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2-1-20 03:07|查看: 86|评论: 0|原作者: 戴庆厦|来自: 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现状及对策

导语: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实现双语目标的重要性、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特点和类型、少数民族双语面临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应以语言和谐为指导思想进行语言规划,科学地处理好双语关系中的几对矛盾,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分类制定时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现状;对策

中国少数民族的双语,通常是指少数民族母语和国家的通用语汉语的关系,即少数民族既学习本族语文又学习汉语文。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现状及对策。


一:中国少数民族实现双语目标的重要性

中国少数民族的双语问题,是中国民族问题和中国语言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中国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重要性,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的国情之一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这些语言分属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等五大语系。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思想的工具,而且凝聚着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积累的文化。24个少数民族还有33种文字,这些文字字母的来源有古印度字母、叙利亚字母、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以及独创字母等。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由于其使用人口多少的不同、使用范围大小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

少数民族要依靠自己的语言进行日常生活的交际,还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发展文化教育。

中国的国情之二是: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不仅人口多,而且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一般都走在各少数民族的前列,因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已成为我国的通用语。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甚至少数民族中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都要使用汉语。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了解世界的最新动态,都必须掌握汉语文。因而在语文的使用上,我国少数民族除了依靠自己的语言文字外,还要学习、使用汉语文。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双语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最佳选择。少数民族能成为既懂母语又能兼用汉语的双语人,对他们的发展繁荣、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中国的双语教育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理论意义在于怎样根据不同民族的语言实际和社会实际,认识少数民族兼用国家通用语的规律,怎样解决好少数民族的双语关系。其应用价值在于有助于国家制订适合少数民族发展的双语规划和双语政策,有助于少数民族的团结合作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正因为如此,提倡双语是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各级政府一直关注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


二: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特点和类型

中国少数民族的双语现象存在以下两个主要特点普遍性、不平衡性。普遍性是指不管是哪个民族,人口多的或人口少的,内地的或边疆的,都存在双语问题,即都面临着既使用本族语言又要兼用汉语通用语的任务。不平衡性是指不

同民族的双语状况存在差异,有的民族已基本实现全民双语如基诺族,有的是大部双语如彝族、哈尼族,有的只是少部双语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由于存在不平衡性,所以在解决中国少数民族的双语问题时,必须分类对待,分别

制定不同的措施,而不能一刀切。

我国少数民族的语文教育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从初等教育始到高等教育全部使用汉语文教学。另一种是开展本族母语和汉语文的双语教学。

属于前一类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无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其中有回、瑶、土家、黎、舍、高山、东乡、土、松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伦佬、阿昌、普米、怒、德昂、保安、裕固、独龙、基诺等民族。这些民族中,有的已全部转用汉语如回族,有的已大部转用汉语如土家族、伦佬族,有的是部分转用汉语如阿昌族、普米族、羌族。二是虽有文字,但文字不通用的民族,全部或部分从初等教育起就使用汉语文教学。如纳西族虽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但未能广泛推行使用水族在历史上有过水书,也只有少数人能使用。我国建国后,新创或改革过的文字,也因各种原因如方言差异、杂居等,有些也未能在这个民族中广泛使用过。如壮、侗、哈尼、苗等民族的新文字。三是杂居地区的民族,由于不同民族共聚一个学校,没有条件按民族分班,也只能使用汉语文教学。大多数的民族都有部分地区属于这一类型。这一类型的汉语文教学,在教学体制、课程教材上大体与汉族学校相同。所不同的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如民族学生相对集中、有懂本族语文的教师,小学初级阶段使用母语辅助汉语文教学等,汉语文教学大多与同类汉族学校保持相同、相近的水平。但也有一些地区由于语言障碍或其他原因,教学水平一般不及同类的汉族学校,升学率和巩固率都偏低。

属于后一种类型的双语教育,是有通用民族文字的民族,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傣、傈僳、景颇等民族。根据教育学原理,有本族语文的民族先学民族语文,后学汉语文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普及初等教育,也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使用汉语文。但由于不同民族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特点,加上民族语文的功能存在差异,因而在处理两种语言的关系上,包括课时比例、时间安排、如何连接等,存在不同的类型。即使是同一民族内部,也由于不同地区的差异存在不同的类型。如蒙古族中小学就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蒙语文为主,加授汉语文二是以汉语文为主,加授蒙语文三是全部使用汉语文授课。这一类型的双语教育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以民族语文为主,兼学汉语文

这一类型是指从初等教育到部分高等教育都以学习民族语文为主,大部分课程都使用民族语文授课,汉语文仅作为一门课讲授,等到民族语文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学习汉语文。我国北方几个有历史悠久的文字的民族大多属于这一类型。但他们之间仍有一些差别。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中小学都以学习维吾尔语文为主,主要以维吾尔语文授课。从小学三年级以后开始学习汉语文,汉语文作为一门课学习。在大专院校里,除部分学校用汉语文授课外,各院校的系科大多有用维吾尔语文授课的专业。


