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发源于巴蜀,且与古老的羌族文化有着至深至密的关系。王家祐先生指出:“盖羌族之宗教,亦即中国西部夏民族最古之宗教也。当部落时 代,政教杂糅,宗教领袖即政治领袖,宗教祭师即部落酋长。故每一部落皆有其鬼主,而较大部落之鬼主则称大鬼主或都鬼主,皆从氏族社会 之长老演变而来。在祖国黄河折支河曲附近的昆仑神山所发源的黄帝轩辕氏文化,经过崇禹(夏部落)的扩播,形成了西南民族的原始文化。其 中氐羌系的宗教文化经西汉以来的《太平经》传播,形成了天师道。张陵、范长生在氐羌的巫术基础上创立了道教初型的五斗米道。”〔1〕依此论,我们可以探讨大禹崇拜与道教文化的渊源,寻觅羌族原始宗教对道教形成的作用与影响。
羌族,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史书记载古羌人是三苗之后,《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迭、宕、松诸州皆羌地。”《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姜、羌本一字之分化,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晋语国语》曰:“黄帝以 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之后,善于治水的古羌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 总首领。《史记》记载:禹为帝颛顼之孙,他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专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战绩显赫,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 正式的国家―夏朝。 在当时人们眼中,大禹不仅是一位带领人们治水的部落酋长,还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巫师。唐李冗《独异志》载:“禹伤其父功不成,乃南逃衡 山斩马以祭之,仰天而啸。忽梦神人自称玄夷苍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书者,斋焉。禹遂斋三日。乃降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所谓“金简玉字”,正是魏晋道教所传的《灵宝五符》。《云笈七签》卷三谓,道教经诰,起自三元;从本降迹,成于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会,“八会之字,妙气所成,八角垂芒,凝空云篆。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台,有道即见,无 道即隐。盖是自然天书,非关仓颉所作。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夏禹感降 于锺山,阖闾窃窥于句曲。”夏禹得此天书,“能凿龙门,通四渎。功毕,川途治导,天下又安”。因此,大禹遂被民众奉为山川神主。《史 记夏本纪》曰:“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 被奉为山川神主的大禹,在四川又被奉为川主神。今岷江上游汶川、北川古大禹部族活动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要举行大规模的川主神的 祭祀会,农历六月初六大禹的生日要祭祀大禹,六月二十四日的川主会更是该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其后,大禹又被道教奉为祖师。《道教序》宣称说,元始天尊传授大道,秘于九天,“天上则天尊演化于三清众天,大弘真乘,开导仙阶;人间则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夏禹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于河渚。故有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2〕即把夏禹尊为道教“四圣”之一。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禹居第三神阶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左,并有注云:“受锺山真人灵宝九迹法,治水有功。”并被尊为水官大帝。 三官的崇拜源出上古。《礼记祭法》说:“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这是中国最早的祭祀天地的记载。在有关上古氐 羌族的文献中,可以寻觅到三官崇拜的发展痕迹。最早的地官似为后土。《国语·鲁语》曰:“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以为社。”