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文化编者按】活在当下,看似再简单不过,关注一下当下的呼吸,关注一下坐立的姿势,关注一下身体的感受,这有什么难的呢?但容易上手的事,并不代表容易成就。“活在当下”难就难在无法持续,古德说:“相续也大难”,正是此处关键。我们的心习惯于跑来跑去,一会儿回忆过去,一会儿计算未来,就是停不下来。即使我们身体疲惫,纹丝不动地躺在床上睡觉,我们的思想也可能早已飘到爪哇国去了。 当我们觉得“活在当下”是很难完成的修行时,或是发现自己缺乏足够的念力和精进力时,也许这正是培养慧力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去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不愿活在当下,为什么总是思考过去未来,找出这不安定的根源,也许比单纯地强调念力和精进力,更有帮助。借来的知识总是单薄有限,从自己内心生起的感悟,才活泼有力。培养独立思惟的习惯,有时比掌握丰富的知识更加有用。 “龙年首届企业家禅修体验营”在广东四会六祖寺隆重开营 2012年3月30日,“龙年首届企业家禅修体验营”在广东四会六祖寺隆重开营。来自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等全国各地的160 多位青年企业家及禅文化爱好者齐聚六祖惠能大师成佛之地,共同见证充满般若智慧的心灵之旅。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会六祖寺方丈大愿法师应邀为青年企业家们做讲座,开示禅门经典《信心铭》,用以指导禅修,并传授企业家内心修练之法。 通过这次企业家禅修训练营,下面我们将从如何进行心灵培养,即人们为什么越来越重视心灵建设?又该怎么去选择这种适合自己建设的方法?以及佛教的禅修是如何引导人们参与心灵培养?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点亮我们心灵的明灯
那么首先我们要理解心是什么,达摩祖师《破相论》上面有首偈颂说:“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我们要真正了解了这颗心、真正开启了这颗心,那我们就不必要向外去求佛了。为什么?自性是佛。从本性上来说我们与佛是无二无别的,我们就了知三界空无物,就能够了知有形的叫欲界、色界、无色界;无形的其实是贪、嗔、痴。凡夫众生因为有贪嗔痴的缘故,所以一直在三界里流传,不得出离。“若欲求佛但求心”,我们如果念念回归到真如自性,当下这一念就是佛。那么心到底是什么呢? 那么凡夫众生是以六尘缘影为妄心,以这个第六意识心作为心,所以迷真逐妄,迷失真性,追逐妄尘。我们第六意识分别心不断地去追逐外在的事物,所以他的心就被外在的事物所控制了。你看世界大部分人都会以外在价值来肯定自己的内心。很多人肯定自我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有些人说:“我现在拥有什么样的地位,我的物质条件多么的好。”或者“我拥有多少金钱,美女”,名和利等等各种外在条件的时候,最终会发现内心很空虚,不了解什么是真心,所以会迷失。即使有的人意识到了,也参与了心灵的培养,自认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获得了自己内心的肯定,但往往等事情来临的时候,超出自己认识的范围内的时候,仍然会慌乱,迷茫。其实这也是局限在自己所谓的成功里面,给自己下了成功的定义。这都是不对的,成功与否,获得失去,都是一些思维假象,没有从根本出发。就像俗语“失败乃成功之母”,这虽然是一句激励的话语,其实更多的是让人们从失败中找原因,而不是去纠结于失败的痛苦之中,只有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感知,去觉知,去展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具体的从禅的角度来讲,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即心成智。领悟禅的智慧就拥有了开启自性宝藏的钥匙,从此以后能够放下有限,拥有无限;放下生灭,进入不生不灭;放下有量,进入无量。 虽然在生死之中,生死不能拘;虽然在六尘之中,六尘不能染。内无菩提可取,外无烦恼可舍,永远与智慧和快乐相伴。这是能够通过禅的智慧开启我们的心。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来看,现在的物质条件达到一定高度以后,慢慢的人们就会往精神层次方面去追求,这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然。然后凡人有太多的贪、嗔、痴的各种妄念,便容易产生情绪,进而将自己陷入大脑的思维模式,处事和学习就很难做到从心出发,从事物的本源出发,由此而产生所谓的“痛苦之身”,痛苦之身是一种妄念,执着,被自己的思维所局限而产生一种情绪表露。因此心灵的建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显得越加重要。
应该不能说怎么去选择,或说建设心灵有什么样的方法。不管是佛教的禅修也好,还是其他法门。当我们从自己心底出发,我们做这件事都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我要通过各种途径去达到然后完成,其实这是我们做事思维模式中给出的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个人的喜好,其他人都无权干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如何做到与心对话,这个就要理解禅的智慧。 禅,大家不要认为好像很玄妙,很高深莫测,其实不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我们能够悟,处处都是禅机,处处都是开悟的机会,所谓“当相即道,即事而真。”禅宗的祖师很多都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触发,当下就豁然大悟。