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新浪收藏 采访人/陆梦嘉
从去年第一次见到孙晨祎的绘画作品是他的“窗”系列绘画,觉得他是一位非常有思考力和创造力的青年艺术家。在我面对他的作品时,时不时会被画面带入进思考的状态或是感觉身处另一个空间中。但是今年的“地铁”系列在纽约的首展“New York Station”,让我更是觉得耳目一新,想要更多的了解这地铁站中的故事。于是特别邀请到艺术家孙晨祎进行了一次访谈。
Q:请先简单的向读者介绍一下你自己,你的学习经历和收益成果?
孙晨祎:我出生在中国上海,从小开始对画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那之后绘画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在进入上海艺术学院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油画媒介,荣幸可以从研究绘画材料的专家姚尔畅老师那里学习专业的油画材料和技法,并跟着张红年老师学习油画创作的每一个阶段的过程以及创作的各种构成等等。有时会跟着一些教授完成一些艺术家项目,比如作为李淜老师的助手为过去正在建设中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博物馆完成馆内的背景绘制项目。本科后我决定来美国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Savann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进行进一步艺术深造。在学习期间,除了学校本专业中在艺术圈里比较活跃的教授Vanessa Platacis,通过她的课程使我被推向一个更加专业成熟的艺术家。还有在艺术评论圈里的Stephen Knudsen教授一直强化着我们的艺术理论与哲学思想。偶尔也会有国际上的大师像委内瑞拉的OP艺术大师Carlos Cruz-Diez在学校里举办展览,我便通过这个机会作为大师的助手去完成展览的作品,在过程中学习和交流。我目前在艺术领域也取得了一些受到认可的奖项,包括Merit Award of“Open”Art exhibition,Spectrum Miami Selects Award,作品上了欧洲Circle艺术杂志期刊封面等等。这些艺术领域的比赛当然有着它严格的审核标准,评审要从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投稿的优秀作品中按照审委会制定的标准进行评判。像Spectrum Miami Selects Award是在Miami Art Basel艺术周中获得,这是美国每年最为盛大的艺术博览会。同时我还举办了些个展,也在领域内受到部分专业人士及评论家的认可,也包括很多艺术收藏家。比如这次访谈的主题“New York Station”,当时几乎没有怎么准备前期的宣传,出乎我意料的是就开幕式当晚狭小的空间就来了百余人次,很多人都说从我的画中找到了共鸣,说我表达出了他们心中一直想表达的东西。我想这种共情能力也是一名艺术家所必不可少的能力。
Chenyi Sun,Waiting,2019,Oil on canvas,41×55 inch。
Q:你是怎么想到来呈现这样一个主题的?为什么会对“地铁”感兴趣?什么促使让你决定画地铁系列?
孙晨祎:当我第一次一个人到纽约后,也许是我在萨凡纳这样一个小城市生活久了,突然来到一个嘈杂的大城市中。来来往往的拥挤,快速的城市节奏,有些让我喘不过气。一个人孤独的行走在北风呼啸下的纽约,自己去画廊自荐,遭到数次拒绝后感到的无助和寒冷感。深深的触碰到自己的心理。每次在纽约的时候,每天坐着从布鲁克林去往曼哈顿将近1小时的地铁,我观察着地铁里面所发生的故事,来来往往的人流。人们的脸上带着疲惫,无奈等等,在一个快节奏城市之下的生活状态。自己的内心中由内而外的想表达一个陌生人在一个都是陌生人的城市的感觉。和在萨凡纳的生活真的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每天地铁里的某一个角落也许就发生着一个故事,地铁里面的故事太丰富了。当然我也并没有去画这些故事,反而我抓住地铁的速度和静态的人物来描绘这些隔离感和孤独感。地铁是反映一个城市建设和人文发展的象征,地铁的速度代表了城市节奏,时代的变迁和流逝。用这种静止来反映出我想要表现的这种内心的寒冷。而且我觉得很多初到纽约寻求谋计生路的异国他乡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受。我想用绘画的语言将这种感受放大。当然在纽约这样的城市下就是要不断地靠着自己的实力去竞争。像这次我可以在曼哈顿有这样一个个展,也是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自己已经感到欣慰了,背后的辛酸都在呈现于这些作品中了。
Q:展览中的背景声音,选择这种地铁轨道摩擦声的想法从何而来?
孙晨祎:当我在工作室里欣赏着已经完成了的作品时,画面上的列车行驶的速度有了,但是总感觉少了什么。人的五官之中,视觉,听觉和嗅觉是正常情况下最先接触到感知信息的。现在有了视觉,缺少了剩下两者。在地铁中最多听到的声音就是车轮与轨道的摩擦声和报站员的报站。于是我就想到了要录制一个地铁之声,这样可以在展览中快速的将观众带入画面中。但感觉如果仅仅是纽约地铁的声音太过单调,这个城市还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所以我决定要收集一个世界地铁之声。当然这次展览准备还是比较急促,所以最后只收集到了美国纽约,中国上海和日本地铁的声音与报站。当观众中有相同国籍的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听到了他们熟悉的语言。侧面意味着地铁像信使办从他们的家乡传递来了信息。在展览中还有来自德国,加拿大,印度,韩国等等的观众,也是和我分享了许多他们国家城市中的地铁,之后我可能会将这些他们分享的元素加入进这个系列。当时也有人提到嗅觉,应该加入纽约地铁中偶尔会闻到的酸臭味。那可能就没人会来看展了,哈哈哈。
Q:这次展览的宣传卡片非常的特别,可以分享一下嘛
孙晨祎:是的,是根据纽约的地铁卡所设计的,当然这个想法是来自我的策展人顾丹第。于是我们就找来一位平面设计的朋友一起来讨论设计。整个卡的形状,文字的字体及布局都要依照原纽约地铁卡来做,包括打印的材质和厚度我都要求打印厂家要做到高度一致,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仿真。这样对前来看展的纽约客来说是非常有纪念价值意义的。当观众拿到手都非常的喜欢,赞不绝口,甚至真的有观众去地铁站试票了。其实是个纪念卡,并不能使用。当时是有不少观众建议我是可以找纽约的MTA地铁局来更好的推广和赞助,也许他们就可以得到一张正真可以使用且又印有我作品和展讯的地铁卡了。不过如果我的地铁系列有一天会在回到纽约展览,我一定会去联系MTA的。
Q:所以这个展览之后的展览计划是什么?
孙晨祎:“地铁”系列我是打算计划一个巡回展,先选择在美国的东岸这些城市,因为想法和灵感来自于纽约,所以就把第一站无论如何都要在纽约举办。而且名字直接为“New York Station”,就是想之后的展览名字都直接以城市名加上站台。比如说下一站在华盛顿可能就是“Washington Station”。最后把几个展连起来就像一个地铁的线路图。我现在计划的是第二站在萨凡纳,因为我目前还是住在这,去年刚从学校结束了MFA研究生的学习,多数作品也是在这完成的。也想看一下这个慢节奏下的人群是如何来感觉这一批作品。和纽约的观众反应做一个比较。如果之后顺利的话,会继续联络其他城市的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