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551
民国元年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加盖改作中国银行兑换券上海地名拾圆(PMG 15)
中国银行于1912年1月24日由孙中山先生批准成立,同年2月5日正式开业。其在1905年清政府建立的户部银行(1908年改为大清银行)基础上改组而成,行使中央银行职责,负责整顿币制、整理国库、发行货币。因此,中国银行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民国成立之初,大清银行停业,新钞造印不及,中国银行暂以回收之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加盖改作中国银行兑换券发行使用,以应市面流通之需。未久即被新印就的黄帝像中国银行兑换券所取代,回收彻底,故流传甚少。
时至今日,图文清晰、未经修补、保存完整的李鸿章像改作中国银行兑换券流通票寥若晨星,尤以上海地名拾圆券为甚。在2009年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历代纸币展”中,“民国元年大清银行兑换券改作中国银行兑换券上海拾圆”,被评选为该次展览最具历史价值的十张纸币之一。《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亦将此券的珍罕度列为四星级,足见其珍。
Lot 1652
光绪三十年中国通商银行上海·通用银元票财神像伍元
光绪二十九年,市面出现光绪二十四年版中国通商银行伍圆、拾圆假票,致使发生挤兑,信誉下降。因此,通商银行回收销毁旧钞,并于1904年委托英国Enoraved by Barclay & Fry Limited公司印制新钞,即光绪三十年版银元票。面额有伍元、拾元、伍拾元三种,上海地区发行使用,票面主景图为财神像。此后,中国通商银行所发行的纸币都以财神像为主图案。此枚即为第一版财神像银元票,印制精美,票面整洁,品种与品相均属难得。
Lot 1807
1951年第一版人民币伍佰圆“瞻德城”(PMG 64)
伍佰圆“瞻德城”是近来一版币拍场的宠儿,行情已与“蒙古包”难分伯仲。此币背印维文,于新疆地区行用。“瞻德城”流通票所见多数经修补,或色彩丢失,品相不佳。此枚边纸宽阔,原色饱满,品相出众。
Lot 1815
1951年第一版人民币伍仟圆“蒙古包”(PMG 35)
伍仟圆“蒙古包”流通票的稀少程度,仅次于壹万圆“牧马”,位列一版币第二名珍,票背印蒙文,于内蒙古地区行用。当时该地区除城市范围使用纸币之外,牧区民众仍旧习惯于以物易物,基本不使用纸币,因此发行数量较少。据记载,“蒙古包”总发行量在500万枚以内,退出流通时经多次回收,目前统计不超过百枚。此枚保存完整,票面整洁,品相已属难得。
Lot 1817
1951年第一版人民币壹万圆“牧马”(PMG 25)
壹万圆“牧马”位居一版币六珍之首,素有“票王”之誉,近年来于拍场成交屡创新高。该币于内蒙古地区流通,发行量相对较少,同时因面值较大,退出流通时几乎全数收兑,迄今为止发现未逾百枚。此枚“牧马”保存完整,虽有小修,仍是一版币最稀缺、最珍贵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