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封口代价 20万,纸媒网媒都不发
上一轮IPO暂停期间,相关生意的财经公关生意趋于清淡。2013年11月证监会宣布IPO重新启动,随即一批已经过会的企业进入上市程序。从上海警方通报的情况来看,本次被抓捕人员所涉案情的起始时间与IPO重启时点吻合。
一家高科技公司的证券事务代表曾讲述和京城一家知名报纸打交道的过程。这家报纸的记者打来电话,称有一篇报道要发表。不发的条件是,投放10万元广告,报道仅发表在该报的纸媒上,不上网络版;20万元,则纸媒网媒都不刊发。在灰色的利益链条上,一些媒体和中介机构趁虚而入。产业链的终极目标是让媒体封口,保证在过会和挂牌前没有负面信息出现在媒体上。
B 黑金掮客 想上市,要先交“顾问费”
在媒体有偿沉默利益链上,财经公关成为重要一环。在IPO挂牌前的一个月,财经公关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拟上市企业减少、消灭媒体负面报道。
几乎所有拟上市公司都会选择一家财经公关公司,“合作金额按照企业规模大小分,创业板15万元、中小板20万元、主板30万元,这是媒体给财经公关的报价,财经公关获15%~20%的返点。财经公关报给企业的价格往往会提高很多,甚至翻倍。”
确定了一家财经公关公司之后,拟上市公司一般会向其支付15万元到40万元左右不等的顾问费,主要是培训如何应对媒体提问。之后就进入媒体覆盖规划,一般分为第一轮覆盖和第二轮覆盖,有时甚至需要第三轮,这些费用十分昂贵。
C 危机公关 300万花了,才只是第一轮
“我有一个客户,遭竞争对手举报,曝出很多负面新闻,最终花了1000多万元抹平。”一家知名券商的投行总经理说。
媒体覆盖之外,更让拟上市公司揪心的就是危机公关。危机公关,本指发生负面事件后,事主请公关公司采用各种方法来和外界有效沟通,尽量消除不良后果的行为。但在中国,所谓危机公关等同于撤稿。
“影响比较大的主流媒体10家,每家20万元,影响力不那么大的媒体10家,每家10万元。300万元就这么没了,这还才只是第一轮。”一位董秘出示了一份和财经公关公司的协议,证券圈内知名媒体。负面信息最终无法完全清除干净,因此除了第一轮、第二轮媒体公关,还有第三轮以门户网站、搜索网站为主的网媒需要“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