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参与社会建设的空间正在扩大”,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从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读出的深意。 报告关于宗教的表述只有短短62个字,但“合法权益”和“文化繁荣”的出现让卓新平颇为感慨,他说:“现在提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正面了。” 卓新平从事宗教研究34年,曾提出“宗教理解”的概念,研究探讨社会应如何看待宗教,如何处理跟宗教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此次报告体现了我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对宗教在文化建设中的定位问题也予以了正面肯定。“这对宗教界是非常好的关爱,是对宗教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正面理解”。 细读最近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宗教在我国社会的参与度渐进拓宽,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再到“文化繁荣”。今年初,我国还相继出台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保问题、鼓励宗教界从事慈善活动的文件。 “现在的宗教环境,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今年57岁的卓新平曾赴德国留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在国外取得宗教学领域博士并学成回国的学者。 “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在不断上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宗教信仰自由最有说服力的旁证。”卓新平说。 我国不仅信教人数在上升,信教的人群也在走向多样化。近10年来,城市白领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在不断增多,博士、博士后出家的新闻也时有耳闻。 “这非常正常,不值得奇怪”,卓新平以上世纪著名知识分子李叔同皈依佛门为例说:“弘一法师为中国佛教在学术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突破。” “只要你是中国公民,都享有宗教自由。不管是大学生、工人还是农民,信仰是在同一个层面的。” 在卓新平的观念里,宗教并不等同于信仰,信仰是系统、整体的文化构成,可以包括政治信仰、民族信仰、文化信仰和宗教信仰。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文化信仰也与宗教信仰有着关联。 而我国社会对信仰的关注确实到了“该补课”的时候。“老人跌倒该不该救”、“幼儿被车碾压路人视而不见”,一些原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在过去一年中却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这些东西好像看不见摸不着,但如果没有精神追求是很危险的,对文明的延续也非常不利。”卓新平说,其实我国自古就有将道德诚信作为信仰的诉求,比如民间的“关公崇拜”。关公是一位信守诺言、执着忠义的古代武将,中国人对他品行的敬仰和缅怀一直延续至今。 在卓新平眼中,信仰可以为道德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在弘扬道德的过程中,没有信仰支撑是不能长久的,是走不下去的。” 信仰是什么?卓新平将右手高高举过头顶,掌心向下。 “信仰是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他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作了回答,“它是未来的,让我们往前争取的。” ●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