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是指在川西平原的平畴绿野之上,农家住居被竹林、树木所环绕,形成一个个犹如田间绿岛的农村聚落单元。林盘的空间景观特征是:一片片绿林耸立于田野,高大茂密的林木将其中的宅院围绕,仅依稀可见时而露出的房角院墙,而外围耕地又将林盘包围。从独居式林盘到聚 居式林盘都体现了“田―林―宅”的空间景观模式。林盘普遍规模小而呈高密度分布,是一种典型的散居型农村聚落──农户独居或三五成 群、十数成聚地居住在大小不一的林盘中,这与华北平原多族聚居村落和长江三角洲的单族聚居村落大不相同。林盘绿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 态居住环境,其中所栽植的林木和果蔬等,为农家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原材料与农副产品;而农家耕地就在宅旁,出门耕作十分方便。 长期以来,“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家家有流水修竹”的林盘一直是“天府之国”最典型的直观形象,并大量地延续至今①。山 林、农田、水系、道路与林盘等要素共同构成川西平原半天然半人工湿地上网络化的林盘聚落体系,较好地维护了川西平原的生态环境,并形 成独具特色的川西田园风光。 随田散居的林盘是集生态、生产和生活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聚落形态,其历史久远。它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川西平原自 然地理环境与水利农耕文明协调共生的结果。这些竹林农舍错落有致的格局,与平原上纵横交错的都江堰灌区相呼应,由此形成了独具地域特 色的川西农家聚落特色和习俗,称之为川西林盘文化。
川西林盘文化的生成和演化是一个自然和历史的过程,受地理环境、经济生产、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传承至今,具有重要的历史 和现实价值。下面从蜀文化载体、生态屏障、田园风光、人居思想和文化景观五方面对川西林盘文化的价值进行具体分析。 (一)蜀文化载体的价值 川西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农耕生产的有利地区。考古发现古蜀先民很早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生产,创造出 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古蜀文化,其中以宝礅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为代表。正如蜀人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所言:“蜀之为国,肇于人皇……历夏、商、周。”[1]所以,现在已有学者预言:“蜀文化很可能会起源于5000年以前,甚至‘肇于人皇’,殊未可知。”[2]4~5 蜀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内陆农业文化。它的兴衰,与治水和农耕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的治水经验和开发平原农业的传 统,是蜀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早期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川西平原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凝聚人们的地域中心。古蜀王杜宇以及开明带来的治水和农田开发技术,对解决长期困扰川西平原的水患,充分发挥地利优势,实现由山麓农业向平原农业的飞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古资料表明:发祥于川西平原今双流、郫县、成都、广汉一带的古蜀江源农耕文化,是长江上游巴蜀地区农耕文化之 源,也是中华大地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3]32~34。秦并蜀之后,古蜀文明虽消融,但其治水和农耕生产的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战国 后期,李冰率蜀郡人民,把中原的先进技术与蜀地的传统经验结合起来,掀起了在蜀地大兴水利、广开稻田的高潮。从此,蜀地成为全国文明 的富庶地区,并享有天府的美誉。 川西林盘是承载蜀文化与各地移民的载体,蜀文化是川西林盘的灵魂。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张人与自然的协和统一,凡事不论大小曲 直,都必须循其自然。川西林盘正是在此理念下应运而生的,它广泛分布于川西平原纵横交错的田畴与灌渠之间,根植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之中,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几千年川西水利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与包容力,以其多元统一的特色,容纳来自 八方的移民,将各自故乡的文化特色融入林盘。可以说,蜀地人民“师万物、法自然”,重“仙道”而不循儒家“纲场。”,追求顺应自然、讲 究生活、不为羁绊的思想理念在川西林盘文化中得到淋漓体现。 (二)生态屏障的价值 川西平原由于其耕地的肥沃和农业生产的发达,历来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粮仓。经过几千年的农业开发,川西平原形成半自然半人工的农田 生态系统,其特点是农田中植被的类型组成及结构比较简单,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较低。农田植被的单一化必然导致农田其他生物群落在种类组 成和结构上也趋于单一化,从而导致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降低。可见,川西平原稻、麦、油菜等一年生草本植物自身难以形成具有多样性的 稳态机制,必须与多年生的高大乔木、灌丛和竹林等共同构成一个立体生态系统[4]。广泛而均匀分布的林盘是川西平原林木栽植的主体,构 成川西平原重要的生态屏障,发挥着净化、调节与阻滞、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5大功能,从而维持川西平原农、林相配的合 理生态格局。据《郫县志》记载:1949年其林地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02%,其中林盘中的林地面积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80.85%;另据温江地区 1982年林业区划调查:全区农村林盘10多万个,约67.99万亩,林园占平坝地区适宜林木栽植面积的69.15%。由此可见一斑。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持续高产的农业生产。川西平原几千年持续发达的农业生产与其良好稳定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人们通过 长期的生产实践,合理处理农林关系的结果。