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920t 配备了两个 USB 3.0 高速传输接口,其中一个支持睡眠充电,此外还有耳麦接口、HDMI 视频输出和四合一读卡器,同时,支持 802.11b/g/n 无线网络,与蓝牙 4.0 无线连接技术。东芝 U920t 内置重力传感器、GPS 导航模块和光线传感器,在机身侧面设置了电源键、方向旋转锁止键、音量控制键,而在屏幕正下方,则带有 Win8 平板所特有的 Windows 键。 东芝 U920t 东芝 U920t 底部的防撞胶条 整个 U920t 的底部都是类皮革类的材质,用手持握的感觉非常出色,并且视觉上观察档次感十足,一此外底部还设计了防撞胶条,可以一定程度的较少机身与桌面的碰撞力,还 有一对对称的蜂窝状扬声器,支持东芝在 U800w 等本本上使用的 SRS Sound Premium 3D 音效。在屏幕的底部,是一个 Windows 徽章,通过这个物理按键可以随时进入到微软 Windows 8 最新的 Windows UI 界面上,相当于平板电脑的 Home 键。 拥有 Windows 8 物理按键 东芝 U920t 拥有不错的可视角度 两指即可任意缩放网页的任何一个细节 强力的保护玻璃有效的放置屏幕划伤 东芝 U920t 超极本采用 12.5 寸触控屏幕,支持 5点触控,分辨率为 1366×768,表面的防划保护玻璃,提供了足够的强度和通透性,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屏幕的亮度非常出色,颜色的对比度和饱和度在目前的超极本中都属于 不错的水平。在机身底部,可以看到一个防撞胶条,可以有效保护机身不受小幅度的震动影响,而且还能看到矩阵式的扬声器也设计在底部,这在第二代超极本中也 算是比较常见的设计。
经过实际称重,东芝 U920t 的实际重量为 1.482kg,厚度为 19.4mm,在那种并不算是一个特别出色的成绩,但考虑到加入了触摸屏,以及多层的金属外壳,厚度和重量增加的范围在可接受程度之内。 厚度为 19.4mm U920t 重量:1.482kg 增加触摸组建的屏幕让产品的厚度和重量增 加,这个在几乎所有的第二代超基本上都未能幸免,但 1.482kg 的重量在目前的超极本中仍然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但自家 Z830 的不足 1.1kg 的重量已经成为标杆了,相比之下 U920t 并不是追求极致轻薄的产品类型。 续航时间: 东芝 U920t 的续航时间:5 小时 9分钟 我们通过 PowerMark 对东芝 U920t 进行续航能力测试,东芝 U920t 重量方面只有 1.4kg 所以意味着不太可能使用大容量电池,这次配备了 37Wh 电池,最终测试成绩为 5 小时 9分钟,与一般超极本的续航能力相差无几。 散热能力: 之前我们看到了,东芝的散热口方向远离使用者,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使用U920t的时候不会被散热风口所排出的热风吹到,影像体验,那么表面温度如何呢?这次我们使用了Furmark对整机进行满载运行,运行30分钟后通过测温仪进行表面温度测试。 屏幕与键盘面表面温度 机身底部温度 表面温度最高的地方集中在键盘上方和屏幕转轴相交的地方,温度为44.2°,而掌托的温度非常清凉只有31°左右,完全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好的影响。而 键盘底部,我们看到发热量集中在底部出风口的放,这样即便我们是双手持握或者单手托举,热量刚好都避开了我们的手掌,非常讨巧的设计。
从体验上讲,东芝 U920t 在滑动过程上应该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阻尼的调试,耐久性的测试等等,让我们在双模转换的过程中有十足的快感,此外,屏幕的显示效果非常出色,铝镁合金 的机身和掌托等部位上使用的类皮革质感设计都会让用户觉得这是一款非常用心的精致产品,但美中不足的是屏幕的厚度加大,而且屏幕一直处于无保护状态,虽然 有强化玻璃来进行保护,但让人有些许的担心,而且屏幕无法向前翻转,笔者经常习惯性的向前误翻。总之,在 U920t 身上有很多颠覆的元素,需要我们逐渐去适应。 另外,东芝 U920t 目前也是少数的使用 12.5 英寸的超极本,但只有用过才会知道这个尺寸对于超极本来说是多合适,11 英寸无法放下全尺寸键盘,而 13 英寸的键盘边框又太宽,而 12.5 英寸既保证了边框拥有一定的宽度(Windows 8 中存在一项【从表框外侧滑入】操作),全尺寸键盘刚好充分的布局在其上,这是笔者最喜欢的设计风格,紧凑而且很充实,让用户有充分驾驭的体验。 以往大家习惯用经验去类比、归纳自己不理解的事物,但往往这些事物本身的冲突,能够让你放弃继往的经验,去换一个角度欣赏。所以我们应该多鼓励一下敢想 敢做的产品,东芝曾经在大约半年前推出过一款创新的超极本产品 U800w,这款 21:9 的非标准显示比例超极本在概念上有些超前,网友对它的反应不一,而在 U920t 也是一样,它身上仍然有一些我们并不常见的设计,像手机一样的推送+翻转的设计,略有些违背我们的使用经验,但就是这样不随大流的设计,我们更应该去深入 的体会,不能轻易下结论,或许认识会随着体验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