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2-5 12:20|查看: 71|评论: 0|原作者: 马宁|来自: 中国西藏网

“陇西走廊”氐、羌的活动与迁徙

一个地理单位要构成一个走廊,必须要具备民族迁徙、战争和移民等条件,下面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对陇西走廊概念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梳理。


(一)羌人在陇西走廊的活动与迁徙

陇西走廊一直是我国民族走廊中最为活跃的一条走廊,从古到今,有很多民族在陇西走廊中活动、迁徙,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羌人可以说是陇西走廊中最早活动的民族之一,原始分布地在甘青黄河、湟水流域。羌人最初以畜牧、射猎为业,战国后期,羌人在首领无弋爰剑的带领下开始兼营农业,这在范晔的《后汉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无弋爰剑的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獂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氂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1]”其中的武都羌,在汉代武都郡(今甘肃西和县西南),而今碌曲、玛曲、夏河南部其时为先零羌、钟存羌、当煎羌、烧当羌驻地,迭部、舟曲大部为参狼羌驻地。这是最古而有文献记载的一次羌人向南的大迁徙。可见,到战国中期,羌人的分布地区已经分布到河湟流域、陇西走廊西部和南部地区。

羌人在前、后汉时前后进行了六次大迁徙,加速了与中原民族的融合,汉景帝时,研种留何率种人求守陇西塞,于是徙留何等于狄道(今甘肃临洮)、安故(今临洮西南),至临洮(今甘肃岷县)、氐道(今甘肃礼县西北)、羌道(今甘肃舟曲县北),处于汉朝的监护之下,这是羌人从湟水流域进入陇西走廊后,由西向东的一次迁徙;西羌的第二次东迁在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赵充国招徕先零、煎巩等羌降汉,迁徙至破羌(今青海乐都东)、允街(今甘肃永登南)等县,并置金城属国以处之;第三次东徙在王莽朝末年,金城属县多为西羌居有;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马援击败先零羌于临洮等地,徙置数千人于天水、陇西、扶风三郡,扶风为关中三辅之一,这是西羌的第四次东徙;永平元年(58年),汉明帝遣窦固、马武等击烧当羌滇吾于西邯(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将降者徙置于三辅,建初二年(77年),三辅的一部分降羌徙入河东,这是西羌的第五次东徙;最后在永元十三年(101年)金城太守侯霸击败烧当羌迷唐于允川(即大允谷),将降者分徙于汉阳(今甘肃武山东)、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陇西(今甘肃临洮)等地,这是西羌的第六次东徙[2]。这几次东迁都要经过陇西走廊,经过这几次大的迁徙,羌人逐渐分布到了延边郡县与三辅地区、河东等内地诸郡,羌人也因此有了东羌与西羌之分,在我国历史上一度兴起了东、西羌之辩,最终以黄烈先生提出的“把内徙与否作为划分东西羌的标准[3]”把西汉时随匈奴而来的“羌胡”之羌,东汉时从金城、陇西两郡迁到三辅等地的羌人划为东羌,而把居住在羌中(河湟流域)、金城、陇西等故地的羌人称为西羌。

除了马长寿先生提出的羌人六次大迁徙之外,黄烈先生通过对历史史料的梳理,认为东汉时期,西羌内移事件共有29次,大体分为三类不同的情况:第一类是西羌豪酋主动请求内属,计5次;第二类为西羌豪酋率众犯塞,经过战斗,或俘或降,计18次;第三类为汉军出塞击羌,羌人或俘或降,计6次,其中以第二类最多,并认为经过这29次内移后,东羌人数达到了70万以上[4]。

今天生活在四川西北部的羌族有一部分也是经过陇西走廊进入岷江上游的,这在羌族叙事诗《羌戈大战》中清晰地表达出来。叙事诗中说羌人原本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在远古的时候,大地一片莽原。牛群羊群多兴旺,羌族儿女乐无边!”但是战争和自然灾害,迫使羌人向西迁徙:“无情的天灾和战乱,失去了美丽的家园。羌人集众往西走。去寻幸福的源泉。羌人九弟兄率九支人马,战乱中被魔兵一起冲散。战火滚滚阻音讯,各自奔波找前程。”其中一支中途又向南移动:“阿巴白勾是大哥,率众奔向补朵山。”在始祖木姐珠的帮助下才甩脱了追兵,“三块白石抛下山,白石变成大雪山。三座大雪山,矗立云中间。挡着魔兵前进路,羌人脱险得安全。”羌人继续南下到了今天的松潘境内:“千山万岭脚下过,来到热兹水草园。”羌语“热兹”就是松潘的意思[5]。综合羌人的各种传说,都一致认为他们的祖先是西北地区,或是由生产牦牛的地方而逐渐南徙到岷江上游一带。岷江上游羌族的来源,应该是多元的[6]。