林盘作为川西农田防护林网的主体部分,不仅可提供生活场所和生产原料,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对作物的增产丰收有着积极的影响。林盘虽然地处乡村地区,但对城市来讲,亦起着一定的生态补偿作用。值得关 注的是,川西平原地区虽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其自身原有的生态环境很好,但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城市的迅速扩张,以及农业污染和上 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已造成当前严重的环境生态压力。因此,进一步加强包括林盘体系在内的生态屏障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 (三)田园风光的价值 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与积淀,林盘已不仅是被物化了的林木环绕的绿化景观和白墙灰瓦的建筑景观,更是饱含了特定生命和文化意味的艺 术形式,体现了人们悠然自得、恬静安逸的生活哲学[5]151~153。无论从空中俯瞰,还是从地面平视,林盘都是川西平原上映帘的突出对象,四周的田野则是其基底。田畴间一团团树林包裹着许多小屋,犹如漂浮大海的座座绿岛,缔造了典型的“桃花源”般的川西田园风光。 以林盘为核心的川西田园风光,其价值鲜明而独特: 1.历史久远、延绵至今。川西平原依托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中国历史上最早并传承至今的水田稻作景观。川西平原的稻作农业,最早可 追溯至先秦,到战国末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到汉代形成了美丽的稻田景观。正如晋人左思在《蜀都赋》中所描述:“其封域之内,则有原隰坟 衍,通望弥博。演以潜i,浸以绵雒。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②比直到唐代才发展成型的江南稻田景观要早出许多[6 ]58~69。与川西稻田景观相形随的是“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家家有流水修竹”的林盘景观,它们共同构成在全国具有唯一性 的川西田园风光。 2.景观丰富、生动多彩。川西平原景观构成斑块尺度相对较小,斑块数量较多,斑块大小和形状不一。川西平原以水稻种植为主,为了关住水,稻田四周必须同时作田埂;为了使得田块利于平整,使得稻田四边的蓄水深度大致相当,田块的面积不能过大,大致在一亩左右为佳。因而,分块交错的稻田、蜿蜒转折的水系、纵横交错的道路和形态各异的林盘等共同形成肌理丰富、生动多彩的景观格局。 3.原真质朴、自然和谐。走在川西平坝上,远远看见一笼笼竹林、树林,顺着田间小道与蜿蜒的水流钻进去,就会发现里面有农家小院,少者 三五家、多者十余户。林盘周边有小溪环绕或沟渠穿过,林盘里乡土竹树成林成片,掩映着农家院落。林中鸟鸣雀飞,林下鸡鸭成群;院前屋后 种有瓜果菜蔬,堂前檐下挂有辣椒玉米;老大爷在檐廊下编竹箩筐,几个儿童在院坝里玩耍,老奶奶从厨房出来在屋旁的自留地摘菜……正所谓 修竹老林、小桥流水,一个个林盘就是一片片牧歌式的诗意田园。 “远近林盘似绿岛,万顷嘉禾如海洋”,这是川西田园风光的写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生产越来越受到重 视,田园风光的原生价值与经济价值越发彰显。可以预见,川西林盘不仅是川西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发展川西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和重要载体。 (四)人居思想的价值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和终极理想,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对中国人居思想的影响十分深刻。可以说,川西林盘文化的人居思想正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积极实践。 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林盘因自然之势而成,形式多样而不拘一格,体现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从地理位置的大格局来看,川 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缘盆底,周围有群山呵护,岷江、沱江水系自西北向东南浇灌,是一处完美的风水宝地;从地理环境条件来讲,川西平原 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湿润温和,植被丰茂,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人居环境最为适宜的地区。在川西平原之上建房,虽有水可临,但无山 可依,无法“藏风聚气”。人们就在房前屋后植树造林,或在林木茂盛处开辟一块空地建房,这些高大的树木和竹林就成了宅院的保护层,隐 喻于“山”,可谓“道法自然”。高大茂密的植栽创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并满足安居的心理需求。 林盘作为组织与进行生产的场所,由于其场地相对开阔又紧邻耕地,生产劳作极为方便,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非常适合精耕细作的农业生 产和丰富多样的副业生产。林盘中的竹木是制作生产生活用具和建房搭棚的重要原材料,居民对其都是精心培护、伐植有序,使之依托土地可 持续利用,而又不伤害生态。林盘院落的营建过程中,主要采用一种被动的生态适宜技术。正是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自然共生的思和 技术,有效地维护了生态环境,创造了建筑与环境的交融。林盘的规模普遍较小,几户或十多户人家共同居住在一个绿荫环抱的林盘中,各户 相对独立,又互相照应,犹如一个大家庭,体现了强烈的归属感与人文关怀。林盘集生态、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聚居文化体现了万物并育、循 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深层生态学思想,对我国当前的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文化景观的价值 文化景观不仅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还包括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并给人类文化形成以重要影响的自然要素,是世界遗产的重要 类型之一[7]。川西林盘文化属于文化景观类型中“有机进化的景观”一类,它是持续性景观,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 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是人类土地持续利用的样板。 川西林盘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是蜀地人民与自然互动的产物。川西平原的富饶美丽是川西林盘得以形成的客观条件。