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19|回复: 0
 何旦 发表于: 2019-12-30 07:29: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2019年] 2019年学者案头书

 [复制链接]
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09e1-imkzenp6604906.jpg
3a1f-imkzenp6604907.jpg
6edf-imkzenp6604927.jpg
e42b-imkzenp6604926.jpg
四十年、七十年与五千年
  卢周来
  中国人对历史的重视,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无法比拟的。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两个重要时刻,都需要我们“瞻前顾后”。一方面,面对当代新问题,要以历史为镜,吸取历史之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要把当代史与共和国史贯通起来,把共和国史与中国史贯通起来,使之“本末一体”,以在新时代更好接续中国人的道脉与血脉。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在今年林林总总的各类出版物中,我格外看重两本著作。一本是青年学者江宇著的《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与未来》;另一本是著名学者韩毓海著的《龙兴:五千年的长征》。两本著作在贯通看似千回百转、实则“抽刀划水水不断”的历史方面,都做出了艰辛而可贵的探索。
  《大国新路》从经济史的角度贯通了共和国建设史与改革史
  共和国70年历史,粗分两个历史大时期,即建设时期与改革时期。如何看待这两个历史时期,学界不乏歧见,甚至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理路与历史观。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共和国几代人荜路蓝缕,接续奋斗,才有了今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这就需要让这段历史与共和国后40年历史连贯起来。这既是共和国历史自身的必然逻辑,即前人为后人铺路;同时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价值逻辑,即让所有的牺牲与奉献、所有的苦难与委屈,在70年历史中转化为辉煌与荣光。
  《大国新路》一书,从经济史的角度,贯通了共和国建设史与改革史。在江宇笔下,前30年我们所选择的经济体制,不仅仅是出于理论信仰与盲目效仿,更是出于实现国家真正独立、经济起飞以及低水平下保障基本民生的需要,同时也为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后40年腾飞打下了工业化基础以及国家治理基础。与此同时,中国模式既不是对前30年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对后40年的简单总结,而是70年艰辛探索的产物,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全部经济发展历程经验与教训反思与统合的成果。因此,构成中国模式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了70年国家史,并仍将被新时代所延续。
  共产党人的长征是“五千年长征”最晚近也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
  “长征”一词,在狭义上所指称的那一段历史,人所共知。即使在当代广义政治话语中,也一般指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从革命、建设到改革这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百年历史。学者韩毓海别出心裁,用“五千年的长征”,作为《龙兴》一书的副标题,几乎是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这本著作的用心。“五千年的长征”,在韩毓海那里,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就是从历代先贤到当今共产党人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探索、反思和完善。而其中一个个看似历史的大拐弯处,如殷周之变、周秦之变、魏晋隋唐之变、唐宋之变以及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都不过是“五千年长征”留下的“路标”。
  《龙兴》一书中,共产党人的长征是“五千年长征”最晚近也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当那些内外敌人以及各种条件高度聚集在一起,迫使着中国去全力克服“生产力发展的限制”,从而为将来“彻底的革命”提供“物质基础”时,在各种政党与人物走马灯般上场却又相继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登上历史舞台,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建立促进发展和进步的新的国家治理体系终于找到了正确道路。也正因此,共产党人的长征,是五千年中国史的一部分。(作者为国家创新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推荐书目
  《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与未来》,江宇著,中信出版社
  《龙兴:五千年的长征》,韩毓海著,中信出版社