羌族认为,人死了以后,其灵魂就一分为三,一个留在阳间和子孙们生活在一起,一个和祖先们一起居住在“鬼寨”中,最后一个则返回甘肃武都老家了。老人去世后,竖起扎有白色仙鹤的杉杆,仙鹤的头要朝向西方,一般高3~9米不等,有“驾鹤西游”之意,因为羌族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甘肃武都迁徙而来的,武都是羌族人的老家,羌族人死后都要沿着祖先来时的路回老家向老先人报道,然后再回到活着时生活过的地方。为了让死者的灵魂能早去早回,就以仙鹤为坐骑,而且它起到了防止迷路的路标的作用。从地理位置上讲,武都正处于羌族地区的西北方,所以鹤头要朝西[7]。据此,现在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中有一部分是从陇西走廊中的武都迁徙过去的说法是可信的。


(二)羌人在陇西走廊中建立的国家

五胡十六国时期,羌人在陇西走廊中还建立过几个地方政权,分别是:

1、宕昌国

宕昌国是以宕昌羌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北史》记载:“宕昌羌者,其先盖三苗之胤……有梁懃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懃孙弥忽,太武初,遣子弥黄奉表求内附。太武嘉之,遣使拜弥忽为宕昌王,赐弥黄爵甘松侯。[8]”有学者认为,宕昌羌的原居地在紧邻枹罕的陇西以西之地,宕昌梁氏与枹罕梁氏同源于金城梁氏,金城梁氏在3世纪中期以后到4世纪初期以前西迁枹罕。宕昌梁氏在公元4世纪中期,甚至以4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枹罕梁氏中分离南迁到宕昌城(今舟曲县西的峰迭古城)一带[9]。从宕昌国存在的时间有据可考者是从梁弥忽遣子弥黄入贡于魏(公元425年)的时间算起,到梁弥定压寇周边,被周将田宏击灭弥定,造成宕昌国灭亡(公元564年)的时间为止,共计140年。其辖地包括了现在的宕昌县、舟曲县、武都县和文县,这说明羌人的两部分(宕昌羌与邓至羌)联合起来,初建了党项人的联合政权,以后宕昌羌和邓至羌分治局而的形成,这应算宕昌国正式建立的时期[10]。我们认为,宕昌羌酋从金城西迁枹罕,南迁宕昌的路线正好是从陇西走廊的中北部地带到西部再到南部的,为这为陇西走廊的活跃性提供了例证。

2、邓至国

《北史》记载:“邓至者,白水羌也,世为羌豪,因地名号,自称邓至。其地自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士风习俗,亦与宕昌同。其王像舒治遣使内附,高祖拜龙骧将军、邓至王,遣贡不绝。周文命章武公导率兵送之。”邓至国位于宕昌国南边,因为分布在白水流域(今白水江),所以叫做白水羌。邓至城在阴平古城(今甘肃文县鹄衣坝)西北。“邓至羌檐桁失国,奔魏,太师泰使秦州刺史宇文导将兵纳之。[11]”后遂不闻于史。


(三)氐人在陇西走廊中建立仇池国及其旁系

氐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域的少数民族之一,原始分布地在今甘肃东南、陕西西南地区,即今甘肃省武都、文县、成县、徽县及陕西省宁强、略阳县等地居住。氐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与中原汉语不同,但由于与汉联系交往多,又多懂汉语;氐人的社会经济,主要经营农业,过定居农耕生活,兼饲养牲畜,牲畜中猪的饲养,是表明定居的一个重要标志。氐人的农业和纺织都有相当的水平,氐人营建板屋定居有悠久的历史[12]。氐人在五胡十六国时候曾经建立过氐族政权仇池国。汉建安(196~219)年间氐族首领杨腾,始居仇池。仇池山位于今甘肃西和县,有一百顷宽广,约万亩左右,上有池,四周绕一圈,供有九千零四十步,约二十五里。形状像一个翻倒的壶一样。杨腾的后代杨千万被曹魏封为百倾氐王。西晋武帝时,杨千万的孙子杨飞龙受西晋封号,以假平西将军称号,以外甥令狐茂搜为养子。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杨茂搜率领四千家还保仇池,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氐族部众拥戴称王,始建前仇池国,称仇池公,其辖地有武都、阴平二郡。东晋咸安元年(371年),前秦苻坚遣将苻雅、杨安攻仇池,杨纂败降,氐族人被迁徙到关中一带,前仇池国灭亡。

