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41|回复: 0
 chuanyezf 发表于: 2019-1-31 19:47: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2019年] 匠心中国 | 李守白:石库门是海派记忆之门

 [复制链接]
源自:新浪收藏
73fp-hsmkfym9934332.jpg
李守白,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爷叔们在天井中坐着黄竹椅乘凉,屋内留声机在婉转吟唱,女人们身着旗袍优雅又慵懒地围坐“搓麻”,猫咪袅袅地围卧在脚边……
  这一帧帧活色生香的画面属于旧时的石库门,也属于老上海的人们。
nFpj-hsmkfym9934401.jpg
《上海人家》
  被称为“上海石库门先生”的海派艺术家李守白,用剪刀和画笔演绎出了这种独特的上海味道,也承载了浓烈的旧时情怀。
4POM-hsmkfym9934449.jpg

海纳百川,蜿蜒于纸上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用剪刀将纸剪成各式镂空的图案,虚实相生,大千尽显。
  早在纸的发明之前,人们便开始用皮革、绢帛、树叶等薄片材料,通过镂空技法制成工艺品。剪纸技艺至唐代得到了大发展,并开始与绘画、印染艺术相结合。
  民间剪纸具有非凡的张力,注重“装饰性”和“实用性”,以生肖、五谷丰登、添丁进子等吉祥的题材为主,有着“善良、喜庆、积极”的农耕文化烙印,形式通常是自发的“真情表露”,却往往呈现意料之外的效果,而由此衍生出的“文人剪纸”则走向了高雅艺术性的境界。
nvy2-hsmkfym9934521.jpg
《衡山路》
  不同地域的剪纸也有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到了上海这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剪纸同样发展出了兼容并蓄的海派性格。
  李守白便传承了海派剪纸艺术风格,将北方剪纸的粗犷大气和南方剪纸的细腻流畅,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
  剪纸发展至今,已发展出折叠剪纸、刻雕、剪影、点染剪纸、套色剪纸、立体剪纸等不同的形式。李守白将多种技艺揉和,形成了独特的守白海派剪纸艺术。
vCTN-hsmkfym9934578.jpg
《弄堂风情》
  技艺终究服务于艺术,叠、剪、染、撕、衬都是为了呈现出线条及块面在写实和留白之间的艺术美感。而艺术内涵首要的便是主题的考量,李守白坚持将呈现老上海风貌
  作为主要题材,“上海老街道”系列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武康路、愚园路、舟山路、衡山路、淮海中路……这64条被规划为永不拓宽的上海老街道,饱经风雨的同时也看遍了世事变迁。石库门、梧桐树、窄街道、来往路人,在他的剪刀下一一呈现出来。
  作品采用套色剪纸
  的方式,既有镂空建筑之形,又有海派风格的明丽色泽,浓浓的海派风情扑面而来。他的作品取材温馨而恬静,空间表现更加立体,给人稳重而鲜活,通俗又时尚的感觉。看到作品的上海人往往会驻足,将勾起的回忆向身边人娓娓道来。
rszf-hsmkfym9934642.jpg
《武康路》
Ef6b-hsmkfym9934689.jpg
《愚园路》

剪纸被称作东方的素描,是以线条剪影为笔触的“绘画”。李守白得益于早年既学剪纸,又习绘画的功底,融合了两者之妙,因此他的海派剪纸风格独到。
  套色剪纸作品《春色》中,由黑色剪纸线条构成的地面、门窗、桌椅的主体,却在窗框装饰、挂画、椅背上用了红色套色装饰,窗外和天空则运用了对比的绿色,画面颜色对比强烈,小小的颜色细节不写实却装点得当,尽显深庭老宅中迎春之喜气。
Uf7N-hsmkfym9934748.jpg
《春色》
  海派剪纸不仅要广泛地吸收其他剪纸流派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更要突破传统剪纸陈旧的构图形式和题材范围,大胆创新,符合现代审美的新锐精神,也更符合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特点。
  李守白以当代艺术语言融合传统剪纸工艺表现,画面多以黑色脉络为主线,红、黑、黄色彩鲜明,有着直接的视觉冲击力,极富当代气息,李守白在剪纸创作的路上似乎是改变传统,实则是坚守了海派剪纸的真正内涵。

