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九流|查看: 25355|回复: 14

屠呦呦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复制链接]
 楼主|九流 发表于: 2015-10-5 21:59:02|显示全部楼层

诺奖得主屠呦呦:争议中的拉斯克奖获奖者

源自:时代周报
  2011年9月23日,国际医学大奖—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颁发给屠呦呦,以表彰她为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所作的巨大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消息传到国内,荣耀背后,一个和“两弹一星”齐名的“523”项目开始浮出水面,同时伴随的还有对屠呦呦本人的质疑。
OQTr-fximeyy6307562.jpg

  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颁发给屠呦呦。

争议从未停止
  有关青蒿素的发明一直饱受争议,2009年,屠呦呦发表了由她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后,同样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曾撰文称:这本书是为了宣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屠呦呦的功劳而写的,并不是为了全面介绍中国的青蒿素类药物而写的。“许多部分歪曲历史、无视当今现实,严重误导读者,影响极坏。应当给予揭露和澄清”。
  李英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表示这一发明此前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获香港、泰国等奖项,“但都是颁给集体”。
  “因为‘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所有文章(无论是论文还是报刊上的文章),除了毛泽东的出版物和马列经典外,有段时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要么不标作者、要么用集体作者。为了平等而取消标明作者,带来其后更多争论,颇具讽刺意味。”饶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
  李英接受采访时表示:“屠呦呦的乙醚提取物有效确实再次激发了‘523’研究人员对青蒿的研究热情。1973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和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利用当地植物资源,也先后用溶剂汽油等其他有机溶剂从黄花蒿中分离出有效单体,一种白色的针状结晶,以后正式命名为青蒿素。”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医研究院用屠呦呦提取的结晶做临床实验结果不够理想并有毒副作用。而云南药物所罗泽渊等人提供的结晶通过李国桥等人的临床验证,证明确实对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有效。
  那么,青蒿素到底是谁发现的?
  有关这一点,李国桥说,据说后来变得私底下都说是自己提取出的结晶,但是提取出结晶不见得就是青蒿素。因为青蒿里面有7种结晶,只有一种是青蒿素,只有肯定了临床效果的才是青蒿素。如果临床上拿不出效果来,这种结晶就不是青蒿素,问题就出在这里。
  不仅如此,李国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实上云南方面并没有采用屠呦呦的乙醚提取方式,他们只是受到北京中药所的启示。因此双方的“提取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各有各的方法,云南当时选用的是溶剂汽油等有机溶剂,使用以后就有粗结晶出来了”。
  有关得奖之后的争议,屠呦呦的助手—中国中医研究院杨岚教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屠教授尚未回国,获奖后也没有联系。”
  而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办公室在记者说明采访意图后也挂断了电话。
  但面对疑问,屠呦呦曾对媒体表示,青蒿素的事乱了,大家都要说是自己弄的,实际上这可能吗?科学就应该讲究实事求是的,所以呢我就不想再谈这些问题了,你要是信任的,就相信我的那本书,那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这本书实事求是,是根据事实写的。
  “屠呦呦创造了用乙醚来制取青蒿素的方法,这是最原创最重要的发现,后来对青蒿的研究贡献也很多,但都是‘锦上添花’。”全球最大的、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跨国制药企业之一的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鲁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就在不久前,葛兰素史克授予屠呦呦“GKS创新日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此前,屠呦呦她已经收到拉斯克基金会的授奖通知。(编者注:本文原载于《时代周报》,2011年10月)
 阿宝 发表于: 2015-10-5 19:59:0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2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人首次获奖

Ygzh-fximeyw9531002.jpg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傍晚消息,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宣布,其奖金的一半授予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和大村智(Satoshi ōmura),以表彰他们在创新蛔虫疗法方面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治疗疟疾方面的贡献。
  寄生虫感染导致的疾病长期以来困扰着人类,也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寄生虫感染的问题在世界最贫困人群中尤其突出,已经成为提升人类福祉与健康水平的一大障碍。2015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发展的新疗法革新了我们对于一些最具破坏性寄生虫感染病的治疗手段。
DlYg-fximeyy6306708.jpg

