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地理上位于中国三大阶梯的第二级台阶,向西迎接青藏高原势力的东进,向东控临长江上游,直逼长江三峡以东,向南面对云贵高原,逼临横断山区,又北穿秦岭,交通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都处于多边联系的枢纽位置,具有非常突出的区位优势。 所谓蜀道,历史上特指从蜀地腹心成都北出,经汉中、越秦岭、至西安的道路,后来把古代从四川盆地通往汉中进而通向中原的交通线路,统称为“蜀道”。一般以为,蜀道之名来源于唐朝大诗人李白流传千古的诗篇《蜀道难》,诗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蜀道开凿于秦汉时期,是秦汉时期蜀中通向中原的交通线。这种流行看法虽然有一定依据,但却是一种误解。其实,蜀道之名来源于西汉扬雄《蜀王本纪》、东汉来敏《本蜀论》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所述秦伐蜀、蜀王令五丁开石牛道的故事,而早在先秦时期,从四川盆地通往汉中和中原地区的交通线路不但已经开通,而且在古蜀与中原文明的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交流互动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蜀身毒道是以古代成都为枢纽的中国西南古代文明与东南亚、南亚进而与西亚和欧洲文明相互交流的文明载体,从先秦时期以来长期发挥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作用。
古代四川有多条道路与外界相连,北路数道即蜀道,是巴蜀与中原相联系的最重要通道,也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主要由褒斜道、嘉陵道、子午道、骆道、剑阁道(亦称金牛道或石牛道)、米仓道,以及阴平道等数条线路所构成,统称蜀道。 褒斜道是水、陆两条并行的古道,见诸史乘很早。《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史记·河渠书》:“沿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行船漕。”古褒斜道沿渭水南侧支流斜水(今石头河)和汉水北侧支流褒水河谷行进,故名,也省称为斜谷道、谷道等。其走向,先由蜀之金牛道抵汉中,经褒城,出褒谷口,越七盘岭或穿石门洞,经孔雀台,沿褒水干流狭谷险段至褒河上游三源相会的西江口,又经两河口,西折入红岩河上游虢川平地,入石头河中游宽平的桃川河谷,翻老爷岭,东北入斜谷关,经眉县,过周至,西行至户县,再东北直抵西安。 褒斜道在商代即见开通。殷卜辞所见蜀与商王朝交往,蜀文化中所见商文化因素,多由此道南入汉中,再入蜀之本土。武丁期卜辞“伐缶与蜀”,缶即褒,可见褒、蜀有路相通。殷末蜀师北出褒斜伐纣,西周末郑之遗民南奔南郑,春秋初蜀、秦商品的流通,战国时蜀、秦争南郑,蜀有褒、汉之地等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1〕,都说明褒斜道在先秦时长期畅通不衰。 故道是北出蜀地,联系关中的另一条重要道路,因此道沿嘉陵江东源故道水河谷行进,故名。故道的走向,先由金牛道经五盘岭或阳平关至金牛镇,北至略阳,沿嘉陵江东北行,翻老爷岭,至白水江,北越青泥岭至徽县,东北折入两当县,东越嘉陵江支流永宁川、庙河、红岩河,入嘉陵江河谷狭谷区至凤县,东北经黄牛岭,越大散门,进抵渭水之滨的宝鸡。 故道在商周之际已经开通。近年在宝鸡发现的大量古蜀文化遗物,即由故道进入。西周早期在宝鸡的渭水之南建有散国,周初青铜器《散氏盘》铭文中记有“周道”,王国维考证此周道即是故道。《水经渭水注》也提到宝鸡附近渭水支流I水有“周道谷”。可见故道之开通,其年代大概与褒斜道相差不远。 故道是蜀道北段诸线中里程最长的一条道路。《史记·河渠书》记载说“故道多坂,回远”,从中原经此入蜀,比经由褒斜道多四百里路程,因此先秦故道的繁荣不如褒斜道。不过,由于故道途经之地居民区较多,又较之褒斜道安全,所以汉唐时期官员商旅多由此道往来。 其余诸道如米仓道、子午道、骆道、剑阁道等,都从不同方向沟通了四川与中原的联系。至于阴平道,则辟于秦灭巴蜀以后,但由于此道艰险,官员商旅很少沿此道往来,倒是古代善于谋划用兵者沿此道取蜀,以攻其不备。
如果说,蜀道是沟通四川与陕甘和中原的交通大动脉的话,那么,蜀身毒道则是沟通四川与云南、贵州并进一步通向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大动脉,并通过成都这个交通枢纽,将蜀身毒道与中原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中国西南与中原地区的交通体系。 古代在成都以南,有数条道路分别通往西南地区(即古代的南中,包括今四川宜宾市、凉山州和云南、贵州的大部分地区)。这几条道路都十分重要,尤其是自蜀入滇再出外域的几条道路,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国际交通线。 蜀至夜郎的道路,在今四川合江县沿赤水河南下,经赤水、习水、温水,跨娄山关,直抵夜郎。两周之际,蜀王开明氏即由此路自入蜀。