不破不立,人生重彩
  提到色调浓重饱满的重彩画,许多人认为是西方的舶来品。
  实际上,重彩画是早于淡雅留白的文人画之前,便出现在中国的一种绘画形式,“丹青”是古人对绘画的代称,“丹”即朱砂,“青”即石青、石绿,两者均是重彩的常用颜料,这也正体现了重彩在我国绘画史上的分量。
  敦煌壁画是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重彩画,也正是出于对敦煌壁画的喜爱,李守白走上重彩画的艺术创作道路。
_GkJ-hsmkfym9934818.jpg
《冬·雅梅》
  “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郑板桥用这句话来形容艺术创作,李守白的老师林曦明同样将这句话赠予了他。句意为创作作品不能一味地模仿,要开第三只眼,更要有自己的精神和想法融入其中
  早期的李守白以宣纸作画,正反双面叠色,颜色从后面透出来,给人以余韵无穷之美感。而后来,他借鉴了更多西方油画技艺和立体结构的精髓。
  例如作品《凤箫声动》,改宣纸为更厚韧的高丽纸,较低的渗透力减少了晕染,却强调出了光影。作品用亮丽的设色,简略的构图,将身着汉服的少女与白羽灵动的凤凰,和谐共奏之态尽情呈现。
  在人物刻画上,李守白采用与以往不同的写意手法,借鉴剪纸的线条与镂空的效果,使人物轮廓更为流畅,造型更为立体,意蕴更为丰盈。
XhHL-hsmkfym9934938.jpg
《凤箫声动》
  海派艺术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最大策源地,正是因为它最大的特色──求新求变。而李守白不仅坚持打破传统,更致力于打破自己。
  18年时,李守白曾去到一个既神秘又神奇的国家──古巴做展览,古巴人民喜欢用五颜六色的涂料给老的建筑上色,远远看去五彩缤纷非常亮丽。尽管近看可以发现其实涂得很粗糙并不精致,却依然体现出了当地人民虽然物质贫乏,但仍保持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的精神世界。
  受到感发的李守白决心突破自己,他选用丙烯和油画布,把剪纸虚实相生的线条造型,加上西方的色彩,不描摹细节,而是用渐变的色块勾画出造型。
  作品《伊人》,将一位身着旗袍的曼妙女子的身体解构成方和圆,却可从中解读出画中女子优雅大方的东方神韵,身后鸟笼中仅用一大一小两个扇形块,一只鸟儿身体蓬蓬的、活泼可爱的小鸟便活灵活现,整个作品以橘、灰为主色调,画面视觉效果明丽强烈。
qVe2-hsmkfym9934997.jpg
《伊人》
  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破坏”,而这种破坏正是为了艺术的重生。在新作中,能看到梵高的后印象派笔触,毕加索的立体画派,蒙克的光怪陆离,甚至蒙德里安的造型主义元素融入其中。
  李守白将这些18年的重彩画新作,集合成了“渐变”系列展品,在18年的第15届上海艺博会上展出,一亮相便获赞无数。
  渐变不仅是一种视觉形象,有着强烈的视觉节奏感,更是草木枯荣与生命成长的历程,“渐变”这个名字非常贴合这些创新的重彩画,既是体现画作的色彩运用,更寓意了李守白的艺术成长历程。

