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7 03:15|查看: 33|评论: 0|原作者: 吴敏|来自: 中国民族宗教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省份。全省有3 个民族自治州,11 个民族自治县,253 个民族自治乡,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民族地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1.2%。民族地区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地处边远;二是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贫困面大;三是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导下,经过扶贫开发和西部大开发,全省。厚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发展战略来看,单纯依赖工业增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特点比较突出。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始终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第二、三产业不仅比重小,而且发展慢。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遵循“无工不富”的发展思路,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加快工业的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少地方提出了“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单纯依靠工业增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从发展动因来看,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拉动。改革开放以后,为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国家在投资上对民族地区实行了倾斜的政策。无论是扶贫开发或是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都是国家投入的重点地区;在财政政策上,民族地区既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区域,也是各项建设资金支持的重点;在税收政策上,民族地区比其他地区享有更多的优惠;各种社会捐助也都把民族地区作为主要扶持对象。与此同时,民族地区通过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也吸引了大量资金投入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中。由此可见,投资拉动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粗放型特点比较明显。一是生产方式粗放。虽然民族地区的许多工业项目是依托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生产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较低,存在着明显的资源换资金的情况。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致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却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市场化程度不高。整个开发水平大多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再加上交通、通讯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只能在简单生产水平上循环。民族地区多数企业生产工艺落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革新换代能力不强。由于以上情况的存在,一方面,资源在大量的流失,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矿产资源日趋减少,不少地方已出现资源枯竭的情况;另一方面,经济开发只能在简单的生产水平上徘徊,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民族地区目前虽然处于欠发达地区,但由于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在区域开发进程中却具有后发优势。民族地区要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后来居上,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方向是促使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面临着双重压力:既要解决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千方百计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又要着重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具体表述。结合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可以得到三点基本启示:

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进步具有阶段性特征,无论是经济发展或社会进步都不可能跨越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就贵州广大民族地区来讲,虽然在政治制度上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多种因素,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至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制定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不应该脱离民族地区现实的生产力水平。过去,一些民族地区通过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实现本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方式虽然反映了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发

展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其超越了民族地区的现实生产力水平,一是造成了各产业之间的非均衡推进,没有实现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二是造成了民族地区之间拼资源、拼消耗的恶性经济竞争,没有把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放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三是造成了一些地方为完成经济增长指标不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投入多产出少的结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遵循可持续的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及时调整不适宜民族地区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取代单纯依靠工业增长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战略,保证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2.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第二产业发展过快,挤压了其他产业的资金和资源,再加上各地发展工业多采取“短、平、快”的方式,生产方式粗放,经济效益较低,其结果是工业发展的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又不利于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方法,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从单纯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上来。在资金的落实和项目的安排上,既要注重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要注重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推进。民族地区应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及时调整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进一步优化本地区产业发展结构。

3.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贵州是中国著名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大省,民族地区是这些资源的重要产地,其中包括很多不可再生资源。这是民族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可以后来居上的物质基础。但从贵州民族地区的现时经济开发状况来看,以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发展的特点比较明显。因此,改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那种物质消耗过大、过快,资源环境破坏过多、过猛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把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动力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


三: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贵州民族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均衡发展的原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通过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工业拉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逐步实现三大产业之间的均衡发展,协同带动。农业是民族地区大多数农民群众的主要生产内容,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到广大民族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是维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大事。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稳步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三大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其二,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杜绝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暂时发展的情况出现,逐步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局面。

2.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第一产业中,大力发展生产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贵州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民族地区许多的农产品人无我有的独特品质,民族地区生产的一些特色农产品已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限制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努力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是增强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发展后劲的有效选择。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在发展民族地区工业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注重工业增长与节约资源的关系。在工业项目的选择上,既要考虑依托资源的条件,更要注重资源重复利用的问题,使工业发展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在第三产业中,大力发展具有贵州民族地区特色的旅游产业。生态经济是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一大优势,民俗经济是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又一大优势。这两大优势结合起来,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多彩贵州风”等系列活动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贵州的民族旅游大有可为。通过发展贵州民族旅游,一方面可以使外界更多地了解贵州民族地区,达到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增加民族地区人民收入的同时逐步改变民族地区相对封闭的状况,增加民族地区的发展机遇,增强其发展的信心。

3.不断创新的原则。首先,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对以往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检查,坚决淘汰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生产模式,坚决扭转以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采取“关、停、并、转”的方法,有效整合经济开发资源,宁可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来换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次,通过实现管理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按照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应该大量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后,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民族地区的科技创新,既要避免四面出击的科技开发模式,尽量减少科技资源的浪费,使科技创新能够突出重点,又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切实把自主创新作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有效的科技自主创新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搞好科技创新应以企业为依托,以产品开发为目标,以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增加民族地区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深度开发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努力创造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1.着力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以山区公路建设为重点,着力改善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充分利用已有的公路网络,在搞好主干道保养和维护的同时,重点加大对边远贫困乡镇的公路建设力度,使已有公路里程得到延伸。与此同时,加快建设边远贫困地区通信网络,构建边远民族乡镇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通信渠道。二是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着力改善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民族地区是中国的生育高峰区域,人地矛盾本来就十分突出,由于过去不少地方为兴办经

济开发区,大量的良田好土被挤占,人地矛盾进一步尖锐。保护基本农田是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既要严格限制非农用地的规模和范围,实行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农业发展空间;又要加大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以强化矿产资源和生态保护为重点,着力构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尽量避免一方面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资源被大量破坏的情况重复发生,使资源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进,为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着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储备充足的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努力培养各类人才,成为民族地区能否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是坚持就地培养,就地使用的原则,使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在民族地区立得住,用得上;二是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对适应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专业性适用人才的培养,把发展教育与促进本地经济开发有机地衔接起来;三是推广“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提高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质量;四是普及群众教育,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环保意识,为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广泛的群众基础。

3.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首先,建立完善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结合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逐步完善基本农田、永久山林等保护性法规,使民族地区的有限资源能够永续利用。其次,科学制定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能够循序渐进的推进,避免在经济开发中一轰而上的情况重复发生。再次,建立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当前,应着力建立涉及千家万户的农村小额信贷体系,帮助广大农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最后,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开发式扶贫等有效措施,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市场化水平,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能够不断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市场要求,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4 09:20,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