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北方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所属唯一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综合性民族高校。经过28年的发展,学校现有硕士、本科、预科3个层次的在校生近16000人,包括了56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占65%以上,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民族教育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教育事业的结合点,是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结合点。北方民大始终坚持党的民族工作主题与教育方针相结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在招生范围和政策上,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和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在录取分数上适当给予照顾;在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上,主动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需要;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上,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不懈奋斗,北方民大已成为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研究基地,服务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科研基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基地,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民族院校具有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学生文化基础较弱且参差不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差异大等诸多特点。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坚持做到既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培养“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合格人才。 学校着力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一是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大力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素养;二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少数民族语言选修课”;三是实施“学习困难学生帮扶行动计划”。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四是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学校每年都投入500万元左右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五是贯彻因材施教理念,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与成长成才。 学校80%以上的毕业生都工作在边疆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招得来,学得懂,分的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践行者,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国家统一、边疆稳定的捍卫者,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者。
民族团结如空气般宝贵,失去了民族团结,任何一个民族都将失去发展进步的健康环境。北方民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内容,把民族团结教育贯彻落实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学校以“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重大节庆日和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为平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教育各民族学生深刻理解“三个离不开”重要性,教育各族学生“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社会主义道路”,教育各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同时,努力为各族学生办好事、办实事。仅2011年,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费等1980万元,受益学生达70%以上。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组织校园招聘会等方式,着力加强毕业生推介和就业市场开拓工作。近3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2010年,北方民大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学生就业工作50强”学校。
学校全程参与了宁夏回族自治区10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曾派出多名干部10年间扎根宁夏泾源县开展扶贫工作,学校投资数十万元为当地建设了田间桥梁、乡村道路;与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投资65万元开展了红寺堡专题科技开发项目,为菊花台村“阳光幼儿园”投资20万元购置了学习生活用品,与该区14个村小学结成了帮扶对象,为红寺堡和西夏区学校、村镇、寺庙道观、机关单位赠阅了500份《中国民族报》。学校与石嘴山、银川市有关部门的合作也在有序推进。 同时,学校提倡广大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千万家”。立足宁夏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在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开发与利用、黄河泥沙运移研究、清真畜产品养殖、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今年,学校还积极响应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扶贫开发攻坚计划”的实施,派出1名校党委副书记、10名处级干部到湖南邵阳、湖北黄冈、贵州冷水江等地挂职工作。 北方民族大学的发展,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学校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紧密结合是学校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两个服务”是学校始终不渝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学校办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色;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改革创新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以人为本、艰苦奋斗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学校将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民族大学,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