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截图来自《夜的旅程》致谢比尔·维奥拉工作室&USC游戏创新实验室
1951年出生于纽约的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是美国录像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近五十年来的艺术实践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类状况,以及我们对世上永恒变迁流转的能量和灵力的感知力。此次“光影如网”展览中,《夜的旅程》(The Night Journey)由他与屡获殊荣的游戏设计师特雷西·富勒顿(Tracy Fullerton)与陶德·福尔曼斯基(Todd Furmanski),以及南加州大学游戏创新实验室(USC Game Innovation Lab)共同制作,是世上最早的实验艺术视频游戏作品之一。来自USC的团队开发出了一整套处理三维环境的自定义后期处理技术,赋予影像“可探索视频”之感,他们应用此技术将维奥拉作品中的意象整合到游戏世界当中。《夜的旅程》通过邀请观众踏上一段通向秘境的旅途,以激发观众对个体启蒙、自由意志以及存在于世之重等哲学问题进行思考。
第二组特别项目包括伦敦艺术团体棉花糖激光狂欢的两件大型装置作品:《动物视角》(In the Eyes of the Animal)和《自然大教堂》(Cathedral of Nature)。《动物视角》应用新兴的成像仿真技术,模拟其他生命形式的眼睛里所感知到的世界,人类与地球上的其他物种之间的亲密关系籍此得以呈现。《自然大教堂》则投影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的大型户外水幕上,让精致的户外空间化身为葱郁繁茂的森林。
棉花糖激光狂欢_《动物视角》2017 180度数字影像 致谢艺术家
许家维_《武士与鹿》2019 双频录像装置 8分50秒 图片由黃宏錡攝影,北师美术馆提供
与维奥拉和棉花糖激光狂欢的独立单元对应,李佳桓的特邀策展单元 D.E.E.P。则进一步通过更广义的新近影像作品探讨时下境况──陌生的亲密感在动荡不安的周遭中通过千丝万缕的共生之网得以生成建构。展区中有的作品检视了加速社会原子化和环境变迁的不同产业的潜在能量政治(energopolitics),有的则思辨当代迫在眉睫的议题:扁平本体论、迫近灵性以及(资本主义)废墟中的共存模式。此版块同时力图通过作品对移动影像的物质载体(屏幕、能量)提出新的思考,反思媒介、技术、自然之间交织互构的复杂关系,构成了策展单元核心主题之外的另一个关注焦点拓宽展览的话语框架,植入生态网的经纬中。D.E.E.P。单元的参展艺术家及团体包括:法拉赫·阿尔·卡西米(Farah Al Qasimi)、朱利安·夏里埃&尤利乌斯·冯·俾斯麦(Julian Charrière & Julius von Bismarck)、刘诗园、尼古拉斯·曼甘(Nicholas Mangan)、铁木尔·斯琴(Timur Si-Qin)、陶辉、童义欣、许家维和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