用户的集体智慧,是全球被链接次数最多的网站。教师、学者、记者和学生以它作为参考,研究人员还利用它的访问数据,预测票房、股市、流行病的前景。
  虽然一部分人在维基百科上编纂文章的动机不纯,比如政客和公务员倾向于修改真相,不过总体而言,多数用户是出于分享知识的无私动机。比如,一名前IBM员工对“comprisedof”一词已经更正了4.7万次,因为它语法不正确。
  在这15年中,维基百科无疑发展成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合作项目。它实时、动态地记录历史,意味着什么都不会被遗忘。
  去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时,一名伦敦用户马上撰写了概述事实的条目,两个小时内,这篇文章被其他用户编辑了上百次,引用了10个不同来源的消息。这就是开源、群策群力的力量。
  维基百科庆祝15周年之际,创始人吉米·威尔斯表示,维基百科的目标是成为“人类所有知识的集大成者”,为人类历史提供“高质量的记录”,“让地球上每个人都能免费获取所有知识”。

拒绝广告靠捐款运营
  根据吉米·威尔斯在维基百科上的词条,他现年49岁,来自阿拉巴马,是一个无神论者,身家100万美元,结过3次婚。意外吗?这个举世闻名的互联网大腕并没有成为亿万富翁。
  与谷歌、脸谱或苹果公司不同,维基百科不是日进斗金的互联网巨头。其他公司通过高大上产品或服务赚取巨额利润,苹果2015年盈利高达2337亿美元。维基百科一直是简朴、廉价、基于文本的网站,其网站设计几乎一直未作改动。
  维基百科是由“维基媒体基金会”运营的非营利组织,依靠志愿者驱动,主要靠全球庞大社群的捐款维持运作。多数款项来自公众的小额捐款,而不是富豪的一掷千金。
  维基百科一直坚决反对在其页面上植入广告、赞助商页面或网站链接,以它的用户数量来看,接商业广告肯定会大赚特赚。但维基百科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坚持捐赠模式,尽管这条路并不好走,却也正是它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看看脸谱的马克·扎克伯格和微软的比尔·盖茨,会不会感到后悔?
  吉米·威尔斯说:“我不后悔。我的生活很有趣,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人,可以做任何我喜欢做的事。我一生中做的事情,比如游说政府官员,我都觉得非常有趣。我不是一个被金钱驱动的人。”但他也不反对人们赚钱。事实上,他非常欣赏好友扎克伯格,认为后者终将像比尔·盖茨一样有更大成就。
  谈及在维基百科的领导角色,吉米·威尔斯说:“我更多的是一个象征性角色,并不掌握多少实权。”他说维基百科“更像一个现代城市,而不是一个公司”。他目前已脱离网站的日常运营,一年有150天在路上,到处发表演讲,游说政府。

冲击传统模式
  维基百科的核心非常简单:知识。它本身并不赚钱,但它的迅速崛起颠覆了一系列社会和商业模式。
  2012年,《大英百科全书》停止印刷,时任出版社总裁乔治·高祖告诉记者:“《大英百科全书》与维基百科的体量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我们就做不到为每一个卡通人物、名人和运动员撰写词条。”
  当然,摧毁百科全书的印刷业务,电脑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维基百科证明,它比门槛过高的传统百科全书更能造福数百万人的生活。
  以有关正规教育的条目为例,全球70个国家的师生贡献了8.8万多篇新文章,许多学生编辑或创建新的维基百科条目,而不是做传统的家庭作业。

主攻发展中国家
  如果维基百科想实现其远大目标,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获取知识,当务之急是要适应移动技术的发展。
  由于移动设备的普及,搜索和学习已经从个人电脑转到移动客户端,我们希望知识在手机上垂手可得。
  维基百科下一波十亿用户将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第一次上网将是用手机上网。吉米·威尔斯表示:“我们将投资移动技术,因为我们需要为他们服务。”
  最好还能提供产品扩展,比如将一个按钮集成到音乐或新闻app,方便用户立即查询大卫·鲍伊的音乐或量子理论。维基百科将成为互联网的即时注释工具。
  吉米·威尔斯理应为他的成就感到骄傲,不过,他表示,在接下来的15年里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维基百科在发展中国家的拓展,是我个人的首要目标,因为我的梦想是惠及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那么,”他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档案
维基百科的小秘密

  1 你用16年时间才能读完英文版维基百科上的所有内容,而且你要一刻不停,不眠不休。
  2 维基百科不只是百科全书,还有免费教科书、免费辞典、学习工具、旅游指南等,你知道吗?
  3 维基百科的机器人软件bot在幕后做重复性的工作,以减轻志愿者的工作量。
  42007年,维基百科跻身全球十大网站,这是排名居前的唯一的非营利性网站。
  5 维基百科的作者被称为“维基人”。和来自全球各地的人合作,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信息,这一工作颇具挑战性。“维基人”撰写了规则、指导方针、论文,帮助新手了解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维基人”。
  6 英文版维基百科被编辑次数最多的条目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被编辑不下4.58万次;WWE职业摔跤选手紧随其后,被编辑超过4.28万次。
  7 英国“打不死的战士”AdrianCartondeWiart爵士的维基百科条目是大热门,在推特上被转发超过3500次。
  8“维基人”为争议和骗局也撰写了条目。比如,一篇文章称拜伦勋爵养了鳄鱼和蜜獾当宠物,虽然他养了猫、狗、马、熊、狐狸、猴子、鹰、乌鸦、猎鹰、孔雀、獾、鹅、苍鹭和山羊,但经“维基人”查证,他养鳄鱼和蜜獾却是假新闻。
  9 通过研究近3年的维基百科搜索数据,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能够对登革热在巴西的传播以及流感在美国、泰国、日本、波兰的传播,做出非常准确的预测。
  10 美国程序员沃德·康宁汉姆(见下图)设计了wiki,全球首个允许多名用户同时编辑文档的互联网平台。wiki来自夏威夷语,意为“快点快点”。
 楼主|九流 发表于: 2016-1-17 13:59:18|显示全部楼层

