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医院和法院:刘永好不当“两院院士”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高了对非公经济的定位,对此,民营企业家、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困难和压力,还要靠时间和社会观念的转变,靠非公经济自身的不断的规范运行来得到市场、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近日,刘永好在第三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上回忆30年多年的创业历程。他感叹道,“现在回过头来看,民营经济走得比较早的企业,绝大多数不在了。作为在私营经济里面干了30多年的老的民营企业,我看到前面的朋友一个一个倒下去,有些是累倒了,进了医院,有的是因为出事了进了法院。这些私营企业家都称为‘两院院士’。” 刘永好带有幽默的谈到自己不倒经验,“有人问我,‘刘总,你什么时候当上院士。’我要有一个准院士的心态,所以我们更加地努力和谨慎,最好不要进医院和法院。我希望我们这个准字越长越好,什么时候把准字去掉了就麻烦了。” 实际上,从养鹌鹑起家也是被迫走上的一条道路。改革开放初期,刘永好兄弟准备和生产队一起生产音响,但是被当时得公社党委书记以“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坚决不行”而否定。后来选择了养鹌鹑,在提倡农村专业户背景下得以发展,期间也面临诸如投机倒把罪的告发。 “如果搞了音响,可能当时要动的不是傻子瓜子而是我们。”刘永好说,中国民营经济这么多年,伴随着政策发展而发展的,从“不要动他,看看”到“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到“两个毫不动摇”,到今天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重要的基础力量,要坚决地鼓励支持推动和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谈到了支持鼓励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谈到要搞混合所有制,允许不同成份的企业加入到里面去。”但是,刘永好也谈到面临的困难。 “国有企业有一个自豪感,有一点高高在上。现在跟国有企业合作、收购的时候,各个地方也存在一些陷阱,或者是压力,或者是困难。我们市场反应非常敏捷,很快速,但是一涉及到国有资产的收购,就要政府来批,这个批往往时间很长,有时候一个月,有时候三个月,有时候三年。三个月还好,但是市场瞬息万变。三年你都过去了,你还有可能嘛。” 不仅如此,刘永好表示,“我一直在呼吁,三中全会也讲到了,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个问题。当你的资产流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向公安、法院报案的时候,往往不太接受。国有的资产受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就很快地(介入)。这不是政策,这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刘永好说,“大家普遍的感觉到玻璃门、弹簧门、甚至是旋转门确实存在的。我感觉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视的,肯定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有很多的困难和压力,这是靠时间,靠社会观念的专办,靠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的不断的规范运行来得到市场、政府和社会的认可,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 实际上,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刘永好兄弟们就收购了一些企业,奠定了集团化的步伐,“当时我们只收购了30多家企业,其他的70、80家企业不让我们收购。当时收购的30多家企业现在都健在,现在日子都过得不错。我没有收购到的这些企业一个都不在了,全倒下了。”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