2.以汉语文为主,但也学民族语文

这一类型是指从初等教学到高等教育都以学习汉语文为主,但在初等教育则以学习汉语文为主。我国南方一些有本族文字的民族均属这一类型。这一类型中,民族语文与汉语文的比例、如何连接、采用何种授课方式等问题,不同民族由于条件不同又各有不同。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的做法是民族语文课从一年级开始到小学毕业,课时逐年递减汉语文课从二年级起授课,课时逐年增加。中学阶段,只在部分民族中学和民族师范中的民族班开设民族语文课,其他课程都用汉语文授课。在大专院校中,除云南民族学院的民族语文专业德宏傣语、西双版纳傣语、景颇语、傈僳语、低语、拉枯语、彝语的民族语文课使用民族语文授课外,均用汉语文授课。

云南德宏州自1983年开始,就将载瓦文纳人小学正规的教学计划,主要使用于景颇族载瓦支系学生为主的小学。据1992年统计,全州开设载瓦文的学校是179所,其中已开设载瓦文的学校有108所,占这所小学的60.3%。在校生有4487人。全州景颇族载瓦支系教师308人,其中懂载瓦文的教师有239人,占77.6%。德宏州多年的实践表明,载汉双语文教学较为理想的模式是一年级学载瓦语文课和汉语会话课,教材使用《载瓦文小学课本· 语文第一册》和《汉载会话》。二年级到六年级使用五年制汉语教材授课,同时使用《汉景载词语对译手册》一至六册。使用教材主要有《小学载瓦语文课本》一至六册、《小学载瓦文教学》一册和《汉载会话》二册。


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少数民族的双语关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加上国内外对其研究起步较晚,所以认识与实际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


1.如何切合实际地、科学地认识少数民族双语的重要性问题。

对双语的重要性,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忽视母语的应有作用,认为少数民族应该加快掌握汉语,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步伐,甚至认为强调母语的作用就会削弱汉语的学习,不如直接学习汉语。持这种认识的人虽具有良好的动机,但不切合少数民族的实际。他们看不到母语的重要作用,也看不到母语除了应用价值外,还具有民族感情的价值。二是对少数民族掌握汉语文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他们担心汉语普及了会削弱母语的作用,甚至担心汉语会逐渐代替母语。他们只看到母语与通用语相互竞争的一面,而看不到互补的一面。

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关系应坚持语言和谐的理论,既看到母语与通用语相互竞争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互补的一面,做到母语与通用语的和谐是有可能的。语言和谐有利于民族和谐,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

双语理论建设,是当前双语教育研究必须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


2.重视少数民族学习“三语”的问题

近年来,外语学习在少数民族语文教育中有很大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于是出现了所谓的“三语”新概念、新问题。“三语”,就是少数民族除了学习母语和汉语外,还要学习外语,这就加重了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学习的负担。如何安排这三者的关系,是必须探索的一个新问题。所以,解决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还要考虑“三语”的关系。


3.教学法的使用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长期以来普遍使用传统语言教学法,即翻译法、直接法、对比法。但不同民族在使用中又根据本族具体情况有不同的创造。

翻译法是强调理解,重视培养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教学过程运用母语翻译,以对译为教学手段。如云南省施甸县摆榔民族小学自年起实行彝汉双语翻译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做法是在学前班进行彝汉翻译训练,初步掌握日常生活的常用语在一、二年级,教师坚持用彝语翻译字、词、句,并训练学生不断提高彝汉翻译能力。直接法是直接用第二语言授课,用母语翻译。我国一些地区,由于一个班级是由多民族学生组成的,或人学学生已掌握一些汉语,因而使用直接法教学较好。这种教学法,强调模仿和实践。通过反复练习理解词义和语法规则。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一些学校,过去一直坚持用汉语上汉语课,并在课外坚持实行汉语日常化。他们认为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模仿,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模仿力强,记忆力好,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机,因而应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多接触汉语。对比法是在自觉对比母语和第二语言异同的基础上开展第二语言教学,依靠母语知识和技能去获得第二语言。在教学原则上,强调理论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语言对比和语言翻译。用母语进行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对比语言异同。这种教学法对成年第二语言教学效果较好。

如何根据不同民族的实际,创造适合其语言特点和文化特点的教学法,是我国实施双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的路子将任重而道远。


4.要大力加强语言对比研究

要提高第二语言的习得水平,必须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共性和个性有深度的认识。这就要求语言学家必须做扎实的语言比较。在我国,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比较工作刚刚起步,前人留下中命数民族双语的现状及对策的基础薄弱。所以应当组织力量,有计划地开展语言比较工作,为提高语言教学水平提供依据。

新中国建立后的半个多世纪,我国的双语教学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还不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快速前进的步伐。双语研究的进展,对语言学理论、应用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12:38,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