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园林、植物、文化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深刻文化内涵、意境深邃的园林布局和植物配置是我国著称于世的园林特色之一.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植物资源丰富,不同的民族赋予了植物不同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同的园林植物应用特点,构成了园林上不同的民族特色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少数民族族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地貌,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丰富的植物种类使云南赢得了“植物王国”的美誉.云南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与当地植物有着密切联系,不仅利用植物为其生存与生活服务,还人为地赋予植物许多来自人类自身思维活动的文化内涵,使植物成了文化的载体,即所谓文化植物 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而言,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民族的,是有定域范畴的,一定的文化类型只诞生在一定的环境中.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产生出不同的文化类型. 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以植物为对象,以特定的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西双版纳植物园等单位对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文化作过许多研究,本文在借鉴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特色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对傣族、彝族、白族、哈尼族、景颇族等几个主要少数民族在园林中所应用的植物及其文化内涵进行调查与研究,为少数民族园林特色的体现、民族园林植物配置提供依据.所涉及的文化范畴仅是意识形态,只讨论精神文化领域所涉及的植物
文化可被看作是植物景观配置的思想基础,追溯云南主要少数民族植物文化形成的根源,对其园林特色和园林植物配置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1.1“万物有灵”的思想渊源 宇宙起源、人类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世人争论的话题.学术界有其研究推论,宗教界有古老的经文可查,民间有不计其数的神话传说.但是不管起源何物,在世界各国都有万物同源共性的古老观念,认为动植物与人同源,动植物甚至自然物,都拥有人类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与人类同源同质可互变互生.云南的少数民族也有这种万物与人同源共性的观念,有各自的生命本源说法,且多认为生命来源于植物,他们确信自己的祖先是由某种植物变化而来,所以其认定的亲缘植物,也就受到祖先般的尊敬与崇拜,保留很多禁忌[1 ]. 如彝族、傈僳族等民族普遍相信祖先源于竹子,德昂族认为茶叶是自己的祖先,布朗族的刻木人,藏族的斑竹姑娘,苗族的枫树……,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演绎出许许多多的生命本源植物,究其原因,可能是植物,特别是一些高大的常青长寿树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与人和谐相处,又能提供人们生活和生存的必需物质.这样逐渐形成了一些神话传说植物、宗教植物、信仰植物等,使许多植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充满神圣感 1.2 随文化传播而进入 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居住区,菩提树( FicusreligiOSa)、大青树( Ficus altissima)、贝叶棕( Coryphaumbraculifera) 等是倍受傣族人民崇敬和爱护的随佛教文化而传入的植物.傣族信奉的小乘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小乘佛教规定建寺时须栽若干种特定的植物,其中“五树六花”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生态环境不同,各地的“五树六花”也不尽相同,“五树”常指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铁力木( Mesua ferrea)、槟榔( Areca catechu) 或糖棕( Borassusflabellifera) 或椰子( Cocos nucifera) ,“六花”常指荷花( Nelumbo nucifera) 或睡莲( Nymphaea lotus)、文殊兰( Crinum asiaticum) 或黄姜花( Hedychium chrysoleu2cum)、黄缅桂( Michelia champaca)、鸡蛋花( Plumeriarubra)、金凤花( Caesalpinia pulcherrima) 或凤凰木( Delonix regia)、地涌金莲( Musella lasiocarpa) ,其中有的是佛树,有的是刻写经文所必备和赕佛所必需的.人们把栽种佛树当成重要的善举,认为能得到佛的庇护,来生将获得幸福或进入仙境.这是宗教植物、崇拜植物起源的典型例证.汉族人民过端午节要在门上挂菖蒲( Acoruscalamus) 与艾( Artemisia argyii ) ,用以驱邪避恶,受汉族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种习俗 1.3 花品喻人品而使植物人格化 当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或生态习性等符合人的审美要求时,植物就被人格化,赋予许多美好的愿望,成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敬仰崇拜的寄寓物,甚至植物的气味、味道、色彩等都会通过人的嗅觉、味觉、视觉而引起综合的感觉联想,产生出对某种植物的好恶情结,从而形成了吉祥礼仪植物、民俗风情植物、象征表意植物等.如高大挺拔的常绿树被各族人民作为健康长寿的象征,硕大艳丽的花朵是吉祥富贵的象征,不畏艰难环境的植物是坚强人格的象征等 由此可见,对植物特有的依附性形成了对植物特别是树木的原始崇拜,进而渗透了文化内涵,赋予植物某些“性格”属性.当造园造景应用植物材料时,势必联系这些文化现象