后来氐人杨定重建仇池国,太元十年(385年)十一月,杨定攻后秦姚苌,力量渐强,自称陇西王。后杨定堂弟杨盛继位,在公元405年占有汉中。仇池国在杨难当执政时最为强盛,国土东至汉中,南逾广元,北达天水,西据宕昌,统治整个舟曲,随后扩展到迭部县东部。元嘉十三年(436年),二月辛未,杨难当自称大秦王,改元建义。刘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后仇池国为北魏所灭,杨难当逃入魏境。后杨氏后人又建立武兴国与阴平国,为仇池之旁支。刘宋泰豫元年(472年),封杨文度为武都王,开启武兴国,梁承圣元年(552年),西魏将叱罗协追杀杨辟邪,武兴亡。由仇池建国到武兴国亡共三百余年。阴平国是杨难当族弟杨广香建立的。刘宋升明元年(477年)十二月,魏以杨广香为阴平公、茄芦镇主,建阴平国[13]。陈太建十二年(580年),八月,周益州总管王谦起兵反对杨坚,阴平王杨法琛之子永安鼓动利、兴(今陕西略阳),武、文(甘肃文县西南)、沙、龙(今四川平武东南)六州响应王谦。十一月,杨坚派遣达奚长儒率兵伐之,沙州遂平,阴平国亡[14]。氐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陇西走廊的南部,从汉建安元年(196年)算起到梁承圣元年(552年),共计358年。


(四)氐人的迁徙

氐人在汉魏时期曾经有过三次大的迁徙,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遣中郎将郭昌等攻灭氐王,置武都郡,氐人受到排挤,逐步向境外的山谷间移动,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武帝出兵征讨叛变的氐人,将一部分氐人迁至酒泉郡,这是氐人的第一次迁徙,从陇西走廊的南部迁往北部,一直进入河西走廊;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曹操以武都孤远,恐为蜀军所得,遂令雍州刺史张既至武都,徙氐人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二郡界内,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刘备占领汉中,近迫下辨,魏武都太守杨阜又前后迁徙武都汉人、氐、傁万余户于京兆(今陕西西安西北)、汧(今陕西陇县南)、雍(今陕西凤翔南)、天水(今甘肃天水市)、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广魏(甘肃天水东)等郡县内,这是氐人的第二次迁移,从陇西走廊南部迁徙到北部和东部,进入关中;建兴十四年(236年),武都氐王符健弟率四百户降魏,延熙三年(240年),姜维出兵陇西(今甘肃陇西南),魏将郭淮迎击之,维退,淮迁徙氐人三千余落以实关中,这是氐人的第三次迁移,从陇西走廊南部迁徙到东部,进入关中。经过这三次大迁移后,魏晋时期的氐人,除了在陇西走廊中的武都、阴平故地分布外,在关中和陇右又形成了两个分布中心[15]。

根据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氐、羌民族作为陇西走廊中的原始民族在陇西走廊中的活动非常频繁,曾经建立过比较稳定的地方政权,又因为中原统治者对陇西走廊的争夺而被迫进行较大规模的迁徙,在外力的驱使下,氐、羌民族从陇西走廊的原居住地流散到临近的陕西、四川等地,逐渐融入到这些地区的汉族中。氐族从此消失,遗留下来的羌族则还在这一带活动,唐朝以后与藏族相融合。

[1]《后汉书》,第87卷《西羌传》,第2876页

[2] 马长寿.氐与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103~104页

[3] [4]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第88页、第92~94页

[5] [6]冉关荣、李绍明、周锡银等著.羌族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207页、第211~212页

[7] 马宁.羌族社会的人生礼仪研究──以四川省理县桃坪羌寨为个案[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43~44页

[8]《北史》,第96卷《宕昌》,第3190页

[9] 周松.宕昌羌源流管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1)第43~47页

[10] 董文义.宕昌国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6(3)第54页

[11]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115页、第8101页

[12] 白寿彝.中国通史[M].第4卷(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152页

[13] 李祖桓.仇池国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第9~133页

[14] [15] 马长寿.氐与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65~66页、第33~36页

⊙ 作者简介

马宁(1978~ ) 男,羌族,甘肃陇南人,人类学博士,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讲师,羌藏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20:47, Processed in 0.967202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