最早的水官即河伯,则为氐羌之祖伯夷。《山海经·海内北经》说:“昆仑虚南所,有汜林方三百里,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冰夷”即“伯夷”,皆为河伯之名。这位大神,甲骨文中所见祭典相当隆重。 三官崇拜本为氐羌民族的固有信仰,这在道书中也有所披露。《洞神八帝妙精经》说人皇(蜀族之祖)主领天、地、水三官,陶弘景《真灵位 业图》所载三官皆为氐羌族人:“鬼官北斗君周武王,治一天宫;三官都禁郎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水官司命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正因为 这样,甘肃、云南等地的氐羌族人也都笃信三官。《晋书·姚苌载记》谈到姚苌杀了符坚后,“梦符坚将天官使者、鬼兵数百突入营中,苌惧,走入宫”,甚致“寤而谆悸”,狂言而死。这说明氐族符坚和羌族姚苌都崇信三官。到了唐代,云南南诏(本为羌族)也崇信三官。樊绰《蛮 书》卷十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年(794)西川节度使韦皋派巡官崔佐时到云南,与南诏订盟,共击吐蕃。《盟文》曰:“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山谷诸神,同请降临,永为证据。” 这种对三官的崇拜,起源于氐羌族人对天地山川的自然崇拜。上古时代的氐羌族人主要生活在西北、西南地区,他们以游牧渔猎为生,山川河 流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因此他们认为每座山、每条河都有其神在主管,必须对他们表示膜拜以求庇护。我们在《山海经》中可以看到,这种自 然崇拜十分盛行。由自然崇拜发展为三官的崇拜,并在氐羌族人中广泛流行。后来的张陵道教,又把这种信仰吸收,成为早期道教的中心信仰。《三国志张鲁传》引《典略》说:“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 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清代《历代神仙通鉴》又谓天官为尧帝,地官为舜帝,水官为禹帝,并把天地水三官诞生神话和三个重要民俗节日联系在一起。书中说到,元 始天尊吸取天地间精华之气,在体内孕化成灵胎圣体。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尧帝降生。七月十五日,舜帝降生。十月十五日,大禹帝降生。他 们三位的生日后来成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这三元节至今还是最有影响的民俗节日之一。不仅道教崇奉三官,民间也非常崇拜三官、崇 拜大禹,每个县基本都建有几座三官庙、禹王庙,或者庙内建有三官殿。除了三官庙,禹王庙、禹王宫更是遍布全国,为表示对大禹的崇敬。可见,大禹作为道教尊神得到了普遍信仰。今汶川县绵镇的羌族村,其村是川西北地区唯一以三官庙命名的,即有一座三官庙,为祭祀大禹 的重要祭祀地。
锺山,是大禹得到“灵宝真文”的圣山。《灵宝略纪》曰:“在昔帝喾时,太上遣三天真皇赍灵宝五篇真文以授帝喾,奉受供养,弥其年稔,法传乎世。帝喾将仙,乃封之于锺山。锺山在西北弱水之外,山高万五千里。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锺山,遂得帝喾所封 灵宝真文。于是奉持出世,依法修行。”〔3〕《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卷上则言,锺山高万二千里,其上方七千里,周回三万里,“自生千芝 神草千四十种,人但脚履其上,三步乃仙矣。上有金台七宝紫阙,元气之所舍,天帝君所治处也。日月所不能照,锺山光耀,昼夜朗然,照明 十万里外,皆星汉所不及。” 上古时期的锺山,是在西北地区,为羌族的聚居地。《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锺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山海经·海内西经》:“流沙出锺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锺山与昆仑相邻,皆为仙道修持之圣地。《山海经·海 内西经》:“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X。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乃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昆仑、锺山,位置今四川、甘肃的岷山地区。蒙文通认为昆仑就是岷山:“河水出(昆仑)东北隅以行其北。则昆仑应在黄河之西南。《大荒北 经》言:若木生昆仑山西(据《水经若水注》引),《海内经》言: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是昆仑在若水上源之东。若 水即后之雅砻江,若水之东即雅砻江之东,在雅砻江上源之东,黄河之南之昆仑,自非岷山莫属。是昆仑为岷山之高峰。