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佛像,美丽,妖娆。 一路走过缅甸的村村寨寨,在热带丛林深处,常会探出一角俏丽灵秀的房檐,雕梁画栋,将南方独有的纤细的气质描绘的淋漓尽致。 那,就是缅甸的佛寺了。 朱檐,金瓦,在湛蓝的天空下如花绽放。一座寺庙俨然一朵莲花中的蕊心,静谧,安详。 缅甸,是佛教盛行的国度。许多平常人家都把年少的孩子送入寺庙,领受教义,长大成人。即使在乡间的小路上,也常遇到斜披绛红色袈裟的少年。黝黑的肤色衬得双眼明亮似星。 暮鼓,晨钟,净化了百姓的心灵。同时,也矗立起一个国度的精神道场。缅甸归来,最难忘的是那里的佛像。 北方的佛像大都以雍容华贵的居多,大雄宝殿上的佛祖或观音慈眉善目,视线微垂,心怀慈悲地望着前来朝拜的芸芸众生。无言,但有情。 缅甸的佛寺中供奉的几乎全是释迦牟尼。这位彼岸的智者端坐莲台,目光似乎是凝固的,光洁的面容中有大彻大悟之后的平静。大殿里的光阴轻歌曼舞,有一首无字的歌,清浅流淌,那是佛的目光,那是朝圣者的诉说。 缅甸的佛像美丽──妖娆。 在缅甸最大的佛寺金殿,供奉着释迦牟尼在四个时期中的雕像。宛如一个巨大的轮回,宿命往复,生生不息。 第一尊佛像是少年的国王。金盔华衣,气宇轩昂。那是一段天之骄子的传说,那是一段波峰浪尖上的时光。在少年的眉宇间波澜不惊。 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他透过障眼的云烟,看到了空茫的大地,发现的彼岸的曙光。尽管很远很远。 第二尊佛像是沉思默想的行者。他在看淡了种种浮华之后,陷入孤独的玄思,想到永远,想到不灭,想到“无”……也许,还有更多,那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一片天空。 即使我们走过同样的路程,我们也无法抵达那个没有光的所在。 终于,他独自一人识破了这一切。 第三尊佛像是菩提树下的禅定。我翻遍了佛教典籍和释迦牟尼的种种传记,对于那七七四十九天的打坐,以及在禅定中可能触及的灵魂。几乎所有关于这一段的文字都是一笔带过了。不是不想说,不是不能说,而是有些片段谁也无副作用妄加猜测。 所以,他们集体保持了沉默。 死──生──苦──乐──虚──实──无──有…… 后──前──山──云──言──想──记──忘──人──草…… 当他经过这些可能出现的吉光片羽之后,他心如古井,身似琉璃。开悟,或成佛只是一刹那的事情。 他在那一刻,俯瞰前生后世,那些生生世世的悲欢,化作一阵春风,古井无波。不然,红尘怎能看破呢? 第四尊佛像是佛祖的涅像。他遗言:自以为灯,自以为靠。 他的结束是他的开始。 站在佛像之下,我所能体会的仅有这些。 将无形的人生经历化作某一座具体的雕塑,将一些感怀的思路过程化作某一篇确凿的文字,都是一种关于“实现”的形式。 对我而言,我只是实现了一种印象。 佛像所能实现的是什么呢? 是给予,是度化,是慰籍,是云中的关怀,是春风化雨的安详,遥远但必须。 在市井之中,在民间之上,缅甸的佛寺是信仰的雕塑,佛像是精神的聚汇。佛,他想给予你我的是──强大的内心。 平静──而且──安于平静。 我从缅甸带回了两片菩提树叶,像两片摊开的手掌。我读到的只是自己的视线所及,在目光无法折射的角落,一定还有太多的几乎完整无缺的谜。 如果把释迦牟尼看成一个凡人,他英俊盎有,即使在美女如云中依然光彩夺目,他拥有世间所有的幸福。 如果把释迦牟尼看成一个神灵,他悲天悯人,即使在穷乡僻壤中依然世代流传,他给予世人心灵的喜悦。 我更愿意把他当作一个智者,也有生老病死,也有悲欢离合,然而在人生的际遇中,他超越了世间的幸福和心灵的喜悦。从而无悲无喜,或者悲欣交集。 一个国家,一座村庄,一方寺庙,一尊佛像,一个旅人,一盏灯,一种印象──关于内心──关于忘我──关于路过。 ●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