  《改革之路:我们的四十年》,王小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路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理解法治是实践法治的前提
  丁国强
  法律是一种规则体系,同时也是一种意义体系。理解法治是实践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强大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资源。法治中国实践是滋养法治思想、法治理论的源泉沃土,法治时代必然是一个法治思想繁荣、法学学术昌盛的时代。
  《法理复兴之端》勾勒了新时代中国法理研究的图景
  张文显主编的《法理复兴之端》一书,以迎接中国法学的法理时代为主题,勾勒了新时代中国法理研究的图景,吹响了“法理行动计划”的号角。法理中国是法治中国的理论基石,法理素养是法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理学的论题是法学和法律实践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于推动法治实践具有引领作用。法理是法治的灵魂,法治中国建设要从确立整个社会的基本法理入手,构建认真对待法理的社会自觉,让有悖法理的观念、行为寸步难行,让考量合法性、合理性、正当性成为常态,将法理精神、法理要素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夯实公平正义的法理根基。
  法治的力量首先是思想的力量
  付子堂主编的《法治理想国:柏拉图〈法律篇〉研读实录》,从研读经典入手,追溯人类思想史的源头,是回到“法律是什么”“法律应当是什么”等法治基本问题的深刻思考。法治来自人类对于社会秩序和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人类对法治的信仰和信任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独立思考、深刻反思和不断追问。法治的力量首先是思想的力量。人类历史上无数法治思想家都在孜孜不倦地向人们宣讲和阐释“法治优于人治”。通过法治思想家的引领,人们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法治原则、法治规律,更加认真地对待规则、对待权利。只有坚守法治信仰、法治理想,才能抗拒法律实用主义和法律虚无主义的侵扰。
  防止法治建设陷入概念循环、理论空转、泛泛空谈的怪圈
  法治作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种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综合体,既是一种现代文明形态,也是一种现代治理手段,这是由法治的目的性和工具性所决定的。陈金钊著的《法治及其意义》,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理论构建、实践路径,对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意义阐释。对于法治中国的意义追问是十分有益的,可以使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加深法治理解、凝聚法治共识,防止法治建设陷入概念循环、理论空转、泛泛空谈的怪圈。只有深刻地理解法治,纠正对法治的片面认识,将法治之理贯穿于政治行为、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才能够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尊崇法治,在行动上推动法治实践。
  法律是社会中的法律,法律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法律现象也是社会现象
  思考法治及其意义,既要对法律和法律现象进行抽象性思考,又要对法治问题和法治实践进行价值判断和现实思考。这样一来,就大大拓展了法治的思想空间和话语空间。苏力著的《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将对法治的热切关怀融入司法个案之中。苏力的法律分析总是与对司法制度、社会变迁、历史文化的思考紧密结合在一起。苏力认为,“法理分析当然应当有助于个案的实务应对,但其目标却从不只为了应对个案。法理分析其实几乎只为了更好地、更现实地理解法理和司法,理解天理、国法和人情及其互动。”法律是社会中的法律,社会是法律的土壤。法律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法律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每一起案件后面都有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对当下深刻变动的利益格局和社会关系,只有从历史、社会、文化角度来研究和思考法律现象、法律问题,才能够深刻把握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推荐书目
  《法理复兴之端》,张文显主编,法律出版社
  《法治理想国:柏拉图〈法律篇〉研读实录》,付子堂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苏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治及其意义》,陈金钊著,法律出版社
  儒家四书
  喻中
  儒家有四本“书”很重要,它们分别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篇文献被朱熹编成了一套书,那就是著名的儒家《四书》。《四书》既是一本书,其实也是一套书。为什么选出这四篇文献并把它们汇聚成《四书》?《四书》的这种结构是由一个什么样的理据支撑起来的?
