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以研读佛经禅语为业,很少读现代诗,更谈不上诗词的鉴赏,尽管曾在大学的公开讲座中妄谈当代网络文学,也曾被人将自己的劣诗镌刻在大唐芙蓉园御宴宫的西大门和南大门上,更曾经多次在北大、清华、复旦等大学的国学班上频频用古代诗词传递传统的东方智慧,但总体来说,我在诗词方面实在是一个外行。不过,我始终认为,意境悠远、情趣深邃的文字,肯定是能够为天下有心人所感悟的。读罢高璨的诗选,我唏嘘良久。没想到在这个节奏紧张、生活物化、自我膨胀的社会,还有这么一个闲逸的女子,写出如此典雅动人的诗句来。 几乎每一个人都见过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同样,几乎每一个人都听过蝉鸣、鸟叫、雨声、弦音。可是,物终归是物,我终归是我,我不在物的世界,物也不懂我的内心。然而,在高璨的眼睛里,物已不是呆滞的物,我已不是孤独的我,我闯入了物的世界,物也融进了我的灵魂。高璨的每一首诗,都在性情的洋溢中,浸润着灵动的景物,缓缓出场,像小溪流淌着对自然的柔情,也像天鹅舒展着对天地的明察,更像隐士散发着对人性的反思。 “墙上的挂钟说出困意,但它依旧走着,像一个不是我的人,却在冬天与我想着同样的事。那些暖暖的、想起就想起,想忘记就可以忘记的,懒懒的冬天的事。”(《这个冬天懒懒的事》)带有困意的挂钟依然忠实地履行职责,这不像闲散超脱的我。然而,忠实记载每时每刻的挂钟又与无视每时每刻的我经历着同样的事情──那些虽萦绕在心头却又没有烦扰到我的有关光阴流逝与生命流转的事情。这里,我与挂钟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存在已经分不清彼此,物的刻板与我的灵动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了统一,而我的内心却在这种形神统一中绽放着那份悠然自得与超然自在,一种挣脱时空之后的精神境界悠悠地延续在生命的深处。 在自然中寻求生命的本质,在生命中体验灵魂的清净,这是中国道佛两家彼此呼应的神圣追求。道家所追求的道,原本是玄之又玄的,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可是道家也说,道通天下,道在身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终归还是一种潜藏在生活之中、并顺应自然的常真状态。天地虽不语,却通过万物来说话。四时的变化,人事的兴衰,都受一种无形力量的制约。只有遵循这种规律行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的禅僧,喜欢在山林中悟道。因为,不管是高山还是流水,不管是白云还是红叶,都充满了禅意。只要你跳出俗世的烦扰,让心摆脱外境的束缚,在一片纯净之中,激活身体内部的灵性之光,智慧的火焰就会升腾,在烦恼燃尽的时候,宇宙的奥秘与人生的真理就像天使一样带着微笑,来到你的面前。高璨的诗平淡中蕴藏着天然,天然中洋溢着人性的光辉,中国传统文化中佛道两家的智慧在这里均得到充分而深沉的张扬。 无论是佛还是道,作为一种精神财富,总是在人类的各个生活领域发挥着支撑与引导的作用。在高璨的诗中,光阴、爱情、希望、死亡、坚强、梦想……这些人类关心的永恒话题总是或隐或显地成为流动的主题。她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独特感想与体悟。真是一个温婉的女子!我想,不管是下着细雨的早晨,还是洒着阳光的午后;不管是忧烦降临,还是愉悦之时,只要我们拿起这本诗选,泡一杯绿茶,坐在阳台上,靠在床头间,抑或是在另外一种自得之处,缓缓品读,细细体味,那带着天香的语句,那存有几分调皮的诗情,那丝丝浪漫的画意,簇拥着她甜蜜的微笑,将静静地流进你的心田,滋养你的生命。因为,这是一首有关自然、有关人性、有关灵魂的清丽之歌。愿你伴着这首歌,在思想的遨游中,高瞩见璀璨,俯听闻妙言。悟得弦外音,坐卧常安然。 ●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