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39|回复: 0
 大米吃小米 发表于: 2019-10-7 12:47:04|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2019年] 历代炉钧釉瓷的烧造工艺特征

 [复制链接]
源自:新浪收藏
源自:《收藏杂志》作者:杨俊艳

  炉钧釉,又称炉均釉,是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在仿烧钧釉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低温窑变花釉新品种。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发展,无论烧造工艺还是装饰艺术均不断承古开新,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下面即以博物馆藏品为例,详细解析如下:

▌雍正时期
  雍正时期是炉钧釉瓷发展的初创阶段。烧造工艺较为复杂,需要两次烧成:先是在高温窑炉中第一次烧成素坯,然后挂釉,再入800℃低温彩炉中进行第二次焙烧。釉中含有粉剂,釉厚而不透明,呈现深浅不一的窑变红与窑变蓝等色。清(佚名)《南窑笔记》载:“炉均(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因此,由“炉中所烧”而得炉钧釉之名。《陶成纪事碑记》载:“炉均釉,色在广东窑与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过之”。
b2b0-ifrwayw2436309.jpg
  [清·雍正]炉钧釉鼓钉纹三足炉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雍正时期炉钧釉瓷器的造型较为丰富,传世品中即见有纸槌瓶、三孔花插、双耳簋式炉、三足炉等各种花器或陈设用品。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三孔花插、辽宁省博物馆藏双耳簋式炉和胆瓶、北京艺术博物馆藏鼓钉纹三足炉等均为典型代表。釉色以红蓝为主,条斑交融,自然垂流,极富动感。蓝色斑晕似绿松石,蓝中泛绿。红色斑点似刚成熟的高粱穗,红中泛紫,故有“高粱红”之称,又名“红炉钧”“荤炉钧”。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雍正炉钧釉鼓钉纹三足炉为例,高5.7厘米,口径11.4厘米,腹径16.2厘米。洗口内敛,腹部扁圆,下承三个兽首形足,圜底。外腹部上下各装饰一圈凸起的鼓钉纹。外底部暗刻“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古雅。炉的内外通体施炉钧釉,釉面滋润,如缕如丝的松石绿条纹与高梁穗般紫红斑点相互交融,蜿蜒流淌,给人以变化莫测之感。

▌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是炉钧釉瓷发展的繁盛阶段。早期承袭雍正工艺与艺术传统,釉厚而不透,釉中夹杂着明显的“高梁红”斑点。乾隆中期以后,炉钧釉瓷的烧造工艺与装饰艺术逐渐演变,开始形成了新的时代风尚。
  首先是造型工艺上创新,出现了方尊、象耳瓶、灯笼瓶等陈设用器。典型如灯笼瓶,文献中也称“二酉壮罐”,它是乾隆时期创烧的新造型,作为大运品种之一,在嘉庆、道光两朝都有烧造。
7729-ifrwayw2436396.jpg
  [清·乾隆]炉钧釉灯笼瓶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其次是釉色装饰上创新,出现了以蓝色为主的色泽。色调较深的青金蓝色与浅淡的松石绿色彼此相融,釉面形成蓝绿相间的丝絮状纹理,不见雍正时的垂流之势。这种流行于清代中期的无红色斑点的炉钧釉,也称“蓝炉钧”“素炉钧”。
8567-ifrwayw2436445.jpg
  [清·乾隆]炉钧釉象首耳瓶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乾隆炉钧釉象首耳瓶为例,高15.5厘米,口径5.4厘米,底径7.2厘米,腹径11.3厘米。瓶为圆唇,粗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颈交接处饰凸起弦纹一周,两侧贴塑象首形耳。制作规整,造型雅致。通体内外均施炉钧釉,釉面流动性较小,蓝、绿二色相互渗透浸润,呈条状垂流,展现出独特的装饰趣味。

