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宗教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2-6-13 13:18|查看: 140|评论: 0|原作者: 曹兴 桑艳平|来自: 中国民族报

本土化是基督宗教在中国健康发展的历史选择

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充满曲折的历史。其最初传到中国约在7世纪的唐朝,那时是基督宗教的一支──景教。景教之所以能在唐代传入并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与唐朝对外来宗教的宽容政策有密切关联。但公元845年,唐武宗发动“会昌法难”,波及到景教,景教在中国社会几乎销声匿迹,仅在少数民族中得以流传。

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复兴是在元代。成吉思汗不仅拓宽了欧亚大陆走廊,而且为基督宗教(元代称“也里可温教”)进入中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元朝建立后,大量中亚民族内迁中国,欧洲君主和天主教会开始源源不断地派传教士来华。几经努力,传教士在元大都建造教堂,翻译经文,大量青少年受洗,揭开了在华传教的新篇章。但也里可温教主要活跃于少数民族中间,未能融入汉民族社会和文化之中。随着元朝的覆灭,也里可温教也踪迹全无。

明朝建立后,倭寇在沿海地区的骚乱使明政府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海禁政策,基督宗教也被“挡在门外”。直到1554年,葡萄牙人获得广州地方政府的默许,把澳门变为经商、传教的据点。经过30年的经营,澳门成为欧洲人在远东的一个传教中心,尽管天主教当时在中国还是星星之火。

真正促使天主教深入中国主流社会的是利玛窦。利玛窦进入北京后,通过太监给皇帝献上厚礼,深得皇帝的喜爱,从而得到在京居留的默许,加速了天主教在中国主流社会的传播。利玛窦之所以能够成功,更主要的是他机智地避免了儒耶深层文化的冲突。当时的天主教在中国的一个历史使命,就是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获得一席之地。利玛窦意识到,要想与中国的主流宗教佛教分庭抗礼,就必须“补正儒家与附和儒家”。因为只有这样,天主教才能在中国有文化空间。利玛窦深知天主教与儒学的根本对立,所以将儒耶矛盾深深隐藏起来,不急于翻译圣经,而是先写《天主实义》,调和儒耶矛盾,尽量寻找儒耶的共性。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昊天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或“天主”等同起来,还把中国古代的“敬天神事”解释为中国古人崇拜上帝的活动。为了不伤害中国人的宗教感情,减少儒耶矛盾,利马窦对中国祭天、祭祖和祭孔等传统宗教活动采取宽容的态度。天主教这种本土化的努力,受到了中国社会的普遍欢迎。

利玛窦去世后,随着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深入,儒耶文化冲突逐渐显露出来。天主教改变了温和传教的理念,终于酿成极端冲突──“礼仪之争”,这使天主教在后来的200多年间只能地下传播。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坚船利炮的保护下,天主教和基督教传教士不再像以往那样谦恭卑微,他们在中国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等,进行广泛的传教活动。由于丝毫不考虑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相适应,最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沉重打击。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后,中国人对基督宗教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方面,不仅有孙中山、宋教仁等革命人士信奉基督教,国家还把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写进了宪法,基督宗教在中国开始有了一个正常的传播空间。另一方面,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的先进知识分子,坚持民主和科学精神,强烈要求摆脱宗教的束缚。1922年,针对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李大钊等79 名学者及知识人士联名发表宣言,成立了“非宗教大同盟”,强调“深恶痛绝宗教”,使尚未充分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基督宗教再次陷入空前的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基督宗教开展“三自”爱国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历史事实证明,基督宗教的中国化道路远比佛教中国化的道路漫长。佛教从汉代传入到宋代实现儒释道三教并存大约经历了1000年的磨合期。基督宗教从唐代传入至今已约有1300年的历史,仍没有实现与中国主流文化并存发展的局面。虽然今天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显示出从冲突到和谐的可喜趋势,但历史告诉我们,未来基督宗教要在中国健康发展,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必须走本土化、中国化的道路,必须与中国本土宗教和谐相处。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09:23,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