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376|回复: 0
 请安静 发表于: 2020-9-8 09:07:03|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2020年] 露从今夜白 古代绘画里的白露时节

 [复制链接]
源自:澎湃新闻
  今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露从今夜白”,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之后,天气由闷热转向凉爽,部分草木也由青翠慢慢变成赭红。无论是敦煌艺术中,还是古代绘画中,对此都有描绘,其中莫高窟中唐第159窟中野鹿飞驰、闲云舒卷;宋代苏轼“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被一再描绘;在明清的花鸟画中“白露垂珠,黄花绕篱”的景象日渐显现。
44d8-iytwsca9685769.jpg
  “字在敦煌”里的白露
源自:敦煌研究院

敦煌壁画中的白露
  在敦煌莫高窟第172窟的盛唐壁画中,飞天也飘进秋景,衣带摇曳,裙摆生风。她的身后,在陡峭的山岭旁,一条大河蜿蜒而来。山上的树木由盛夏的青翠,慢慢变成初秋的赭红,一座小寺藏在山顶的草木之中若隐若现。
f905-iytwsca9685820.jpg
  莫高窟第172窟,盛唐
  在中唐第159窟的壁画里中,士人双手合十坐于水前,已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野鹿在身边飞驰,他也全不在意。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千年后的白露时节,再看窟中壁画,泥土湿润的味道、桂花的香气依旧,一珠露水,就能把人洗净,瞬间澄明。
4aaf-iytwsca9685851.jpg
  莫高窟第159窟,中唐
  民间说,“白露下葡萄,秋分打红枣”,白露时节的葡萄最香甜。敦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明显、空气干燥,加之当地特有的沙质土壤,为优质鲜食葡萄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敦煌种植葡萄、食饮葡萄的历史由来已久,葡萄也成为了敦煌壁画的经典图案、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189-iytwsca9685916.jpg
  敦煌文献《沙州伊州地志》局部
  葡萄原来的名字更有古意──蒲陶(也写作“蒲桃”)。
  据《汉书·西域传》所载,蒲陶种是往来西域的汉使从大宛(古代中亚国名,大约在今费尔干纳盆地)采归。当时大宛国及其周边地区生产葡萄,并已掌握葡萄酒的酿造和存储技术。
  遥想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之旅”打通了中国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隔阂”,同沿途各国建立起友好往来,各地的位置、人口、兵力、特产等,张骞都一一得以了解。
03dd-iytwsca9685953.jpg
  莫高窟第323窟 张骞出使西域 初唐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丝绸之路更加畅通,交流更加密切。西域的音乐舞蹈、农作物等相继传入中国。
  丝路重振敦煌,自然留下许多中西“交流”的痕迹,葡萄就是其中之一。自此,敦煌不仅开始种植葡萄,还擅长以葡萄酿酒。
  敦煌壁画中常见的葡萄纹,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例证。
  在古代近东地区,葡萄与葡萄藤是自然界繁荣多产的古老象征,代表精神生活和生命再生之意。
  佛教艺术中,菩萨也有时手持葡萄,或许寓意精神世界的充盈甜美。葡萄果粒繁硕,枝叶蔓延,则被人们寓以子孙绵长、家庭兴旺的美好愿望。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葡萄纹”。
  隋唐画匠将葡萄绘进敦煌壁画,各种各样的葡萄纹饰,成为敦煌壁画的经典图案、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d118-iytwsca9686001.jpg
  莫高窟第209窟 葡萄石榴纹藻井 初唐
  葡萄串、葡萄叶随缠枝波状弯弧分布,葡萄串一种为写实形,一种为花形,与葡萄叶相间绘饰。色彩有青、绿、红、赭、白,对比鲜明,清爽悦目。
  在这样葡萄纹饰前,不难嗅到清新的田园气息。“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唐人的诗句中将葡萄比作金铃铎,大概葡萄那时仍是引种不甚广泛的名贵水果吧。唐代壁画中的葡萄纹也显出一种繁复华丽之美。
1d65-iytwsca9686075.jpg
  莫高窟第322窟 葡萄石榴纹藻井 初唐

古代绘画中的白露秋景
  近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在举行苏东坡大展,其中展出的《赤壁图》以绘画的方式再现了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描述。
d271-iypetiv5376577.png
  宋人《赤壁图》故宫博物馆藏
  据记载,元丰五年(1082),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而七月十六正是白露节气前后,故明代仇英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赤壁图》画得也皆是“白露横江、断岸千尺”的秋景。其中上海博物馆一图,用笔峻健方硬,应是他得到周臣指授,力学李唐等南宋院画的盛年时作品。辽宁省博物馆一图,与仇英在项元汴家《临宋人六景》画风相近,应是他较晚之作。
9063-iytwsca9686132.jpg
  仇英《赤壁图》辽宁省博物馆
  此外,明代不少绘画作品也表达了白露时节的气候,如南京市博物总馆藏的明代宫廷画家林良《月下芦雀图》,便写深秋月夜苇塘一角,夜色苍茫,万籁俱寂,一轮明月半隐于云间。水边数枝芦苇错落斜出,一对鹡鸰鸟依偎枝上,恬然安适。尺幅之中静中有动,生机盎然,其境清旷幽美,墨淡韵远,富情于景。画面构图清疏,含蓄隽永。
c400-iytwsca9686215.jpg
  明 林良《月下芦雀图》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苏州博物馆所藏的明代沈贞《秋林观瀑图》(轴)画了溪山观瀑之景,画面取高远之势,山势幽峻,瀑泉烟锁,二老策杖于秋林之下,作翘首指观之状。用笔粗放,墨法清润。沈贞为沈周伯父,于此可徵沈周粗笔一路之家学渊源。画上自题:“秋林霜重叶痕斑,白发萧萧二老闲。握手相逢无个事,不因论水更论山。洪熙元年秋八月望后二日,西庄沈贞吉。”可见这件作品表达的亦是白露前后的景象。
1dd8-iytwsca9686250.jpg
  明代 沈贞《秋林观瀑图》(轴)苏州博物馆
  农历七月底八月初,秋气愈重,只要待到每日太阳归山之后,白天的热气就会很快消散,拂面的风便有了怡人的清爽。“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杜甫诗中的白露意境在画中依旧可循。
9948-iytwsca9686286.jpg
  清 恽寿平《花卉图册之雁来红》湖南省博物馆藏

※ 注释
  本文据敦煌研究院及部分博物馆官方资料综合整理
『 5熊猫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5熊猫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请安静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请安静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请安静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5熊猫网 』的立场无关,请安静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请安静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5熊猫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请安静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5熊猫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19:24,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