  2015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了对抗一些世界最严重寄生虫感染病新型疗法的科学家。这些疾病包括盘尾丝虫病、淋巴丝虫病和疟疾。这些疾病的全球分布地区几乎重合,在这张地图上以蓝色表示
  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一种新药阿维菌素(Avermectin),这种药物的衍生品已经极大地帮助降低了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的发生率,并且已经显示出对其他类型寄生虫感染的有效性。屠呦呦制成了青蒿素,这种药物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这两项新发现赋予人类对抗这些疾病的新的强大工具,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患者从中受益。这些工作为改善人类健康,减少患者病痛所带来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寄生虫感染引发的严重疾病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生物世界,其中不仅生活着我们人类和其他大型动物,还有其他诸多生命形式,其中的一些对于人类健康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很多寄生虫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据估计,全世界有1/3的人或多或少遭受过寄生虫感染问题,其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以及中南美洲情况尤为严重。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是两种由寄生虫感染导致的严重疾病。盘尾丝虫病也被称作“河盲”,患者将出现持续的角膜炎症并最终导致失明。淋巴丝虫病感染超过1亿人,患者将出现全身肿胀症状。其引发的临床症状令人难堪且会导致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如象皮病和阴囊淋巴积液病等。
  疟疾几乎伴随着整个人类历史。这是一种主要经由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严重疾病,病原体将侵袭血红细胞,引发患者发热等临床针状,严重时还会导致大脑损伤甚至死亡。全世界有超过34亿人正面临疟疾感染的风险,每年有超过45万人被疟疾夺走生命,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儿童。

从细菌、植物到创新的抗寄生虫感染疗法
cPYp-fximeyy6306712.jpg

  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在链霉菌菌株中寻找新型抗菌物质。他从取自日本的一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随后他从数千份实验室样品中选出50份具有潜力的样品并在其中一份样品中最终提取到一种高度有效的抗菌物质,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阿维菌素
  在经历了数十年抗寄生虫疗法研究方面的停滞不前之后,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的研究工作极大的改变了这种状况。
  大村智是日本微生物学家,天然成分提取专家,其研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一种名为链霉菌的细菌上。这种细菌主要生活在土壤中,其能够产生一系列抗菌物质,其中包括赛尔曼·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发现的链霉素,后者还因这项成就而被授予了1952年度的诺贝尔奖。
  凭借高超的技巧和独特的方法,大村智成功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新的链霉菌菌株,并成功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从数千份细菌样品中,大村智选出了50份最具潜力的样品并对其对抗有害微生物的能力进行测试。
DOnD-fximeyv2785796.jpg

  威廉·坎贝尔发现,大村智提供的一份样品中有一种成分对于杀灭寄生虫高度有效,并且这种被称作阿维菌素的物质经过加工之后得到的衍生物伊维菌素被证明对于动物和人体的寄生虫感染都高度有效,其中包括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
  威廉·坎贝尔是一名美国的寄生虫生物学专家,他从大村智那里获得了链霉菌菌株样品并着手测试其有效性。坎贝尔的工作证明其中一份样品中的一种特定成分对于抗击家养和农场动物感染寄生虫尤其有效。这种生物活性剂成分在经过提纯之后被命名为阿维菌素(Avermectin),后来又经过化学加工,成为效果更佳的药物“伊维菌素”(Ivermectin)。此后伊维菌素进行了人体感染寄生虫治疗的临床实验,并显示了对寄生虫幼虫的有效杀灭性。坎贝尔与大村智的工作共同导致了一类对于寄生虫感染高度有效的新药的出现。
  疟疾的治疗传统上使用的是氯喹或奎宁类药物,但其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到了1960年代末,国际上根除疟疾疾病的努力宣告失败,这种疾病的发病呈现上升势头。此时,中国医学家屠呦呦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的中草药研究并逐渐发展出全新的疟疾疗法。通过大规模筛查,屠呦呦的团队注意到一种植物黄花蒿中的提取物可能具有药用潜力。然而这种物质的药效不稳定,于是屠呦呦再次查阅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并找到了灵感,最终引导她从黄花蒿中成功提取出关键的活性成分。屠呦呦首次证明这种被称作青蒿素(Artemisinin)的物质对于动物或人体疟疾感染均具有高度有效性。青蒿素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抗疟疾药物,其能够在疟原虫发育早期便迅速予以杀灭,这也解释了这种药物对于严重疟疾感染前所未有的有效性。

