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93|回复: 0
 懒羊羊 发表于: 2019-8-7 07:47: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2019年] 国博今展邺城考古:佛造像的邺都样式与佛韵至美

 [复制链接]
源自:澎湃新闻
⊙记者:高丹综合报道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今天上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2个月。本次陈列展示造像主要出自2012年河北临漳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为中国佛教考古重要发现之一。经过16天的抢救性发掘,该埋藏坑出土文物2985件(块),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和唐代,大部分是东魏、北齐时期造像。邺城考古队经过多年的整理、拼合,完成了200余件造像的修复工作,此次展览是这批佛造像修复、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也是邺城遗址考古的首次系统性展示。
  据悉,三国曹魏时筑邺北城为王都,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先后定都于此,北朝晚期的东魏和北齐在北城南侧新建邺南城。自公元3世纪起,邺城一度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长达370余年。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亦是继“江口沉银”“礼出东方”“汉世雄风”等展览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又一个携手地方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考古系列展。
7fae-iaxiufn2457639.jpg
展览现场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选取了171件展品,其中佛造像精品131件,分为邺城概貌、玉石梵像、邺都样式和佛韵至美四个部分,从造像环境、造像本体特色、地域时代风格及造像艺术来展示佛造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da39-iaxiufn2457671.jpg
邺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c237-iaxiufn2457717.jpg
邺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bf64-iaxiufn2457747.jpg
  邺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主要由南、北毗连的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东魏北齐时期,伴随都城境域的扩大,邺南城外围还形成了阔达100平方公里的外郭区。这里西凭太行,傍临漳水,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是华北平原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冲,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史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此筑城,始称为邺。三国曹魏时筑邺北城为王都,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先后定都于此,北朝晚期的东魏和北齐在北城南侧新建邺南城。自公元3世纪起,邺城一度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长达370余年。
0d9c-iaxiufn2457769.jpg
  展览现场
  “邺城概貌”这一部分通过“陶砖”、“瓦当”及城市示意图,展示邺城丰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其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石函”及邺城佛教遗址示意图,勾勒出邺城曾为北方地区的佛教中心的历史地位,这为佛像雕造创造了条件。北魏的“双龛形石碑”、北齐的“坐佛五尊像”、北齐的“弟子立像”等展品引领观众初步了解北吴庄佛像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的经典形制。而中心展柜雕刻精致的“坐佛五尊像”,则是邺城佛造像的代表作,龙树背屏及背屏上的“思惟菩萨坐像”具有典型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06f5-iaxiufn2457796.png
坐佛五尊像
0c4d-iaxiufn2457828.jpg
  展览现场
  第一单元“玉石梵像”这一部分从造像材质和造像题记两个方面介绍邺城佛造像,阐述邺城佛造像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地域特色。
  邺城佛造像有白石和青石两种材质,风格各具特色。白石是邺城地区出土造像使用较多的原料,造像题记中有“玉像”“白玉像”等铭文,多指白石制作的佛像。白石的石质细腻,便于雕刻者施展才艺。北齐的“弥勒七尊像”和“菩萨坐像”等均是利用了白色大理石温润洁白、质地柔软的特点,运用娴熟的镂空雕刻技术,是邺城佛教造像的巅峰之作。邺城地区的青石造像较少,青石质地均匀、硬度适中,以高浮雕与圆雕佛像为多。北齐的“弟子立像”“菩萨三尊像”的雕刻风格明显有别于白石造像,突出了造像服饰线条的变化。
72ab-iaxiufn2457859.png
弥勒七尊像
adbb-iaxiufn2457885.png
菩萨坐像
ae81-iaxiufn2457914.png
弟子立像
5dae-iaxiufn2457947.png
  弟子立像
