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宗教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2-3-22 22:25|查看: 113|评论: 0|原作者: 韩N   |来自: 中华佛光文化网   

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新坐标──评《中国佛教通史》

韩N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韩N

【编者按】2010年12月1日,由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牵头,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永海教授主编,国内10多所高校和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共计22人共同编写的《中国佛教通史》在南京举行新书发布会。全书共15卷,约650万字,是迄今为止全球第一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

该书出版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受到国内先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和重视,并发表了相关的文章对本书进行了高度评价,其中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N发表了文章,对十五卷本《中国佛教通史》出版的意义做了以下评价:


《中国佛教通史》──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新坐标

前不久,佛教学界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就是《中国佛教通卿(赖永海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了,圆了国内佛教学界有一部由国内学者编撰的、系统的佛教史的梦。这些年来学术研究的蓬勃之势,让人觉得这应在意料之中,却真的出乎意外,大概还是知易行难的问题。

近代以来,诸多大家学者都努力为佛教史建立学术规范,使之成为近代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撰写出一部系统规范的佛教通史便具有了标志性的意义。从教内外到国内外,大家都在努力。日本首先在此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出版了多部日本佛教通史,道端良秀更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中国佛教史全集》。道端良秀是中国史专业出身,故其著详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专题研究,可以称为中国佛教社会史,但还不能算作系统的佛教通史。就佛教本身而言,考镜源流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才有了镰田茂雄的《中国佛教史》问世。镰田茂雄出身于东京大学印度哲学专业,故重视印度哲学与佛教教理本身的探讨,和道端良秀之著可以互补。其著作计划出八卷,但只出了四卷,亦成未竟之业。两个未完成的写作计划,其实都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编撰佛教通史甚为艰难,其涵盖的范围太广,既要对印度思想文化直至佛教基本思想追源溯流,又要对佛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融合及其变迁做历史考察,涉及的知识已经让人望而却步了,更逞论融合东西文明的佛教的艺术、佛教传播途经地区的文化融合、宗教道德伦理与世俗社会的关系等等。

至于中国的佛教史研究,还多了一层学科分类的问题。长期以来,宗教学被归人哲学类,成为哲学思想研究的附庸。然而,宗教首先是一个信仰体系,存在着超理性的绝对性,那就是神。因此。对其理论进行哲学研究并不能全部揭示其存在。而且,在佛经里面还存在着许多神秘主义的咒语,以及宗教实践的修行心法等等。试图把整个宗教都置于哲学理性的解剖台上,犹如打灯笼进人暗夜森林。这也是教界经常不认同学界研究的原因。因此,即使对于佛教的教理教义,都必须区分出多个截然不同的层面,不能一概而论。在历史层面,不理解宗教的思想内核而直接描述宗教的社会影响及其历史进程,难免错漏。特别像中国这样一个文明起源甚早、自身文化传统深厚的国家,佛教的存在形态及其与世俗社会的互动演变,更是千姿百态。我们既要注意到佛教与统治阶层的关系,探讨国家的宗教政策,还要关注佛教在社会民众中的生根传播,研究民间的佛教信仰、寺院的社会功能。宗教形态还与民族大有关系,像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民族与佛教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是错综复杂。同时,我们还切勿忘记宗教在其传播过程中往往借助音乐、绘画、雕像、器物等手段,直接诉诸人类的情感,强化宗教的感染力,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宗教艺术体系。抽去宗教艺术,宗教史就变得残缺不全。

显然,中国佛教史至少要从宗教、思想、历史和艺术四大领域专门探讨,有机整合,才能揭示佛教从印度到中国渐次传播,并随各地域民族、语言、文化而不断揉合的多样性演变。因此,中国佛教史的编撰无疑是一件宏大的事业,必须调动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一直致力于编撰一部高水平的中国佛教史,任继愈先生登高一呼,学者踊跃承担,陆续编写出版了仲国佛教卿三卷,可惜任先生驾鹤登遐,编撰计划因此搁浅。从那时起,编撰中国佛教通史的呼声不绝于耳,可见社会期盼之殷切。但是,真要付诸实行,不但需要主持其事者有过人的勇气魄力和高度的组织统率能力,擎画勾勒,还需要各个专门领域的研究有长足进展,因缘具足。

所以,听说《中国佛教通史》隆重出版,我又惊又喜。书到即读,更加惊叹。首先在规模上是以往所有佛教史都不能匹敌的。在时间跨度上,从佛教传人中国的汉代直到1949年止,两千余年。在空间上,叙述从印度经西域、南海进人中国,进而述及东南亚和朝鲜、日本,可以总揽佛教的世界性传播。

其次,涵盖的面很广,上文提到的四大领域均有大篇幅的讨论,涉及佛教典籍、人物、教义、制度、寺院经济、文化艺术、三教关系和对外交流等。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佛教部派,均有详细的论述,对于密教、南传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等在汉地大乘佛教勃兴之后影响式微的教派也作了详细的叙述,而且还介绍了东亚佛教的流变,展现了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东亚的全景。

再次,主线清晰,纲举目张。如此宽广的知识叙述,如果主线不明,将变得驳杂泛滥。我觉得这部通史有两条主线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以佛经和历史为纲。

