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月26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告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人民书》,立即引起亚美尼亚人的反对。当天,戈尔巴乔夫会见了亚美尼亚创作界知识分子的代表卡普季基扬和巴拉扬,又让阿塞拜疆人感到不安。戈尔巴乔夫的行为加剧了冲突。民族冲突迭起,打破了苏联已经成功解决了民族问题的神话,干扰和制约了改革,成为苏联多民族国家解体的重要因素。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曾骄傲地说,苏联的民族问题已经解决了,“苏联各族人民的友谊是十月革命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现实很快否定了戈尔巴乔夫的结论,改革一开始,长期被掩盖的民族问题便浮出了水面,民族问题成为“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严重制约和干扰了苏联的改革。 首先敲响民族问题警钟的是1986年3-4月间发生在雅库茨克大学俄罗斯族和雅库特族大学生之间的冲突,接着是阿拉木图事件。 1986年12月16日,苏共中央在未与哈萨克当地领导人商量的情况下,任命非哈萨克族出身的科尔宾取代哈共中央第一书记库纳耶夫,引发民族骚乱。在民族冲突中,最典型的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间因纳-卡冲突而导致的民族仇杀。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在苏联外高加索阿塞拜疆共和国境内,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人口约18万,80%左右是亚美尼亚人,信奉基督教。1923年7月,在成立自治州之前,该地区属亚美尼亚管辖,叫汉肯德村。1923年7月7日成立自治州,并由联盟中央政府决定,划归阿塞拜疆管辖,当时该州居民90%为亚美尼亚人。斯大林的这一决策完全违背了该地区人民的愿望。对此,亚美尼亚一直十分不满,一有机会就要求联盟中央“纠正”错误。自1987年10月开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的民族主义运动便发展起来了,导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关系紧张,并进而导致了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之间的民族仇杀。 1988年2月,亚美尼亚人开始游行和罢工,2月20日,纳-卡州州委会以亚美尼亚代表110票对缺席的阿塞拜疆代表30票通过了《致苏联最高苏维埃和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最高苏维埃呼吁书》,要求把该州转归亚美尼亚管辖。2月21日,政治局召开会议,商讨对策,戈尔巴乔夫强调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问题,反对改变疆界。政治局要求两个共和国的领导人使局势正常化,两国领导人对此都不满意。 1988年2月26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告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人民书》,呼吁两个共和国的居民在民主进程和法制框架内行事,认为现有民族地区布局的任何更改,都有损于民族之间的关系。这立即引起亚美尼亚人的反对。当天,戈尔巴乔夫会见了亚美尼亚创作界知识分子的代表卡普季基扬和巴拉扬,又让阿塞拜疆人感到不安。戈尔巴乔夫的行为加剧了冲突。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的示威人数达到了100万,附近一些村庄的居民也开始成群结队地涌向埃里温,抗议苏共中央公开信的内容。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也举行了示威游行,阿塞拜疆的苏姆盖特市发生了针对亚美尼亚人的游行和骚乱,2月27日~28日苏姆盖特发生了针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两天内有32人被杀,其中亚美尼亚人有26名,100多人受伤,许多亚美尼亚人的住宅遭洗劫,不少人遭殴打、强奸。一些10至100人不等的团伙在市内流窜,寻找下手的对象,当地警察没有干预,实际是在包庇暴徒。戈尔巴乔夫无奈,同意国防部长亚佐夫下达命令,迅速把军校学员和其他部队派进苏姆盖特,同时还空运来了3000多名警察,在苏姆盖特实行了宵禁。 苏军的出动暂时制止了事态的扩大。1988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个民族间的冲突造成了大量难民,从亚美尼亚迁至阿塞拜疆的难民有16.5万人,从阿塞拜疆迁至亚美尼亚的有14万人。 为了避免冲突演变成武装对抗,苏共中央和最高苏维埃决定自1988年7月26日起,在纳-卡自治州实行中央直接治理,并任命阿尔卡季·沃尔斯基为派驻斯捷潘纳科特的“全权代表”。9月18日~21日纳-卡地区发生阿塞拜疆人和亚美尼亚人之间的武装冲突,不得不在一些地区实行紧急状态。 苏姆盖特局势刚平息,巴库局势又激化,那里连续举行群众集会,很快漫延到阿塞拜疆全境,苏联最高苏维埃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1989年11月24日宣布在巴库、纳西切万和基罗瓦巴德实行特别治理。12月31日至1990年1月2日纳西切万再次出现大规模的示威游行,1月13日~15日,一股反亚美尼亚和反俄罗斯的屠杀洪流在巴库出现,有数十人被殴致死,大批亚美尼亚人开始逃亡,“整个共和国到处都是暴行。有18个区的政权机构被捣毁,在与伊朗接壤的200公里长的边境线上,边防设施被毁坏”。1月15日晚,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讨论巴库的问题,但没有就此问题做出决议,会议决定在纳-卡地区和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的其他一些地区实行紧急状态。巴库的局势继续恶化,许多非阿塞拜疆族人开始逃亡,18日晚阿塞拜疆人民阵线宣布在巴库实行紧急状态,市内筑起了街垒,苏维埃和党的机构已不能控制局势。1月19日,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布《告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人民书》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关于在巴库实行紧急状态的命令,决定从20日零时起在巴库实行紧急状态(一直持续到1991年8月)。1月19日深夜,军队开进巴库,与人民阵线的战斗队发生冲突,83人死亡,其中有14名军人及其家属。在因纳-卡问题导致的民族冲突中,两个共和国的领导人都倒向了本民族一边,苏联解体后,他们之间进行了多年的战争,该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此外,1989年6月,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谷地发生了乌兹别克人和麦斯赫特土耳其人之间的冲突,后者是战后被斯大林流放到这里的,这次冲突造成103人死亡,1011人致伤致残。1990年6月4日~10日,吉尔吉斯的奥什州爆发了群众性暴乱和社区之间的敌对冲突,导致120名乌兹别克人、50名吉尔吉斯人和1名俄罗斯族人死亡。苏联政府不得不在这一地区实行紧急状态。民族冲突迭起,打破了苏联已经成功解决了民族问题的神话,干扰和制约了改革,成为苏联多民族国家解体的重要因素。 来源:东方早报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