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2-1-20 03:07|查看: 67|评论: 0|原作者: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 邵建|来自: 中国民族宗教网

从西方到东方:“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

前些时候在东南大学听一位哲学博士的沙龙讲座,谈的是日本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其中一个比喻给我印象极深:那个时代的日本,每个人都是一块砖,都要砌在国家的铜墙铁壁上,否则就把你扔到海里去。这位博士讲到最后一句时,语气很重,让我不觉暗自惊悚:这是东方民族典型的国家本位而非个人本位,何独日本?后来大家讨论,另一位哲学博士从“民族国家”切入评论,而且从西方谈到东方。之后,我也就此谈了自己看法。惜当时话语匆忙,未及尽意,这里不妨申之以再。

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从政治上来说就是民族国家的建构。但从西方到东方,它的路线图其实是从“国民国家”到“民族国家”。英语N ation-state,早年经由日本翻译到中国,都译为民族国家。但,记得今年春上去台北,在台大附近的路上和秋风先生聊天,他认为此词应该译为“国民国家”。执教日本的王柯教授也曾专文论述此问题,并认为民族这个词是一个来自日本的误会。这里无力对N ation一词作知识考古,探究它的原始本义。但就其现代语义而言,它既有“国民”的含义,也有“民族”的含义。两者孰以为准?然而我们知道,一个词的语义,有时并不在语词本身,而是取决于语境。就东方国家现代化而言,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囿于外部环境的压力,一切以国家为本位,个人无条件服从国家,走的是民族国家的建构道路。但,回到现代化的源头,如果以英美法为例,它们并没有东方国家现代化的外部压力,而是一种原发性或自生性的现代化,因而走的是一条以个人为本位的建国道路。它所建构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与其说是“民族国家”,不如更准确地说是“国民国家”(即公民国家)。

世界上形成的第一个现代国家当然是英国。所以称其为国民国家,盖在于此概念相对应于中世纪的王权国家。王权国家,民众不是国民而是臣民。从臣民到国民的转换,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立国过程,其标志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从英国实例来看,“国民国家”是由国民个人形成的政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主权在民而非在君。因此,君主时代如中世纪是“权力的时代”,那么,国民时代如近代则是“权利的时代”。国民不仅有其社会生活的私权利,亦有(逐步)介入国家政治领域的公权利,而且他们所以动用公权建立政府,就是通过它来保障自己的以私人财产为核心的各种私权。于是我们看到,作为政治概念的国民国家,其性质就是公民国家。因为这里的国民即国家法律资格上的公民。比较之下,王权国家严格地说不是国家,而是君主的领土或封地。当国家的建构是为了保障国民及其权利并体现国民资格,这样的国家是个人本位的而非国家本位的。换言之,这样的国家是为其作为个人的国民而存在,而非作为个人的国民为其国家而存在。如果英伦是现代国家的始作俑,准此而后的美国建国和法国建国,历程不一,性质同是。

然而,现代化的道路自西而东,时移势易,所呈现的范式就发生了变异。即使是属于欧洲的德国,亦是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它的建构并非从个人本位开始,而是更加突出德意志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性,用以区别于英美。经由德国中转,并延伸到远东中日两邦(在现代国家建构上,民治日本主要师法德国,清末中国又师法日本)。它们的共同点是,个人本位为国家本位所代替,亦即以个人权利为诉求的国民国家变成了以族体生存为目标的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如果是一个以个人为单位的政治共同体,民族国家则是血缘和文化意义上的族群共同体。就民族国家而言,个人及其权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对族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由此建构可以抵御外族殖民的独立国家。这其中原因不难索解,异族入侵,列强环视,造成了不同文明形态的族群和种群间的冲突。无论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还是日本1853年的黑船事件,国门分别是被英美打开的,这两个国家的现代化也是“被现代化”。日本挨打少,但却要强大;中国挨打多,更是要抗争。所以这两个东方国家,国族命运不但比个人命运更重要,而且个人应当无条件服从民族国家的需要。

以上便是东西方现代化的两条道路。如果把它们的时间表打通,可以发现,N ation-state的翻译,就不是两歧性的国民国家还是民族国家,它应当线性为从“国民国家”到“民族国家”。说到底,这不是翻译问题,而是世界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如果可以比较,不难发现,东方现代性的路径乃是西方现代性的歧出,尽管有其时代不得已的原因。英美那些原发性的现代国家,因个人权利得以保障而强大并不断强大。反过来,东方国家为了强大,总是以民族大叙事遮蔽个人小叙事,以国家利益凌越个人利益;因此,个人权利长期得不到尊重和发展。一个世纪下来,民族国家成了庞大的“利维坦”,成了铜墙铁壁,个人反而成了它身上的一块砖或一颗螺丝钉。直到今天,可以看到,砖的比喻已经不适合于日本,因为二战后的日本逐步完成了从国体本位到个体本位的转型。但,该比喻对中国来说,不但依然适合,而且这压根就不是比喻,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因此,就刻下中国而言,如果从1943年英美对中国放弃治外法权起,便标志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已经独立于世界之林;那么,现在它的任务,应当是从国家内部完成由民族国家到国民国家的捩转。

转自南方都市报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10:31,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