正如《山海经·海内经》对川西平原所描述的那样:“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域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③正是这种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便利、土地平 敞肥沃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其特别适宜作物和林木的全年生长、适合人类的居住,也使得随机自成、小巧紧致、浓郁茂密、四季苍翠的林盘得 以大量生成,并形成在四周群山环抱之下,无数“翠珠嵌玉盘”的大空间格局。 2.是都江堰灌区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江堰于2000年11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设计最科学、保存最完整、至今发挥作用最好、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生态工程”[8]30~33。都江堰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工程设施的科学,更在于其哺育了以都江堰灌区为核心的川西平原。可见,都江堰与灌区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灌区的都江堰将是一个孤零零的标本。川西林盘是因水而生,每一座林盘都依托于或大或小的灌渠;林盘均匀分布的格局与平原上密如蛛网的都江堰灌渠水系密切相关。可以说,川西林盘是都江堰泽被千秋有力而生动的历史见证,是都江堰灌区万千生机的渊薮。 3.是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川西林盘是农耕生产的产物及载体,它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很好地适应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以林盘为主体的农林结合、以林促农的发展模式以及依托林盘的农副结合、以副促农的产业形式,都维续了川西平原良好的生态平衡和物质能量循环,实现其几千年来持续兴盛的农耕生产。川西林盘所形成的人、水、田、林等共存共生、循环往复的发展模式,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 4.是乡土文化的大本营。林盘是历史形成的农村聚落,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孕育并承载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内容。林盘中的院墙房 舍、树木池塘、溪渠小道、坟茔庙碑以及耕作技艺、乡风习俗、文化艺术等都与农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根本就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孕育 了农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它们是建构川西平原“文化地域综合体”[9]的基本内容。
川西林盘文化是蜀地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与大自然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的地域文化,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传统与实践。它是传统农耕经 济的产物,很好地适应了彼时川西农村以农为本、精耕细作的社会经济状况。时至今日,农业生产技术与产业化的提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较大地改变了川西农村人口与耕地的关系,川西农村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力已超过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加之农村生活的现 代化转变,都使得川西林盘体系面临新的调整。 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川西农村仍有大量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村聚落的规划建设应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应有利于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提 高农民收入水平而展开,而不是简单的拆村并居,使农民集中上楼居住,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对主要 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讲,过于集中的楼居环境和过大的劳作距离不但加大了农民的生活成本,也给农业及副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不便,对农 村文化也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由此反观,传统林盘集生态、生产和生活为一体的聚落文化,无疑对川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为提高川西新农村建设水平,突出乡村特色与地方特色,实现新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的统筹发展,必须合理有效地保护、传 承和利用川西林盘文化。
①据《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规划(2008)》统计,成都市域林盘分布范围9482 km2,有大小林盘共14.11万个,林盘分布点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 个,林盘平均间距约280米。 ②(晋)左思《蜀都赋》。 ③(先秦)佚名《山海经·海内经》。
[1]常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李学勤.蜀文化神秘面纱的揭开[J].寻根,1997(4) [3]陈玉屏.对江源农耕文化发祥问题的一点浅见[J].中华文化论坛,2009(11) [4]段鹏,刘天厚.林盘:蜀文化之生态家园[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蔡小于.农村传统民居价值探析──以川西林盘为例[J].理论与改革,2009(4) [6]王建革.唐末江南农田景观的形成[J].史林,2010(4) [7]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8]问题研究小组.请教都江堰──2200年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J].绿色中国,2005(5) [9]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方志戎(1975~),男,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