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2-7-26 14:40|查看: 243|评论: 0|原作者: 李久琦、何丽|来自: 中国民族宗教网

加强学会管理,推动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


1图书馆学会管理的成绩和不足

民族地区图书馆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三级自治地方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所辖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以及民委等党政机关图书馆。这些图书馆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职能和作用,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服务对象:55个少数民族的读者。这是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他们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的宗教信仰、自己的民族心理和意识,不少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一句话,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阅读心理。如何满足这一独特的群体阅读需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加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正是广大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55个少数民族分布的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各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各民族图书馆工作者在为各民族读者服务过程中,显现在各个民族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文献整序、文献需求、文献开发利用、服务方式、手段以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模式中的一般性和共性问题,需要以一定的组织机构为依托,共同协商,达成共识,求得共同进步。毫无疑问,学会是这个组织的当然首选。

中国图书馆学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关注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1982年秋,由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国家民委文化司、中国图书馆学会组成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调查组,实地考察了新疆各级图书馆,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图书馆存在问题的建议。此次调查活动还直接促成了中国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一次最重要会议的召开。1983年7月,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13个盛市、自治区的18个民族的近百名代表与会交流学术论文和工作经验。会议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建国以来的首次,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对民族图书馆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的标志。为了适应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1984年2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研究组,1996年1 月成立了中国图书馆学会民族图书馆委员会。

20年来,学会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普遍发展。仅以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为例,从1981年的331个馆,发展至今已达596个,增长80%,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2%。民族地区图书馆、情报信息机构总数已近2000个,占全国总数的13%。

20年来,学会多次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直接促进了民族图书馆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继1983年北京会议后,1985年在新疆乌鲁木齐、1990年在云南大理、1994年在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市、1996 年在西藏拉萨、1997年在吉林延边市先后召开了5次民族地区图书馆会议,共计489名各族代表出席,提交300余篇论文。这些会议不仅架设了同行之间了解、沟通的桥梁、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凯歌,也为民族图书馆学术交流广辟道路和机遇。《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概况》、《民族图书馆工作概论》、《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研究》、《民族文献与图书馆学论集》、《中国民族文献学研究》、《中国民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以及1998年《中国图书馆学报·增刊》(1997年第6 次民族地区图书馆会议文集)等书刊的出版问世,都标志着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达到了较高水平。

20年来,学会还采取多种办法在民族地区开展图书馆专业教育与培训,开拓了图书馆服务的人才资源。1985年9 月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民族文化司拔专款15万元,由学会抽调专人具体操办,委托北师大图书馆学系举办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干部专修班”,17 个民族的51名学员经过两年的正规学习,获大专文凭,现都已成为业务骨干。学会还组织讲师团到内蒙古、宁夏、青海等民族地区讲学。另外,学会还先后在北京举办了5次民族地区图书馆长和业务骨干培训班、研讨班,共有500余人参加培训。

当然,学会工作也有许多不足和能做而没做到之处。如学术权威性不够,历次会议没有把学术交流放在重要位置,学会的吸引力不够强。学术论文的研究深度不够,研究面较窄,研究问题不集中。学会工作的民族特色不突出,对民族文献的整序、加工、开发、利用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等等。


2理顺关系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驱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1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必定会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定会以它全新的姿态融入发展的潮流。但是,在融入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2.1处理好既要跑步前进,又要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关系

众所周知,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在高原、沙漠、丘陵、草原和山区。全国2100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大多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分散分布、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种种制约。同时,由于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生产力低下,文化教育落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一些地区还在加大。因此,民族地区图书馆要得到发展,就必须要加快发展,跑步前进,要有差距感、使命感、责任感,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这里有三点比较重要:民族地区图书馆要尽快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改变等、靠、要、跟的惰性行为和意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要有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拼搏向前的精神状态。

2.2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21世纪会有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在我国出现,一些发达地区图书馆计算机普及以及现代化设施的齐备已成大势所趋,但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图书馆还会较长时间用传统的手工操作。面对着这种强烈的反差,民族地区图书馆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盲目地追求硬件上的现代化。这里我们必须要注意和明确以下几点:(1 )传统的以纸质文献为基础的图书馆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消失,民族地区图书馆保存和收藏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仍是其主要功能之一。(2 )在一段时期内对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计算机应用仍是一个难题。到现在为止我国只有蒙古、藏、满、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傣、彝、壮、朝鲜等10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可进行计算机文字处理并能与汉、英等文字实现兼容。而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3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3 )要做好基础堡作,使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工作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为计算机的应用做好前期准备。(4)做好民族文献的搜集和管理工作,不忽视任何民族、任何形式的文献,牢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2.3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我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图书馆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和使命,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民族的。”从整个国家图书馆事业来讲,特色图书馆、专门图书馆是局部,民族地区图书馆也是局部。就整个民族地区图书馆而言,“民族的”虽然不是全部,但却是主要的。只有局部问题解决了,全部问题才能解决,只有主要问题解决了,次要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因此,我们要清楚:(1 )发展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不仅仅是民族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也是全国广大图书馆同行的责任和义务。(2)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图书馆要以民族为本。(3)民族地区图书馆在牢记根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4 )民族地区各类图书馆要做好协调工作,科学地、合理地做好民族文献的管理和开发利用。


