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17|回复: 0
 范修 发表于: 2019-12-31 04:19:01|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2019年] 专家纵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复制链接]
源自:光明日报
原文标题:专家纵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专家纵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毓灵:黄河的变迁非常频繁,留下了大量历史遗存。豫北冀南地区太行山东侧大约60公里范围内晚商时期遗址分布密集,再往东则遗址数量锐减,这和古黄河泛滥的情况大体对应。建议加大现有黄泛区考古发掘支持力度,针对黄泛区遗址调查与发掘制定专门办法,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县级文物管理部门更要充分掌握黄泛区遗址特性,进行有效介入、管理、调查与发掘。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大遗址是讲好黄河故事的主阵地。加强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持续开展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遗址博物馆,依托大遗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可以证实黄河文明、讲好黄河故事,而且是塑造国家文化地标、增强民族自信、国家自信的现实需要。大遗址保护要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相结合,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改善人居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黄河河道最迟在8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且在仰韶、龙山、商周等时期,一直没有改道,滋育了两岸呈葡萄串状分布的众多居址,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周时期,生生不息。要充分认识黄河两岸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以及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独特意义。建议尽快对黄河两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保存状况。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艾少伟:我们不仅要关注在黄河文化深刻影响下形成的地理景观,研究黄河流域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而且要关注由于地域和民族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进而对黄河流域的各类文化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推动黄河流域进行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城市和乡村建设,促进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以上观点整理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2019)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胜、王斯敏、覃庆卫)
『 5熊猫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5熊猫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范修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范修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范修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5熊猫网 』的立场无关,范修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范修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5熊猫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范修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5熊猫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7 10:51,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