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文化重新定位的不同阶段,景观和自然曾经占有批判思想和乌托邦理想之间两极地带:自18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引发了对自然的侵犯,加之自然科学的进步,宗教信义教条一度被置于不顾,社会对景观的接受也发生了变化。1767年,法国的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这个百科全书作家、中国文化崇拜者指出,欧洲城市的居民正在用风景画来装饰他们的起居室,以弥补自然的缺失。与此同时,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如巴黎、伦敦、柏林和慕尼黑,具有自然气息的公园开始投入构思,以回应巴洛克时代人造的、设计几何化的花园。大约1800年,风景画在学术行情中排名最后,却一举成为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这个浪漫主义画家所喜爱的主题,这不仅是自然异化的反面形象,也是解放封建所有制的隐喻。
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展览现场(刘建华作品《火焰》)
大地艺术曾摆荡在逃避与乌托邦理想之间,在所有的大地艺术里程碑中,我们发现了对文明持怀疑态度的那些大型项目,比如罗伯特·史密森(RobertSmithson)的向内盘旋在犹他州(美国)石质景观泥浆中的《螺旋码头》(1970);新墨西哥州沙漠中由沃尔特·德·玛丽亚(Walter de Maria)的《静电场》(1974/77);理查德·朗(Richard Long)的摄影、制图和文本作品,记录汇编了散步和石头采集,将地球历史记录在案;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劳德(Christo & Jeanne-Claude)包装和标记沿海地带、岛屿、水体,以及公园(《山谷大帘幕》,1971/72;《奔跑篱笆》,1976;《环岛》,1983);或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在1982年文献8的框架下)设想的卡塞尔《7000橡树──城市森林而不是城市管理》计划,以及他为汉堡地区港口开发的项目《汉堡艺术品完全免费和汉堡汉萨城》(“Total Artwork Free and Hanseatic City of Hamburg”,1983/1984),目的是通过种植灌木和树木作为过滤装置,对易北河上阿尔滕沃德地区的疏浚场地进行排毒。Beuys参加主题为《城市-自然-雕塑》的比赛,象征性并具体地计划将受污染的遗址改造成一个“艺术区”。这位1986年去世的艺术家最后的综合生态和社会的愿景被市政当局禁止,至今未实现。
今天,艺术家们还在继续发展大地艺术,使之成为城市范围内外当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沥青沙漠里的颠覆性园艺、用于标注特定景色的制图策略与那些经由艺术家介入并成功地、全面地改造先前被离弃的工业遗址并驾齐驱。在过去几十年的众多例子中,不得不提成果杰出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它把日本的濑户内海十二个岛屿变成了每三年通过新的艺术集结来吸引艺术鉴赏家和旅游者的国际景点,闲暇时在广阔的空间中徜徉,大自然和艺术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