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排练《大佛登殿》,这是一首唐传长安佛乐中的经典曲目……”在西安现存最具传奇色彩的古塔“小雁塔”畔,这座皇室宗亲为唐高宗李治献福而兴建的荐福寺内,每周都会有一帮身着仿唐服饰,手执传统乐器的民间乐师排练古曲。 负责指挥排练的唐长安佛乐传人李铠已年届六旬,他也是唐传长安佛乐唯一研习团体西安佛教古乐社的现任社长。 该乐社曾在法门寺佛指舍利赴香港、台湾等地供奉的恭送及敬迎仪轨中演奏佛乐,也曾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西安清凉寺祭拜祖母时演奏。 “佛教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致可分为声乐、器乐及法器三部分。”李铠2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他所执掌的西安佛教古乐社在对唐长安佛乐传习中继承了各部分的精华,珍藏的历代传抄古谱也都可上溯至明代,近延于清代。“在西安各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唐传长安佛乐算是佛教文化艺术的瑰宝。” 目前,该乐社保留有《灵山颂》、《千声佛》、《梵王宫》等20余首唐传佛曲,使具有重要历史和文献价值的唐代佛教音乐典籍得以保存,乐谱得以留传。 “这对历史、艺术、佛教文化意义重大,可以称为中国传统音乐、佛教音乐的活化石。”缘于对唐传长安佛乐的喜爱,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馆长于媛称,她在今年陕西“两会”上提交提案,向当地官方呼吁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演奏使用的笛子、笙、管、匏、七星锣等乐器,都是中国历史文献有记载的古老乐器。”李铠说,该乐社如今的演奏仍然使用唐传乐器中金、石、木、土、丝、竹、匏、革八种材质制作的乐器,“八音合鸣”演奏形式已成其定制,更多的保留了盛唐音乐的原汁原味,也吸引了一些倾心唐传长安佛乐的爱好者。 记者看到,李铠所在的乐社里,28位乐师都来自民间,各自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他们中既有年逾七旬的老者,也有10余岁的儿童,初衷多为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认同。 李铠认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必须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从而建立起民族民间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土壤。”他说,内地中小学校用西洋乐器演奏的管乐队、鼓号队已不少,而用中国乐器演奏的民族乐队却十分罕见。 李铠透露,他也曾试图把唐传长安佛乐重新传回佛教寺院,却未能如愿。“我会一直坚守下去,不能让唐传长安佛乐在我手中消失。” ●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