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应用的植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据调查,在现代人中流传较广、与生活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园林植物可概括如下 2.1 神性植物 对许多现代人来说,生命的起源可能已经久远,但现实生活中的生老病死、祸福安康却是必须面对的.祖先传下来的神树、神林正是其主宰,因而各民族常常选定一株树或一片树林作为神树或神林加以保护,悉心敬奉.这种神树或神林多用作寨神树、寨心树、山神树、龙神树等,认为诸神能保佑村寨平安无事,人畜兴旺.寨心则是村寨的灵魂所在,以傣族为例,傣族建寨之前,先要选好寨心,种一株树为标志,寨神树也在同时栽种或选定.寨神树可以是一株神树,也可以是一片神林,树种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大青树是常用的树种.大青树冠大荫浓,独树成林,数代同堂,生机勃勃.在西双版纳、思茅一带的傣族寨子中大青树比比皆是,当神敬重,崇拜有加,不得砍伐.大理一带的白族村也常见黄葛树( Ficus lacor)、大青树、聚果榕( F.racemosa) 等高大的榕树类树木,白族人民统称大青树,视为风水树、神树,象征村子的兴旺发达.其他地方的傣族和少数民族不一定选某种特定的树,只要高大挺拔,常青长寿就行 云南的少数民族还有许多神性植物,或本身是神或可通神或能降妖伏魔而得到敬拜.竹亚科(Bambusoideae) 中的多种竹子是多种民族喜用的植物,此外,作插祀、祭神、占卜、驱邪、祖灵、神主等用途的植物,傣族常用芭蕉( Musa basjoo)、甘蔗( Saccharum sinense)、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木冬叶( Phrynium capitatum )、金钢纂( Euphorbia an2tiquorm) 等;彝族用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云南油杉( Keteleeria evelyniana)、侧柏( Platycladus orien2talis )、滇青冈( 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 )、高山栲( Castanopsis delavayi)、小丙栲( C.fleuryi )、青香木( Pistacia weinmannifola)、五倍子( Rhus chinensis)、马桑( Coriaria nepalensis )、桃( Prunus persica )、柳属( Salix) 中的几种、蓝桉( Eucalyptus globulus)、余甘子( Phyllanthus emblica)、黄泡( Rubus obcordatus)、倒挂刺( Rosa longicuspis )、火棘( Pyracantha for2tuneana)、棠梨( Pyrus pashia)、青刺尖( Prinsepia u2 tilis)、杜鹃属( Rhododendron) 中的几种、越南羊蹄甲( Bauhinia touranensis)、南烛( Lyonia ovalifolia)、红木荷( Schima wallichii )、艾、菖蒲、高梁( Sorghum sac2charatum)、稻草( Oryza sativa)、白茅( Imperata cylin2drica) 等;白族用云南松、杜鹃、蓝桉等;哈尼族用五倍子、黄泡、越南羊蹄甲、姜科( Zingiberaceae) 中的一些植物、芭蕉、甘蔗、稻草、白茅等; 景颇族用高山栲、小丙栲、五倍子、黄泡、芭蕉、甘蔗、大叶仙茅( Curculigo capitullata) 等 2.2 宗教信仰植物 在西双版纳、德宏一带盛行小乘佛教,因此,寺院、村寨中除大量种植“五树六花”外,还种柚木( Tectona grandis )、毛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var.velutina)、云南石梓( Gmelina arborea)、石栗( Aleu2rites moluccana)、樟( Cinnamomum spp.)、蒲桃( Syzy2gium spp.)、蛇藤( Acacia rugata)、红木( Bixa orel2lana)、黄栀子( Gardenia sootepense)、巴戟天( Morindaofficinalis)、柳、香蕉( Musa nana)、芭蕉、菠萝蜜( Artocarpus heterophylla) 等佛教植物.这些佛教植物在村村寨寨都得到很好的保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佛教文化风景线 2.3 民俗礼仪植物 在年节、婚礼、祝寿及一些社交活动中,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仪式和使用的植物.傣族用松等;彝族用松、滇青冈、柳、马缨花( Rhododendron ova2tum)、山茶属( Camellia) 等; 白族用松、柳、栗属( Castanea ) 中的几种; 哈尼族用松、柳、山茶属物、杜鹃花、棕榈( Trachycarpus fortunei) 等;景颇族用高梁、芋头( Colocasia esculenta)、豇豆( Vigna sinensis)、龙爪稷( Eleusine coracana )、辣椒( Capsicumf rutescens) 等 2.4 植物语言和植物信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及社会生活中,与植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了解、熟悉了植物的特征和习性,对不同的植物产生了好恶感,从而把自己喜欢的植物与一些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愿望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在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域内植物就具有特定的语言,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因而也就可以传递特别的信息.多种民族都喜欢用松、竹、荷花等植物表示长寿、吉祥、青春、姻缘等美好事物;傣族和佤族用芭蕉表示吉祥;彝族用银木荷( Schima agentea) 表示喜庆、好运,用马樱花表示富贵、幸福;哈尼族、佤族、景颇族用刺桐( Eryth2rina arborescens) 表示吉祥,景颇族还用树棉( Gossyp2ium arboreum) 表示纯洁,用白茅表示想念,用马蹄草( Centella asiatica) 表示等你,用香橼( Citrus medi2ca) 表示美满的爱情,用红木荷表示常来常往,用藿香蓟( Ageratum coyzoides) 表示战争等