先秦秦汉独产于蜀的枸酱,也经此路输于夜郎,再转输番禺(今广州)。 从蜀经云南出外域的国际交通线,古代称为“蜀身毒道”,现今学术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起点为古蜀文明的中心──成都,向南分为东、西两线,西线为从成都到印度的“蜀身毒道”,或称为川滇缅印道;东线为从成都到越南的“步头道”和“进桑道”。 西线从成都出发南行,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沿牦牛道南下,出四川双流、新津、邛崃,经名山、雅安、芦山、荥经、汉源、越西、西昌、会理、攀枝花、云南大姚、姚安、楚雄,西折至大理。东路从成都南行经今四川彭山、乐山、犍为、峨眉山、宜宾,再沿五尺道经今云南大关、昭通、曲靖,西折经昆明、楚雄,进抵大理。两道在大理汇为一道,又继续西行,经云南保山、腾冲,抵达缅甸密支那,或从保山出瑞丽进抵缅甸八莫,向北进至东印度阿萨姆和曼尼普尔〔2〕,至南亚、中亚和西亚地中海地区。这条国际交通线的线路最长,途经国家最多,可谓古代亚洲的交通大动脉〔3〕。 南方丝绸之路东线也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即步头道,是一条水陆相间的道路,从成都南行,经四川宜宾至云南昆明、晋宁,至通海以南即利用红河下航越南。《蛮书》卷六:“通海城南十四日程至步头,从步头航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通海之南步头所在,众说纷纭,但诸说都认为步头是出云南至越南的水路分程地点,以下即沿红河下航〔4〕。方国瑜先生在《南诏通安南道》中认为,步头道在红河之元江经河口以至河内一线,这条线路是沟通云南和中南半岛交通的最古老的一条水道〔5〕。东路即进桑道,严耕望先生在《汉晋时代滇越道》〔6〕中认为,进桑约在今河江县(E105°、N22°50)境,此道行程,北由贲古县东南行,沿叶榆水(今盘龙江)而下,经西随县(约今开化、文山县,E104°15’、N21°25’地区),达交趾郡(今河内地区)。据此,东路从蜀入滇,至昆明,经弥勒,渡南盘江,经文山,出云南东南隅,经河江、宣光,循盘龙江,直抵河内。 以上各条国际线路,在先秦均已开通。蜀、滇五尺道,《史记》记为秦时官道,但早在殷末,杜宇即由此从昭通北上至蜀。从云南通海之南步头下红河入航越南的水路,蜀王子安阳王在战国晚期率众数万从越巂循此道入交趾。从蜀至云南,经滇缅道抵中亚,再进而北上西亚的远程国际交通线,近年来也以蜀、滇各地所出南亚、中亚和西亚的物品或文化因素,证明自商代即已开通。由诸此线路所共同形成的南方丝绸之路,从商代以来一直发挥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纽带的重要作用。
可以看出,蜀道和蜀身毒道,是以成都为中心枢纽,分别通向北、南两个方向的交通体系,蜀道向北连接中原大地,蜀身毒道向南连接西南地区及南亚和东南亚,这两条线路把中原大地与西南地区紧密联系起来,并且进一步沟通了中原与南亚和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不论蜀道还是蜀身毒道,都在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的重要战略地位在今天更加突出,更加彰显。 § 参考文献 〔1〕《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2〕伯希和:《交广印度两道考》,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58年。桑秀云:《蜀布邛竹杖传至大夏路径的蠡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1本10分,1969年,台北。饶宗颐:《蜀布与CinaPatta──论早期中、印、缅之交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本4分,1974年,台北。 〔3〕段渝:《古代巴蜀与近东文明》,《历史月刊》1993年第2期。段渝:《古代巴蜀与南亚和近东的经济文化交流》,《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第3期。 〔4〕参阅向达:《蛮书校注》卷6。 〔5〕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521~530页,第566~586页。 〔6〕严耕望:《汉晋时代滇越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台北,1986年。 南方丝绸之路与先秦古蜀文明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重大项目“成都:南方丝绸之路起点调查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0JJDZONGHE001)之中期成果。 ⊙ 作者简介 段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四川成都,610068。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