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2-5-15 01:32|查看: 113|评论: 0|原作者: 关凯|来自: 中国民族报

苏联族群政治之鉴(上)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地缘政治的重大变局之一。对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问题的作用与影响,国内外学界众说纷纭。季什科夫所著《苏联及其解体后的族性、民族主义及冲突──炽热的头脑》,提供了分析这一问题的独特视角。

季什科夫曾任俄罗斯联邦民族事务部部长,现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他亲身经历了苏联解体的历史过程,并参与了其中许多重大事件的处理。以“炽热的头脑”命名其书,一方面在暗示民族主义者偏执的狂热,另一方面也在揭示政治与知识精英在民族主义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不遗余力地揭露批评之要点,即社会精英为谋一己之私,利用社会转型与制度缺陷,操弄民族意识,制造民族冲突。此为苏联解体的圭臬。

在季什科夫看来,苏联在民族问题上出现的困境,首先来自于理论层面。

苏联的民族理论,脱胎于斯大林民族定义,强调民族共同体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其理论实质是将民族本质化,突出历史与血缘之于民族形成的决定性作用,使“民族”具有生物学意义,从而为“民族至上”提供了“科学”依据。苏联按照这种原生论理论,实施“族体构建工程”,自上而下地建构族性,并采取生硬的赋名方式,区分“民族”和“部族”,创造出各民族的层级,使民族分类方法与政治权力分配挂钩。同时,基于苏联高度政治化的学术环境,民族研究“直接表现为行使权力”,以官僚意志为核心,将“民族过程”解释为“合并与集成”,人为控制“民族”和“部族”的数量,通过人口普查、对民族志进行加工等方式,“把族性制度化为民族”,并为每个民族创造出邦国地位,做出区隔化的制度安排。

吊诡的是,苏联政府一方面固化民族边界──在理论上本质化“民族”、在制度上承认“民族主权”,同时还试图创建“单一的苏联民族”这种理论学说。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尽管苏联的国家建设卓有成效,“绝大多数苏联公民都有相同(或者非常相似)的社会、政治甚至文化方面的价值观”,但这种同质化的“苏联民族”在社会层面却是脆弱的,当社会发生转型,在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运动冲击之下,特别是面对暴力的民族冲突,“苏联民族”的神话不堪一击,苏联的国家实体随之崩溃。

作为一个建构论者,季什科夫本人坚决反对僵化的脱离于社会现实的民族理论。事实上,当代社会科学在民族研究上的主流理论,更多强调“民族”的主观性建构的特征,即所谓的“想象的共同体”之类的言说。恰如季什科夫所言,“族性是社会方面建构起来并制度化的”,在所谓的“根本”因素与“主观”因素之间并不存在一条僵硬的分界线,“这些因素不仅相互发生作用,而且常常是可以分离的”。

按照季什科夫的分析,苏联渐渐生成的三种民族主义,都和苏联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有关。而撕裂苏联的政治力量,就包含在这些民族主义之中。

第一种是”族裔民族主义“(或译”族群民族主义”)。在季什科夫看来,族裔民族主义“是一套过分简单但又强有力的神话,起因于苏联的政治实践,又反作用于这些实践”。他特别关注“理论和学说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如何被人们生成和滥用”,以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国际主义学说,又为何在苏联人民中事实上培育了民族主义情感”。其后果是,“被学术规定和政治指示施加影响,把民族当成生物性所决定的某种东西,这种观念十分强烈,以致不可能简短而轻易地加以改变和终止”。上述这些因素都是族裔民族主义在苏联社会生成的条件。

他进一步写到:“‘民族归属’和‘为了民族效力’的思想,是族裔民族主义最权威的要素,因为它预先假定某个精英能够阐释本民族利益。在整个苏联,精英们在大多数族群中以‘本民族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电影制作人以及学者的面目涌现而出,所有这些人都勤勉地参与构建本民族的神话。在这些颇有动员效果的神话中,最流行也最普通的一个就是关于某一民族的族体形成神话,说的是某民族那辉煌的古老历史,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穿越而来。……几十年来,族裔民族主义的学说──以它让各民族自决包括脱离的至关重要的权利──在宣传中被鼓吹,并被包含在苏联的各种各样宪法中。”

季什科夫定义的第二种民族主义表现形式为“具有扩张主义倾向或压制倾向”的优势族群的“霸权型民族主义”,包括当前的俄罗斯政治也正在继续强化霸权型民族主义的地位。“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现在已耗尽它们的潜能,逐渐被民族主义的思想观念以其特有的俄罗斯姿态所取代。这种情况会朝着两个方向演变:排外的族裔民族主义,或者较为宽容的形式,即公民的爱国主义。”

第三种民族主义即“外围周边型民族主义”,实际上也来源于苏联遗产,一些群体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获得了“自己民族的国家”,并实现自决权,如芬兰人、波兰人、鞑靼人以及格鲁吉亚人等。此种民族主义是由苏联的民族政策推行的,事实上构造出苏联中央政府对各民族的“宗主关系”。“正是莫斯科做出所有重大决定,从经济发展战略到关键的政治任命,莫不如此。而且这些决定的受益者们往往是非俄罗斯族各族体,或者至少是浸淫于俄罗斯文化中的资产阶级精英们。”这些“有名分”的非俄罗斯民族主义,本质上是“保护地方上占优势的少数者,反对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制和俄罗斯文化霸权,但在它们将要明确表达自己异议的情况下,也是毫不宽容地对待更小的少数者”。

基于这些认识,季什科夫本人反对“苏联解体命定论”。在他看来,苏联的民族政策绝非仅仅是国家分裂的加速器,相反,它确实为苏联的多民族社会带来了卓有成效的同质化特征。但一旦“极权主义失效之后”,苏联民族政策的两面性就暴露无遗,它为各种民族主义运动提供了合法性和制度性机会,从而为政治精英在社会转型期操弄族群政治留下了空间。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20:27,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