  在四篇文献中,《论语》代表孔子的思想,《孟子》代表孟子的思想,《大学》一般认为是曾子的作品,《中庸》通常被归到子思的名下。这就是说,《四书》的结构是根据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样一个人物谱系编排而成的,《四书》主要记载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思想。在程朱看来,这“四子”代表了儒家学说的正统或正宗。在“四子”中,孔子作为儒家的大宗师,其思想地位自不必说。在孔子身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那么多,为什么单讲曾子、子思、孟子?这就涉及儒家的道统问题。其实,早在唐代,韩愈就已经勾画了一条线索,他认为,儒家道统是“一线单传”,从尧、舜、禹开始,下传汤、文、武,然后是周公、孔子、孟子,孟子死后,这个道统就中断了。按照韩愈的这个说法,在韩愈之前,孟子是儒家道统最后的象征。这样的观点显然影响了程朱的思想,以及《四书》的结构。
  像韩愈一样,《四书》也是以孟子作为儒家道统的末端;与韩愈不同的是,《四书》把孔子作为这个道统的开端。这就是说,儒家之道主要是孔孟之道,孟子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原来,孔子之后,儒分为八,曾子只是其中之一,但曾子传子思,子思又传孟子。按照这样的线索,孟子之学只能代表孔子之学的一个分支。所谓孔子之学,主要就是仁礼之学,孔子之学的关键词是仁与礼。但是,孟子之学的关键词是仁义,这是孟子对孔学中关于“仁”的那一部分的发挥。至于孔学中的“礼”,主要是由荀子来发挥的。如果把孟学与荀学合起来,也许可以概括孔学的主干部分。但是,朱子不喜欢荀子,他把荀子与申不害、韩非子归为一种类型。由此可知,荀子发挥的孔学中的礼法之学,并不为朱子所看重,但是,孟子发挥的孔学中的仁义之学,却受到了朱子的高度推崇。
  孟子之学为什么符合朱子的期待?根本原因在于:孟子之学主要是心性之学,偏重于内圣,着眼于提升人的境界、胸怀,强调对人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的滋养,旨在培养人的浩然之气。在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断产生重大影响的背景下,无论是“道”还是“禅”,都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底色。这就是朱子偏好孟学、排斥荀学的主要原因。
  既然把孟子作为儒家道统的标志性人物,那么,在孔子与孟子之间,就需要有一些“连接性”的人物,以体现孔孟之间绵延不绝的传承关系。因为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又是孟子的老师或“太老师”,把子思作为孟子之前的一个环节,显然是恰当的。曾子在辈分上居于孔子与子思之间,他既是孔子的嫡传弟子,又是子思的老师,相当于子思的父辈,因此,把曾子放在孔子与子思之间,也是很恰当的。正是这样的排列与结合,决定了《四书》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既有所接纳,也有所排斥。荀学虽然传承了孔学中的礼法之学,但在《四书》中却被忽略了,这是《四书》结构的偏颇之处。正是因为这样的偏颇,《四书》详于内圣,略于外王。这样的偏颇,即使是二程朱子这样的圣贤,恐怕也是疏于省察的,因为他们置身于佛教文化高度浸润中国心灵的宋代,他们对佛教文化失去了必要的反思能力。这就像水里的鱼,对水的性质习焉不察,对水这种东西失去了必要的反思能力。清代阮元有言,学术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然而,由儒家《四书》的结构来看,学术还当于千年前后论沉浮。(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推荐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中华书局
  《马克思、青年黑格尔派与激进社会理论的起源》,【美】沃伦·布雷克曼著,李佃来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母权论:对古代世界母权制宗教性和法权性的探究》,【瑞士】约翰·雅科多·巴霍芬著,孜子译,三联书店
  印象深刻的几部书
  张颐武
  《中国精神读本》见证了过往时代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王蒙主编的《中国精神读本》,用今天的眼光,选择了近代以来中国奋斗进程中值得阅读的诗文,有传诵至今的名篇,也有独到眼光的发现。在这部书里,可以看到中国人在追求富强进程中的努力,也可以看到中国在20世纪风云变幻大时代的侧面。从近代开始直到改革开放,这部书见证了过往时代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这些值得一读再读的诗文,让我们能够回首中国人走过的路,能够对未来有更多的期望。
  一位直面当代的思想家对另一位思想家精神和思想的探究
  德勒兹是法国理论界的巨擘,他的思想对于西方思想的近期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齐泽克从德勒兹的思想中汲取很多独到的思考,由此对于当下的众多理论问题做了深入回应。通过和这位思想先哲的对话,齐泽克找到了很多值得再发现的议题,在其著的《无身体的器官:论德勒兹及其推论》一书中均有呈现。在这复杂的世界上,对这些议题的回应,其实是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思考的部分。
  追随丰子恺先生的人生轨迹,认知他的生活和大时代之间的关系
  大家都熟悉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和散文,但对他的生活却并不一定了解。白杰明著的《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对丰子恺先生的生活和内心做了深入的探究,追随丰子恺先生的人生轨迹,感受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认知他的生活和大时代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大时代大变动的边上,丰子恺先生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稳定的精神力量的象征。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到,著者对这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人物的深入而生动的思考。
  理解民粹主义的特质