《海内西经》言:海 内昆仑之虚在西北,高万仞,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又言: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东向立昆仑上。复言开明西、北、东、南,凡四见。开明亦蜀王之称,是开明神(兽)与开明王应有关。开明兽立昆仑上,昆仑既为蜀山,宜与蜀王有关。”〔4〕邓少琴先 生亦谓岷山为昆仑之伯仲,“岷即昆仑也,古代地名人名有复音,有单音,昆仑一辞由复音变为单音,而为岷”。“黑水即今称之金沙江,汶 山即岷山,即今巴颜喀喇山,河水在其北,江水(即黑水)在其南,《海内西经》所称昆仑之虚,河水出东北隅,黑水出西北隅,古今所述情 况是一致的。”〔5〕所谓“巴颜喀喇山”,在四川边境与岷山及邛崃山等相接,成山原状,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正是古称的“昆 仑之虚”。据《尔雅》注:“昆仑三重”,“今之巴颜喀喇山南麓,如石渠、德格等地属丘状高原地貌类形,可明显分为三重。”〔6〕 显然,昆仑是古羌族部族以岷山为原型,在心目中构拟出来的一座“圣山”。《蜀王本纪》云:“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 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蚕丛氏是古羌族的一支,他们以岷山(昆仑)为崇拜的圣山。征诸史籍,犹可以看出羌族“圣山崇拜”的种种蛛丝马迹。在《山海经》中,亦有氐羌为山岳之后的记载。《海内经》云:“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蚕丛氏属于氐羌族,可见他们和姜姓诸国一样,自古即实行圣山崇拜。不仅如此,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羌族“圣山崇拜”的孑遗,即对“白 石”的崇拜。 昆仑是氐羌族人的发祥地,故蜀人有魂归昆仑之说。《蜀王本纪》记载:“李冰以秦时为蜀守,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 中,鬼神精灵数见。”蜀人亡者魂归昆仑,获不死之药,又可复生,这就叫作“化民”。“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蜀王鳖灵 也是这样的化民,“灵死,其尸溯流而上,至汶山,忽复生”〔7〕。这种死而复生的观念,后来演变为道教的尸解之说。《后汉书王和平传》李贤注云:“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 道教对山岳特别钟爱,山既是求道者修炼之所,也是修炼成仙之后的归宿。闻一多先生《神仙考》指出神仙并不特别好海。反之,他们最终的归宿 是西方的昆仑。并认为神仙说的起源与古氐羌的火葬习俗有直接关系,“火葬的意义是灵魂因乘火上天而得永生”,“火葬是求灵魂不死”〔8 〕。《墨子·节葬下》说:“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仪渠在今甘肃,亦氐羌之属族。这种火葬的 习俗是由于宗教上的信仰,他们相信人有灵魂,死后必须经过火的净化,方能到达天国。可见火葬仪式的举行,在氐羌族人的观念中非常重要。正如氐羌巫经《天路指明》所云:“命父火九层,命母火七层。”“火山人归化”,“飞仙由火化”。在《列仙传》中的仙人啸父、师门、赤松子、宁封子等,都是火化成仙的。氐羌民族的这些仙道传统,被张陵道教继承发展,其长生不老的观念遂成为中国道教思想的核心。
根据考古资料,至今还没有发现大禹时期的文字。但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在天下名山曾勒铭记功。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载:“夏禹命九牧 贡金,铸造九鼎,象神奸,使民知备,故作象神鼎形,勒铭于天下名山大川,曰钟鼎书。”在中岳嵩山玉女峰、南岳衡山岣嵝峰等,传说都有 大禹留下来的文字。明代傅梅《嵩书》曰:“玉女峰北,上有神禹大篆七字,人莫能识。”南岳衡山岣嵝峰上有一通碑刻,人称禹王碑,因此 峰名又称为岣嵝碑。碑缘于大禹治水的故事,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吴越春秋》记载:“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 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明确说夏禹曾刻石于衡山高处。晋代罗含《湘中记》写道:“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徐灵 期《南岳记》说:“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夏禹导山通渎,刻石名山之颠。”至唐时,韩愈入山寻访搜而不得,遂作诗曰:“岣嵝峰 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孥龙螭。事严迹渺鬼莫窥,道士独上偶见之。我来咨嗟涕涟而,千搜万索何处有,森 森绿树猿猱悲。”