维基百科已经15岁了 这里有15个关于它的片段

源自:PingWest
  在构建维基百科的这群参与者心中,每年的1月15日这一天有些特别,因为它是维基百科项目正式启动的日子。从2001年到如今,维基百科已经走过了15年。这些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在上面提交了数百万的文章、照片、插图和信源;来自世界各地的捐助者们则自掏腰包为这个人类共同的知识库提供资金支持。现在,我们就借助下面这 15 个瞬间来了解一下维基百科这15年的发展过程。

1:一位名为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的程序员发明Wiki概念
F4vF-fxnrahr8413735.jpg
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维基百科获得新知识,世界各地的作者也可以不断向维基百科贡献新知识,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名为沃德·坎宁安的程序员,因为是他最先设计出了Wiki这个可供多人同时在一个文档上协作的互联网平台。

2:你知道维基百科是一个电子百科全书,但这并不是全部
RB7V-fxnrahr8413745.png
维基百科只是Wikimedia基金会下面的一个项目,他们除了运营维基百科,还有提供在线词典服务Wiktionary、免费教科书服务Wikibooks、旅游指南服务Wikivoyage等等。

3:第一次维基百科展览是在2006年3月17号举办的
  在推出5年之后,维基百科已经积累了一些影响力,因为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已经有人举办以维基百科为主题的展览了。

4:维基百科使用了多达2000个机器人
1_ej-fxnqrkc6542143.jpg
维护英文版维基百科的除了那些志愿者,还有多达2000个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会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比如寻找文章需要的图片,这样志愿者就可以从这些工作中解脱出来了。

5:维基百科在2007年成为全球排名前10位的网站之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时不时遇到一些不知道的事情,当我们尝试在互联网上寻找答案时,最后的链接往往都会指向了维基百科。作为全球排面前10位的网站之一,维基百科是唯一一个由非营利组织运营的。

6:那些在维基百科工作的人被叫着“Wikipedians”
  构建这个全人类最大的知识库是一件挺有挑战的事,Wikipedians需要制定规则、指导方针并撰写一些文章来告诉大家如何才可以成为一个Wikipedian。

7:Wikimedia Commons中上传的第一张照片是一对鹌鹑
_va6-fxnqriy3018584.jpg
Wikimedia Commons中上传的第一张照片是一对鹌鹑,目前这个数据库中有30,040,544个可供免费使用的媒体文件。

8:描写贵宾犬的文章或许是维基百科上最早的词条之一
  回顾历史,描写贵宾犬的词条可以追溯到2001年1月17日,这样就意味着维基百科刚上线两天就有作者尝试介绍贵宾犬。看来它真是一个受欢迎的物种。

9:维基百科希望能保持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
o4ac-fxnqriy3018590.jpg
在2012年,不少互联网团团体都在抗议美国国会准备表决的《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和《保护知识产权法案》(PIPA)。维基百科也自发加入其中,以历时24小时的关闭行为抗议这两项法案。

10:维基百科历史上被编辑次数第二多的文章竟然是关于职业摔跤的
  说起来可能让人意外,维基百科历史上被编辑次数第二多的文章竟然是关于职业摔跤的。这个List of WWE personnel 维基页面被编辑的次数超过4万次,仅次于George Bush。

11:意想不到的参赛作品
VpBa-fxnqriz9766463.png
Wikimedia基金会下面的旅游指南服务Wikivoyage在2013年时曾尝试向公众征集一个Logo,结果一个参赛者提交的作品竟然是一条爬行在毛巾上的蛇。

12:英国军官爵士Adrian Carton de Wiart的维基百科页面被转推3500多次
  虽然3500次转发在中国的微博上是个比较普通的事,但维基百科却把这看着是自己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志事件。

13:Wikipedians把争议性的言论、事件一样保留在维基百科上
  当几个人聚在一起讨论事情时,各方往往会有不一致的意见,这样的情形同样也会出现在维基百科编辑或者用户之间。出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有些问题各方可能永远都难以达成共识,所以维基百科维护者的选择是把争议性的言论、事件一样保留在维基百科上,这样读者至少可以得到相对全面的信息。

14:利用维基百科的搜索关键词预测疾病的传播
  可能很少有人会意识到维基百科还有这项作用,来自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员就发现,通过研究维基百科的搜索数据,他们可以很准确的预测登革热、流感这样的疾病在美国、日本、波兰、泰国等地区的传播。

15:要读完全部英文维基百科需要多少年?
  答案是16年,而且这还是在你不做任何休息的情况下。
  从人类对知识的需求出发,历经15年的维基百科现在已经积聚了数百种语言撰写的3500多万篇文章,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在通过它了解未知世界,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其联合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对信息自由流通的坚定态度更是让人敬佩,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维基百科会继续是人类值得信赖的知识获取工具。(cyzhou)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01:49,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