▌嘉庆时期
  嘉庆时期炉钧釉瓷承袭乾隆烧造工艺与装饰艺术继续发展,并带有鲜明的本朝特征。釉面又出现了蓝、红二色相融的色泽,但蓝色为深浅不一的松石绿色,夹杂其中的红色小斑点,面积较小,色调虽红中泛紫,但缺乏明快亮泽之感。
34f4-ifrwayw2436488.jpg
  [清·嘉庆]炉钧釉灯笼瓶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嘉庆炉钧釉灯笼瓶为例,高24.1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8.5厘米,腹径14厘米。瓶为撇口,粗颈,圆肩,长筒形腹,腹下内收,圈足外撇。上腹部两侧贴饰双扁瓶式耳。外底足内阴刻“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通体内外均施炉钧釉,釉面流动性小。与乾隆时期相比,造型整体线条不够优美流畅。釉面欠匀净温润,呈现出技术下滑的趋势。

▌道光时期
  道光时期炉钧釉瓷继续烧造,并形成了与前期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釉面变得较为稀薄,釉色仍以深浅不一的蓝色为主,但多为深蓝釉地上密布浅蓝色或月白色的油滴状圆形斑点。
1c72-ifrwayw2436539.jpg
  [清·道光]炉钧釉塑螭虎纹瓜棱水盂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典型如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清道光炉钧釉塑螭虎纹瓜棱水盂,高4.5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4.5厘米。水盂为小口,鼓腹,平底。腹部为瓜棱式,口部堆塑一条螭虎。水盂通体内外施炉钧釉,螭虎身上饰酱釉,四爪为白釉,色调对比强烈而又相得益彰,显得格外玲珑可爱,雅致宜人。

▌清代末期
  清代末期炉钧釉瓷又颇具特色,分素炉钧与荤炉钧两种。素炉钧即不带红色的炉钧釉。其釉面的色泽仍是以深浅不一的蓝色为主,独特之处在于:其深色蓝釉地上密布着浅蓝色的斑点,不仅小如鱼籽,且布局绵密。
80c3-ifrwayw2436647.jpg
  [清末]炉钧釉印盒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e290-ifrwayw2436720.jpg
  [清末]炉钧釉碗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荤炉钧即带有红色的炉钧釉。其釉面特征为:在浅蓝釉或月白釉地子上密布着紫红色的斑点,斑点亦小如鱼籽,且布局绵密,形成细密而规则的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炉钧釉瓷既承接清代传统,又在工艺技术上继续取得新的进步。民国时期炉钧釉仍分为素炉钧、荤炉钧两类。素炉钧是在蓝色釉地上装饰月白色鱼籽状斑点;荤炉钧则是在蓝色釉地上装饰红色鱼籽状斑点。蓝白或是蓝红两种色调均搭配协调,彼此交相辉映。但因釉质较比清末更为稀薄,使得蓝色地子上的白色或红色小圆点纹,外形轮廓更加清晰规整,给人以图案画上去的感觉。
a566-ifrwayw2436770.jpg
  [民国]炉钧釉洗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外,民国时期盛行以炉钧釉为色地进行各种釉上彩绘装饰。典型如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民国时期炉钧釉描金佛像,其以炉钧釉为地烘托釉上金彩装饰,既新颖别致,又增添了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效果。
2961-ifrwayw2436953.jpg
  [民国]炉钧釉描金佛像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综上所述,清代民国时期炉钧釉,虽非景德镇窑瓷器装饰艺术的主流,产品烧造数量也不多,但却凭借着仿古出新的艺术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工艺技术进步与装饰艺术新成就,因此,对于古瓷研究与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古瓷品鉴专栏《历代炉钧釉瓷的烧造工艺特征与装饰艺术特色》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2019年《收藏》04月刊
『 5熊猫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5熊猫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大米吃小米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大米吃小米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大米吃小米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5熊猫网 』的立场无关,大米吃小米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大米吃小米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5熊猫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大米吃小米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5熊猫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1 21:02,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