3强化学会功能,全面促进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更多的管理职能转移现象必然会发生和发展。学会原有的一些职能和作用也将有相应的转变,但是学会的基本特征和中心任务是不会改变的,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两个基本点,以不变应万变,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定会更坚实更牢固。

3.1开展学术活动,重树学术权威

目前,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多半以个体自发研究为主,文章散见在各个图书馆学刊物和民族院校院刊校刊以及民族研究杂志上。依行政力量组织的学术研究根本就没有。因此,学会的任务仍然艰巨。目前,学会必须群策群力,争取得到各级民委的有效支持,采取镑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使学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推动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究的全面发展。

3.1.1组织学术交流

这是各级各类学会开展的最有效的、普遍的、经常性的活动之一。有些学会在一年内会以不同的专题组织几次学术交流活动。但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学术交流活动多半是两年才举行一次,有时甚至3年、4年。经常地、普遍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还可以使人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先进。学术交流活动的地点不应该仅限于民族地区,汉族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更应该成为首选目标,因为这些地方不仅有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前沿理论思想,还代表着中国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3.1.2组织学术评定

学术评定是指对民族地区图书馆科研成果的评定,对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学术水平的评定。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落后状况不仅表现在设施设备方面,也表面在人员素质、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方面。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科研成果和个人的学术水平不能与汉族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图书馆相比,也正是这个缘故,因此学会开展学术评定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它能使民族地区图书馆正视现实,努力学习,力求提高。另一方面,它对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3.1.3组织学习进修

学习进修是指对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图书馆基础理论培训、业务技能的训练和现代化应用技术的学习。这是学会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学会才能做到这一点,以此充分发挥学会的龙头作用。

3.2培训一大批专门人才

现在各图书馆都希望自己能有一批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图书馆的基础知识,又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较为熟练地运用现代化设备。就未来的图书馆发展而言,或者说就目前的一些较为先进的图书馆而言,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基本的、必备的,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而言,也是必备的条件之一。由于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特殊性,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典籍文化、民族风俗风情、民族宗教等,还要全面了解和密切关注这些学科和行业的动态。具体地讲,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如下专业能力:(1)精通民族文献信息的内容,包括评价与过滤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2)具有与民族工作、民族科研业务相适应的专业学科知识。(3)利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来搜集、组织和传播民族文献信息。(4)为图书馆用户开发专门化的信息产品。(5)评估民族文献信息使用的结果,开展民族文献信息管理课题研究。(6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

另外,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还要具备以下素质:(1 )勇于面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与汉族地区图书馆的巨大差距,勇于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寻求图书馆内部与外部的新机会。(2 )具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3)活到老学到老,在不断变革的时代保持灵活变通、积极进取的心态。

3.3转变观念、以科学管理方法建设新世纪的民族地区图书馆

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工作方法和生活习惯。民族地区图书馆由于所面对的差距和现实,极易产生悲观、落后、等靠要的惰性意识,这种思维意识不转变、根除。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现代化就很难实现。只要有了观念的现代化,我们再假以各种科学管理方法,新世纪的民族地区图书馆一定会以它的民族化、特色化与祖国的图书馆事业相辉映。

3.3.1提高服务效益

我们要明确,任何效益都是经济的。图书馆能够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知识的使用和消费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就是经济,就是效益。树立这样的观点对于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管理者和工作者都很重要。在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处于人浮于事、书少人多、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下,这些基本的内部问题都不能解决,图书馆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效益。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并对图书馆机构进行重组,实现从“物流~人流”的管理到“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管理,使图书馆从借阅图书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向读者用户提供广泛信息服务的机构,进一步加强信息集散的枢纽功能。

3.3.2树立人本观念、实现“人本位”管理

人本观念就是以人为本。图书馆管理者树立这样的观念就会重视人才、使用人才、保护人才不使其流失。工作人员树立这样的观念就会注重提高自身素质、钻研业务。对外来讲,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从现代人的实际读书需求和信息需求出发,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人本位”管理就是研究读者、方便读者和尊重读者。研究读者包括研究读者的知识结构、读者需求的综合性,民族特色服务的有效性等。方便读者就是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更有利于读者,为读者提供各种方便。尊重读者就是尊重读者的意愿和意见。民族地区图书馆实行“人本位”管理,就应实行民族古籍文献开架阅览、开设民族研究室或专家研究室等等。

来源:《中国图书馆学报》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01:37,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