  造像题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记录奉佛之功德,造像者往往会镌刻简繁不一的文字。题记字数多者,涉及到供奉者、供奉对象、供奉时间以及对现世和未来的美好祝愿,有的还会记录对佛教教义的理解,阐述佛教视角下的世界观、生死观。题记字数少者,仅记录下供奉者姓名及祝愿平安之语。造像题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倾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过程。北齐“普弁造弥勒像底座”“昙晖造阿弥陀像底座”等不仅记录的造像时间、造像者、造像名称等,还有为皇帝、国家、父母、师僧等的祈愿之辞,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家国情怀。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弄女造弥勒像”题记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色彩保存良好,背屏背面浅雕有“白马吻别”场景,也是邺城佛造像极具特点的画面。
795f-iaxiufn2457969.png
  弄女等造弥勒像
  第二单元为“邺都样式”,这一部分通过对北魏至北齐时期造像类型与题材的梳理,展现邺城地区佛造像时代衔接有序、造像地域特征显著的特点。伴随着佛教的本土化,邺城佛造像艺术因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变化。中国佛教造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在这里都有呈现,并出现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龙树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下的邺城佛教造像艺术魅力。
262d-iaxiufn2457997.png
  立佛七尊像
  “梵像新颜”主要表现了公元494年前后邺城地区佛造像的类型与特点,北魏“谭副造释迦牟尼像”表现了早期北方佛造像的雄健之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张雄造观世音像”、北魏“立佛三尊像”呈现了北魏时期“秀骨清像”与“褒衣博带”的时代风格,展示出佛像中国化的鲜明特色。
7785-iaxiufn2458036.png
王元景造弥勒像
e32b-iaxiufn2458061.png
  法敬造菩萨像
  “潇洒之韵”以展示东魏时期的造像为主,作为从北魏到北齐的过渡时期,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造像风格和造像内容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东魏武定四年(546年)“王元景造弥勒像”中佛像面庞已渐趋圆润,造像背面出现了“白马吻别”的场景。思惟菩萨作为主尊开始出现,增添了新内容。东魏“思惟菩萨像”半跏趺坐于圆形台座上,背屏上雕刻飞天与倒龙,两侧树干上有盘龙缠绕,成为“龙树背屏”的早期样式。“龙树背屏”主要展示北齐时期造像,造像背屏为两株相交的菩提树构成,是邺城佛造像独特的题材,在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史上独树一帜。龙树背屏的形式主要出现在邺城及周边地区,有的半圆形背屏上简略勾勒出树叶形状,有的则采用镂空雕刻而成,两株交互缠绕的菩提树树冠层叠镂空,上面还装饰有龙、塔、飞天、璎珞等。这些造像主要制作于北齐时期,雕刻技法纯熟,高超的技艺令人惊叹。此类造像有“坐佛五尊像”“坐佛七尊像”“康□珎造双释迦像”“弥勒五尊像”“双思惟菩萨像”“思惟五尊像”等,工艺精湛,类型多样,不少还有保存良好的彩绘和贴金。
edff-iaxiufn2458094.png
坐佛七尊像
69f0-iaxiufn2458121.jpg
  思惟五尊像
  第三单元为“佛韵至美”。这一部分突出表现了在中国审美影响下,邺城佛造像蕴含的艺术价值。中国古代佛像注重对造像形神之美的刻画,通过对佛像身形的塑造,显示其脱俗潇洒的风貌,通过对佛像面容的塑造,传达洞悉哲理的智慧精神。作为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中心,邺城集中了大量能工巧匠,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因材施雕,赋予造像不同的神韵。北齐的“坐佛五尊像”不仅有精雕细琢、极具地域风貌的透雕龙树背屏,还将流畅的石雕线条与彩绘贴金的装饰融为一体,让造像更具艺术魅力。圆雕“佛头像”“弥勒菩萨头像”“佛坐像”“佛立像”“弟子立像”等,展现了工匠们的神技,尽显石雕之美,达到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高峰。北齐的“覆钵塔”更是不可多得的造像精品,造型较为完整,通体彩绘贴金,雕刻内容丰富。
bf60-iaxiufn2458139.png
弥勒菩萨头像
4a2e-iaxiufn2458152.png
佛坐像
『 5熊猫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5熊猫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懒羊羊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懒羊羊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懒羊羊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5熊猫网 』的立场无关,懒羊羊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懒羊羊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5熊猫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懒羊羊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5熊猫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1 12:24,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