所以能够真正地悟到诸法实相之后,一切的因缘所生法,都成为自性的流露,都是我们自性中间所流露出来的,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六祖大师说过:真心就在妄心之中,离开了妄心你去觅真心,是了不可得。最关键就是我们妄心起的时候能够回光返照,能够认识到它是性空的,也就是《起信论》上所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真心是主人,妄心是客尘。所以最根本的,我们就是当下要证悟,要觉悟。 不是说我们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我们现在怎么修行,我们将来怎么证悟。其实你要真正地觉悟的话,你当下在念头上面,在每一念之中都要觉悟,这是真正的修行。不然的话你说:“我现在怎么修,怎么学,将来我怎么证怎么证。”这都是还是一个妄心在用事,你在每一个念头上面把握自己,当下就觉悟。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如果你在生活之中不能体现你的信仰,你那个信仰,修行不得力了。一修行来指导生活,一生活来体现修行,而且把修行就落实于当下,在每一个念头上面去下功夫,去回光返照,去觉照。所以我们能够真正地悟得性空之理的时候,这个妄心当下即是真心。
佛教的禅修,其实任何的法门都不会给怎么去修下定义。正如我们上面所述,不管是学习,生活,工作,吃饭等等一切与我们本身有关的存在,只要我们能做到活在当下,展示最真实的自己,去觉照自己的想法,觉照自己的行为,用心生活,便是已经做到圆满。任何一门法门,如果不能做到从心出发,那就谈不上修行,修行永远不会离开生活,而修行更是源于生活。 禅宗的修法里面其实告诉我们,我们接触外境就有感受,有苦受、有乐受、有舍受。受并不是坏事,你说你没有受,那你是木头,是石头。但是坏就坏在哪里?我们有受之后就起了主观的分别。我们对于好的,对于乐的受起贪心;对于苦受起_恨心;对于不苦不乐的受就是默然。因为你有了一个爱,有了一个一个情,就有了取,你就会去取,就有了取舍。 而禅宗就教我们怎么样受,你就只是单纯的受,你不要加上主观的分别,活在当下,活在现前这一刻,这就是“坐断三际”。你不要老是追忆过去,也不要老是妄想未来,你就活在眼前这一刻,了了分明。不要由受而生爱,更不能够由爱而生取,你要有取有舍的话,生死轮回的业就造起来了。有取了,取就有,有了生死轮回了。 我们如何去修行,禅师就开示我们,活在现前这一刻,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禅师也经常说要“坐断三际”,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现在流行的一句口头禅是“活在当下”,这句话看似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非常难。我想不仅“活在当下”如此,从古到今很多响亮的“金句”都是这样。比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这些令人震撼的名句,一下子突破了我们原来固定的思维模式,让我们觉得彼岸与此岸并不遥远,解脱仿佛就剩下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但真正要落实起来,到底从哪里下手呢?似乎就又不是那么回事了。 每一种修法都有与其相应的种种,并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若抛开前前的基础,则成空中阁楼;若忽视后后的升化,则反成前进的障碍。以菩提心为例,若作静态的说明,那么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生起这样的意乐似乎并无什么难处。但若没有下士道皈依三宝等基础,没有中士道出离心的圆满成熟,则发菩提心一定是空洞无力的。或无法落实,或难以持续。同样的道理,若没有空性相应的思惟胜解,那么诸如“烦恼即菩提”,“色即是空”这些话,只是无益的戏论或狡诈的借口罢了。 活在当下,看似再简单不过,关注一下当下的呼吸,关注一下坐立的姿势,关注一下身体的感受,这有什么难的呢?但容易上手的事,并不代表容易成就。“活在当下”难就难在无法持续,古德说:“相续也大难”,正是此处关键。我们的心习惯于跑来跑去,一会儿回忆过去,一会儿计算未来,就是停不下来。即使我们身体疲惫,纹丝不动地躺在床上睡觉,我们的思想也可能早已飘到爪哇国去了。 当然,我们可以强迫自己活在当下,这需要很大的毅力。每一次念头跑开了,就把它拽回来。仿若一场比拼耐力的战斗,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有很强的念力和精进力,且念力和精进力只是修道“五力”的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是慧力。虽然我们早晚常诵“摩诃般若波罗密”,几乎每个修法仪轨的后面也都有这么一句,但我们却很少重视它,也很少想着借用一下“般若”的力量。般若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百无聊赖地坐着坐着就突然悟出来的,它来源于闻思胜解,来源于广泛而深刻地观察简择。通常,越是困难的修法,越容易激发智慧的火花,能安忍割裂身体的痛苦,必伴随“无我相,无人相”的大慧,如同粗糙坚硬的沙岩石,方能磨砺出智慧之刃的光芒。 当我们觉得“活在当下”是很难完成的修行时,或是发现自己缺乏足够的念力和精进力时,也许这正是培养慧力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去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不愿活在当下,为什么总是思考过去未来,找出这不安定的根源,也许比单纯地强调念力和精进力,更有帮助。借来的知识总是单薄有限,从自己内心生起的感悟,才活泼有力。培养独立思惟的习惯,有时比掌握丰富的知识更加有用。 ●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