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岩峰
自从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开始,在日本东京的严小姐便开始了寻票之旅。她先后联系了旅行社、机票代理商和航空公司网络售票平台,将能想的办法都想到了,但每一次都失望而归。 在得知国家将组织三大航空公司增派大飞机前往灾区的消息后,严小姐觉得买到票的希望更大了。但面对庞大的归国同胞,每一天的回国机票一次次沦为“传说”。 “有些人买到票了,是平常价格的四五倍。”但严小姐没有那么幸运,此时,远在国内的亲戚朋友也在四处帮其寻找回国机票,但结果如东京无异。 苦等中的严小姐最终还是被幸运砸中:在一位航空公司工作的朋友的帮助下,严小姐终于从一家旅行社拿到了一张2.1万元的回国机票。 同样在日本生活的叶子从15号就想回国,但却一直联系不到机票,得到的消息是如果从日本订票,最早只能订到3月24号的票,票价比严小姐所买机票便宜,但也要1.5万元左右。“如果想尽快走,从国内买最快有17号的票,但却是2万元的高价票,加上家人要4万多元。” ⊙ 本报记者:了解到,类似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相当大部分准备撤离日本的人几乎都如此。一篇新华网刊发的文章引述某外事办负责人的话说:“有市民一打进电话来,就放声大哭,情绪相当激动”,多为询问买不到回国机票怎么办。 实际上,在归国人员买票难的同时,业界一直不乏针对高票价的质疑。“我不想问这钱到底谁赚了,肯定是一个利益链条。”严小姐说,“毕竟与命比起来,钱就不那么重要了。”
不过,关于高票价的争议却有激烈之势。很多人甚至将高票价的矛头指向了航空公司。本报记者注意到,国航官网新近发布了3月19日至3月25日“东京/大阪至国内特殊运价”的公告,单程票价低于2800元以下。 ⊙ 本报记者:未能获得国航关于此公告的具体解释。但本报记者在采访时,均有采访对象认为,以此价格根本不可能通过正常渠道买到回国机票。甚至有人告诉本报,在三大航空公司中,国航的价格相对较高。 曾为国航服务过的一位员工表示,此次国航的票价稍高,但可以理解。毕竟这样的行为不同于撤侨,没有相关部门补贴,要在定价同时考虑到市场因素。 这位前员工还表示,在出票过程中,航空公司不可能有加价行为,高价无法出票,要加价只可能是代理商环节。厦门航空工作人员也表示,代理商有可能高价出票,且航空公司想从中分得利益却是很难。 不过这个在代理商眼里却是另一个说法。 “谁获利?肯定是航空公司。”某旅行社员工听明记者来意直接将矛头指向航空公司。在他看来,旅行社是链条上最弱的环节,有些航空公司本来就对旅行社做竞拍机票的方式,价高者得,大部分长期做固定区域旅游团的旅行社会选择航空“切位”方式,即一个航班上固定多少座位,按照协商价格付给航空公司,往返程的旅客必须是同一人,如果去程没有人,回程票自然被取消。航空公司可以卖给散客。 上述人员表示,此前国际航班的代理商服务费为9%,但现在大部分都取消了代理费用,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具有定价权,航空公司在国际票上可以建议加价,“此次国航的一万多元的票价就是这样,平时五千能飞往返,现在却这么高。” 同受诟病的还有机票代理商。 ⊙ 本报记者:了解到,全国有大大小小6000多家取得资质的机票代理商,一直以来,其运营都被认为是“水很深”。鸿运达航空服务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排除会有小的代理商趁乱赚钱,也不排除有“野代理”通过关系获取机票,但是一般规模较大的代理商不会掺和。 但另外一家机票代理平台负责人却并不认可这种说法。该负责人表示,大代理商更有渠道,甚至可以与航空公司负责开放舱位的中控部门负责人联系,如果人数少,甚至可以直接开舱加人。 该机票代理平台负责人表示,机票与火车票的不同,机票需要在预定座位时输入乘机人姓名,且不可更改,在非常时期,如果有人委托旅行社买票,那么旅行社会事先向客人说明高价,客人与旅行社达成一致,这个票价价格可能会高于航空公司公布的运价,虽然是违规,但时间紧急且座位有限,明知是加价,旅客也不会举报。 某旅行社工作人员则表示,航空公司内部也有内鬼,在航空公司驻国外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实际权力很大,在外人看起来很麻烦的改票行为,在他们办来很轻松,甚至在飞机起飞之前做登机旅客调换都很简单,而且与当地航空公司柜台人员有关系也可以将日期提前。 “其实解决市面高价票很简单,相关政府部门只要下令各代理商不准再销售日本回国航班,如需购买只能自己去航空公司官网或者柜台购买,直接就可以解决,到底是谁不透明的加价应该就很明白了。”中智国旅相关人员表示。
机票代理商这个行业一直备受诟病,行业的不透明让消费者很难了解内幕,而这样的不知情也让一些代理商从中渔利而消费者浑然不觉。 一年前,法荷航坚持在中国采取“零佣金”政策让这个行业震动。按照行业规则,机票代理商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销售额的返点及佣金,但不同航空公司与不同代理商的做法不同,整个行业并没有完全零佣金。 某机票代理平台负责人表示,有些代理商实行零佣金之后,即使无法定价也可以私下自主加价,类似于火车“票贩子”的行为。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监管措施的缺位造成了很多代理商的暗箱操作,虽然数据来源都是中航信,但实际操作中却可以利用消费者对行业的不了解而做手脚。 ⊙ 本报记者:了解到,中航信曾经清理过“灰色地带”代理商,尚无资质的黑代理挂着中航信的网站进行价格炒作,尤其是国际航线,占住低价舱位,让四处询价的旅客最终不得不购买高价票。为此,中航信一度遭受垄断质疑。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