阿维菌素,青蒿素与人类健康福祉
8gGf-fximeyy6306720.jpg

  屠呦呦从中国医学古籍中寻找对抗疟疾新型疗法的灵感。最终她注意到一种植物黄花蒿中的提取物可能具有药用潜力。随后屠呦呦发展了一种提纯方法,并得到了青蒿素,这种药物被证明对于疟疾疾病具有高度有效性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寄生虫病的治疗手段。今天,阿维菌素衍生的药物伊维菌素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伊维菌素对于多种寄生虫病均显示良好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并免费向全球供应。伊维菌素对于改善全世界各地感染了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的数百万患者的健康福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改善全世界最贫困人群健康方面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由于这种药物的高度有效性,相关感染疾病正处于被彻底根除的边缘,而这将标志着人类医学历史上的重大胜利。每年全球约有2亿人感染疟疾,而青蒿素已经在全球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在联合疗法中应用青蒿素后,总体上它将疟疾的死亡率降低超过20%,而在儿童身上,这一数据则是30%。仅在非洲一地,这就意味着每年挽救超过10万人的生命。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已经彻底改变了遭受严重寄生虫感染的患者们的命运。坎贝尔、大村智和屠呦呦的工作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对于这类疾病治疗的手段。他们的发现所具有的全球影响,以及为整个人类健康带来的利益无法估量。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小儿狼 发表于: 2015-10-5 19:07:03|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5日消息,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报道称,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将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以上前两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而屠呦呦则是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报道指出,随后,物理学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6日上午11:45公布,化学奖最早将于于当地时间10月7日上午11:45公布,和平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9日上午11:00公布,经济学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12日下午13:00公布,文学奖的具体公布时间待定。
  据悉,A股上市公司中,复星医药(SH.600196)青蒿类抗疟药出口量保持中国企业第一。其余相关上市公司:华润双鹤,昆明制药,白云山。
 落花 发表于: 2015-10-5 19:07:03|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屠呦呦青蒿素研究:成果挽救百万人生命

源自:综合
  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获得国际科学界的赞誉,这是对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认可。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以下是一篇对屠呦呦研究成果的介绍文章:
  6月4日,美国沃伦·阿尔珀特奖基金会官网宣布,2015年度沃伦·阿尔珀特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抗疟领域的突出贡献。共同获奖的还有在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露丝·纳森兹韦格教授和维克多·纳森兹韦格教授。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中国科学家。
  屠呦呦名字是和“青蒿素”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是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的重要发现者。而此次获奖,是继屠呦呦2011年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后另一重要国际大奖,它让人再次审视青蒿素的发明历程,及其对于中国中医药领域的特殊意义。

青蒿素研究成果挽救数百万人生命
  沃伦·阿尔珀特奖是由沃伦·阿尔珀特基金会与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授予的,由已故的慈善家沃伦·阿尔珀特先生于1987年设立,以推动人类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至今,已有51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有7位获得诺贝尔奖。
  沃伦·阿尔珀特基金会网站指出,屠呦呦在疟疾研究的前沿工作了近50年,她的成果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纳森兹韦格夫妇(露丝和维克多)则是研究抗疟疫苗的先驱。他们的关键发现是给小鼠注射经过射线处理的疟原虫可诱发其免疫反应,产生了针对疟原虫的活性抗体。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发现了疟原虫表面的抗原蛋白CSP。动物研究显示了该蛋白的亚基能够再诱导免疫应答,防止感染分子和肝脏细胞结合,从而保护机体。他们在技术上也有领先的突破,基于该原理的抗疟疫苗目前已由葛兰素史克生产,并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获批上市。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而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同样是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此次获奖,青蒿素的相关研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哈佛医学院院长杰弗里·弗莱尔(JeffreyS.Flier)说:“非常感谢这些能将实验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的研究人员,我深受启发。他们的贡献使医学研究成为治病救人有效的助推器,而非无用的试验场。”

屠呦呦最先筛选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有效
  中国之所以启动青蒿素的研究,是特殊年代的特殊需求。20世纪60年代初,美越战争期间,疟疾肆意横行,严重影响到战争形势。然而,当时的北越政府缺乏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科研条件,他们只能转而求助于中国。为了研究出抗疟特效药,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了“523项目”,意在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的中国众多老科学家、研究人员已经被“斗倒”。1969年1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简称“中药所”)的屠呦呦被任命为该研究所参与这项任务的小组组长,时年39岁。
U7107P31DT20151005182400.jpg

青蒿素的研发历史  开始,屠呦呦从一些疟疾单秘验方集中筛选了一些药物,主要集中于胡椒,因效果不够好而放弃。1970年初,屠呦呦因另有任务研究工作中断,其组员余亚纲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派来协助中药所工作的顾国明一起查阅整理文献,以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汇编的《疟疾专辑》为蓝本并筛选出重点药物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用水煎或乙醇提取,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焦岫卿做鼠疟筛选。
  据顾国明回忆,青蒿出现过60%~80%的抑制率,而根据焦岫卿的回忆,青蒿素当时对鼠疟的抑制率达90%以上。1970年后期,顾国明调回原单位,余亚纲因其他任务调离523小组,于是中药所的“523任务”处于停滞状态。