就佛教自身而言,反映释迎牟尼思想的佛经,以及弟子们的诊释是其本,本书紧紧抓住这个纲,系统介绍各部重要经论的中心思想,介绍其汉译的经纬,这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译经既是研究佛教传播年代及其具体过程的重要线索,也可以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当时人对于佛经的理解。有些经典几度翻译,说到底就是反复理解和消化的过程。狭义的" 格义佛教" 就是从翻译佛教思想开始的。经典一经译出,教义就得到传播,信奉者便可以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汇聚而来,其间有高僧出现,宣讲弘扬,遂成宗派。从译经、弘法到开宗立派,佛教一波又一波地渐次传人中国,作者把这波澜壮阔的画卷清晰地展示开来。

《中国佛教通史》丛书

《中国佛教通史》丛书

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就产生了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儒释道三教的论战,宗教与世俗伦理的冲突,国家和民众对于佛教的立场态度,都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揭开历史演进的大幕。编撰者以此展开历史的叙述,着重探讨历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宗教政策,以僧官为代表的宗教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对佛教团体自身生存的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叙述,教团内部的以僧职为代表的自我管理,佛教团体在世俗社会留下的脚印,其实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轨迹。在全景视角之下,佛教兴衰的过程及其内外原因得以清晰地显现出来。从汉至中唐,佛教凭借彼岸世界的建立与教理的优势到达鼎盛,此后,其理论精髓被儒家吸收,造成其理论吸引力逐渐衰落,而僧徒耽于世俗利益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然而,世俗化不一定会造成艺术的衰败。佛教的音乐、绘画、造像和建筑等艺术在其扩张时期充满张力,朝气蓬勃,美轮美奥。三教融合之后,佛教艺术却因为对众生百态的描绘而别开生面,更加贴近民众。

世俗化走下去,佛教就来到了适应风起云涌的现代社会的变革关头。近代大德高僧都看到了佛教改革的紧迫性,遂有太虚法师" 人生佛教" 的倡导,中国的佛教改革与复兴运动波澜初起。

佛教史千头万绪,顺着这两条主线整理,就呈现了层次丰富、脉络分明、内容精彩、血肉相连的一部鸿篇巨制,给中国佛教史研究确立了新的坐标,为后来者之鉴。

一部出自22位专家之手,长达650 万字的著作,其中涉及许多艰深的宗教哲理,要读完它,并非易事。出乎意外的是我从头翻阅,马上被一段段平实的文字所吸引,把教义、历史和艺术讲得深入浅出,不时闪现出精彩的分析,在轻松的阅读中学到许多知识。

就通史而言,需要照顾全书结构的平衡和整个面的介绍,给读者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所以,阅读通史性作品常常会有不够深人的感觉。而本书在这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比如说佛教传人中国的年代和途径一直存在多种说法,特别是关于南传佛教,研究者感觉到佛教传入中国南方的时间要比文献记载的早,许多人做了有益的探索。本书就把这个问题列了出来,整理各家说法,展现于读者面前,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吸收近年来考古的证据,推进了该问题的研究。像这样的专题性讨论还有不少,每个专题都注意学术研究史的回顾,非常实用。同时,也能够让读者对于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学术史的定位有清晰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样的大部头著作,阅读之前是需要做些知识准备的。主编似乎也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写了一篇言简意赅的总序,其中对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脉络、每个历史时期的关节点、重要事件的意义都从全局的高度做了深刻的阐述,画龙点睛。这篇总序不可不读。

在总序中,赖永海教授对佛教在中国传播扎根的全过程做了简明扼要的历史分期,分成四个发展时期,亦即:

(1)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其特点是佛教的本土化。

(2)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其特点是“另辟蹊径,自造家风”,以“六经注我”的精神“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张扬各自宗派特色。

(3)宋元时期,佛教呈现逐步交融汇合的趋势,不仅在内部提倡禅教一致,而且在外部出现儒释道三教合流。

(4)明清民国时期,佛教在居于统治意识形态的理学压制下走向衰落,至清代、民国时期,出现居士举旗先驱的佛教复兴,导出人生佛教的潮流,蔚为大观。

以上的分期说把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源流做了梳理,有助于研究者宏观把握其发展脉络。纵观此过程,其核心的问题依然是佛教的中国化。从佛经的翻译,到以" 无" 解" 空",可以看到魏晋士人努力领悟佛教精义的苦心。到唐代,表面上看是印度佛教大盛,以玄奖为代表的高僧们远赴印度寻求原典,开宗立派,阐扬佛理。然而,佛教与中土不合的矛盾暗流汹涌,最终酿成唐武宗灭佛,舶来教派几乎毁于一旦,此为一大转折点。其后宣称“不立文字”的禅宗勃然兴起,成为主流。以后的僧人混合佛教义理和中国伦理道德,自由发挥,完成了佛教理论的中国化。另一方面,此自由阐释也促进了佛教的世俗化,在宋代,女性形象的观世音菩萨落户于东方沿海,象征未来的弥勒佛演变为布袋和尚,佛教真正走进了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多了许多亲切,少了几分献身般的宗教虔诚。更有士人将佛教义理演化成中国式的宣说,重新建构儒家学说的形而上境界,形成思辨性的理学。此后佛教的发展,理论阐扬式微,世俗化进程加快,越来越贴近民间生活,僧侣也在此过程中由天堂的播种者沦为人间的烟火食者。从魏晋到近代,佛教走过了理论上格义到实践上本土化的历程,成为完全中国式的宗教。可以说,一部中国佛教史,就是一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 ●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07:21,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