植物是园林的组成要素,能体现出园林的景观特色,在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特色时,植物特色的研究尤为重要.通过前述园林植物的调查和文化内涵的研究,笔者认为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应用的园林植物具有以下4 个特色 3.1 植物应用紧扣文化背景 少数民族村里寨外应用的植物,大多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这些神性植物、宗教植物,与园林的其他要素如民族建筑、装饰小品等相映成趣,形成景点,共同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园林景观 3.2 显著的地域特色 园林景观特色的体现,受气候、地域的制约,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植物,这种植物地域景观决定了园林景色的地方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所应用 的园林植物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其生活的地域密切相关.生活在相同地域的民族,在植物的应用上既有其统一性,又有多样性.生活在西双版纳、德宏一带的傣族、景颇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常用芭蕉、甘蔗、白茅等植物,但傣族偏爱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文殊兰等,景颇族偏爱大叶仙茅、芋头、辣椒等,哈尼族常用野姜等植物;生活在楚雄、大理一带的彝族、白族、哈尼族,较多使用云南松、华山松等松属植物,此外,白族用黄葛树、聚果榕等,彝族用滇青冈、云南油杉、马樱花等,哈尼族善用杜鹃花等植物.因此,在表现少数民族园林特色时,地域特色植物的应用和不同民族个性植物的搭配是相辅相成的 3.3 常绿乔木的骨干作用 少数民族村寨附近的神树神林及村里寨中的某些特定位置,多用常绿乔木,如各种榕树、松树、竹子等,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树木既是民族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骨干树种,又是行道树的首选树种 3.4 可食植物的普遍应用 少数民族村寨周围及住宅的房前屋后,普遍种有各种可食植物,包括果实类的香蕉、芭蕉、番石榴、余甘子等,粮食类的稻子、高粱、芋头等,蔬菜类的豇豆、辣椒等,这些充满浓郁少数民族生活和文化气息的植物,是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素材
4.1 与园林景观设计及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 园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园林地方特色.多数少数民族很重视房前屋后、寨旁村边的环境美化,尤其是傣族,竹楼前后自然式栽种植物达十几种,这种景观效果在园林中能体现出一种宁静、深遂的气氛 各民族村寨周围的神树、神林,虽是孤零零地挺立在旷野上,但却是视线的焦点,旷野的主景,其景观效果与园林中的孤植、片植、林植异曲同工.其他神性植物及宗教植物、民俗植物等,与村寨的建筑相衬掩映,在园林中可作为建筑与植物协调布置、表现民族风格、地域特色的借鉴.同时,丰富多彩的植物有着深厚的文化淀积,每项用途都有历史,每种植物都有故事,房前植树,衣服绣花,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这种淳朴、宁静的山村美景,是云南风情游的宝贵资源,值得开发利用 4.2 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 各村寨所崇拜和喜爱的植物,不论单株还是成林,由于信仰的约束,被不同程度地保存下来,或严禁砍伐,爱护有加,如神性植物、宗教植物等,或因风俗习惯的需要,虽有剪枝,却无毁灭性砍伐,如松、马缨花等,这样使得相对较小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具有地域特色的原生植物、动物、鸟类、微生物等得以保护,也就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尽管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自然系统的属性,而事实上,它是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少数民族在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又不断认识和发展生物多样性,进而产生了一种对生物多样性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生物多样性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发展,使民族植物文化成为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社会因素之一 云南少数民族祖祖辈辈居住在云南这块红色的沃土上,与绿色植物相依相伴,长期应用植物创造了独特多样的植物文化,成为中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间的交往范围正在扩大,各种文化相互影响,使本民族的特色文化面临着被同化、丢失的危险,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取其精华”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