赤子之心
  万变不离其宗,李守白艺术形式和表达一直在变化,但“石库门”是不变的主题,因为这是他最熟悉,能描刻其精髓的,更因为这是最能代表上海的。
  “十个上海人,六个住在石库门”石库门即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包容气质。
6uAy-hsmkfym9935044.jpg
《淮海中路》
  作为上海建筑的代表,石库门是由一幢一幢的青砖黛瓦的排屋组成,每个排屋都有一个门洞,从门洞中进去,便是一个四方的天井,周围东方、西方和正方各有二层小楼,而每排的石库门建筑之间的小路便形成了里弄。
  老上海人的生活就发生在这里,“屋里厢”、“亭子间”、“灶披间”,里面有着上海人的讲究,上海人的精明,更有着上海人的体面。
8gI6-hsmkfym9935115.jpg
《光辉岁月》
  李守白的奶奶,每次去南京路之前都会专门叫梳头娘姨来梳头,蘸取檀香木刨花泡水,既养头发又可以梳得光滑,只要出门就打扮得宜,这是属于上海人的“体面”。
  还有个有趣物件儿叫“节约领”,那个时候经济不富裕,每个人分到布票也少,做不了衬衫,就做几个“节约领”,装点在西装露出的地方,看起来好像穿了衬衫一样,同样一天一换洗。

不管顺境逆境都保持风度,这是属于上海人的“腔调”。
  提到石库门,这些是李守白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也是他创作的灵感源头。
hkza-hsmkfym9935164.jpg
《海上之舞》
  “大俗”即“大雅”,石库门中的每个老物件的背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李守白的许多画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景象──石库门天井里面放着煤炉,周围放着闲趣的小花小草和鸟笼,一把竹椅放在正中,旁边放着半导体收音机和泡着茶的紫砂壶……画面上没有人,但仍能想象出平日里一位上海爷叔常常坐在这里乘凉。作品《童年时光》画面中央有个推开窗户的小孩,旁边挂着晾晒的被子,悬挂着咸鱼,虽然没有故事内容,却可以感受石库门中日常习俗的烟火气与人情味儿,感受到石库门生活的安逸与享受。
  李守白没有刻意去拔高所谓的格调,把那些有生活痕迹的物件儿隐藏起来。正是这些方方面面细节的叠加,才构成了真正的海派韵味。
-nlM-hsmkfym9935216.jpg
《童年时光》
  作为归国的“海派赤子”,李守白在“城市对于地域化与现代化间关系的处理”这一议题方面非常重视。
  他越来越发现,每个地方的建筑和房间都逐渐趋同,不像从前一般,每去到一个地方都有明显的区别感,这令李守白感到非常遗憾。他希望每城市的历史文化,都可以从一种抽象的概念变成更具象化的美景,成为一座城市的代言。
  他曾创作《上海童谣》系列装置,将上海本地的童谣相应画面,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再添上上海话的童谣句子,将上海人口耳相传的艺术变为了世界各地人可以欣赏的艺术品。
  他与家具品牌做品牌联合,开发海派家具,则意在将建筑室内同样打造成“海派名片”。
  而李守白指导的“西城里”装置改造,更可称为石库门改造的“点睛之笔”,装置的整个画面采用黑、红、白三色的剪纸镂空图案,主要以西成里的特色建筑置形和生动的生活细节为主,再辅以灯箱,展示了上海旧时弄堂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上海“石库门”老区改造的经典案例。
jpir-hsmkfym9935241.jpg
《上海童谣》
nZx1-hsmkfym9935292.jpg
“西城里—石库门改造项目”剪纸造型装置
  时代如洪流,在历史中奔涌。
  人们总是要不停地面对“留住固守”或者“抛下前行”的是非题,夹在其中左右为难。而李守白身体力行地提供给了我们另一种解题思路──以用艺术为载体,带着城市的记忆,紧随时代,步履不停。
『 5熊猫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5熊猫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chuanyezf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chuanyezf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chuanyezf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5熊猫网 』的立场无关,chuanyezf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chuanyezf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5熊猫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chuanyezf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5熊猫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1 12:34, Processed in 0.3120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