晚唐徐彦《五宗禅林观察录》记载南台寺水昙法师,在岣嵝峰下发现了《禹王碑》。南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游衡山时,听樵夫说岣嵝峰石壁上有数十字,何致怀疑是禹王碑,于是就让其领路寻访,读之复摹其文,刻于岳麓山巨石之上。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 载,衡山望日亭之东壁,刻岣嵝峰禹碑七十七字。后来,岣嵝碑又被摩刻于四川北川、浙江绍兴、江苏南京栖霞山、河南禹州、陕西西安碑林、湖北武汉等地均有翻刻,传拓各地,自此岣嵝碑名闻于世。 然而,碑上面镌刻的文字却难以辨认,似王莽时的缪篆,也似道士的符篆。叶德辉《语名》说:“三代鼎彝,名山大川往往简出,刻石之文,传世盖少。《祝融峰铭》实为道家秘文。”朱剑心《金石学》指出,岣嵝碑可能与衡山道士有关,内容可能是“阳明朱虚洞天文”。卫聚贤先 生在《巴蜀文化附图说明》中,经过与他收集并亲自摹拓的巴蜀器物上的文字比较,把岣嵝碑文归为巴蜀古文字,并认为可能是大禹所作。 从岣嵝碑的文字形态来看,似为道教的天书云篆,亦即一种图语似的符。蒙文通先生说:“五斗米道原行于西南少数民族,符之事始于张 道陵,符固非中国汉字也,故余疑其为西南民族之宗教而非汉族之宗教。”〔9〕符起源甚早,考古中发现的上古时的各种符咒饰物与刻符,即可证明此点。早在殷商时代,巫术已非常流行。做为夏朝的开创者大禹王,本身亦是大巫师。他治理洪水,征战有苗,主持祭祀,招魂持 咒,半人半神,俨然是天神兼人帝的面貌。而这一切权势的根据,即来自天帝高阳的亲传“天书”。《墨子·非攻下》载:“高阳乃命禹于玄 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当然,天书常人是无法看懂的,因为它是一种怪异的文字。《拾遗记》说:“禹导川夷岳,黄龙曳于前,元龟负青泥于后,元龟河精之使者也。龟颔下有印文,皆古文,作九州山川之字,禹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元龟印其上。”这 类元龟篆文,后世尚可见到。《法贴神品目》说:“夏禹书石壁篆文,在平江县昌江山。” 显然岣嵝碑文当为道士所作,内容应为“灵宝天文”。《玄中记》载:“禹治水过会稽,梦人衣玄c,告治水法,在此山北钿函中,并不死方,禹得藏于包山石室。吴人得之不晓,问孔子云:王居殿,赤鸟衔集庭,此何文字?曰:此禹石函文也。”《云笈七签》卷三谓,禹未仙之前,乃封藏天文于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距吴王阖闾时,有人于石室内得素书一卷,呈阖闾。阖闾即召群臣共观之,但其文篆书不可识,乃令人 赍之问孔子。孔子曰:“此是灵宝五符真文。昔夏禹得之于锺山,然后封之于洞庭之室。”《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卷上则言,夏禹治水,拓 平山川,功举事讫,“巡狩于钟山之阿,得黄帝、帝喾等所受藏,上三天太上灵宝真经。后游会稽,更演解灵宝玄文,撰以为灵宝文,藏一通 于名山石硕,付一通于水神,当有得道道士,得之而献王者。” 帝喾、大禹所传灵宝玄文,皆为云篆而不可识,“天书焕妙,幽畅微著,葩龙凤之形,发八会之迹,和仙通神,上导太和元精之气,下备t生 始然之会”。由天书云篆,演变为符,成为辟邪护身的法宝。“但抱灵宝符入水赴渊,则北帝开路,蛟龙卫从,水精震怖,长生久视,永享 天祚。执符入火,则阳光殄翳,南帝激电,助我驱秽热毒,不加丹精凌迈。佩符登山,山精迸走,中黄太帝与我为辅,虎狼百禽莫敢当者。栖 岩入穴,则土气不障,祆邪伏死,魍魉逃乡。以符向金,则五兵不伤,西帝真气与我同林,全生万年,饮于玉浆。背金对木,则长守介福,青帝灵气来见沐浴,色反童孩,久视永乐。登岳采芝,不化我目,八石正形,使时掇获,回天倒地,在心愿欲也。”如九天王长安飞符,“道 人佩之,以履阳九,百六,千毒不加身。昔夏禹藏之于石b,以传理水傅伯长桑,甲子李廓光马平石山。大劫至,佩其前。小劫会,佩其后。”〔10〕 道教符的形态极其丰富,称谓众多,但皆源自上古巫教,而且与夏禹、古羌文化关系十分紧密,这亦是道教奉大禹为祖师的原因之一。 禹步,又称步罡、步天纲、步罡踏斗、步纲蹑纪等。是春秋战国巫觋依据大禹传说而创造,它模拟禹偏枯的步法,包含着禹铸鼎象物禁御百物的 巫术意义。《尸子君治》云:“古时龙门未辟,吕梁未凿,……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手不爪,胚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汉代扬雄《法言重黎》说,“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李轨注:“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禹 自圣人,是以鬼神猛兽、蜂□蛇虺莫之螯耳,而俗巫效禹步。”这是有关禹步的早期记载。后道教一成立,即把这种古老的巫术纳入其法术之 中,作为招神摄邪的重要手段,而被广泛使用。 