  约翰·朱迪斯著的《民粹主义大爆炸》,对近年来各国的民粹主义思潮和运动进行了相当有趣的分析,尤其是对美国随着特朗普和桑德斯等人崛起而带来的来自各种激进力量影响力的扩张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做了深入且有独特视角的分析。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很多具有民粹特点的运动,这些运动针对全球化和各国精英所主导的社会体制,往往既有反全球化的特点,也有对各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强烈冲击,这具有突发性和剧烈冲突的特点,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关切。这部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民粹主义的特质和其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推荐书目
  《中国精神读本》,王蒙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
  《无身体的器官:论德勒兹及其推论》,齐泽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白杰明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民粹主义大爆炸》,约翰·朱迪斯著,中信出版集团
  史学新书经眼录
  马勇
  “清代汉学家族”的师法、家法及学术旨趣
  在西方近代学科体制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的文化传承主要凭借师承与家学两个环节,尤以后者最为重要,如公羊、谷梁、左氏、邹氏、夹氏等,他们俱传《春秋》,且均在其家族内部绵延数百年,因而在学术史上格外值得注意。这种情形进入现代,随着核心家庭出现,随着新教育普及,久已销声匿迹而不显,于是乎“清代汉学家族”就成了中国学术史之绝响。罗检秋著《清代汉学家族研究》专究此时期最具影响的学术世家,探究他们的师法、家法,以及他们的学术旨趣、学术影响。在学术极为浮躁的当今,著者如此潜心读书,爬梳史料,考镜源流,也近乎绝响了。
  《民国社会生活史》从实证角度仔细描绘了民国生活方方面面
  “民国热”“民国范”,已经流行很多年了,也引起许多不必要的政治、学术争议,肯定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其实真正的民国是什么样子,现在七十岁以下的全无感觉,毕竟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左玉河这部《民国社会生活史》从实证角度仔细描绘了民国生活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读之,既知民国优于前代之新知识、新经验,又看到民国毕竟刚刚进入现代社会,因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印痕。
  《创榛辟莽:近代史研究所与史学发展》构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史
  四十年前,当我初入大学研读历史时,中国近代史还是个很不受人待见的学科。说它是科学,又需要有极强的党性;说它是政治,学的确实是历史。几十年过去了,这门学科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如今已蔚为大观,成为历史学科中最活跃的一大分支。赵庆云这部《创榛辟莽:近代史研究所与史学发展》广征博引,尤其是凭借不可多得的档案史料,构建了中国科学院第一大所的历史,其实也就构建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史。
  《陈寅恪家史》构建陈寅恪学术之所以发生的家学背景
  自《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二十多年前出版后,“陈寅恪神话”经久不衰,谈论陈寅恪成为一种时尚,其实真正读过陈寅恪而又读懂的寥寥无几。张求会著的《陈寅恪家史》,没有正面讨论陈寅恪,而是致力于爬梳史料,构建陈寅恪学术之所以发生的家学背景,让我们真切看到一个“人文类学术天才”并不是一个人一代人可以奋斗得到的,他需要漫长的文化积累,甚至需要偶然性、非常规性。在这长达两百年的家族历史进程中,只要一个环节失序,就可能意味着终结,或归零。
  《中国通史大师课》不求面面俱到,不求四平八稳
  自从章太炎、梁启超倡导用现代学术的眼光编写中国通史以来,此类作品可以说汗牛充栋。这对于历史知识的传布贡献极大。但也应该看到千书一面,新意不多,读之令人生厌生倦。《中国通史大师课》这部新通史,不求面面俱到,不求四平八稳,而是让那些对某一时段某一专题具有深入研究深刻思考的学者,用大众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由于是研究所得,因而不可复制;由于不是高头讲章,而是平白直叙,因而可读好读。(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推荐书目
  《清代汉学家族研究》,罗检秋著,中华书局
  《民国社会生活史》,左玉河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创榛辟莽:近代史研究所与史学发展》,赵庆云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寅恪家史》,张求会著,东方出版社
  《中国通史大师课》,许宏、胡阿祥、邓小南等著,岳麓书社
  本版供图:季礼
『 5熊猫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5熊猫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何旦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何旦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何旦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5熊猫网 』的立场无关,何旦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何旦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5熊猫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何旦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5熊猫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8 20:26,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