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前一栏目“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宗教问题”的系列文章,解析了宗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张力表现。与世界各地宗教关系紧张相反,历史上,中国的宗教关系却相对和谐。从本期起,我们将向读者介绍中华文明中解决宗教冲突的文化资源,以及中国宗教关系和谐的历史经验。 从现实上看,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宗教信仰的执著性和排他性较小,宗教的宽容性较大,因此各宗教间关系相对和谐。这是中国特殊的宗教信仰传统所造就的。 世界上大约有2000个民族,绝大多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是一元的,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则是多元的。从古至今,多数中国人见庙就进,见神就拜,认为拜的神灵越多,保佑自己的神也就越多,究其一生,往往信仰不同的宗教。造成这种多元信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追溯历史根源,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多元性最早始于五帝时代,确切地说始于颛顼“绝地通天”的宗教改革。这场澳革给了华夏民族一个根本的祭祀规范,即只有帝王才能祭天。这一规范一直延续到清代。一般百姓不能祭天,只能祭祖,于是祭祖之风盛行。各家祖先不一,祭祀对象不一,因而中国人在宗教中表现为信仰的多元。 颛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还导致华夏民族原始神话创世说的空白。华夏民族原始神话的一个最大不足就是缺少任何一种宗教都必须要有的信仰基础──“创世说”。也许有人会说,华夏民族素有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但这些故事是汉代以后才编造出来的。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华夏民族都还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创世说。其最好的证明就是屈原的《天问》,“女娲无足,谁以匠之?”因为没有创世说,所以也就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宗教。 对世界本原问题,人的生老病死问题,以及天堂、地狱、鬼神问题的追问,毕竟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因此,华夏民族原始神话以及宗教文明的不足便为各种宗教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各宗教都能在中华文化和社会中生存下来,弥补这一不足。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造成了华夏民族信仰的多元宽容的精神。华夏民族对各种宗教采取兼收的文化姿态,并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宗教立场。 华夏民族也因此成为对宗教信仰不执著、不抱有强烈宗教偏见的民族。纵观历史,华夏民族从来没有因宗教偏见、宗教纷争而发生过大的宗教战争。 多元宽容的中国宗教关系传统的形成当然也与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家的影响密不可分。中国宗教史研究专家张践先生认为,孔子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而是远神论,正如《论语》所讲到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的这种远神论精神有力地影响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教关系和宗教政策──王权高于教权,使得任何一种宗教都未能取得世俗政治权力,做到“一教独大”,成为社会中的主宰性宗教,从而避免了某一种宗教压制其他宗教的现象,各宗教间关系因此也相对和谐。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