《洞神八帝元变经》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此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禹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 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末遂摸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未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 演百端。汉淮南王刘安已降,乃有王子年撰集之文,沙门惠宗修纂之句,触类长之,便成九十余条种,举足不同,咒颂亦异。”从葛洪记载的 来看,早期的禹步有三步九迹之说,步法是排在一条直线上,并无斗折之形。但后来它与步斗汇合为一,称之为“禹步天罡”,“踏罡步斗”。 踏罡步斗之术是建立在古人对北斗的信仰之上。所谓“罡”,原义是北斗斗构杓最未一颗星。《抱朴子内篇杂应》曰:“又思作七星北斗,以魁覆其头,以罡指前。”中国古代的天文坐标中,以北极为天极,北极星下的北斗随时转动,被视作居中的枢纽。《史记·天官书》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称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晋书·天文志》亦说:“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故运乎中天而临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这是古人将天上的星辰和人间的社会相比附。认为人间以帝王 为中心的政治制度是效法天庭以北斗为中央的星座系统。道教吸取中国古代的这种北斗崇拜,并加以充实完善,构建了以北斗大神──北极紫 微大帝为主神的天庭世界,以模拟北斗七星之迹而步舞的法术便应运而生。所谓踏罡,就是在行步时按照当时天罡所在以定方位;步斗,则指 步代轨迹有如斗形,有随斗运转之意。道教十分重视此术,他们假方寸之地,铺设天罡之阵,作为九重之天,脚穿云脚,跃走罡步,存想诸天,按九宫八卦、斗宿之象而行之,以为即可神达紫微中天,禁制鬼神,破地召雷。 禹步的功能主要是消灾去病、驱除鬼魅、禁御毒蛇猛兽等。道士行气或入山林,亦多用之以聚气、驱邪。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引《遁甲 中经》曰:“往山林中,当以左手取青龙上草,折半置逢星下,历明堂入太阴中,禹步而行……可避百邪虎狼。”《金锁流珠引》卷一曰:“夫步纲者,是强身健神壮魄之法也。先从地纪坚劳其身,壮健其神,神气自然镇脏,然后通天地,感使神灵也。”并谓此法乃老君、张陵所传,修之一年辟非,二年辟兵,三年辟鬼,四年成仙,千害万邪莫敢干犯。昔年大禹得之,“驱使神鬼蛟龙虎豹,开决山川,引理江河,分别九 州,后登帝位,方取道解易形变而升太极”,并被尊为太极真人。 在羌族的传说中,释比祖先和道教天师为师兄弟,因此大禹所跳巫舞“禹步”,一直为羌族巫师释比和道教端公跳神时传承使用。袁珂先生在《神秘的白石崇拜》一书的序言中说:“我认为假如禹兴于西羌”,“这类传说是有某些根据而不是无稽妄谈的话,那幺传说中的禹,就是羌 族中第一个酋长而兼巫师的人物。”他还以羌族巫师作法的“多效禹步”,禁咒施术为据,为禹作为古羌酋长兼作巫师的例证。〔11〕 羌人自来认为大禹是羌族的祖先,并奉为天下第一水神,世代崇祭。在四川羌族地区──岷江上游、涪水源头、青衣江(羌江)两岸,均立有 大禹庙或禹王宫,任人朝祭,让人瞻仰,以缅怀大禹的盖世功德。所以,释比在各种祭礼活动作法请神时,都要恭请大禹,而施行水祭仪式多 在禹王庙、禹王宫里进行。其主祭之神,自然是禹王。届时,释比在大禹神像前,踏着“禹步”,跳着“莎朗”,唱着颂扬大禹治水的伟大事 迹,缅怀大禹治水的功德,并祈求大禹佑福羌寨昌盛、六畜兴旺、人寿年年。
〔1〕王家祐.道教论稿〔M〕.巴蜀书社,1987.257 〔2〕〔3〕(宋)张君房.云笈七签〔M〕.卷三 〔4〕蒙文通.蒙文通文集〔M〕.第2卷,巴蜀书社,1987.170 〔5〕〔6〕邓少琴.邓少琴西南民族史地论集〔M〕.上册,巴蜀书社,2001.91,504 〔7〕(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卷164,引华阳国志 〔8〕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第一集,三联书店.1982 〔9〕蒙文通.蒙文通文集〔M〕.第1卷,巴蜀书社,1987.316 〔10〕〔12〕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M〕.卷下 〔11〕王康,李鉴踪,汪青玉.神秘的白石崇拜〔M〕.四川省人民出版社,1992 ※本文系国家社科项目《道教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信仰、神系与图像研究》(07BZJ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远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四川 成都 610071。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