屠呦呦率先提出青蒿素提取的关键方法
  1971年6月,全国“523领导小组”由原来的国家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国防科工委、卫生部、化工部、中国科学院6个部门改为由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化工部和中国科学院三部一院领导。
  在卫生部领导的敦促下,中药所重新组织力量进行筛选。屠呦呦仍担任组长,并与钟裕蓉等其他组员继续提取了120余种中药,郎林福和刘菊福做动物筛选,未获满意结果。
  屠呦呦提出复筛曾经显示效价较高的中药青蒿,后改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青蒿,最终在1971年10月4日得到对鼠疟具有100%抑制率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1972年3月8日,屠呦呦作为中药所的代表,在全国“523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100%的结果,引起了全体与会者的关注。
  1972年8月,屠呦呦带队在海南岛观察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疗效。组里的其他成员倪慕云、钟裕蓉以及助手崔淑莲在所里进行有效单体的分离,11月8日,分离得到三种结晶,即青蒿素Ⅱ。但很可惜的是,中药所用青蒿素Ⅱ赴海南开展的临床试用效果很不理想。1973年下半年到1974年期间,中药所的青蒿素提取工作一直进展不顺,也未能再提取出青蒿素开展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但与此同时,参加过南京会议的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魏振兴等人借鉴经验,应用乙醚及酒精,于1973年11提取出7种结晶,其中第5号结晶因抗疟有效命名为“黄花蒿素”。而在1973年4月,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罗泽渊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并暂时命名为“苦蒿结晶Ⅲ”,后改称为“黄蒿素”。此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提供的黄蒿素在临床验证中显示对恶性疟有极佳的疗效。
  可以说,在数十个单位数百余位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青蒿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成为一个与以往抗疟药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抗疟新药,后来又在多个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下开发成功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及其复方等大量有效的一线抗疟药,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这是我国科研团队在当年科研设施落后、资金匮乏的条件下创造出的对世界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

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应为屠呦呦
  需要指出的是,沃伦·阿尔珀特奖基金会网站在介绍中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文中称屠呦呦是“523项目”的领导,实际上,该项目由中国政府主持,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其中的37家参与单位之一,屠呦呦是其下属中药研究所任命的参与该项工作的小组组长,最初的小组成员只有2~3人。
  正因为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作战,是全国数家单位共同努力开发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因此,到底谁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些人,在提出提取方法及纯化后,屠呦呦并没有发表文章,而且提取的结晶临床试验结果也很差。据此,云南与山东两个小组认为,是他们首先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而他们获得青蒿素的方法也是独立想出来的。
U7107P31DT20151005182433.jpg

