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现在的感觉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因为这个展览是我们美术馆开馆以来,最具挑战性的一个展览,也是我们面临困难最多的一次展览。
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系统的梳理、工作机制的形成;还是从作品的征集、借展遇到的广度和难度;还有我们展览的空间,资金的筹措,运输保险,以及安防的保障等等;可以说遇到的许多问题,是预先设想不到的问题。好在我们有特别好的学术团队,有深耕水墨学术领域,专业超强的策展人和学术委员会专家团队。我们迎难而上,可以说是超一流的美术馆团队。
更重要的是来自各方的支持。我们这一次作品的借展来自十多个国家各个省市,政府体系机构的美术馆,还有众多的艺术家、藏家,他们把最好的甚至是国宝级的作品,都拿出来支持我们这个展览最终可以呈现。当然,还有民生银行持久的文化公益支持的坚强后盾等等,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支持,才把很多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A
因为这个展览是对40年水墨发展整体的梳理。所以,学术委员和策展人共同在这方面的学术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为了这个展览能够更好的接近历史事实;能够更好的显示历史的逻辑关系;通过策展人对学术的讨论,分了两个版块。
新中国画、新水墨这两个版块,两位策展人也讲了,在水墨发展的过程当中“是你中有我,我中你。”但为了学术梳理的便利,才分为两个版块。学术委员会机制是这样子,每个学术委员都参与到这40年水墨发展,变革发展问题的研究当中。对于策展人提出的策展方案,提出的参展名单和作品都共同参与论证,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的面貌。
A
美术馆的工作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从我们的经验当中,一个好的项目,是多方的共同回应,才能构建、呈现出高品质展览的。
从这个展览,从去年9月份开始规划、思考。我们美术馆和张晓凌院长、鲁虹老师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大家一拍即合,构成了策展的核心团队。
策展的机制怎么样,才能使展览有更好的权威性和公认度?机制的形成也是美术馆和策展人共同讨论的机制。整个策划筹备一年半的时间,我们美术馆团队、策展人和学术委员会三者之间是相互共同推进的工作方法。
特别是对策展线索的梳理,把参展艺术家和作品通过学术委员会确定之后的很多工作。展览的借展工作由美术馆团队来主要推进。当然,策展人和相关的学术委员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大家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合力,才把这么大规模的,有高难度的展览实现了。我得到了各个机构的大力支持,具体每件作品的借展过程,每一件作品的落地,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要通过多次反复的协调、沟通,以及有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和借展手续,所以每一件作品的落地都是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为他们点赞!他们确实对美术馆的工作非常的敬业,勇于奉献,知难而上,争创一流的团队。
展览空间 问:
为了更好的呈现展览作品,美术馆整体的环境也做了很多准备,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
A
首先,展览的规模很庞大,美术馆原有的展示空间是不足以满足展览需要的。所以,美术馆拓展了展览空间。因为作品大都是从国家级美术馆,以及各省市政府的美术机构借展,有很多特别重要的作品是国宝级作品。所以,对美术馆的环境要求恒温恒湿的条件,包括安全保障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细致的安排,通过周密的系统的工作来保障这些作品的安全保障。
一楼的展厅主要是呈现“新中国画版块”,那么这个板块都是大家名作齐聚。原有的空间又不够,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重新改造了一个新空间,而且这个空间的设施,都是达到恒温恒湿,安全保障等等方面也做了很全面的配置。
并且,我们把有可能性的空间都拓展利用起来。在二楼、三楼的比一楼相对宽松一点,效果非常好。除了已有的三个展厅,还把公共空间一千多平米利用上了。可以实现影像的展示空间,包括三楼的两个大空间,与大型的水墨装置形成整体的关系。 问:
三楼的空间还有一些文献类的陈列。
A
三楼有三个部分组成:由年轻新生代的新水墨艺术家的架上作品,立体的装置作品,再加上文献资料构成。
二楼和三楼都有影像部分。因为根据这个展览的规模,我们把所有的空间资源都挖掘出来,来满足这个展览的需求。
历史的巧合 问:
此次展览自然而然推到了这个时间点,恰好与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巧合,巧遇了。
A
去年9月份展览就有了动因,10月份我们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很荣幸我们也成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的资助项目。
展览的这个时间点正遇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契机。北京民生美术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艺术公共平台。这40年我们该做些什么,这是我们考虑的。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展览开幕也与这个日子巧合,也与40年前的今天是一个巧合,确实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这也令我很感动。因为40年前的今天,确实是让每个中国人感怀的日子,我们能碰巧在这一天来呈现这么有意义的展览,我觉得内心还是挺欣慰的。因为这4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就是在改革开放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我们都是这40年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个体,也在思考能不能通过这个平台让大家共同的介入到40年的讨论当中。作为文化艺术平台,如果说以水墨作为主题来介入到这40年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思考和讨论当中,我觉得会有更深一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