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640|回复: 0
 Apr 发表于: 2009-11-10 16:13:55|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 地质学教授称黄龙玉内“生物”只是水胆气泡

 [复制链接]
  10月12日,本报《上亿年黄龙玉内有生物?》一文刊发后,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关注,而在珠宝界逐步形成两种意见:一为“生物说”,一为“气泡说”。最近,省观赏石协会科学顾问、地质学教授张家志先生致函本报,提出了黄龙玉中的所谓生物其实是“水胆气泡”的观点。与张教授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省观赏石协会会长葛宝荣等一批珠宝界的专家。
  石中物体不是生物是水胆
  张家志在来信中指出,云南龙陵小黑山所产黄龙玉原生矿脉,其形成时代早已确定为中生代晚期的白垩纪,距今0.7~0.9亿年间,从未说过有2~3亿年,更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其属于古生代”。而白垩纪也就是恐龙从繁盛走向灭绝的年代。
  张家志介绍,黄龙玉矿脉生成时,矿源是来自 1000度高温炽热的花岗质岩浆,岩浆侵入到周围岩石后再分泌二氧化硅残余熔浆,是在地下1~2千米,上万个大气压,缺氧的裂隙里冷凝固结而成的。岩浆是不可能合成蛋白质的,而蛋白质为一切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因此,黄龙玉中存在生物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摇动黄龙玉时,小白点会移动”,“白色表皮部分的水,波状移动”。张家志认为,从本报报道中的这些现象看,正好生动地说明,这是不折不扣的、难得一见的典型“黄龙玉水胆,这是一种地道的物理现象”。
  张家志表示,地层中“远古生命复活”──古生物体复活,这仅是科幻之词,不能当真。莫说是上亿年的远古生物──化石,即便是曾与人类共处而刚绝灭的生物(如猛犸象,其冻土带保存的肉还能喂狗)今发达的科技也不能使它起死回生。
  为什么会不断“长大”?
  张家志分析,所谓“玉石内的生命体从0.2 厘米到后来的0.6厘米再到0.8厘米,直至现在的1.2厘米“不断长大”,这是由于保护“黄龙玉水胆”的玉质,已被磨得很薄了,或者存在微裂隙通道;就好比黄龙玉中的“绵”一样发生了“脱水换气”现象。原先处在富含地下水的深部矿脉里,水胆里的水和外界地下水保持稳定平衡,现在处于向空气里挥发失水的状态;所以导致黄龙玉水胆中的气泡不断扩大──貌似“虫体长大”。
  报道中说“10月6日生命体已长到2.2厘米长,几乎充满了整个水腔”。这是由于水腔里的水快要挥发完了的表现。
  张家志说,估计现在水腔里的“生命体”──水已经快要挥发完了,不过,不用担心“远古生命”就要死了。要使水腔里的“生命体复活”,其实很简单,只要再将整块黄龙玉浸泡在水里,通过黄龙玉的微孔隙将水慢慢渗入补充后,“虫子”又可复活了。
  “水胆黄龙玉”属稀世珍品
  张家志认为,从以上现象分析,这块黄龙玉中的“生物”其实并不是生命现象,而是黄龙玉中的物理现象──水胆黄龙玉。虽然不是什么“远古生命现象”,但却是黄龙玉中的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此前,云南还没有发现过这类黄龙玉,因此,水胆黄龙玉的发现,使黄龙玉家族又添新丁,这样的黄龙玉也堪称稀世珍品。
  张家志说,隔行如隔山,不能片面地要求石友们都懂得地质学知识。他非常乐意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大家共同分享,他同时表示,如果对他的观点有不同看法,也非常欢迎大家就此展开辩论和研究。(信息来源:云南网-春城晚报 记者苏忠)
『 5熊猫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5熊猫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Apr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Apr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Apr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5熊猫网 』的立场无关,Apr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Apr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5熊猫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Apr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5熊猫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11:20,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