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曾经有国家文物局50多名专家商议古玩打假,但只有5个专家投票赞成。戴正龙认为,古玩不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就要真真假假掺和在一起,像“赌博”一样才有意思。“文物是没有定价的,没有假货的古玩市场就不叫古玩市场。”
在云南的古玩市场这个包含了城市聚集地和更广阔的乡土间,对古董的憧憬和畏惧总是缠绕在一起,织就了梦想,也制造了梦魇,但最为关键的,是看你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玩这个游戏的。
现状古玩真假伤脑专家真假伤人
在云南,究竟是什么人在玩古玩?古玩市场前景又如何?
“是吃喝不愁,钱多了烧心的(人)。”戴正龙说,保守估计,云南的收藏家至少有20万。大部分属于白领、政府官员、企业家或高级知识分子。而在昆明经营古玩、艺术品的商户不会低于5000家。
昆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古玩店?“这说明昆明就是个旱码头,来云南旅游的人,都喜欢买一两件中意的工艺品和古玩。”但是一般买古玩的有两类人,一类为了搞研究,买真货,研究古玩的文化和品位;另一类,买假货,明知道是假的还要买,只为了是当艺术品来装点。
对于文物打假,戴说,有一种说法,曾经有国家文物局50多名专家商议古玩打假,但只有5个专家投票赞成。因为古玩不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就要真真假假掺和在一起,像“赌博”一样才有意思。
当然,文物是没有定价的,没有假货的古玩市场就不叫古玩市场。
有一些人,认为看几本古玩指南,加上年纪大一点,胡须长一点,就以“专家”自称。“这些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只看到了四千年”,戴认为现在的古玩市场被一些“专家”弄得好坏不分,非常混乱。
戴正龙说,现在的人都说在玩官窑、玩国宝,哪有这么多的官窑国宝。行业的规矩是,请“专家”来鉴定,人家收几千元的鉴定费,假的都给你说成真的。但真正国家级发证的古玩专家没有多少。
他举例,曾经有一老头,花了100元钱在地摊上买了一个“官窑”瓷盘后,请戴正龙鉴别,凭着多年的经验,戴正龙直接就告诉他这是个假货。但能花100元买到一个仿古工艺品,还是值得的。但老头不服气,花了200元的鉴定费,请了一个云南鉴宝“专家”鉴定。专家告诉他,这是一个国宝级的东西,价值在50至80万元,没过多久,鉴定的“专家”又让老头交8万元,据说可以帮他带瓷盘到北京拍卖。当然,最后没有拍卖出去。“一个一百元买的假古玩,就这么白白浪费了七八万。”
能让戴正龙认可的专家,就是那些常年在外走街串巷,上山下乡收古玩的人,他们才是专家。理由很简单,不懂就肯定赚不到钱。
戴正龙认为,云南的古玩市场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是一个“朝阳产业”。因为古玩市场是一个体现国民经济地方,要有车、有房的人才有能力来玩。“他不可能用吃饭或讨老婆的钱来玩古玩。”戴正龙说,今天的人们都把钱拿去玩房子、玩车、玩股票。可能玩个一两年会玩到头,又会来玩古玩。
心态谁都会看走眼会赢更要能输
目前,云南的古玩市场并不景气。
李分析原因很多,包括流入市场的赝品较多,加上一些专家不负责的话,媒体不负责的报道,都成为搅乱古玩交流市场的要素。
有的卖家漫天要价,有的自称是传代珍品。有人买到假东西,就害怕了,不敢再涉足古玩圈。李说曾有一个藏友买了“国家级鉴定的青铜器古玩”,发现是假的后气得吐血,死了。
“都有看走眼的时候,要赢得起也输得起。”三年前,李德昆在潘家湾文化艺术收藏品市场一朋友处,花了5000元,买了一个元青花,当做宝贝高兴得不得了。还专门做了一个很漂亮的盒子保护起来。“后来觉得老是不对,用仪器一检测证实,只是个现代仿品。一二百就能买到,现在只有放在家里做工艺品了。”这种情况很正常,到现在他也没有告诉这个朋友,只能怪自己看走眼。
有人揣着赌博和投机的心理,认为自己的藏品能卖几百万。
“赝品历朝历代都有。后仿前,今仿古,当然也有人能花几百元就买到价值上百万的东西。”淘宝的经历多了,李德昆悟出个道理,心态好能生活得“度年如日”,要不断地调整好自己的喜怒哀乐。比如花几百元钱淘到价值上百万,上千万的东西,不必过分高兴;就算花几千、几万买到不值钱的赝品,也不必去悲伤。
花小钱买了大宝贝,这叫做“捡漏”,而花大钱买了赝品,叫做“打眼”,无论是“捡漏”还是“打眼”,按照规矩,都不得声张。
他们的逻辑是,你100元买的东西,转手卖了1000万,赚的钱会不会和当初的卖主分呢?当然不会。同样,高价买了赝品,在行业里也算正常,“谁没有走眼的时候?吃亏了就自己兜着呗。”
戴正龙刚刚玩古玩的时候,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抱着一种发大财的心理,在东寺街,花了2000元买了一只翡翠玉镯。没想到这只玉镯是假的,是烧料(注:用含有硅酸盐的岩石粉末与纯碱混合,加上颜料,加热熔化,冷却后凝成的一种玻璃状物体)。2000元,在那个年代可是一个天文数字。最后,一咬牙将玉镯毁坏,扔到河里。
