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丨作者:李厚辰
还有两天,我们就要迈入20年代的字头。
在这个时刻,我古板而怀旧地回看2000年,希望不久前的“大众文化史”,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至少让我们知道,一切可以不必如此。
在上一篇文章(点击蓝字可查看)中,我们回首2000年前后的书籍与文学史,回看一个广大中学生都进行自我青春文学创作的时代,这赫然对比出当下创作动机和创作力的匮乏,从而我们被推入一种“品评”的角色,一种煞有介事但极其贫困的处境。
今天,我希望重温与当下连接更加紧密的门类──电影。
在2000年前后,我们进入一场可以名为“私有观影”的盛宴,如今随着网络视频媒体和院线体系的建立,这场盛宴落幕,电影市场当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对于每一个人,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的身体由盗版碟构成”
日本知名的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同时也是一位电影迷,他的Twitter签名就是:我身体的70%是由电影构成(70% of my body is made of movies)。我的一位朋友在电台节目里曾经打趣道:他身体的70%是由盗版碟构成的。
这话不假,我的身体也一样,在我进入大学前,我拥有整整两箱,超过500张的盗版DVD电影碟片。
2000年前后进入青春期的人,恐怕都有这样的共同回忆。我当然无意为盗版鼓吹,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候,它形成了一代人的一种体验,我称之为“私有观影”的时代。
我们一想到盗版碟,恐怕印象往往是“粗制滥造”,低劣且难登大雅之堂的,但在2000年前后的DVD电影市场却完全不是如此。
如果读者有幸穿越回那个年代,走进电脑城,看着货架上精美的16开盒子,甚至很多还是铁盒。媲美今日苹果手机的包装,其中精良的说明书,甚至纪念品,很难想象这些是盗版的DVD。
更令人惊讶的,盗版DVD远不止金玉其外。
例如D5或D9,这样的词汇很容易将人们拉回到那个年代的记忆中。所谓D9的DVD,指的是9区(District9)的DVD,但9区实际上并不存在。国际上DVD按照各个大洲的差异分为六个区域,而D9指的就是破解后解除区域封锁的盗版DVD,可以在任何区域的DVD机器上播放。
真正的重点来了,这些盗版可不仅仅是解除了区域限制。
在制作过程中,制作商可能采用了D1北美区的画面,因为其画质最好;采用了D3区的字幕,因为其字幕覆盖最为全面;并融合了各个区域的音轨供你选择。不仅如此,制作最精良的盗版DVD,甚至包含了D2区的片段,因为D2欧洲区剪辑量最小,往往包含了最完整的电影内容,因此D2区额外的镜头还以花絮的方式附带在DVD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