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2-1-20 03:06|查看: 83|评论: 0|原作者: 马永真|来自: 中国民族报

草原文化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古老而不断焕发生机的中国作为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建构也十分绚丽多姿,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又是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载体。而在其中,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因而,它也在繁荣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草原文化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综观中华文化发展史,社会主义文化是包括草原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而又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成果。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创造的草原文化,以其久远的历史、独特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重视。研究表明,草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在中华文化史研究中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观念,不仅指明了中华文化史须重构走向,而且以新的文化建构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揭示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

根据考古发现,北方草原地区确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红山文化同中原以及中国其他区域相比,在文明起源史上处于“先走一步”的前导地位。同时,追寻北方草原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足迹不难发现,中华民族许多文化传承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这里。1971年,在距今6000年至5000年的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雕刻精美的玉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雕刻的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2004年,在赤峰市翁牛特旗赵宝沟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件凤鸟造型的红陶杯,被称为“中华第一凤”;在鄂尔多斯市及邻近地区发现的大口二期、朱开沟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等标志性器物,都说明北方草原是中华大地上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域之一,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北方草原的早期文化既扩展了中华文化起源的地域,又把中华文明的开端推向了更为久远的年代。

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元、清、现当代几个高峰期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文化的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后,演变沉淀为以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已融入中华文化的大体系之中,使中华文化成为一个包容工业、农耕、游牧、渔猎等生产生活方式在内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草原文化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这种作用又是持久的、广泛和深远的。在这一过程中,草原文化不断为中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动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草原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与整合中,愈加凸显出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展示出它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魅力和意义。

有学者在论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问题时,提出“软传播”战略,主张“主打民族文化牌和传统文化牌,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和长期的浸润和积累,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实效”。如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的内蒙古,其以草原文化为深厚底蕴的民族歌舞和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等一批驰名品牌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草原文化已成为内蒙古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草原文化有力地提升了内蒙古的软实力,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必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文化探源,就要对尚未被认识其重要思想文化价值的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整合,从而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在当代,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思想道德、社会诚信带来的空前压力和挑战,特别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核心智慧。而千百年来在北方草原地区各民族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开拓进取、豁达乐观、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自然生态理念,以及崇信重义、互助友爱的伦理观念,也是我们进行现代文明建设可以承继的思想智慧和价值系统。

今天,经过草原文化学者们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再发掘、再提炼、再整合、再阐释而概括出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即“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这样一些富有时代智慧,与社会、自然友好和谐的理念毋庸置疑,自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集中提炼、总结出一系列能够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又代表当代中国人民优秀品德、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充分地显示出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大力弘扬和借鉴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必将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将助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创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繁荣发展草原文化艺术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而且是社会主义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因此,繁荣发展草原文化艺术,对于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的精神文化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繁荣发展草原文化艺术,坚持草原文化艺术“走出去”,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草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人类文化艺术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草原文化艺术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何进一步繁荣新世纪的草原文化艺术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课题。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草原文化特色、草原文化艺术精品,必将对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内蒙古通过组织完成内蒙古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蒙古族服饰与长调民歌展演等一批重点工程,启动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和内蒙古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反映了对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的历史责任。再如草原文化艺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近年来内蒙古共派出艺术团组150多个、2000人次赴国外演出、参赛或举办展览。2011年10月,“天堂草原──内蒙古北京文化艺术周”首度走上北京的舞台,《华北五省区市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北京签署,等等,加强了民族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了草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其次,大力发展草原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草原文化不仅具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禀赋,而且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同时,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愈来愈引起全社会关注,草原文化以其绿色、生态、诚信、包容的文化品格,显示出很大的资源禀赋优势,具备发展草原文化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一是要在草原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草原文化中最有条件进入、最能与当代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相结合、最能有效地进入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元素,从草原文化资源宝库中寻找最能形成强势文化产业的主题、题材、风格及内容与形式,大力发展以草原文化为深厚底蕴的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娱乐、演艺会展、动漫游戏、餐饮服务等为核心的重点文化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建立有利于支持草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投资融资政策环境、有利于创建草原文化产业知名品牌、有利于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的文化体制和有效机制。二是要坚持优质文化资源与高科技紧密结合,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培育创新型草原文化产业,要像创建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等知名品牌一样,努力创建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佳,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品牌,使草原文化产业产品、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使目前的草原文化产业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再次,加快发展草原文化产业,是民族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平台。边疆民族地区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积极有效地加快发展草原文化产业是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边疆民族地区大力推进草原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草原是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精神家园。根据城镇化加速推进以及“围封转移”、轮牧休牧禁牧和“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大力发展草原文化产业,对于加快转变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还要根据民族和地区特点,注意创意生产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草原文化产业产品,通过草原文化的产业化,以求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草原文化,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在发展草原文化产业中,有效地保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实现草原文化产业社会主义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10:38,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