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图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使用常规化学方法人工合成青蒿素  对此,著名学术期刊《细胞》曾发表过一篇名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的调查文章,详细梳理了“523项目”的过程和细节。该文认为,该项目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但由于“523项目”具有军事机密的性质,项目的研究结果是不允许向外公布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发表科学论文也是不可能的。这种种原因导致这项工作当时并不被523项目以外的人所知,但课题的研究信息与进展还是以报告的形式在研究人员的内部会议上进行了自由的交流。
  该调查研究证实,1969年1月后,屠呦呦被作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课题组的组长,领导了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1981年10月,屠呦呦在北京代表523项目首次向到访的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员汇报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成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长期研究青蒿素的历史,曾撰文详细推介屠呦呦及该项工作。饶毅认为,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此外,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也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而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因此,青蒿素的发现应主要归功于屠呦呦。
  85年高龄的屠呦呦早已淡出公众的视野,北京科技报联系了其原供职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中药所询问并转达了屠呦呦的意见,“屠老师对公众的关注表示感谢”,但如今她年事已高,已经不再接受媒体的采访要求。
  毫无疑问,青蒿素的发现及功劳争议,是中国特殊的科研条件和体制下出现的案例。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获得国际科学界的赞誉,这是对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认可。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为青蒿素研发做出了贡献的其他科学研究者。
源自:科通社微信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小儿狼 发表于: 2015-10-5 19:07:03|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成中国获诺贝尔医学奖第一人(附贡献列举)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语: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报道称,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报道指出,随后,物理学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6日上午11:45公布,化学奖最早将于于当地时间10月7日上午11:45公布,和平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9日上午11:00公布,经济学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12日下午13:00公布,文学奖的具体公布时间待定。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屠呦呦的主要获奖经历
  1971年
  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
  1972年
  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1978年
  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4年
  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
  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
  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
  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
  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
  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2015年
  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的七项贡献
  一、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时值越南战争,促使国际上迫切寻找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在国内(曾由“523”办组织全国七大省市筛选中草药3200多种,亦有人做过青蒿,认为无效而放弃),国外(美国结合侵越战争需要,筛选化合物达三十万种)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基础上,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200多方药,组织筛选。经研制380多个样品,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发现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青蒿素,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经大量提取药物,安全性实验及自身试服后于1972年,1973年分别就有效部位和青蒿素单体,在海南昌江疟区作首次临床研究,证实具有胜于氯喹的满意疗效,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屠呦呦等自1972年分离得到青蒿素单体后即着手进行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研究,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有机所和生物物理所协作,最终用X—衍射方法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青蒿素是一个具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也是一个与过去抗疟药结构完全不同的新抗疟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为此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能解决抗性疟疾的新药,而且为寻找新的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经全国协作,验证病例达二千多,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1978年青蒿素鉴定会后,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工作继续不断深入,青蒿素获1985年卫生部实施新药审批办法后的第一个《新药证书》(86-x-01号)。青蒿素的发明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1981年应WHO的请求,我国同意在北京召开“青蒿素”专题的国际会议,屠呦呦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第一个作报告,获得高度评价,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由此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青蒿素是当前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现在世界多国均已广为应用,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
  在研究青蒿素化学结构中,屠呦呦于1973年首创其还原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这在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上意义是很大的:(一)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二)由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以制备各类青蒿素衍生物,增效并扩大生物活性,促使当今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更好为人类保健作贡献;(三)经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七年努力,得以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又复燃率低至1.95%的新一代抗疟药,其片剂具有更突出的“高效、速效、安全、剂量小、口服方便、复燃率低、研制简廉”等优点,特别是经药效学及临床研究,证实最便于病人口服的片剂,在“安全、有效”上,胜于当前注射给药的同类衍生物,被认为是当前青蒿素类药物之优选者!该药于1992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已大批生产,经销国际市场,反映良好,被认为是“国际上治疗各型疟疾的较理想口服治疗药”。
  三、完成“青蒿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七五”期间,参与国家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品种质量研究》中“青蒿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课题,对青蒿进行系统研究,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中5个为新化合物,并修正了《中国药典》长期沿用的谬误。
  四、机理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为防止青蒿素抗药性的产生,保护青蒿素的临床使用寿命,避免滥用,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就“双氢青蒿素对约氏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青蒿素影响约氏疟原虫配子体感染性,但对蚊体内子孢子增值期不起抑制作用,即未能抑制卵囊继续发育到子孢子。提示青蒿素类药物不能用于疟疾预防。为当前有人将其用于预防提出了警示。
  五、研制青蒿素类和吖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方双氢青蒿素”
  为解决多重抗药性恶性疟蔓延全球的问题,近年国外十分重视复方的研究。双氢青蒿素为当前青蒿素类药物中的首选药,对多重抗药性恶性疟无交叉抗药性。而吖啶类抗疟药—咯萘啶与4~氨基喹啉类、嘧啶类、胍类及磺胺类均无交叉抗药性。为此设计了双氢青蒿素与咯萘啶组成的复方。在军科院支持下,进行实验研究,确证二药具显著协同增效作用,增效指数为7.6,(高于当前广泛应用的蒿甲醚和本芴醇组成的复方蒿甲醚,其增效指数为6),且作用位点多,疗程短。经二药联用治疗恶性疟10例,在12-24小时内,分二次服用,即达高效,40天未见原虫复燃。已获专利证书(专利号:ZL 99109669.X)。
  六、根据临床需要,研究多种剂型
  据WHO资料,每天约有3000个婴幼儿童死于疟疾。为此研发了“双氢青蒿素栓剂”,方便儿童直肠给药。又用直接得自青蒿的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制作简便,价格便宜,又不易产生抗药性。均于2003年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七、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
  经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在免疫领域具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降低B细胞高反应性以减少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的自身免疫病,又可提高T细胞的免疫功能。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现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
  (本文综合自中新网、中国新闻周刊、凤凰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19 14:35,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