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著名鉴宝专家王立军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作为一个收藏者,要坚持三个绝对:一、绝对不要相信地点:荒山老林中都会出现赝品;二、绝对不要相信人物: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也会捧着假货让你买;三、绝对不要相信故事:有的人故事讲得不亚于电视剧。看东西再说话。
反方
争议:仪器检测古玩
用仪器测丧失“玩”的价值
对于古玩的识别,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学识。如果是玩书画的,比如“滇墨”,就要了解“滇墨”的来龙去脉。云南书画界有些什么名人,做过什么样的官,都要了解。
戴正龙玩的是水缸。
“水缸文化也非常有意思。”他在董家湾的古玩店,经营石雕水缸,他认为这个就很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格局。石雕水缸在古代不仅用来镇宅、镇风水,还用来防毒。如果水缸中鱼儿死亡,水质肯定就有问题。这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用仪器检测古玩的真伪很荒唐,是本世纪最大的忽悠!”戴正龙说,如果古玩用仪器来检测,那么还有什么好玩的呢?古玩的真假能用仪器来辨别,那还有什么研究价值呢?要专家学者来干什么呢?就比如说,石雕水缸的石头,两万年前的含量,除了包浆和风化程度含量和现在的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古玩破了窍是很好分辨的。每个时代都不同,不管是做假还是做旧都有人为痕迹。”戴正龙说,出土文物的叫法一般分为两种,新出土的叫“生坑”;出土过一段时间叫“熟坑”。
云南出土的文物,不管是秦砖汉瓦、珠宝还是青铜器,一般的,他一眼就能识别。技巧就是根据土质来分辨,比如说,昭通是沙土,昆明附近是红土,滇西是黑土……但由于国家坚决不允许经营出土文物,所以他比较守法,不搞这类坑货。
正方
增加古玩识别“命中率”
“不管是我们自己的专家,还是国家级的专家,都是凭眼力识别。所说的眼力,就是凭经验,看外形,看器形等,都是从外表来看。”李德昆说他当了一辈子海军,都是和技术打交道,“科学技术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特别崇尚科学技术。”因此,认同用仪器检测古玩。
一年前,该协会开始使用美国用于月球火星探测的检测仪器,来分析检测陶瓷、青铜器等古玩。“仪器只能检测古玩的成分,并不能直接断定年代。”那么仪器是怎么样进行检测、断定古玩的真伪和年代呢?李德昆说,检查室有万余窑口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由国家博物馆等权威机构对考古的东西进行反复的检测,哪个朝代的东西成分是多少,当时成分怎么样。把这些都存入了数据库。“数据库也就是个样板。现代的赝品,做得再好,也有不一样的成分。”通过检测结构再和数据原型比对后就有了答案。
有藏友认为,如果用仪器检测出古玩的真伪,古玩也就不好玩了。李德昆说,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不管是哪个玩家都希望知道自己的东西到底是真,还是赝品。到底是哪个朝代的,谁又不想弄明白呢?”在这个问题上,李德昆说:“没有绝对的权威。”用专家看和仪器测的“土洋结合”方式,是增加对古玩识别的“命中率”。
李德昆说,有一些专家水平有限,看不懂装懂,但这还算情有可原;还有就是,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有一些一千多年没有熄灭过的窑口,烧制出不少东西,全国大江南北又有无数窑口,哪有一眼就能看懂,看明白的专家。所以,看不懂或看走眼的情况也是很正常;再有就是,有些专家在道德方面的问题,他明明知道这是个赝品,但非要说成是个宝贝,好东西。这样说就是为了收钱。
■云南声音
期待央视来昆明《寻宝》
去年12月,《寻宝》栏目走进会泽,担当栏目陶瓷组的鉴定专家丘小君在昆明见到了李德昆。并到协会仪器实验室参观,给予了好评。“看看能不能搞一个《寻宝》栏目走进昆明的活动。”丘小君对他说。
云南在历史上战争少,动乱少,被流放到云南的人都是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所以说云南也有很多好东西。加上过去的云南处于边远、偏僻之地,来淘宝的人不多。所以,云南民间的好东西相对多一点也是很正常的。近些年,大兴土木的工程,很多地方都出土过一些东西。李德昆说。
央视影响比较大。他们非常希望《寻宝》栏目能来昆明,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这次央视《寻宝》栏目走进会泽对收藏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能请来昆明,对云南省的收藏界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贡献。(信息来源:云信网)
潘家湾古玩市场,目前依然是云南重要的收藏品集散地。 
古玩市场的地摊上,大量精美的赝品参杂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